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混吃等死
咬了咬牙,他转过身来:“来十个人,跟咱家去拜访一下咱们的邻居。”
&nb
第十六章 狗屎般的财政(一)
“臣熊廷弼,拜见太孙殿下。”
“学生朱由栋,拜见熊先生。”
正月初七的下午,朱由栋在慈庆宫专门设置的学堂里,见到了他的第四位老师,熊廷弼。
昨天的课程,是两个老先生讲《论语》和《孟子》。照理说,吕坤、沈鲤都是万历三大贤之一,乃是这个时代一顶一的大儒,来教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还不是手到擒来。
可惜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现代人的灵魂。这个灵魂,来自一个经过民国、共和国诸多大家,对儒家经典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并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所以,虽然在一些细节上,朱由栋对儒家经典并不太熟悉。但是在一些比较有名的名言,诸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名句上。朱由栋阐述出来的观点,直让两位老先生耳目一新。
结果昨天下午的课上下来,两位老先生的感觉就是:托大了。太孙殿下极为聪慧,果然不愧是苍龙托生。看来回去了得认真备课,下次一定要让太孙知道我们的厉害!
到了第二天下午,先是状元郎张以诚来教书画。
穿越前的朱由栋是外科医生,是要学局部解剖学的,所以这素描功底是有的。因此,张以诚简单的试了试朱由栋的根底后,也是大为惊叹——看来今天的备课真的过于简单了。
书画之道,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乃是旁枝末节。特别是前面有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天才做示范。因此,明代的皇室教育,对书画并不看重:写出来的字不难看就行。所以,张以诚的课程时间相对其他七位老师而言是最短的。
到了未时两刻,熊廷弼自带一股强大的气场登场了。
“殿下,按照沈阁老的安排,由臣为殿下讲解大明律。不过这部律法,篇幅宏大,涉及到内容浩如烟海。臣以为,殿下作为国之储君,不需要全部学习,只需要明白其中的部分就可以了。”
“学生听从先生之命,只是熊先生觉得,学生应该从那方面学起呢”
“臣以为,殿下当先学《户律》。这事关我大明国家的财税,百姓的安居,户口的繁衍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是紧要不过。”
“先生言之有理,学生谨受命。”
“好,殿下,嗯,还有你们几个。”随意的朝着张世泽、李纯忠、王承恩甩甩袖子,熊廷弼就目光炯炯的对着朱由栋提出了问题:“敢问殿下,我大明朝廷每年收入数百万两白银,数千万石粮食。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啊”
“回先生的话,学生以为,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百姓从土地、工坊里辛苦劳作得来的。”
“殿下真是仁德之人,很好!臣也听说了殿下昔日和陈矩的问对,那么殿下当然该知道,这笔钱粮虽然看起来数字不小,但对于我幅员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来说,还有多有不足的。”
“是的先生,学生明白。”
“那么殿下可否知道,国家是这点收入,而百姓们缴纳的,比这点收入要多多少呢”
“回先生的话,学生妄自揣测,百姓实际缴纳的,大约是国家收入的三到五倍吧。”
“……嘶殿下,真是生而知之者啊。那么殿下觉得,这多征收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嘛,学生觉得,流失的税收大概分三类。第一,路途的损耗。我大明虽然在万历九年开始全面推行一条鞭法,将大部分的实物税改为白银进行征收。但是实物税实行了这么多年,哪里是完全能够消除得了的。而只要是征收实物,这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就是难免的。”
“嗯,太孙能够看到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
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财政(二)
大明朝权力架构的设计者是朱元璋。
老朱这个人呢,当然是大英雄。但一方面是元末多年战乱,商业基本完蛋,国家要恢复只能从农民身上想办法。所以,老朱当年对商税定得很低,导致国家财政极度依赖土地。
另一方面,老朱真的不太懂经济。呃,或者说老朱对经济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
在大明立国的时候,老朱规定:田赋由户部收取。这是国家财政最基础的部分。
为了整备骑兵与元朝残余势力作战,老朱还指定了部分农民做马户——你们这些人负责给国家养马,田赋什么的少交或者不交,到时候每年交马就行了。
这个安排呢,在当时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坏就坏在,这部分马户是由兵部来管!户部是不能插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是国家对战马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了。另一方面则是马户养不起战马或者逃亡了。而且一条鞭法之后,绝大多数的实物税(包括战马)都折算成银两纳入田亩之中了。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部分收入兵部已经吃惯了,你说马户没有就没有哪地方官府,你们必须再指定一部分人来做马户或者承担马户本来该交给我们兵部的战马!没有人没有马这也是可以的。把以前马户负责的那一块折算成等值的赋税,直接交给我们兵部吧!由我们兵部自己来养马。什么田赋全部归户部皇上啊!这可不行啊。要是没了战马,我们兵部以后可不承担责任啊!
兵部如此,吏部、礼部也如此:吏部有纳捐,礼部有学田,国外使者的贡品也是礼部收取。更大头的是在工部:工部负责组织百姓出徭役啊!现在社会发展了,你只要有钱,缴纳相关费用后就不必出徭役而有政府雇人代你出了。但是这部分钱归谁收取呢当然是工部而绝对不是户部!
中央六部,如此说来,好像除了刑部,其他各部都可以自己收钱了嘿嘿,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刑部一样要收钱,按照大明律,各种贪官污吏或者政治斗争失败被抄家的官员,其脏罚啥的都是刑部来收取。而这笔钱,入的是刑部的仓库而不是户部!
说起来大明朝能够收取赋税的有六个之多的部门了
想得美!大明是有两个首都的,燕京和南京都各自有六部的。南京六部针对南方各省也是要收钱的!此外诸如锦衣卫、大内十二监四司八局以及太常、太仆啥的衙门,都想法设法的给本部门争取权力,尽可能的给自己的部门获取直接收取赋税的权力。
这很正常,因为这是官僚机构和官员的自然属性。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是大明官员,在一个部门上班。你这个部门的上官经常能在外面找到钱,然后有事没事就以各种名义给大家发补贴。你喜不喜欢你的上官上官给你安排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认真的去做对上官的指令高度服从
假如你所在的部门是个清水衙门,你的上官没法搞来这些补贴。你看着隔壁部门的补贴已经超过你的薪俸好几倍了,在老家买了好多水田不说,京城里也购买了大房子,小妾又娶了几房……而你还苦哈哈的在一个臭胡同里租房子住。家里逢年过节想给老婆孩子做身新衣服都得算来算去。你对你的上官又是什么想法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当然很大:对上来说,多部门都可以收取赋税,导致内部管理混乱,真要国家有事的时候,不管钱财再多,国家的力量都发挥不出来。而对下呢,百姓承担了过重的税赋,导致社会消费受到抑制,进而生产受到抑制,然后一方面是让社会始终处于低水
第十八章 狗屎般的财政(三)
所以说,大明这个国家穷,严格来说是燕京户部穷:收入方面被各个部门刮走了太多。而支出却扛了大头,如何不穷
好,我燕京户部没钱了,你们这些仓库有钱却不肯拿出来,我管不了你们,那我禀报皇上,让皇上下旨行了吧嘿嘿,皇帝的圣旨下来后,被指定拨款的部门肯定是百般抵赖:皇上,这个事情不是我们负责啊,不该我们出钱啊!皇上,户部那群傻瓜根本就不清楚我们这个库的情况啊,我们哪有这么多钱啊
然后一阵扯皮官司打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这样的行为,遇上诸如修建宫殿啊、陵寝啊,给各路宗室发放俸禄什么的还不要紧:早几天晚几天碍不了多少事。但若是黄河决口呢北方旱灾南方水灾呢如此的扯皮,那就很容易形成民变!
更糟糕的是,历代王朝一旦进入稳定期,土地兼并是免不了的。而负责主要支出的户部,其主要收入是来自田赋。所以现在是户部收入不断减少,因为战争、小冰河的发威,其支出在不断增加。明面上的国家财政,其实早就难以为继。
在万历朝,皇帝不要脸,派出宦官到各地收税。所以真到了危急的时候,皇帝可以把私房钱先拿出来顶上。等到了历史本位面的崇祯朝,哦,你们懂的。
有明一朝,即便加上南明政权那几十年。大明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中央银库,户部也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如同后世财政部、税务总局那样的权力。户部尚书既不是央行行长也不是财政部部长。用黄仁宇先生的话说,户部尚书更多的是像一个皇帝私人的总会计师……
华夏发展到了大明这个时代,人口、生产力、生产总值甚至人均生产总值……依然傲居当世第一。但是,这狗屎一般的财政制度,却让大明政府穷得不行。要不是万历皇帝的私房钱,国家早就没钱养兵,没钱抚民,彻底崩溃了。
“殿下给臣的惊喜已经让臣有些麻木了。”听完朱由栋的阐述,熊廷弼已经惊叹不起来了:“不过殿下,这个世界上,能看清楚问题的人虽然不多,但也绝对不少。而能够提出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
“呵呵,先生这句话,着实让学生为难了啊。”
我能怎么办啊我现在还是太孙:储君的储君啊。再说了,就算我是皇帝,又能够轻易的改变这个局面么
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是利益问题。要扭转大明朝现在这么一滩稀烂的财政制度。首先必须得有一个意志坚定,身体健康,预期寿命极长而且掌握了绝对权力的皇帝。然后还要有一批置个人荣辱乃至家族安危而不顾的大臣。这些东西都没有,说怎么改都是扯淡!
“学生年幼无知,还请先生教诲。”
看到朱由栋狡黠的一笑,不要脸的说出这句话后。熊廷弼也一下子没话说了:太孙的心智绝对比太子爷成熟得多,但太孙的年龄到底只有四岁多。只要他需要,马上就可以用年龄来给自己做最大的掩护啊!
不过熊廷弼这人呢,是典型的学渣碾压者:你能力不如我,我对你的鄙视绝对挂在脸上毫不遮掩的。但假如你能力比我强,我也一定痛快的承认。
所以到了这会儿,熊廷弼也很光棍的朝着朱由栋大礼参拜:“臣现在深信,太孙确实是上天赐给我大明的希望。臣出仕时间不长,见过的人杰不多,但是臣深信,至少在户律这一块上,太孙不必学什么了。”
“先生谬赞了,吾虽说有一些想法。但这些想法能不能落实,一是要看将来,二是要看是否得人。”
&nb
第十九章 有的人欠收拾(一)
“你是说,栋儿的手下连李高的面都没见着,就直接被当地的庄头给扣下了”
“是的,万岁爷。非但如此,当地的庄头还指使庄内的壮丁把太孙的侍卫给打了,有一个还伤的比较重。”
“嘿!朕的这个舅舅,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手里的下人也胆大得没边了!”
“呃,万岁爷,要不要老奴……”
“不用,这个事情啊,你暂时不要插手,朕也暂时不会插手。让我们看看,我那孙儿会怎么应对。”
“呃……万岁爷,太孙才四岁啊,这手里的人很少不说,也是才刚刚派到太孙的身边。而且武清侯的辈分又那么高……老奴觉得,若是大内这边不给点帮助,说不得,太孙也只有闷头吃了哑巴亏。”
“哈哈哈哈陈矩啊,要不咱们打个赌,我那孙儿绝对不会就此认栽的。”
正说到这儿,外面的小宦官进来了:“万岁爷,慈庆宫那边的王掌事求见。”
“哈哈,你看,这动作马上就有了。嗯,叫王安进来吧。”
“万岁爷,太孙殿下让奴婢过来给您送封,呃,送封请假条。说是你给他的庄子那边出了点问题,他要亲自去处理一下。另外,太孙殿下还托太子爷去内阁给几位阁老请假,明日和后日的课程都需要暂停。”
“嗯哈哈哈好,朕准了。”
……
“呼谢天谢地,这应该是横行骨折。嗯,只要不是粉碎性骨折就好。来,太医,交给你了。”
“臣惶恐,只是不知道太孙也学过医也是我杏林中人”
“哈哈哈,算是吧。好了,太医你先忙,吾还有事要办。”
“恭送太孙。”
从伤员的房间里出来,朱由栋的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他对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九个侍卫道:“都起来吧,吾不喜欢人下跪。”
“谢太孙。”
看着手下九个人全都是鼻青脸肿的样子,朱由栋皱了皱眉头:“对方动手,你们还手了么”
“没有,魏公公不准我们还手,也不准我们说话。倒是魏公公在那里先是好言好语,最后骂了几句,之后便给那些恶奴给抓走了。”
“嗨,这个老魏啊!”
魏忠贤的打算是什么呢说白了也很简单,苦肉计而已。
您占了我的地,我有礼有节的登门拜访和您讲道理。结果您非但不还我地,也不跟我理论,反而动了手抓了人。如此,太孙殿下这一边就占了理。到时候这个事情传出去,在舆论上太孙这边就在上风。然后皇上和大内处理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皇太后这边也不好过分偏袒自己的兄弟。
要达到这个效果,那就只能是老魏骂人,而其他侍卫不能动手。如果本方还被打了一顿,那就更好了。
总体而言,李家的庄头很配合,基本都是按照老魏的剧本走的。照理说,现在朱由栋就应该去找自己的爷爷、父亲甚至曾祖母哭诉什么了吧
呵呵,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老魏到底以前出生于底层,前些年自刑入宫后也是居于诸多宦官的底层。所以这眼界什么的还没有提升上来。
他的这套方法,用在普通百姓,甚至官员的普通矛盾之中,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皇室,那就行不通!
其一,李高是万历皇帝的舅舅,单就辈分而言,比朱由栋足足高三辈。在号称以孝治天下的大明朝,别说朱由栋了,就是朱常洛对上李高,也只有绕着走。
其二,掌握舆论的是谁呢至少现在的大明,是由文臣们掌控舆论的。而文臣们的大多数,对于皇室和皇家亲戚之间的矛盾都是喜闻乐见的:狗咬狗嘛。至于说谁占理谁tm关心狗与狗之间的撕咬,哪条狗是被迫动手的
所以,老魏这一招苦肉计想博同情,放在皇家这个层面,是没用的。
“你们都是吾的侍卫,出去办事代表的就是吾的颜面。别人打你们,你们居然不敢还手!”
“太孙
第二十章 有的人欠收拾(二)
正月的北京,其室外温度早就到了零度以下。到了夜间,只是更加寒冷。一般情况下,这个年代的人,在这个季节里,除非必要,晚上是很少外出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