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混吃等死
所以,此人绝不会死在路上!田尔耕,赶紧给我把他找出来!
“哎,没得办法了。”本来一心想和这位殿下看好的举子提前拉拉关系的田尔耕,在被朱由栋反复催促后也急了:“你去顺天府尹那里报个备,就说有贵人的宝贵物品失踪,锦衣卫要在进入北京的各交通要道设卡盘查!”
“是!”
&nbs
第二七五章 孙慎行的选择
大明的会试分为三场。
第一场是经义,第二场是诗词,第三场是策论。从二月初九开始,每场考三天,故而一共是九天。
在朱由栋看来,大明的经济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准了。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明的官员选拨制度也早就到了应该大改的时候的。
可惜,他现在还是皇太孙,有些事情做起来到底还是不方便。而且现在大明的经济改革都才刚刚起步,大改科举制度是不合适的。
好吧,大改不方便做,但太孙殿下现在威望日盛一日,这小改还是可以做的嘛。
在本次会试前,由于万历明确表示,此次的会试以及接下来的殿试,全部由朱由栋全权负责。所以朱由栋就找到吴道南:那个,大宗伯,孤想小调整一下会试的评分标准。
根据日本福冈大学鹤成久章教授的明代会试判卷标准考》分析,二月初九开考,有些答得快的考生当天就能交卷,然后当天晚上考官们就能看到部分考卷。而第二场是二月十二日开考,而那个时候,考官们很可能手里还有部分第一场考卷没有看完。
所以,鹤成教授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场考试的考卷,考官们有充分的时间、体力来认真的评卷。第二场考试的卷子评判,考官们是最马虎——第一场的卷子压着的,第三场又要开始了。
至于第三场考试的卷子,这时候考官们倒是没有第四场的卷子来催命了。但是你架不住此时考官们已经在考场里被关了很久并高强度工作九天了啊!
能在会试中做考官的,年纪起码也是四十岁以上了吧这么一大群中老年人在一个逼厌的环境里持续高强度工作九天,哪里还有什么耐心和精力细细的阅读策论基本上就是一目十行的扫一遍,然后给个印象分完事——关了快一个月了,早点把手里的事情办完了,回家洗澡或者去秦楼楚馆嗨皮才是正经儿!
所以,虽然大明的会试一直对外强调,必须要三场考试都非常优秀的人才能被选拨为进士。但实际上,两百多年下来,无论考官还是士子们,都非常清楚:决定成败的是第一场,经义。
这个就是朱由栋不能接受的了。
在穿越者看来,经义也好,诗词歌赋也罢,这不过是个人文学修养而已。在八股文大行其道的大明,可能连文学修养的考察都谈不上多少。
说起来,这会试真正能考察一个人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是策论!
但是策论却被排在第三场!是所有考生和考官都精疲力尽的第三场!
所以朱由栋的微调很简单:把第一场的内容换为策论。
以软不拉几,完全没有立场著称的现任礼部尚书吴道南,在象征性的抗议后,同意了。
而这边吴道南刚退一步,朱由栋马上跟上:大宗伯,本次会试的策论,由孤来出题。
软软的道南再次象征性抗议后,也同意了。
然后,当二月九日,会试第一场开考,孙传庭、宋应星、宋应升三人拿到考题后,这心一下子就稳了。
当然,作为穿越者,朱由栋的考题和既往大明的策论题肯定不太一样。
在这道策论里,他给出了大段的材料。列举华夏数千年来生产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变化和影响。然后提出问题:若是有一种机械,能够提升织工的生产效率数十乃至数百倍,会让大明产生哪些变化,国家应该如何提前布局,来应对这些变化。
......
当天晚上,这一次会试的主考官,时任礼部侍郎孙慎行巡查阅卷房的时候,惊讶的发现,今天居然没有一个考生交卷。
普通考生当然是因为这会试科目顺序的变化,以及策论题目的新鲜而需要时间来思考、适应。至于得到朱由栋漏题的那三位,他们早就得了嘱咐:绝不能过早交卷!
然后,以孙慎行为首的考官们,一直到了二月十一日的上午,才拿到了第一份考卷。
无聊了两天的考官们顿时聚拢了过来,一起来围观本次会考的第一份答卷。
考生姓名什么的当然已经被遮挡住了,考官们对这个也不感兴趣。但在他们阅读完了这里面的内容后,考官内
第二七六章 方山的进士们
大明会试的放榜时间是在四月十五日。
从二月十五会试结束,到放榜的这两个月间。是考官们复核答卷,相关工作人员统计、根据明代特有的南北中榜制度划分录取进士名额、对拟录取进士再次进行身份确认乃至政审,以及给新科进士们排名次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朱由栋一点没有去插手礼部的工作:过犹不及,他对科举的干涉已经够大了。再去刺激礼部,吴道南这个软不拉几的尚书估计还是不会说什么,但是言官们可就要把这位大宗伯弹劾致死了。
这么身段柔软的臣子朱由栋怎么舍得放弃所以,还是忍着吧。
这段时间,朱由栋更多的精力是放到了黄册重建工作上面。
说起来,从这一年的一月开始,借助各地银行,各级地方政府都拿到了方山实验室生产的专用黄册纸。然后各地以最近三年重新清查出来的户帖、身份证为依托,在各地驻军的帮助下,开始重新填写黄册。
这一年,也是大明文官、吏员、胥役等实行新的俸禄制度的一年。不管这些家伙大涨了工资后会不会继续贪,但朱由栋至少做到了一点:给国家办事的人,就算完全不贪,也能活得不错——过段时间等我开始大力反腐的时候,你们可就没什么话可说了哟。
这一年,也是设立于天津卫的大明皇家海军学院正式开学的第一年。1613年下半年开学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里第一届五百名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后,有一百三十六人选择了海军学院。李国助和颜思齐又在自己的老兄弟里扒拉了一些识字的骨干,塞入学院中。把海军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人数凑足了两百人。
这一年,自朱由栋四岁开始就委托魏忠贤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后来徐光启接手。整整十一年后,在去年,徐光启终于收获了一种颗粒饱满、结穗数量更多,相对其他水稻更为抗旱的稻种。朱由栋已经委托这一代的蜀王朱至澍今年开春后就在成都实验新稻种。
这一年,朱由栋安排六大报再次集中报道了银雀山汉墓的出土文物。兵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多文献出世。自儒学一统华夏思想界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再一次让中华相当多的人所知晓。由此带来的头脑风暴,即将开始......
总之,当时间来到1616年,大明的户籍、经济、军事、吏治、民生、思想革新等,都已经看到了曙光。
......
“殿下,这是会试录取人员名单,请过目。”
“哎呀,大宗伯,会试是由礼部负责的,你们自己定了就行。孤就不横加干涉了。”
低垂的脑袋上不自觉的翻了翻白眼,抬起头来的吴道南已经是满脸笑容:“哪里,所谓为国取士,不就是为殿下和皇上取士么所以,还是请殿下过目。”
“哈哈,大宗伯,这话可不能外传了。不然言官御史们又要说你曲意逢迎,无耻奉承了。”
朱由栋嘴上虽然笑呵呵,但一双手却飞快的从吴道南手里抓过来了新科进士名册。
定睛一扫,咦这会元的名字,叫李嘉
“呃,大宗伯,这个李嘉,孤记得,他是我方山学校的学生吧”
“此事臣不知。不过负责本次会试的主考官孙慎行倒是对此子的文章大加赞赏,批了‘精准’二字的评语。虽说也有不少同考官对此子的策论不太满意,但此子后来的诗词和经义也做得极好。所以综合下来,孙慎行还是点了此子做会元。”
“嗯。”看着下面的吴道南,朱由栋陷入了沉思:孙慎行,不是东林党么这不是在跟我挖坑吧不过,照理说,众目睽睽之下,孙慎行当时也应该不知道手里这份答卷的考生姓名乃至出处啊。
不管了,虽说今年方山十二学子参考,我肯定不能全部录取。但若是文臣们都把我的学生点为会元了,我这个山长居然为了避嫌而将其黜落,那我这个山长未免也太怂了啊。
所以,会元就会元吧,便是有人攻击我搞科考黑幕啥的,我委屈点,就沉默不语吧。 www.. m..
跳过李嘉的名字,继续往下看。嗯,洪承畴、瞿式耜、何廷枢、毕自肃、方孔炤、阮大铖、魏大中、黄尊素、侯恂等人的名字依次出现。而孙传庭以及宋应星、宋应升兄弟的名字,也在这份三百多人名单的中下段找到了。
也行,能中就行了,名次什么的,朱由栋确实不奢求。
此外,本次参加会试的方山十二学子,不多不少,连同李嘉,正好是六人上榜——看来这些家伙这一次都是互相通了气,自行做了安排,以免自己这个做山长的为难啊。
“大宗伯,这份名单,孤没有什么意见。若是礼部那边没有查出什么问题,那就请大宗伯连同司礼监,准备殿试的事宜吧。”
“是,臣领命。”
&nbs
第二七七章 人生多不如意
四月二十一日,殿试。
辰时,皇极殿外广场的大座钟敲了七下,新科进士们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步入殿内。然后在经过点名、入座、散卷等一众流程后。时间已经来到上午八点左右。
照理,这个时候,要么是皇帝本人,要么是监国的太孙殿下应该出来了。但是,此时大殿的上位上,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
礼部的官员也觉得诧异,只好把询问的表情摆给了司礼监的随堂太监曹化淳。
曹化淳也是一脸疑惑:跟着太孙这么多年,可以说殿下是极为自律的。如此重要的场合,殿下怎么可能迟到呢
官员和宦官们都如此疑惑了,新科进士们当然更感觉茫然。
据说自从北宋的落榜进士张元去了西夏,帮助李元昊大败宋军,并写下“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这样的诗句后,历代中原王朝的殿试上,对会试出来的进士们都是排个名次,不再有黜落之事。所以这个时候,新科进士们总体的心情是放松的:会试过了,进士资格就已经到手,入仕做官是稳了的。
虽说总体心情比较放松,但大家还是多少有些期待的:读书人嘛,哪个不想一篇文章直达天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出将入相平步青云再说了,明代的科举早就形成了新的惯例:非庶吉士不可入阁。而要成为庶吉士,至少得在殿试中拿到二甲才比较稳啊!
所以,这殿试还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能够成为一甲三人乃至状元,骑马游街的荣耀,又是哪个读书人不想要的呢
可,原本说好代替皇帝来主持这一仪式的太孙殿下,居然迟到了
大约又过了二十多分钟,皇极殿后面传来了一阵阵稍显急促的脚步声。待得众人引颈观望中,却有小宦官扯开嗓子叫道:“皇次孙到”
皇次孙就是惠仁太子的次子朱由校吧怎么会是他!
这时候还不满十一岁的朱由校明显的是经过了较长距离的小跑,他进入大殿的时候,脸颊发红,呼吸急促。在诸多新科进士跟着礼部官员对其行礼的时候,早有眼明手快的小宦官为其端上了温茶。
一饮而尽后,朱由校长舒了一口气:“诸位,今日卯时,山东布政司急报入京,山东境内九成以上州县出现大量跳蝻。卯时二刻,河南布政司奏报境内发现大量跳蝻的奏报也到了。此外,据闻顺天府那里也接到了北直隶南部一些州县关于跳蝻的奏报。按照去年冬天的降雪情况,估计陕西、山西的类似奏报也在路上了总之,今年华北,极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蝗灾!”
“啊”
“监国兄长闻知此事后,立刻召集国家重臣举行临时国务会议,便是皇爷爷也出席了。所以,今日之殿试,由孤来为大家主持。因为孤昨夜不在宫内,而是在方山学校。虽说接到兄长通知后便紧急回赶,但到底还是迟到了,怠慢了各位杏榜中人,孤先道个歉。”
“不敢,殿下辛苦了。”
“嗯,诸位,孤虽然年幼,但也知道这殿试时间极为有限。所以这便开始吧,诸位请入座。”
待得众人坐定后,朱由校朗声道:“奉监国兄长令,今日殿试策论题目临时更改,请诸位以蝗灾为题,试论蝗灾的起因、发生之前如何预防,发生之后如何灭杀、蝗灾之后的饥荒如何应对。各位可都听清楚了”
“殿下说得明白,我等无疑义。”
“好,那请诸位开始做论。请各位放心,孤这个年纪是不能评卷的,今日夜间诸位交卷后,读卷官初审完毕,成绩优秀者监国兄长会亲自阅卷。”
“岂敢,多谢殿下。”
皇极殿大殿上的秩序是稳定下来了,三百多名新科进士大都抱着一丝忧虑开始认真思考。而在皇极殿的后殿,万历、朱由栋以降,以前参加国务会议的高官们全都聚在一起,彼此都觉得头痛欲裂。
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乃是世界上少见的蝗灾高发地。在历史本位面的明清两代,这些地方是平均28年就发生一次蝗灾。但是得益于中华帝国国土之广袤,虽说蝗灾频繁,但波及到整个帝国北方的蝗灾还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在今年年初的国务会议上,虽然大家因为暖冬对蝗灾的发生早有预感。但确实没有想到,这一次蝗灾,居然是席卷整个华北的大灾!
颓然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除了头痛欲裂,朱由栋还觉得欲哭无泪:太不容易了,辛苦了这么多年,国家刚刚看到一点起色,各方面的工作刚刚开始起步,结果老天爷就给了他一记这么狠的耳光。
不过,颓完了还得振作精神干事:小冰河气候越来越厉害,这样的自然灾害绝不是最后一次,也不是最厉害的一次。
“大司马,现在杨镐、曹文诏的部队走到哪里了”
“是,皇上,殿下。自两月前我军在遵化大胜,斩首虎墩兔憨麾下两万余级后,虎墩兔憨
第二七八章 太孙赈灾方案(一)
“皇爷爷,孙臣有一整套方案想要奏报。”
“你是监国,无所谓奏报,只管直接吩咐大家去做。”
“是,孙臣遵旨。”
深吸了一口气,朱由栋转过身来:“众卿,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面积蝗灾,现在朝廷最难的就是储备的粮食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开源节流。开源的事情待会在说,孤先说节流。”
“请殿下示下。”
“曹三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