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鉴宝人生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吃仙丹
“老板,我这宝贝不错吧!”中年男子得意洋洋的问道。
中年男子这句话,让冯正坚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好,他还真怕对方知道了真相之后,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不过有道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也只能把事实说出来:
“这位先生,您可能觉得您祖辈给您留下了个好东西,不过,怎么说呢?这东西啊,就是一件明器。”
“明器?什么是明器?”中年男子有些疑惑的说道。
冯正坚解释道:“简单的说就是古代的随葬品,给死人用的。这种东西在南方出土的比较多,不相信的话,你们找点杂志看看就知道了。”
“什么!给死人用的?!”话音刚落,中年男子的老婆就叫出声来:“你个死鬼,我说最近怎么这么倒霉呢,原来家里多了个死人用的东西!你还成天把它当祖宗供着,简直是晦气死啦!”
冯正坚连忙劝说道:“大嫂您先别急,东西也许是以前的老人家偶然之间得到的,把它当作是宝贝了呢?”
那大嫂跳脚骂道:“什么老人家啊,这东西是他这个死鬼,前一段时间花了十万块钱从别人手里买来的,买回来后,还一个劲的跟我说什么“发财了”,还眼我说,以前的主人说这东西可以轻松卖个五十万,上拍卖会可以过百万。”
“我一想不对啊,既然是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以前的主人不卖,还把东西转手卖给我家这个死鬼,这不,今天我就逼着他过来鉴定一下,没想到这东西居然是个死人用的东西,真是晦气死啦!”
“这个……”冯正坚说道:“大嫂,咱们都是唯物主文者,您也不用害怕,咱们古玩行里明器也不少,就说那大名鼎鼎的唐三彩就是明器,别人不还是争着抢着买嘛!”
听到自己女人把故事给穿帮了,中年男子是满脸的尴尬,不过他听到唐三彩,顿时眼神一亮,马上说道:“老板,卖我这个罐子的人,说这东西就是唐朝的,既然唐三彩那么值钱,这东西应该也不差吧!”
“这东西它不是唐朝的。”冯正坚摇头道:“唐朝的不是这种风格,这是一座西晋越窑青釉谷仓罐。”
“西晋是什么时候?”中年男子问道。
冯正坚解释道:“西晋比唐朝要早上三百年。”
“啊!”中年夫妇闻言脸上一阵喜色:“那也就是说,这东西要比唐朝的值钱喽?”在他们的心里认为,时间久的东西,肯定是越值钱的。
冯正坚说道:“并不是这样的,古玩值不值钱,也要看它的艺术价值和稀有性的,就说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离咱们现在够久的吧,一般的彩陶也不过几百上千而已。”
夫妇俩闻言不由面面相觑,中年男子神色紧张的问道:“那这个东西能值多少钱啊?”
冯正坚比划了一下,道:“就值个一两千吧,毕竟这也不是级别特别高的谷仓罐,再加上身上有伤,买的人不会太多的。”
“什么!一两千?”中年妇女尖叫了一声。
“这个……老板,您没开玩笑?”中年男子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发颤了。
冯正坚苦笑道:“两位,我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不过毕竟我还要是做生意的,总不会拿这种事情来开玩笑,不相信你们可以拿着这东西到别的地方去问,如果我说的不对,你们可以过来找我算帐。”
“哇!……”听到这里,中年女子忽然之间就哭了出来,骂道:“你个缺德鬼啊!才看了几次鉴宝节目,什么都不懂,就想着靠古玩来赚钱,结果呢,平白就亏了十万!这可是十万啊!就这么给你搞没了!这日子没法过了,咱们离婚!”说完她一甩手,直接就跑出了门。
“哎!……”中年男子举着手,刚跑到门口,想到自己的东西还没拿,于是又回转身来,急忙对冯正坚说道:“老板,不知道这东西你收不收?”
“真是对不住,这东西我这不收!”冯正坚摇了摇手,要是其它的瓷器,他收一下到是无所谓,像这样的不值钱又没什么人买的明器,他肯定是不会收的。
于是中年男子直接掏出一百块钱,塞到冯正坚手里,抱起罐子就朝他老婆跑的方向追了出去,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呼喊道。(未完待续。。)





鉴宝人生 第三百零九章 又遇“地雷”
见此情形,冯正坚叹息道:“现在资讯发达了,不过人也变的急功近利了,都想着一夜暴富,老是想着捡漏,认为别人能捡漏他也能捡,结果往往辛苦积攒的钱财都打了水漂,真是可悲可叹。.”
楚琛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这两年玩古玩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许多人都是刚入行的新人,而有些干脆看了书上几张图,就到古玩这行来淘宝了。
而且有些人,还喜欢盲目听信卖家的编造的美丽谎言,殊不知,在古玩这行里,卖家为了推销商品,说假话,编故事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就算是他,在古玩这行里五年多也编过无数个故事了。
所以如果想踏入古玩这一行,千万要记得多学、多看、多实践、少买这几个原则,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不管不顾的冲进去,不然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肯定已经被碰的满头大包了。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些古玩的话题,而后冯正坚微笑着说道:“楚先生,这次就这样吧,到时节目海选的时间会有工作人员通知您的。”
“这就行了?”楚琛有些讶然的问道,他原本还以为要鉴定五六样东西才可以,实在没想到,居然这样就通过了。
冯正坚摊了摊手,笑道:“其实吧,这次的节目,咱们过去的人,也不过是打打酱油的,只不过相当于是个后备军而已,因此也没必要那么严格,再说了,咱们居然没认识多久,不过我相信您的水平肯定是大师级的。”
“不敢当!不敢当!”楚琛连忙摆手道:“我这水平离大师还差的远了,还需要跟着师傅多学习才行。”
冯正坚笑道:“楚先生,您实在太谦虚了,冒昧的问一句,不知您的师傅是?”
楚琛回道:“我算是比较幸运吧,承蒙刘志和刘老的看重,有幸拜入了他的门下。”
冯正坚听说楚琛是刘老的徒弟,不禁大惊失色,张口结舌的问道:“楚先生,您是刘老的**?”
得到楚琛的点头确认,他呆愣了半响,才说道:“真是不好意思,有些失态了,楚先生,没想到您是刘老的**,那我之前还真是班门弄斧了。”
楚琛摇头笑道:“冯老板,您千万别这么说,我师傅是我师傅,我是我,咱们该怎么样还是怎样,总不可能鉴定古玩的时候,报我师傅的名字就能把东西鉴定出来吧?”
冯正坚笑呵呵的说道:“俗话说的好,名师高徒嘛!……”
之后,两人又交流了一会彼此的心得,而冯正坚的态度也比之前热情了许多。
不过没一会,就有朋友打电话过来请冯正坚过去吃饭,于是楚琛就提出了告辞。虽然冯正坚想楚琛一块过去,并且也极力挽留,不过毕竟双方认识了没多久,再加上又是冯正坚的朋友请客,楚琛还是婉言谢绝了。……
从冯正坚那出来之后,楚琛看看时间也快到饭点了,想到好几天没找周文平他们吃饭了,于是就打了个电话过去,正好他们也都没吃,于是约了个地点,他就直接驱车前往京城古玩城隔壁的潘家园。
把车停到潘家园那边的一个停车场,楚琛就向刚才约好的那家饭店走去,还没走几步,就看到停车场旁边的一个犄角旮旯里,蹲着一个流里流气的年轻人,头发染的五颜六色的,乱蓬蓬的看起来就像个鸡窝一样。
此时,年轻人正低着头**弄着手中的手机,而在年轻人的面前,铺着几张破旧报纸,上面冷冷清清地摆着几件小玩意儿。
上面有一对碗,两个盘子,一个香炉,还有一把摺扇,这几样东西,就只有一把摺扇算是干净的,其它的东西都是灰蒙蒙的,走近一看,才知道上面沾满了香灰,估计是从香炉里面掉出来的。
楚琛本来对这样的小摊并不在意,不过那把扇子却引起了他的注意,这让他颇感兴趣的走了过去。
也许是发现有人站在了摊子前,年轻人停下了手头的动作,抬起头来看了一眼,说道:“大哥,要点什么不,这可是刚刚才摆出来的。”
听口音,这人好像是个本地人,不过楚琛现在的耳力可非常的厉害,这人一开口,他就知道这人的京城话不标准,这让他顿时心中就警觉起来,也许是遇到“地雷”了。
楚琛本来想一走了之,不过他却觉得那把摺扇很吸引人,于是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当即就对摺扇使用上了灵宝眼,没想到结果却让他不禁愣了愣神。
有了这个意外发现,就算眼前是个“地雷”,楚琛也一定要趟一趟了,于是他蹲**来,不动声色的把那件香炉拿到手中,打量了起来。
这是一个铜质的象耳香炉,用手拭擦了一些灰,露出清晰的铜质,铜色看起来还蛮纯正,翻过身来,底部赫然写着“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楷书款。
既然有这六个字,想必大家也明白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铜器。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
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因为各种原因,传世的宣德炉非常少,而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
虽然一看到这六个字,楚琛就知道这是一个赝品,不过他还是适时的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而对面那个年轻人见此,目光中顿时就闪过了一丝喜色。
判断此炉是赝品其实很简单,真品的宣德炉,结构严谨,字体规整,宣德中的“德”字,心上有一横,而眼前的这个款识,虽然写的挺规整,不过“德”字上却少一横,因此是仿品无疑。
另外,此炉手感轻浮、铜质虽然还算精细,但根本达不到真品宣德炉的要求,而且此炉的制作方法很明显用的是现代的工艺,表面的包浆也是用化学方法形成的,因此,这只宣德炉可谓是假的不能再假的当代赝品。
之后,楚琛又一一把其它的东西都看过一遍,除了那把摺扇外,其它的无一例外都是赝品,不过他表情中还是适时的露出了一丝暗喜的神色,还假装时不时的摇摇头。
当然,他现在的心里可真的是非常的激动,他万万没有想到那把摺扇居然是那位大师的作品。
年轻人到也耐心好,等楚琛看完之后,才开口说道:“大哥,您可看好了,这几件可都是祖上留下来的老东西,以前可是一直被我爷爷当作宝贝的。”
楚琛半信半疑的问道:“祖上传下来的?”到了这个地步,他哪能不知道,眼前这人就是在给他下套子。
“那还能有假!”年轻人指了指自己,说道:“您看我这样,像是做古董生意的吗?要不是我现在缺钱泡妞,哪会拿出来卖啊!”说着,他还特意表现出一副轻浮模样,想让楚琛认为他就是个败家子。
“这……”楚琛假装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而后好像下定了主意,问那年轻人道:“小兄弟,您这几件东西,准备开个什么价啊?”
“具体我也不明白,不过我爷爷生前说这几样东西都是宝贝,您如果真的打算要,那就打包给个一万块钱吧。”年轻人说道。
“什么!一万!”虽然楚琛现在已经知道了那把扇子的价值,不过他又不傻,当然不可能这么痛快的答应下来,他连连摇头道:“不行,太贵了,就个价格我肯定不会买的。”
年轻人看到楚琛的反应并不是太激烈,心中是一阵暗喜,于是他问道:“大哥,那您想多少钱?”
“两千,我就要了!”楚琛马上还了个价格。
“得,那还是算了吧!”年轻人轻皱着眉头说道:“这可是我祖传的东西,两千您觉得拿的下来吗?说难听点,这么多年的保管费都不止两千块钱!”
楚琛闻言之后,并不吱声,而是拿起那个宣德炉把玩了一会,拧着眉头,过了一会,才对年轻人说道:“那四千,最多四千,您如果不想卖,那就算了。”
年轻人看着楚琛摇了摇头,说道:“大哥,这毕竟是我家祖传了多年才传下来的宝贝,不过我看您也是真心喜欢这些东西,那我让一点,八千块,要么您就拿走吧!”(未完待续。)




鉴宝人生 第三百一十章 八还
说到这里,年轻人还摆出了一副不想再谈的架势,仿佛八千块钱的价格,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这……”楚琛露出一副深思的模样。
“大哥,您放心好了,东西绝对是我家里祖传下来的。”年轻人拍着胸脯保证道。
楚琛并没有说话,而是装作爱不释手的不断把玩着小摊上的东西,过了半响,才开口说道:“小兄弟,这样吧,我再加一千,您看看,这只碗,还有这个盘子上面,都有一处冲口呢。”
说着,楚琛分别指了指碗和盘子的一处口沿处,还别说,真的有冲口。
“大哥你的眼力真好。”年轻人对着楚琛竖了个拇指,说道:“不过话说回来了,毕竟是好几百年的东西了,磕磕碰碰也难免的嘛,,这样吧,您如果真心要的话,咱们都退一步,这几样东西,五千五,怎么样?”
楚琛低下头,犹豫了一阵,还是从包里掏出钱,数了数,递给年轻人道:“那好吧,不过可要帮我包好啦!”
“好咧!”年轻人接过钱,仔细数了数,而后压下内心之中激动喜悦之情,麻利的用旧报纸把东西都包起来。
当他最后准备包起那把折扇时,楚琛摆了摆手道:“这把扇子就放我包里吧,不用包了。”
“行!……”
等楚琛拎着袋子走了之后,年轻人情不自禁的欢呼了一声,急忙拿起手机来,给女朋友打了个电话。
“强子,什么事儿啊!我正在吃饭呢!”
“大好事啊!我把昨天你给我的那些东西,都给卖掉了,卖了五千五呢!”
“不是吧,我爸买的那些破烂居然卖了这么多?不过里面真的有什么宝贝吧?”
“得了吧,如果你爸眼力那么好,还会把你家的钱都败的差不多精光吗?”
“这到也是!好了,不说这个了,咱们既然有了这么多钱,我上次看中的那款首饰就可以买了,强子,你先到那里去等我,我一会就过来……”
楚琛哼着小曲来到之前约好的饭店,随着服务员来到包间,周文平和老五已经点了菜在等他了。
三人寒暄过后,周文平就笑着说道:“小琛,心情这么好,不会是捡漏了吧?”
楚琛嘿嘿笑道:“周哥,您猜的真准,就刚才我还真的捡了回漏。”
“不是吧?”周文平和老五非常惊讶,而后他们都把目光看向了楚琛手中提的那只袋子。
“东西不在这里面,这些都是赝品,具体的还是等咱们吃过饭再说吧。”楚琛笑道。
“对对对!先吃饭……”
吃饭的时候,楚琛把刚才捡漏的因果说了一遍,听的两人都啧啧称奇。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呀!”老五哑然失笑道:“不过我真的很好奇,小琛你到底搞到了什么宝贝啊?”
楚琛神秘一笑道:“还是等咱们酒足饭饱再说吧,我相信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那好,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吃完饭,等服务员把桌子收拾干净,给每个人泡了杯茶之后,楚琛在桌子上铺了张报纸后,就把那把折扇从包里拿出来放到了上面。
“咦!折扇!”
“看上去应该是紫花蜡底!”
折扇,想必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它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最爱。用时须撒开,成半圆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等等。
折扇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以个人以为,源于南齐还是比较靠谱的。
《蕉窗话扇》中有:“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鄣曰”,《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不过不管折扇的起源如何,统一的观点是折扇由原本某种扇形逐渐改进和革新,并赋予了新的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一种器物,发现到现在,其中可谓包含着我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楚琛点头道:“对!这确实是一把湘妃竹紫花蜡底的一把折扇,我认为制作的时间应该是明末清初时候。”
“湘妃竹”永远是最吸折扇骨藏家的字眼,不仅藏家们都以有一把品相上等的湘妃竹折扇为荣,而且藏有湘妃竹折扇的藏家往往喜欢暗地里比较一番,看谁的湘妃竹扇更美,品相更好。
为何这种材质的折扇有如此高的吸引力?
说起这个,还要先说一段关于湘妃竹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面对苍梧山哭吊舜帝,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湘妃竹扇收藏之所以不断升温,除了这个古老凄婉的传说外,更多是因为它美丽的花纹和稀少的数量,毕竟它的生长期只有两个月。
据说在古代,上好的湘妃竹核算其价值时,要在天平称上称,有一寸湘妃三两金之说。而湘妃竹扇骨中以清中期之前的“紫花蜡底”为极品,取料以红紫色圆形花斑和蜡黄竹地为基础,反差效果明显,是高官贵族所把玩上品,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拥有。
而且“紫花蜡底”扇骨由于材料的贵重,其扇骨做工极其考究,多为当时制扇高手所为。“紫花蜡底”自明代始风靡至今,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原因,材料基本到清中期后处于濒危品种,清晚期就已经取材乏术,因此在收藏界,一把上品的紫花蜡底折扇,可谓是折扇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见此,周文平和老五都有些跃跃欲试,两人对视了一眼,老五笑道:“周哥,还是你先看吧!”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周文平呵呵一笑,也没有扭捏,小心的拿起折扇就仔细观察起来。
周文平拿起折扇也不撒开,先是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扇骨,并且还拿出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扇头的包浆,过了半响,他点头道:“不错,这确实应该是明末清初的紫花蜡底。”
接着,周文平撒开折扇,仔细观察扇面,不过当他看到扇画,特别是落款钤印时,他顿时就愣住了。
“八还?!”
“什么?真的是八还?”听到“八还”两字,老五也坐不住了,瞬间站起身来,冲到了周文平的身边,凑上去看了起来。
不要说周文平和老五,之前楚琛看到“八还”这个钤印时,也比他俩好不了多少。“八还”这个别号可能知名度不是很高,不过此人的另外一个别外“八大山人”,想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八大山人,即朱耷,本名统,别号个山、人屋等,明宁王朱权后裔。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顺治五年削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康熙十四年六十岁署款八大山人直到卒年,署款四字连草起来,似“哭之”、“笑之”。
八大山人擅画山水、花鸟、竹木。花鸟学沈周、陈淳、徐渭,于静悟中自成一格。山水取法黄公望,颇受董其昌影响。对清代花鸟画影响极大,与原济、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姓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画时曾赞:“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简洁”、“飘逸”、“孤寂”、“空灵”的意象,是八大绘画的主要基调,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虚静”、“玄远”、“淡泊”、“幽深”之境。
楚琛的这把折扇上的扇画,正是八大山人最擅长的花鸟《荷石栖禽图》。
扇面中荷花造型洗练,一枝柔弱的荷杆,把花叶连接在一起,几片墨点,萧条淡泊,闲和严静。
单足立于危石之上的无名小鸟,静中有动,危中求静,翘尾鼓腹、巍然屹立雄视下方,蔑视一切,真可谓圆眼传神,颇具情态、惟妙惟肖、颇为生动。
画中所画之石亦有反常态,上大下小,岌岌可危,险绝之势油然而生。
画中荷花、无名小鸟以及危石,可谓是完全从作者的精神状态中走出,完全表现出了作者那倔强傲岸的姓格,由此可知八大山人名满天下,并不是偶然。(未完待续。)




鉴宝人生 第三百一十一章 加入
周文平和老五两人用放大镜,对扇画和钤印仔细的观察了一遍又一遍,嘴上更是赞不绝口,过了好一会,两人才恋恋不舍的把折扇重新收好,小心的放到桌子上。.
1...120121122123124...4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