大明日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伯伦散人
“生死各安天命。”吴毅说了一句,“但是都带上火铳,谁也不准把火铳扔了。”
“大人,那咱们这个火路墩?”一个军士指了指下面架好的柴火堆。
“烧了,不给鞑子留一点东西。”
墩下的鞑子又一次聚在了一起,朝着吴毅他们冲了过来。六名明军点燃了火把,枪口伸出了城墙。
“开火!”
两个鞑子被打落马下,趁着鞑子回撤的时候,吴毅下达了命令:“点火,跑。”
六支火把扔向了柴火堆,六名明军抓起燧发枪冲下了城墙,朝着三里外的山梁处没命的撒丫子跑去。
三十个鞑子回撤了一段距离拉住了战马,为首的牛录额真手搭凉棚看了看,火路墩内冒出了冲天大火,六个人影正在朝远处跑去。
“可恶的尼堪。”牛录额真催动胯下战马,“追击。”
吴毅刚刚跑出了一里地,身后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几支重箭飞过来,一名明军惨叫一声倒在了地上。其他的明军慢下了脚步,惊恐的回头张望着。
“跑,跑,跑。”吴毅大声喊着,“谁也别停,跑出一个是一个。”
身后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吴毅身边的一个明军又中箭身亡。吴毅偷偷的回头瞥了一眼,鞑子距离自己已经不足十丈,而自己离着树林还有一里多地。
“跑不掉了。”吴毅的心里一阵的发凉,嘴里依旧在喊着,“跑,使劲跑。”
其余的三名明军头也不回的死命的跑着,吴毅停下了脚步,转过身举起了燧发枪。
吴毅知道自己的枪里并没有装铳弹,现在也来不及装弹了,但是吴毅依旧做了个射击的姿势,希望能为还活着的明军争取一点时间。
三十个鞑子也停了下来,虽然他们知道对面的火铳里只能射出一颗铳弹,但是谁也不想做冲在第一个的那个人。
双方僵持了几秒钟的时间,牛录额真一挥手:“放箭!”
十几支箭同时钉在了吴毅的身上,吴毅软软的倒在了地上。
天上的太阳是那么的明亮,暖暖的照的人有些发困,吴毅突然觉得自己很累,很乏。就这样睡去吧,睡着了一切就都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明天醒来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吴毅闭上了眼睛,阳光真好。
剩下的三个明军跑出了没十几步便被鞑子追上了,三十匹战马将这三个明军团团围住,弓箭和虎枪指向了这三个明军。
“都别放箭,王爷要活的。”
三个明军握着上了刺刀的燧发枪,腿在不停的颤抖。
“砰”的一声弓弦声响起,一支重箭从明军的头上射向了天空。一个明军两腿一软瘫在了地上,周围的鞑子发出了一阵肆无忌惮的嘲笑声。
“站起来。”旁边的一个明军将地上的战友拽了起来,冲着鞑子吼道,“来吧,爷爷和你们拼了。”
牛录额真轻蔑的看了这个明军一眼,抽出一支重箭搭上弓弦。
“杀贼!”那个明军挺起了燧发枪朝着牛录额真冲了过去,还没冲到跟前,两支重箭同时射向了他。
“把这两个人带回去。”牛录额真没再管剩下的两个明军,下达完了命令便一拨马头朝着大军方向飞奔而去。
蒋北铭和吴三桂站在宁远的城头上,城下密密麻麻的不下两三万清军。
“蒋将军,那边那些鞑子是什么人?”吴三桂没见过朝鲜新军,指着向蒋北铭问道。
“是鞑子在朝鲜招募的军队。”蒋北铭在心里估算了一下,城下真正的八旗只有五千左右,剩下的两万多是涛敏的朝鲜新军。
蒋北铭知道,涛敏在朝鲜一共训练了大约六七万军队。涛功这次进攻天津的军队应该最少三万,这里有两万多,那么跟着皇太极去打北京的最多一万,看来进攻北京的主力还应该是八旗精锐。
大明日月 第四百七十八章 空心方阵
“来人,点齐人马,出城应敌。”吴三桂不愿意在蒋北铭面前表现的过于惧敌,同时也想试试这阵子关宁铁骑的训练效果。
“吴将军且慢。”蒋北铭伸手拦住了吴三桂,又举起了望远镜朝城下看了一会。蒋北铭一直没看见满清的大炮在哪,宁远城内目前已经装备了榆林湾的6磅炮和12磅炮,满清不带大炮就敢来进攻宁远吗?
“吴将军。”蒋北铭问道,“锦州左都督那里可有消息传来?”
“这个,并无消息。”吴三桂不知道蒋北铭为什么会突然问起祖大寿,前几日吴襄给祖大寿去过一封信,说了这次满清入关的事,但是并没有接到祖大寿的回信。吴家父子现在虽然对榆林湾并没有什么敌意,但蒋北铭这次来宁远究竟有没有朝廷的意思在里面,吴襄和吴三桂一直心存疑虑。所以蒋北铭突然问起了祖大寿,吴三桂的心里不免有一些疑惑。
蒋北铭倒没有别的意思,他是想能不能在宁远这里用吴三桂的力量歼灭这支朝鲜新军给涛敏一个打击,所以祖大寿那边的情况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这次领兵来宁远的是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这个努尔哈赤的第七子如今满腹牢骚。早在皇太极继位之初,封赏诸贝勒并赐宴。赴宴的诸贝勒中,地位最显赫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托。阿巴泰虽已38岁,因只是个贝勒,座位排在了诸和硕贝勒以下。眼瞅着诸弟侄觥筹交错、开怀畅饮,他深感脸上无光,心中郁闷不乐。回到府第,不禁对属下大发牢骚:“今后我再不赴宴!”“战则我披甲胄而行,猎则我佩弓矢而往,赴宴而坐于子弟之列,我觉可耻。”皇太极听到他的牢骚话,未予理睬,只命臣属做些说服工作。谁知阿巴泰的怨气不仅没消,反而越来越大。
去年皇太极称帝改元,定宗室世爵,幼弟多尔衮、多铎及子侄辈的豪格等都晋封亲王,甚至连来路不明的涛敏也晋封为郡王。阿巴泰年齿徒长,仍封贝勒爵,只是在贝勒爵位前加上了“饶余”(满语为富裕之意)的美号,以示差异。与亲王比,贝勒爵位整低了两级。因此阿巴泰心怀芥蒂,对皇太极总有抵触。
这次满清五路攻明,能征惯战的亲王贝勒已经派到了别处,阿巴泰主动请缨进攻宁远。皇太极思考再三答应了阿巴泰的要求,但是只给了他五千八旗兵丁,并一再告诫,不可冒然行事,只需拖住关宁铁骑即可。
“启禀贝勒爷。”一个甲喇额真走进了阿巴泰的大帐,“大军已经驻扎完毕,请贝勒爷示下。”
“传令下去,今夜大军好好休息,明日一鼓作气拿下宁远。”
“贝勒爷。”甲喇额真劝道,“皇上的旨意是围住宁远即可,不能冒然进攻。”
阿巴泰把眼一瞪:“皇上的旨意本贝勒自然明了,不给明军迎头痛击如何围困宁远。本贝勒明日定要将明军打的不敢出城,自然就遵从了皇上的旨意。”
“嗻。”甲喇额真没敢再多说话,答应了一声就出去了。
城头上,蒋北铭依旧举着望远镜在看着。吴三桂忍不住问道:“蒋将军,敌军如今立足未稳。我军可出城与之对战,定可重创敌军。”
蒋北铭放下了望远镜,宁远城是吴三桂的地盘,关宁铁骑也是吴三桂的军队,而且蒋北铭也想看看朝鲜新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蒋北铭没再说什么,双手一抱拳:“吴将军是宁远的主人,在下岂可越俎代庖,一切由将军做主。”
“来人。”吴三桂大喊一声,“点齐人马,出城应敌。”
一万关宁铁骑轰隆隆的出了宁远城,对面的清军也派出了一万多人,其中两千八旗,剩下的都是朝鲜新军。
双方的军队对峙了一阵子,吴三桂见对面的一万朝鲜军队里有大约两千人是扛着火铳的,而且他们的火铳和榆林湾卖给自己的几乎一模一样。吴三桂禁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城墙上的蒋北铭:“难道榆林湾也卖给鞑子火器?”
对面的阿巴泰也在观察着明军,虽然阿巴泰嘴上说要打下宁远城,但是阿巴泰也知道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是不可小视的。早在八年前袁崇焕还活着的时候,九千关宁铁骑就可以奔袭数百里,在北京城下大破几万八旗。而现在,关宁铁骑也装备上了精良的燧发枪,战斗力更上一筹。
阿巴泰决定先试试现在的关宁铁骑的实力:“传令,左翼步兵出击。”
大约三千朝鲜新军举着长矛盾牌,排成了三个方阵缓缓的走向了明军。
“空心方阵。”蒋北铭的心里默默的说了一声,涛敏不可能给所有的朝鲜新军都配装燧发枪,而空心方阵是对付骑兵比较好的办法,看来涛敏还真是下了功夫。蒋北铭手中的望远镜转向了吴三桂,他会怎么来对付这三个方阵。
吴三桂也在思索着怎么对付面前的这三千朝鲜人:“传令,火铳手准备。”
一千火枪手举起了燧发枪,在将领的指挥下排成了三队横列慢慢的向前走着。
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大约到了80米的地方,朝鲜的方阵停了下来,从方阵的里面涌出了两排士兵,每个人都举着一面半人高包着牛皮足有四十多斤的方形木盾。两排木盾摞在了一起,紧密的盾墙排了起来,铮亮的长矛从盾牌的缺口处伸了出来。
“停止前进。”明军的火枪手在距离方阵60米的地方也停了下来。
“第一排,开火!”
一团团白雾升起,300多支燧发枪打响了,但是朝鲜的方阵岿然不动,厚重的木盾挡住了燧发枪的铳弹。
明军的将领有些发愣,这个距离上,燧发枪是打不透木盾的。
“第一排后退装弹,第二排准备。”
趁着明军装弹的机会,木盾被再次抬起,三个方阵缓缓的向前挪动了几步,同时一排弩箭从方阵的中间抛射向了明军。
大明日月 第四百七十九章 惊人的朝鲜新军
“第二排开火,第三排开火。”明军的将领有些急了,可是50米的距离燧发枪依旧对木盾没有多大的破坏力。
蒋北铭在城墙上看了个明明白白,转头对身边的一个将领说道:“请转告吴将军,对付鞑子的这个方阵要用大炮,请吴将军将火炮拉出去轰他们。”
吴三桂接到了将领转达的蒋北铭的建议也在心里点了点头,不用大炮是对付不了这三个方阵:“传令,火铳手撤回,把六磅炮拉出来。”
吴三桂的身后响起了一阵铜锣声,三排火铳手集体转身向后方跑去。
阿巴泰看到这一幕心里不觉对涛敏兄弟佩服起来:“到底是高人,这么简单的一个阵型就挡住了明军的火铳。”
“传令,击鼓进攻!”
咚咚的战鼓声响起,三个朝鲜方阵收起了木盾,加快了向前运动的速度。
四门六磅炮被拉出了宁远城,三个朝鲜方阵距离吴三桂的大军不足200米。
“填装散弹,放!”明军将领手中的令旗急速甩下。
几百颗弹丸打向了两侧的方阵,朝鲜人倒下了一片,但是后面的人迅速的填补了缺口,三个方阵急速的朝着明军移动过来。
蒋北铭的眉头紧锁,朝鲜人的战斗意志这么坚强?刚才被打倒了不下一百个人,他们竟然一点也没退缩,涛敏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训练的。
蒋北铭不知道,这次出征,涛敏在朝鲜新军中颁布了残酷的连坐法。没有将令就回撤的人一律严惩,一个伍撤退杀伍长,一个哨撤退杀哨长。撤下来的士兵每十个人抽出一个砍头,所有临阵脱逃的人将会被没收土地关进集中营终身为奴。
六磅炮的装弹速度明显的跟不上朝鲜方阵的移动速度,一排排的弩箭射了过来。同时,清军阵营里又响起了一通战鼓声,两千多八旗骑兵冲了出来。
吴三桂也举起了令旗:“火铳手射击,骑兵出击。”
一千火铳手再次举起了燧发枪,配合着六磅炮打向了朝鲜方阵,三千关宁铁骑从两侧迎着八旗骑兵冲了出去。
朝鲜方阵倒下了不下几百人,但是距离吴三桂的阵营已经不足30米,四门火炮和一千支火枪正在装弹。吴三桂只能一咬牙,举起了手中的大刀:“三军儿郎,杀贼!”
吴三桂身后的步兵一拥而上,两边的军队撞在了一起,喊杀声直冲云霄。
蒋北铭在城头上看了一会,关宁铁骑并没有装备步骑枪,用的还是以前的三眼铳,和八旗骑兵对冲了一阵子,伤亡不小。而步兵面对着三个朝鲜方阵也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密密麻麻的长矛阻止了步兵的冲锋,只能用抛射的办法向方阵中发射着弩箭。
蒋北铭回头说道:“请转告吴将军,这样打下去咱们伤亡很大,请吴将军鸣金收兵。”
吴三桂的身后又响起了铜锣声,关宁铁骑慢慢的聚拢在一起开始回撤。
阿巴泰目睹了战场上的一切,心里也暗暗敬佩起朝鲜人的战斗意志,就算换上满洲八旗也会抗不住这样的火炮打击。
“收兵。”阿巴泰也下达了撤退的指令。
蒋北铭同吴三桂一起来到了总兵府,吴襄正坐在屋子里等着他们。
“参见总兵大人。”蒋北铭和吴三桂一起施礼。
“蒋将军辛苦。”吴襄客气了一句却又显得忧心忡忡,“鞑子此次来势汹汹,不知蒋将军有何退敌良策?”
“回总兵大人。”蒋北铭答道,“今日一战,我军伤亡较大,和鞑子打野战我们还是没有把握。下官认为应该凭借火炮优势坚守宁远为上策。”
“蒋将军。”吴三桂问道,“那些朝鲜人今天是吃了什么药了吗,咱们那么猛烈的轰击都没有将他们打退。”
“这个本官也不清楚。”蒋北铭也没想明白涛敏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才让这些朝鲜人如此玩命,难道土改的作用真的会这么大。
“三桂。”吴襄说道,“这几日先不要出战,看看鞑子的动向再说。”
阿巴泰也在中军大帐中问道:“今天咱们的伤亡怎么样?”
“回贝勒爷。”旁边的甲喇额真说道,“咱们的八旗勇士伤亡不大,大概有几十个。但是朝鲜人的伤亡有500多。”
“朝鲜人。”阿巴泰在心里笑了一声,他并没有说出来,皇太极给他的密旨就是要在宁远耗一耗朝鲜新军的力量。而今天朝鲜新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让阿巴泰暗暗吃惊,如果有朝一日朝鲜人和大清翻脸那就可能会成为大清的死敌。
“传令下去,所有朝鲜新军均有赏赐。打下宁远城,他们可以优先挑选东西。明日继续攻城。”
阿巴泰这次并没有带火炮,所有的火炮全被皇太极带走了。虽然皇太极的意思是要消耗掉一部分朝鲜新军,但是让这些血肉之躯冒着宁远城上的炮火去爬城墙是没有什么作用的。阿巴泰一个人坐在大帐中想着攻城的办法。
蒋北铭同样在自己的屋子里默默的抽着烟。守住宁远城是毫无问题的,30多门六磅炮和12磅炮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挡住八旗和朝鲜人的攻击,但是蒋北铭想的是怎么能有一个好办法最大限度的歼灭这支朝鲜部队。蒋北铭甚至怀疑,按照今天朝鲜军队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一旦这支军队超过十万,涛敏的力量也许会压过皇太极而成为榆林湾最大的敌人。
但是出城野战,关宁铁骑根本没有取胜的把握,据城而守,满清不会傻到用人命来填。究竟怎么样才能重创这支朝鲜新军,蒋北铭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两千满清八旗和一万多朝鲜军队又出动了。这次朝鲜军队还没推进到城墙的下面就被城上的30多门大炮的几轮齐射放倒了一片,阿巴泰及时的鸣金收兵。
双方就这么对峙了好几天,谁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来。朝鲜人没有来爬城墙,关宁铁骑也躲在宁远城里没有出去。
大明日月 第四百八十章 围点打援
涛功站在战舰的甲板上看着远处的天津卫,淡淡的说了一句:“继续轰,步兵登陆,构筑防御工事。”
四艘战舰的后面是涛功从朝鲜搜刮来的大大小小上百条船,什么样的都有,甚至还有拴成一串的小舢板。涛功一共带了三万朝鲜新军,因为运力的问题,这次只有一万陆军跟着来了,旅顺的清军也派出了两千人在一个甲喇额真的带领下一起来到了天津。
四艘战舰上的大炮轮番响了起来,天津卫的明军全都躲在了城里没有动静。杜三策接到了许朗派人送的信,只要他能守住天津卫就可以,不必出城和鞑子作战,作战的事可以全部由榆林军负责。
朝鲜新军的营地经过几天的忙活搭建了起来,涛功留下了2艘战舰,其余的战舰和船只重新回到旅顺继续运送陆军。现在所有的朝鲜新军都在旅顺集结,这样可以节省一半的距离。
林兆龙和许朗在马家口接到了斥候的报告:“长官,鞑子一共来了一万人,其中有两千满清鞑子,现在正在天津卫,并没有要进军北京的态势。”
“知道了。”林兆龙应了一声又看向了地图,“许朗,北京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
“还是前几天张海送来的,多尔衮带着六万八旗和一万朝鲜新军从大安口破关。”
林兆龙默默的计算起来:“大同那边是两万多蒙古人,北京一共七万,宁远那边三万,天津这里只有一万。不对啊,咱们推测的涛敏这次一共能调动十七八万的军队,剩下的去哪了?”
“差不多,天津不可能只有一万,涛功会在继续增兵的,估计应该在三四万,总数十五六万。”
林兆龙把目光从地图上移开:“咱们的这个伏击计划没问题吧,我担心天津卫可能守不住。”
许朗走到了地图前:“宁远城有30多门大炮,守住宁远毫无问题;虽然多尔衮携带了重炮,但是北京的兵力已经在十万以上,还有神机营和快枪队,也没什么大问题;大同和宣府可能会遭到洗劫,但蒙古人是绝打不下来的,现在只有咱们天津是最难打的。”
“你为什么这么说?”林兆龙问道。
“刚才你也听到斥候的报告了,涛功并没有急于向北京推进。”许朗解释道,“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多尔衮现在还没有打到北京城下,第二个涛功这次说不定要步步为营,直接平推北京。涛敏并不在他身边,所以他一定会万分小心的。”
“如果是这样就会有麻烦。”林兆龙又担忧起来,“从这里到马家口还有十里地,如果让涛功把所有的部队集结起来平推的话,咱们就算堵住了他们,咱们的大炮也没时间拉过去。仅仅依靠步兵和骑兵团很难全歼几万朝鲜人。”
“这就是我说的难打的地方。”许朗说道,“不能把涛功困在马家口,那他极有可能会突破到北京城下,或者撤回到天津。无论哪种情况对咱们都不利,必须想个办法让涛功派出先头部队,咱们只能围点打援。”
“还有。”许朗抬头看着林兆龙,“我奇袭旅顺的想法也和你说了,我已经让人去联系皮岛的明军,等联合舰队在南边结束战事,咱们就联合皮岛的明军去收复旅顺。可是这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能放跑涛功的这几万军队。要是涛功跑回了旅顺,那咱们可能就要放弃这个计划了。”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林兆龙笑道,“但总得有办法啊,咱们现在似乎没什么办法让涛功听咱们的。”
“你让我好好想想。”许朗在帐篷里转了几圈,“兆龙,你觉得涛功现在最担心的应该是什么?”
“他最担心的?”林兆龙想了一会,“应该是他的后勤补给吧,毕竟他是从海上过来的。”
“我说的不是这个。”许朗摆了摆手,“涛功现在最担心的是他哥哥的安全。”
“担心涛敏的安全,你什么意思。”
“兆龙你想。”许朗坐下说道,“这次皇太极和这两个兄弟分开,很明显就是在防着朝鲜新军,涛敏不可能不知道皇太极的意图。多尔衮有六万八旗,涛敏只带了一万朝鲜部队,涛功的心里一定很着急要和他哥哥在北京城下会师。”
“可涛功现在并没有向北京推进的意思。”
“那是涛敏的主意,他一定会和他弟弟靠着斥候传递消息。”许朗从椅子上站起来,“马上召开军官会议,我有一个主意,但是我不敢保证能行不能行,我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团级军官会议再次召开了,许朗介绍了一下各地的情况:“现在李自成和南洋那边咱们先不用去管,我想让张海在北京弄出点动静来。”
“参谋长,你想让张海弄出什么动静啊。”周磊问道。
“既然涛功现在最担心涛敏的安全,那咱们就制造点多尔衮和涛敏之间的矛盾,这样涛功可能就会直接派人去北京。”
许朗的话把大家都说糊涂了:“参谋长,咱们怎么能让多尔衮和涛敏有矛盾,你不会又想造个什么谣吧。”
“哈哈哈哈。”许朗笑道,“半真半假的谣言还是可以的。涛功这次的目的不是崇祯而是咱们榆林湾,所以他一定会和崇祯谈条件的,我还是我原先的观点,涛敏极有可能想让皇太极和崇祯讲和。按照崇祯的性格,涛敏又不能把他逼得太急。可是多尔衮不一样,他今年只有25岁,想问题不会想的那么长远,他也不可能全听涛敏的。”
“许参谋长,你不用分析得这么详细。”林兆龙有点急了,“你就说你想怎么办。”
“很简单,给张海送信,让他出动一部分人去骚扰多尔衮,只打多尔衮的部队,不动涛敏的部队。让张海动用骑兵,打一下就跑,不要和多尔衮纠缠,把多尔衮的火气勾起来,让多尔衮猛攻北京,打乱涛敏的计划。”
“总参谋长。”高晨问道,“多尔衮的满洲鞑子有六万人,骑兵也很多,张长官要动用多少骑兵。”
许朗没有回答,向林兆龙问道:“兆龙,你这里有多少线膛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