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种地南山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初袅

    “掌柜的,我看你店铺这边有一个独立的小通道是怎么回事”黄豆站在门口好奇地看向布店门边一间小屋。

    说小屋其实有点夸张,也就大概一米多,两米不到的一个过道,里面堆放着一些杂货。

    “这是我家当初建房的时候留的过道,上楼用的,后来店里生意做的不错,就从后面从新建了房子做了楼梯上去,这个进出不方便就弃了。

    拆了和这边合并吧,又怕动了墙,楼上房间不牢固,不拆吧,放这里太狭窄也没用处,只能把楼梯推了放放杂货,闲置在这里。

    老板娘家的两间门面的铺子是个小楼,原本设计的时候实在门口又开了个小门,建了墙壁上楼去的。后来店里生意扩大,后面连着起了一栋小楼,就在后面直接开了楼梯。

    这样一些大户人家女眷们,从后巷直接可以把马车赶进来,从院子里直接上了楼去定制衣物。

    而前面店铺,进来男客或者家境一般的客人,也不会妨碍到后面的交易,看得出老板娘是个会做生意的人。

    “如果我们要租你这个楼梯间,多少钱一年”黄豆歪头看了看楼梯间,又看了看老板娘。

    “租”老板娘




第四十九章:五两打江山
    “这样,五两就五两,零碎布头也给你们,就当家里亲戚孩子练手了。”说到这里,老板娘停顿了一下:“不过,你们怎么经营呢,几个小姑娘不至于出来抛头露面吧”

    “我家里有哥哥,已经十二岁了,明年就不用去私塾了。可以让他出来练练手,就是没地方住,大姨,你这里可有地方介绍,能住个人,生个火就行。”黄豆顺杆子往上爬,转眼就叫人家大姨了!

    “识字啊,十二岁确实不大,不过镇上学徒比他小的也有很多,只要识字那应该没问题了。”听黄豆说家里哥哥识字,老板娘不由又高看了她家一样。

    在这个为温饱奔波的年代,能让家里孩子读书识字,这是要有相当担当的人家才会做的事。

    黄豆已经在心里想好,大哥二哥结婚了,三哥四哥要出海,五哥也不小了,而且人也忠厚老实却不迂腐,可以考虑让五哥来看店。

    五哥十二岁,刚好私塾也不用去了,出来锻炼三年,十五岁就可以出去做事。

    再让六哥来,六哥也九岁了,等五哥大了,他刚好也从私塾出来接着替上。

    十二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即不会惊扰了女眷,也能讨个喜,不过最初大概自己要来盯着了。

    “后巷有一家刘老汉家,他家有屋子租,我知道有一间空屋子,就是房子有点小,你哥哥要是一个人住没问题,门口还能搭个地方烧饭。我去与他家说说,一两银子估计能租下来。

    “那,宋姨能叫个人带我们姐妹去看看吗”

    “行,这个点还不忙,我带你们去看看,从我家后门走,几步路的事情。”说着宋老板娘招手叫来伙计叮嘱了几句,就要带着黄家姐妹往后门走。

    黄豆连忙跑到站在门外的黄德忠面前:“五哥,你去和爷爷说一声,我们随老板娘去后院看看房子,让爷爷他们在门口等我们。”

    说着又噔噔噔,跑了回来,跟着老板娘往后门走。

    黄德忠傻眼了,这是去哪,丢了可怎么办来的时候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跟紧爷爷姐姐。

    一犹豫,黄豆四个已经跟着老板娘进了后院,黄德忠想了想一跺脚跑进旁边的店铺去找黄老汉了。

    小姐妹四个跟着宋娘子一起推开后院的门,后院是一条小巷,走了十几步,就到了老刘家。老刘家院子很大,房子也多,拥挤在一起,是专门做房屋出租生意的。

    院子里大概有五六户人家,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做工读书的人家。一家租个两间屋子,一年二两五到三两银子左右,一家子挤在一起。

    出了柴火堆,就是横七竖八的绳子,上面晾满了衣物。

    宋娘子给黄豆介绍的屋子,就在靠大门墙边的一间,是老刘挪了又挪,挤出来的一小间。十来个平方,确实小,好处就是靠墙,可以沿着墙搭个小棚子做饭。

    屋里虽然小,后墙还是有个小窗的,并不觉得黑暗和压抑。有一张旧桌子,一个旧柜子,据说本来有张小床被别的租户搬走了,其余一无所有了。

    这么一小间想住一家子是不可能,不过院子住的人多,却不脏乱,这点黄豆很满意。和老刘说好,等会让爷爷来定。

    老刘也觉得宋娘子竟然带四个小丫头来租房很奇怪,一听等会爷爷来,心就放了下来。

    此时,宋娘子才发觉,自己一直在跟个十来岁都不到的孩子在谈买卖,而她一直没意识到有任何不妥。

    黄老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就是陪三个少年买把刀的功夫,孙女竟然定了一个铺子,连住处都找好了。

    黄德忠一听,以后这个狭窄的楼梯间就由他经营,不由面红耳赤,一直摆手:“我不行不行,叫大哥或者二哥吧。”

    “有什么不行,大哥二哥都成年了,要种地要管理山林,这个小铺子是我们兄妹试手用的,赚了当然好,不赚也没压力。”

    黄豆说是这么说,在她心里还是觉得要赚的,不赚钱她忙活什么劲。

    租铺子和房子的六两银子由黄豆姐弟五个向黄老汉借,借十两,不白借,一年后还六两,第二年再还六两,就结束了。

    黄米和黄桃有点担心,但是她们也相信黄豆,至于黄梨,她只要吃喝玩乐就行。

    定下房子和铺子,姐弟五个也不逛街了,一头扎进铺子路收拾起来。

    黄豆借了宋娘子店里的纸笔,画了平面图,琢磨着怎么装修。

    铺子小,不能打大柜子,那就都上墙吧,可都挂墙上也不好看。

    那就打一面墙窄柜子,最里面一面墙也打上柜子,另一面直接刷白物品上墙。一定要吊顶,黄豆可不喜欢那种,在店里一抬头就看见屋梁的感觉了。

    回去让黄老三和黄德光带上工具来,先给店里打上柜子,再给租的房子里打一个上下铺的床。

    房子不大也要打个一米五乘二米的上下铺,以后家里人再来襄阳府,三五个人,完全可以凑合着临时住住,省得再去客栈。

    &nb



第五十章:儿行千里路
    春天似乎一夜之间来临了,积雪融化,山涧的小溪开始欢快地流淌,河里的水面已经破冰,而绿色一天比一天更苍翠起来。

    山上一部分地方已经整理出来,原本黄豆是打算种果树的,后来被黄老汉拦了,说还是种核桃,方便管理,也方便储存。

    南山深山里,有很多野核桃树,附近村民秋后,不怕吃苦去打了野核桃回来卖,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而他们需要的核桃树苗,只需春天进山去找枝干粗壮的挖回来就行。

    在这片山里还有一大片松林,这是不用动的,只需要维护一下,让它往周边发展就行,每年采摘下来的松子数量也很可观。

    最后,为了安抚孙女,黄老汉还是跟船跑了一趟襄阳府买了一批果树苗来,说是准备栽在屋后靠山的地方,留着自己家吃。

    黄豆对种植并不是很懂,只能说是个半吊子。既然黄老汉说板栗和松子好,南山镇就有地方收购也利于储存,那么就种板栗松子好了。

    另有大片地方,被圈了起来,养了一百多只鸡,一小片地方散养了二十只母羊一只公羊。

    小山的好处,就是山不大,便于管理,主要的进出口注意一下,比如养两条狗,几只大公鹅什么的,也就差不多了。

    近水的这边养了十来只鹅,四十多只鸭子,黄老汉预备在公鹅里挑出两三只留着看山护家。

    感觉爷爷是不是有点腹黑啊,用大鹅看山护院,好像有点狠,小时候乡下孩子看见大鹅就要跑,跑慢了就要被追。

    特别那种额头有大瘤的老鹅,红了发紫的那种,别说孩子,大人都怕,一嘴咬过来,就是一个紫疙瘩,疼的钻心。

    靠近村子的这一边养了两条狗,是黄老汉在襄阳府特意买的看家大狗,就有点凶悍。白天栓住,晚上放了绳索。

    一般人根本不敢近身,有一只反应很快,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是一阵狂叫。

    另一只闷声不吭,一度大家都以为它是怂包,直到有一次,有流民想偷上山,一只叫着追着一个流民跑了,另一只却一声不吭,悄无声息跟着另几个流民。

    等四个人进了山,它一下就窜了出来,直接扑倒,咬住其中一个。一口咬中,又去追另外三个,等黄老汉听见动静,四个人躺了一地,个个伤在腿上。

    另一只狗早追着人跑出了村口,等它换回来,这边战斗都结束了。

    果然是,咬人的狗不叫。

    小黑,属于自由职业,每天的日常就是打滚卖萌,没事跑到两条大狗身边联络联络感情。或者就跑到鹅群鸭群里,去调戏一番。不过不能被发现,谁发现它去鹅群鸭群就是一顿胖揍。

    这些钱买狗买家禽的钱,都是黄家以壮劳力的名义向南山镇贷来的,用黄豆的话说,又没有利息,不贷白不贷,拿别人的钱挣钱的感觉才爽。

    黄家湾穿村而过的大路大致铺出了一个路形出来,基本上下雨也不会一脚水一脚泥了。而这个时候,老叔和黄德磊黄德落的行程已经上了日程。

    黄老汉在黄豆强烈要求下,湊了三十两银子给叔侄三人。黄豆很干脆地告诉他们,这是给他们三个做本钱的,一人十两,可以合作也可以分开投资,他们自己商量着来。

    商船出海,一年到三五年都很正常,船老大会允许船工适当带一点货物,只要不占了货仓就行,一般都是存放在住宿的仓里。在各码头之间挣差价,至于能不能挣到就看经验和眼光。

    黄豆翻出了上次在河滩捡珍珠时候捡得匕首,这把匕首拿回来,她就和那块很结实的板砖放在一起,埋在床下垫床腿。

    因为不知道它属于什么人,有没有见过血,所以黄豆并不敢去摸它,她甚至还想过这把匕首会不会如武侠小说里一样,削铁如泥,杀人不见血或者认主什么的!

    当然只是想象,匕首还是那边匕首,没有什么变化和不同。

    黄豆原本准备把匕首给哥哥或者叔叔们的,可是年前黄老汉带着三人去买了崭新的刀具。这把锈迹斑斑的匕首就不够看了。

    后来四个人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东西适合给赵大山,毕竟赵大山有功夫,给他更有用也更安全。

    他们这种只会蛮力的,多把匕首真打起来还不如棍棒合适。这么锋利的匕首原本就是为了杀人用的,被夺了,反而会害了自己的性命。

    看着这三个胆小如鼠的叔侄,黄豆一度怀疑他们不是嫌弃自己匕首是捡来的,不好看,而是怕死。自己是不是把他们想象的太美好了。这样的胆量怎么去经历大海里的大风大浪的洗涤

    黄豆去找了赵大山,原本黄宝贵说由他们代为转送,被黄豆拒绝了,她觉得自己这么大一个人情不能由老叔糟蹋了。

    当黄豆拿出那把匕首,赵大山的眼睛亮了,那是一个强者对趁手武器挡不住的渴望。

    赵大山有九把飞刀,



第五十二章:秋天的收获
    收割这天,东湖这一片人山人海,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人,实在没地方站的索性爬上了旁边一片山坡上的树。

    周边凡是家离得不远,没有事情可做的人,都跑到这里等着黄家收割稻谷。

    有的人看的兴起,索性卷起袖子下去帮忙,只要是帮忙,黄家也不阻拦,免费的劳动力谁不喜欢,一时田地里都是人头。

    有襄阳府的府衙派的人和南山镇的衙役在这里看着,也没人敢捣乱。

    几个孩子也趁机溜了下去,在黄家稻田边的沟渠里开始浑水摸鱼。沟渠里栽种的稻子早早收割了,只留下露出水面的秸秆。不一会就有孩子摸了鱼扔了上来,竟然还很肥美,一时更多的孩子卷起裤腿走了下去。

    稻田里是忙碌的大人,稻田边是嬉闹玩耍的孩子,欢声笑语响起,看的岸上的人也觉得喜气洋洋。

    在这大荒之年,没有丰收更让人产生希望了。

    第一亩田地的稻谷收割上来,立刻运送到黄家门口的晒场上,手工捋出来,很快称出了第一笔数字,416斤。

    原本稻谷是要抱着敲打出来的,只是黄家这上百亩地不行,是要全部留种的,只能手工捋,这项浩大的工程比收割更让人劳累。

    因为天气干燥,稻谷又是完全成熟,这个数字即使经过暴晒,基本上也是损耗不大了。也就是说人工栽插的稻苗亩产近400斤了,在原来的良田亩产的数字上直接多了一百五十斤左右。

    150斤在现在亩产一两千斤来说,不过是肥料没跟上,移栽不够匀称,或者治虫不及时,少个一两百斤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对于南山镇周边的村民来说,这是相当于奇迹的产生。亩产二百多斤的土地多出了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稻谷,不是奇迹是什么何况还是这个干旱的几乎颗粒无收的荒年。

    黄豆知道这个数字并不是这片稻田的最终数字,今年干旱,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成,产量会更高。

    因为是滩地,土地肥沃,黄豆大伯家的十亩地和二伯家的二十亩地都收到了近280斤的高产。

    要知道以前250斤已经是相当让人满意的数字了,就这样大伯和二伯同样是心痛不已,没有听黄豆的话,足足一亩地损失近一百多斤稻谷。

    产量报到襄阳府,府衙直接下了公文,所有稻谷留着做良种。尽快收上来,送到襄阳府去存起来。

    除了黄家留了1200斤稻谷做为种粮,其它稻谷不得买卖出售,由府衙直接以高于市场稻谷价格的一倍收购。

    这个价格并不算高,去年洪水,今年大旱,粮价爆涨又缓跌再爆涨,黄家这批稻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完全就是可以做良种的优质稻谷。

    种子也是一直高于稻谷本身的价格的,只是自古民不与官斗,府衙能以高于市场稻谷价格来收购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是高产,第二当然是冲着黄家自创的插秧种地法了。

    黄老汉非常慷慨地把插秧法以文字的方式交给了襄阳府,让他们记录下来,以便推广。指定黄家派出四人,襄阳府需要留用五年,专门去襄阳府各地去帮助各地下种插秧。

    这四个人,简直就是现代的农业技术人员了。最后商议好,由黄老三黄老四,和黄德光黄德明去。黄老大和黄老二在家照顾家里的田地和山林。

    这年冬天,黄家在河堤的空地处,留着做仓库的地方建起了十座仓库,对外的说法是,留着明年储备稻谷。只有黄家人知道,这是为了黄家码头以后能够顺利停船而做的前期准备。
1...171819202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