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皇储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回龙峰
随着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的故去,老毛奇很快宣布退役,并于1891年去世。
不过他早早就预见到德国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
为此老毛奇执意在《法兰克福条约》(结束普法战争的媾和条约)中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拥有了这两块战略要地之后,德军在德法边界占据了有利地形,两地首府与德国本土的两处要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四边形要塞区域,同时还有陡峭的阿登山区存在,德军只需少量兵力防守即可抵御住法国可能的攻势。
与法国相比。 。沙俄的军事动员能力和武器装备要落后的多,故而老毛奇做出了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即在西边狭窄险要的法德边界防守,同时率军凭借德国的战争动员、武器技术等优势,俯冲东欧平原,率先击败俄军,以获得战场有利形势,再以此作为外交谈判的筹码,提出对俄国的宽大媾和条件,促其退出战争,结束两线作战窘境。在老毛奇看来,军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配合外交政策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场上的胜利是为了外交上能够打开更为良好、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局面。
结果到了施里芬时期,德意志军界的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施里芬并不认为军事服务于外交。恰恰相反。回龙峰记得看了收藏本站哦,这里更新真的快。他认为军事上的问题如果遗留给外交领域去解决,那就是失职。
不同于老毛奇拥有广阔的兴趣爱好和深入的研究精神(老毛奇曾悉心研究过铁路,并在铁路公司上市之初购买过相关股票,这对他日后对铁路在战争中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施里芬是一个纯军事领域的军人,他专注于战场作战的相关研究和推演,对军事以外的事务兴趣不大。
这就导致当他开始制定作战方案时,往往只考虑战争成本、行军路线等单一层面的程序化要素。老毛奇曾认为,一旦未来德国发生两线作战(即法俄结成反德同盟),德国是难以像普奥、普法战争那样迅速获胜的。但施里芬却认为德国必须追求速胜,否则未来几百万人的战争,德国是消耗不起的。基于此,施里芬计划几乎都是围绕如何迅速取得胜利而展开的。…,
在原先老毛奇的计划里,德军在西线对法作战中处于防御状态,以少量兵力拖住对方即可。但这被施里芬认为是将进攻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失去了对战争节奏的把控。所以,他的计划与老毛奇截然不同,施里芬认为德国应当率先攻打法国,并将其迅速击溃。因为在他看来,法国的战争动员速度远胜于沙俄,但动员的兵力却比俄国少,所以德国是有可能对法均形成一次决定性速胜的。
从1891年到1897年,施里芬针对未来陆地作战计划的规划,进行了不断的演化和调整。
为了对法国形成有效打击,他选择从法军前沿阵地北部绕道进攻、迂回夹击。这是因为当时法德边界的法军防御工事非常严密牢靠,正面攻击必定损失巨大。不过沿着法军阵地北侧迂回面临道路狭窄、空间太小的问题。。这就使得德军大部队难以快速通过,于是施里芬又想到取道比利时对德法边界的法军进行一次外围迂回和背刺行动。至此,施里芬计划的基本轮廓就已经形成了。
从1898年到1904年,施里芬继续对自己的作战规划进行细节调整。为了达成战争初期歼法军的目的,施里芬显然没有顾忌比利时的中立国地位,也没有考虑国际法规则等因素,因为在西线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要想完成德军的迂回行动,施里芬计划在西线的右翼部署了大量兵力,并进行了武器推演、参谋作业等大量构想,到1905年末,施里芬计划已经颇为完整了。
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 。将九分之八的兵力部署在西线,尤其是西线右翼(即德国和比利时边界),在东线只部署了九分之一兵力。
可是,接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却被施里芬的大胆给吓坏了,楞是从右翼挖走26个师,加强左翼和中翼,强化对法军正面和俄国边境的防御,从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击力度。
因为少了26个师,德军的兵力变得捉襟见肘,随着德军深入法国纵深,负责进攻巴黎的德国第1集团军与负责战术配合的第2集团军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大,达到了数十千米,第1集团军统帅克鲁格担心自己的侧翼会遭到法军突袭。
便和第2集团军统帅比洛商量压缩两军展现,这已决定很快得到总参谋长小毛奇的批准。毕竟当时小毛奇也正在为战线上出现的几处缺口感到不安。回龙峰记得看了收藏本站哦,这里更新真的快。却因兵力不足无力填补,所以他认为克鲁格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
第1集团随即改变进军方向,舍弃原计划从巴黎西面和西南实施大迂回的作战方案,转而向巴黎东南方向进军,丧失了攻占巴黎的最佳机会,也给后来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埋下了祸根。
而马恩河会战的失败使法国避免了军事上的面崩溃,重新组织起了一条新的防线,使西线战场形成胶着态势。德国就此丧失了快速击败法国,再回身来对付俄国的机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糟糕困境,为德国战败埋下伏笔。
德国参谋军官鲍尔上校曾记下这样一幕:“绝望的总参谋长(小毛奇)面色苍白地向皇帝(威廉二世)表示,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
(iishu)是,,,,!
第一百五十九章 波兰战役(22)
【】(iishu),
“真是一将无能害死三军啊。”雅尼克忍不住唏嘘一番。
施里芬1891年上任,到1906年退休,整整琢磨了十五年,呕心沥血的写了十五页备忘录。如何打败高卢鸡的方案写了9页,总共18个应对方案和反制措施,连法国人如果不主动进攻(或者主动进攻),之后丢掉巴黎往南跑路咱们该怎么继续打写好了。
甚至连英国的参战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当然,他们是准备入侵中立国比利时,英国肯定会参战)“英军在第18天-20天应该会有一个两到三个师的兵力部署在那慕尔至布鲁塞尔之间威胁第一集团军的右翼,第一集团军当在保持警惕的同时继续执行包抄至法军后方的计划。。在第24天之前切断当面法第一集团军(施里芬认为法军会从北往南按番号部署部队)的补给线,同时击败当面英国步兵师。”按照史实发展第一集团军干以上的活没太大压力,基本在老施的预判内。
就这样多达十五页的备忘录和数十个开战方案中,小毛奇在1914年的战争中只使用了两个,而他前任近十页的评估,预判和反制方法,都待在档案室里吃灰。
话说小毛奇的能力比起他的叔叔老毛奇相差甚远,威廉二世为什么还要用他作总指挥?是朝中无人了吗?
那是因为从普鲁士开始,德国的军官团就是几乎是家族世袭的。这些人和容克领主紧密结合彼此盘根错节。
老毛奇作为最大的军头。 。门生故吏遍布军内朝野。所以,小毛奇就算自己不想出头,周围也有的是人要往上抬他。
一般志大才疏的独裁者都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天才,没有自己搞不定的。威廉二世亦不例外,他还想自己指挥军队呢。
所以,威廉二世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总参谋长,或者说是一个高级副官。而小毛奇也符合这个标准。
“该死的容克贵族,愚蠢的容克军官团。”听着雅尼克忿忿的咒骂着已经“不存在”的容克贵族,伦德施泰特有点尴尬的默不作声。毕竟他之前也是容克贵族,只是现在已经“弃暗投明”,变成新帝国贵族罢了。而且霍亨索伦家族不就是最核心的容克贵族嘛。回龙峰记得看了收藏本站哦,这里更新真的快。听起来好像是殿下自己骂自己的祖宗,他也不好插嘴。
咒骂了几句后雅尼克叹了口气。“算了,都过去这些年了,希望这一次不会再出现这种愚蠢的家伙。”当然,将来会碍事的家伙早已被他清除干净,剩下的都是有能力有忠心的。
就像眼前这位伦德施泰特,他就是个纯粹的职业军人,军人典范,极佳的集团军指挥官。
由于他的名望和资历,让他在二战开始时就担当集团军司令的职位,德军主要名将如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坦因都在他手下领兵。这也带来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伦德施泰特在波兰、法国、苏联都取得过重大胜利,但人们总将胜利归结为他优异的部下,并且伦德施泰特很少干涉下属行动,更让人觉得他的成功不过是运气。…,
事实上,一个将军尤其是如他这样的集团军司令的职责是让自己的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术才能。战场上的形式瞬息万变,几百公里外的集团军指挥部又如何能够准确判断呢?像小胡子那样强行干涉前线,只会造成敦刻尔克式奇迹。
就像当年兴登堡在东线与鲁登道夫、霍夫曼合作一样。坦能堡会战的计划和指挥的功劳大部分都在后面两位身上,兴登堡“仅仅”是拉住鲁登道夫这只野马的缰绳,保证他与霍夫曼合作愉快。
但是从后来的发展我们知道,兴登堡这样的领导和调节剂是多么重要,若没有他,鲁登道夫和霍夫曼根本没办法相互合作。这也是伦德施泰特的功能,尽量让下属有发挥的空间。。保护自己的下属,偶尔拉一把,减个速。作为军人,他极少参与政治,一直秉承着剑为德国而挥的态度。
所以等波兰战役结束后雅尼克准备提升伦德施泰特为元帅,其实也这算是不公开的秘密,因为到现在德军也没有一个元帅,要晋升元帅,伦德施泰特当然是第一人选。
不管怎么说,德军是不会停止进攻的步伐的。
到了下午五点,英国和法国同时向德国宣战,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尼泊尔、纽芬兰、汤加、南非、加拿大、伊拉克也相继向德国宣战(后面几个国家倒不是跟德国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他们绝大多数是英国保护国。 。还未独立)。
而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瑞典、瑞士、意大利等国家则宣布中立。
“帝国喷子”戈培尔随即发表了一篇“邪恶永远不能战胜正义,野蛮永远不能战胜文明”的演说,将英法政府骂了个狗血喷头,称其为邪恶的轴心联盟、为自己肮脏的政治利益把无数人卷入战火中的战争狂徒。
“他们的心中没有正义感、公理、是非观,只有彻头彻尾的私利。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他们不惜挑起新的战争,让欧洲燃起新的战火。”
“大英帝国、法兰西的人民们,那些肥头大耳的战争贩子们把你们的儿子、丈夫赶上这场不义的战场。回龙峰记得看了收藏本站哦,这里更新真的快。让他们无谓的付出宝贵的生命,而你们得到的只是一份死亡通知。他们却躲在安的后方夜夜笙歌,你们亲人的死亡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面对这蛮横无理的战争恫吓,德意志绝不会退缩,因为我们退一步,敌人就会进一步!等到我们退无可退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灭亡之日!到时候欧洲将会陷入真正的黑暗时期,成为这些卑鄙政客们的囊中玩物,正义得不到伸张,公平得不到维护,安得不到维护。”
“我们当然不能任其发生,就像我们守护自己的亲人和家园一样,欧洲的正义将由我们来守护!”
“邪恶再强大终归会灭亡;正义虽弱小,但是个永不息灭的火种,总有一天会燎原势不可当!”
,
(iishu)是,,,,!
第一百六十章 波兰战役(23)
【】(iishu),
因为“奥莱斯村屠杀事件”,不少人都认为德国是受害者,他们教训一下波兰也是无可厚非。
可现在英法居然带着小弟向德国宣战,这就有点不像是人干的事了。其结果就是戈培尔的演讲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赞同,连英法国内多个城市都出现了反战游行。
甚至有不少从中立国偷偷跑过来的“热血青年”要求加入德军,誓要捍卫欧洲的正义。
“殿下真是舆论天才。”面对戈培尔的钦叹,雅尼克不以为然的笑笑道。“只是一点皮毛罢了。”
要知道华夏老祖宗打仗最讲究的便是“出师有名”。
毕竟战争不是打架,战争双方的实力很大程度上与统治能力有关。
即使你再有钱再有势。。如果你带着一帮心怀鬼胎、离心离德的人打仗,你也不见得打得过比较弱的对手。尤其在古代,没有高科技通信装备,战斗单位随时会陷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如果你不能让下面的人相信你取胜的机会比较大,那么投降和逃跑甚至为了一点小利就反水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要知道打仗是真刀真枪的玩命,意志不坚定,是玩不下去的。
如何让下面的人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相信取胜的机会比较大?当然是以理服人,你打得有理,士兵会比较容易相信自己会取胜。因为人的思想意识是可以受到群体意识感染的,比如你打仗的理由是保家卫国、报仇血恨,只要让中层将士吼几嗓子。 。很快大家都会感受到保家卫国、报仇血恨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每一个个体都会觉得别人都有取胜之心,然后自己也会深受鼓舞,莫名其妙就觉得自己应该胜利。
如此一来在战争过程中,这种信念也会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而这种约束力会在很多关键时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抉择,这些抉择可能会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
在古代,一颗钉子毁灭一个王国并不是寓言,而是一些血淋淋的事实。
当然,你的理由也可以是赤果果的去抢钱抢粮抢女人,这种理由其实也挺有效,但前提是你确实实力强大,干坏事有较多成功案例。不然你莫名其妙去抢别人。回龙峰记得看了收藏本站哦,这里更新真的快。别人不会拼死反抗吗?
干坏事,士兵还是会心虚害怕的。除非你把钱实实在在发到每个人手里,否则谁能真的high起来呢?
即使有一时血气之勇的支持,也不能保证在变化莫测、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军心稳定。有时候即使一方取得暂时性的优势,也可能因为部分将领举城投降敌方而失败。因为人不是游戏npc,也会从根本上判断形势,也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还会为自身利益考虑,如果你不能提供一种道理一种信念,你保不齐他做出什么决定来。
这种“出师有名”可不仅仅限于古代,就算是后世21世纪的“世界警察”要教训哪个国家,也要找一些说得过去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大多听起来挺荒诞可笑,可至少也算是个理由,达到了“出师有名”的目的。…,
戈培尔有些担心的问道。“殿下,那要是英法真的出兵怎么办?到时候我们岂不陷入了波兰和英法的三国夹击之下?”
雅尼克无比自信道。“放心,英法的宣战只是吓唬人的。”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巴不得德国拿下波兰后继续东进硬刚苏联呢。怎么可能为了波兰这种和他们没有一点利益关系的国家去牺牲一兵一卒。他们的宣战不过是履行和波兰之间的条约,以维护自己作为大国的尊严罢了。
说起来波兰还真够可怜的,偌大个欧洲连个朋友都没有。按照原时空历史的进程,不出几天立陶宛便会宣布封锁边界并下令禁止国内物资流向波兰,顺带扣押了波兰在立陶宛国内的所有公私财产。瑞典政府会宣布废除与波兰的一切贸易协定(这个国家同时却继续与德国保持贸易)并拒绝为同盟国开辟通向波兰的航道和租借运输舰!再过几天苏联军队会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而整个波兰战役过程中。。它的盟友英法军队一直在西线度假!
不过这也是波兰自己作的。波兰是个非常不安分的国家,平时到处惹是生非,历史上有“欧洲的裹脚布”之称。就是说,不管是德国、俄国、奥地利还是瑞典,周边国家出门的时候都会踩他一脚,狠狠的修理他一顿。原因就是波兰一直做着大国梦,谁都想侵略,只要有机会就惹事,历史上连德国和俄国都被他欺负过,大家都恨透了波兰。
“不过英法这一宣战倒是帮了我们不小的忙,要不然打趴波兰后还得找借口去挑英法。”既然英法已经率先宣战,不管他们出不出兵,都给德国一个很好的借口发动西线战事。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宣布中立后西班牙突然向苏联提出抗议。 。让莫斯科还回内战时期秘密运送到莫斯科的560吨黄金。
苏联当局当然矢口否认,可西班牙政府随即在报纸上登出一大堆证据。从苏联特使奥尔洛夫在西班牙政府代表陪同下参观马德里中央银行的金库,到一箱一箱的黄金搬出银行装上车,最后在卡塔赫纳的港口中这些黄金装上了苏联的运输船,每一张照片都是拍的清清楚楚。甚至还有从流亡在法国的前政府领袖阿萨尼亚写来的信,专门提及了这批黄金的去向;还有奥尔洛夫的“亲笔”签收证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