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道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圣者晨雷
崔远钟大喜:“好,近来老师陪我们练剑的时间少了许多,我正想请老师指点呢!”
华府的剑室是泰武帝为华闲之师徒新建的,规模自然比普通的剑室要宽敞宏大,华闲之对此曾坚决拒绝,但拗不过陛下只得接受了。师徒两人换了一身衣服,在剑士中间相对而立。
“老师,我要上了!”
习惯性地说了一句之后,崔远钟黄金之剑奔雷一般劈了出去,虽然是师徒间的练习,但他丝毫没有大意,出剑时全力挥洒,就象是正式斗剑场上面对强悍的对手。
“太急了……”华闲之衣袂飘动,人身体象是被风吹过的树叶一样滑了出去,崔远钟的黄金之剑劈空后还没有变式,华闲之的剑就贴着他的肘部刺了过来。华闲之的剑式向来不固定,他随意挥洒也是妙至毫巅的招式,也正因此,他的对手无法确定他的剑路。身为他的大弟子,崔远钟当然明白这一点,因此他沉腰屈腿,在华闪之剑逼近之前猛然旋臂,“铮铮”剑鸣声中,华闲之的剑被他荡开。
“再来!”
两人几乎同时喝出声来,双剑上光芒突涨,剑气呼啸,声音摄人心魄。刚开始时华闲之还好整以暇,但随着两人全力施展开来,他也不得不打起十分的精神来应付自己的这个弟子了。
“自己正值盛年,无论是精力体力都处在巅峰,实战的经验更是远胜过远钟,但远钟现在能与自己如此抗衡,等他到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剑技应该更胜于自己吧。”华闲之的脑中飞快地闪过这个念头,一丝轻微的感慨从内心深处升起。比起自己而言,崔远钟在剑技上是幸运的,好的老师,好的对手,好的同门,这些都是磨砺他剑技的助益。
他们也不知激斗了多久,全然没有注意剑室门口站着一群人。见二人还没有住手,一个侍卫想向前,泰武帝却伸手拦住了他。
“且等等。”
泰武帝看着在剑室中如神龙般冲折回转的华闲之,看着他飘然矫捷的身姿,看着他举重若轻的剑式,心中暗暗一叹。
“闲之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剑士,他是为剑而生的人,可惜要肩负的却不仅仅是弘扬他的剑道……斗剑场上对他而言,远比朝堂之上要适合得多呵。”
心中微微有些愧意,因此泰武帝一直没有打断华闲之师徒的练习,等到他们发现泰武帝时,已经是泰西时间半个钟点之后了。
“陛下何时来的?”
华闲之与崔远钟行礼时,泰武帝亲自为他们递上抹汗的布巾。侍卫们暗暗伸舌,贵为天子的陛下为两个臣子递毛巾,这是他们不敢想象的,若是被王泽厚那群人知道了,定然又要说什么“君不君臣不臣”了吧。
“来了不久,见你们师徒斗得兴起,就看了会儿。”泰武帝微笑着道:“闲之,你当师傅可比作剑圣厉害,教出的徒弟都能与你分庭抗礼了。”
“一代新人总是换旧人,大江后浪推前浪么。”华闲之对泰武帝的玩笑倒习以为常,他抹了汗水:“说起来陛下也好久不曾练剑,我这陛下剑技之师都快无事可做了。”
“哈哈,你我都忙,忙些和剑无关的事情……”泰武帝又笑了笑,思前想后良久,他终于肃容问道:“闲之,你对与傅苦禅一战,可有信心?”
陛下果然是为这件事来的,恐怕陛下比自己都更早知道这事吧,王泽厚那老狐狸,如果不是得到了陛下首肯,如何会找上门来?
心中微微有些难过,在某种意义上说,泰武帝与王泽厚等顽固大臣达成了协议,而这协议却要以自己为赌注。自己成了陛下的棋子呵。
“陛下,剑与刀不同,剑有双刃,陛下可知这双刃是何意?”
“唔,你且讲讲?”
华闲之轻轻弹了弹剑身,长剑嗡嗡作响:“剑身双刃,代表胜负双方。每一剑都有双刃,每一剑士都有胜有负,我与傅苦禅之战,也是如此。”
剑道 第五十六章 国殇(上、下)
风轻轻拂动着枝叶,一只好奇的黄莺儿从远处的塔林飞来,在苍松翠柏间跳跃,选了一根它最喜爱的树枝停住,歪着小脑袋向林间的空地看去。
剑光腾地跃了起来,啸声象龙跃苍穹时的长吟,黄莺儿发出惊畏的鸣声,扑扇着翅膀飞向远方。
“去!”
那剑光腾跃到了离地八尺的地方时,另一道更强烈的剑芒闪现出来,两道剑芒交击在一起,刺耳的金铁相撞声破坏了周围的和谐。
轩辕望被这撞击的力量震得向后翻身连退几步,没等他停下,他的对手又冲了过来,剑芒星星点点,在他身前布下一道灿烂的剑屏。轩辕望“咄”一声喝,旋腕转臂,随着他的动作,一道剑气的旋涡撞在对方的剑屏之上,“砰”一声响,对方的追击应声而止。
但轩辕望的剑并未因此停下,在穿透对方剑屏之后,又奔向对方的胸前。对手宽大的僧袍鼓动起来,在轩辕望的剑刺中僧袍前一瞬间,对方的剑滑向了他的手腕。
“再进一寸便要将自己的手腕送上对方的剑了。”轩辕望沉臂挫身,摆脱了对方的威胁,同时后撤了一步,收回自己的剑。他还想再击出去,对方突然出声道:“停。”
收住剑后,轩辕望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大师指点。”
“施主太谦了,我们相互切磋而已。”
他的对手是一个四十多头的僧人,这僧人胖头胖脑,看起来不但不象出家人,甚至不象一个剑士,倒象极了乡下的富家翁。对于他的话,轩辕望却不这么认同,他笑了笑:“大觉寺剑技经过历代高僧淬芜存菁,如果不是大师指点,我哪能见识到这些绝妙的剑式?”
“呵呵,贫僧曾败在你师傅的手中,也已与你交过四次手,你们剑道门下剑技才使贫僧受益匪浅。大觉寺的剑技传到贫僧手中,不过是子承父业而已,华闲之先生与轩辕望小友才真正是做前人未做之事呵。”
“大师谬赞,愧不敢当……”
轩辕望的脸微微红了,这个胖胖的僧人就是剑圣战中仅次于华闲之的大觉寺一嗔和尚,他的赞誉让轩辕望非常不自在。
一嗔微微笑了笑,他随意坐在棵大树下,敞开僧衣用宽大的僧袍扇风。他仔细打量着轩辕望,这个少年年纪不大,但剑技已经相当可观,自己在他手中竟然占不到任何便宜,自古英雄出少年呢。
“轩辕小友,我有一个疑问一直想请教,华先生为何要改剑技为剑道?”
轩辕望对这个和尚也相当有好感,不仅因为他剑技出类拔萃,更因为他不拘礼节坦荡磊落。听了一嗔的问道,轩辕望“哦”了声,露出了微笑:“大师,这是不得不如此。”
“唔,我想也是,天下剑士大多庸碌,剑技之名已经被他们败坏了,如果再不痛下决心有所改变,剑技必然在三两代人手中灭绝……”
和尚仰起头来,脸上露出难过的神情,这个时候,他不是一个看破世情的僧人,而是一个爱剑如命的剑士。没有人想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灭绝,即使是出家人也是如此。
“早年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遇到的事情太多了……”不知不觉中,一嗔没有以“贫僧”来称呼自己,他陷入深深回忆之中。轩辕望略带尊敬地看着他,在这位前辈身上,他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轩辕,你看这地面。”
一嗔突然移开话题,指着他们斗剑的空地道。这块空地与别的斗剑场不同,地面都是青砖铺旧,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青砖有些破碎,地面上也有许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这些小坑,你知道是怎么来的么?”
轩辕望看着这些坑,心中突的一跳,这些坑分明是人脚印的模样,但谁能在硬如生铁的青砖上留下脚印?
“这是大觉寺历代剑僧留下的脚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嗔轻轻叹了一声:“这便是剑的精髓了。”
轩辕望点了点头,再看那些坑洼时眼中带上了神往的色彩。一嗔突然又道:“华闲之先生极有报负,目光不限于剑上,这我也是知道的,不过,过犹不及,有些东西便象这青石,硬碰硬地去撞只能让自己头破血流,必须用时间去磨才能达到目的。”
轩辕望悚然一惊,他想起自己一路上所见所闻,除了丁垂云那儿让他看到了一些希望外,绝大多数都是怨声。民间都知道要革新,但对于华闲之所策划的革新方略却少有人认同。
“治国如治病,华闲之先生据说医术与剑技不相上下,想来他更明白如此。”一嗔叹了口气:“贫僧方外之人,说这些未免不知轻重了。”
“我会将大师的话转告老师的,老师一番苦心,我们岂会不识好歹?”轩辕望垂下头,发自内心地行了一个礼。
“哦,贫僧听到一件事情。”一嗔的声音再次响起,轩辕望听出这声音比起来始来有一丝变化,似乎有某种特种的感情在里头:“京城传来的消息,说华闲之先生将在七月十四与傅苦禅剑宗决战。”
“什么!”
轩辕望霍然立起,他的手不由自主握紧了剑柄,额间青筋明显可见。
京城的初夏,刚从泥土里爬出来的蝉儿耐不住寂寞,一大早便在树上发出聒噪的鸣声。天气很闷,大约到了午后会来一场暴雨吧。
段元喜洗漱完毕,呆呆地坐在自己的铺子上出神,身边的弟兄们走来走去,他却现没有看到一样。
“元喜,今天你当值了,早些去吧。”伍长见他还在发呆,便催促他道。御林军按新式军兵制编组,伍长是最下级的军官,也是绝大多数任务的执行者。段元喜应了一声,却仍然呆呆地坐在那儿,没有立刻站起来。
“段元喜!”
伍长高声喝斥着他,怒火写在他的脸上,但这个一向粗暴的低级军官却压抑住了。段元喜之所以失魂落魄他是知道的,昨天他收到一封家书,因为不识字,这封信是伍长念给他听的。他家中祖传的琉璃把式,在与魔石作坊的激烈竞争中风雨飘摇,他老父亲性倔,竟然借了高利贷想维持下去,不想到期无法还清,不但家里的铺子被收走,连几亩薄田也抵了债。他父亲想不开便自尽了,母亲悲愤之下也不治而亡,仅余一个小妹被人拐了。远房亲戚在给他的这封家信中,着实诅咒了魔石之技,却不敢提起官府。但段元喜明白,泰武帝行新政不忌民间借贷,保护魔石作坊,这才是家中琉璃作坊破落的关键。
更让段元喜愤怒的是,自己在军中的职责,竟然是保护华闲之,这个新政的策划者。陛下对他宠信有加,自己亲眼见到他在练剑出汗后陛下为他递上毛巾,可他深受皇恩却不恩报国,全力搞这好大喜功的东西迎合圣意……
华闲之对于陛下派御林军来保护他并没有多大兴趣,因此对这些士兵敬而远之,这使得士兵们虽然在他身边,却没有融入他的生活,也根本无法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再加上他忙于国策,也无暇顾及过多的事情,而崔远钟不擅处理人际关系,柳孤寒天生孤僻冷漠,石铁山性子急躁,与这些士兵们关系都较为冷漠,而阳春雪恃宠而骄,有时还会捉弄他们,士兵们知道阳春雪深得泰武帝与华闲之的宠爱,没有人敢去告她的状,因此,这些御林军与华闲之师徒的关系远远谈不上亲密。
若是轩辕望在的话事情可能便不这样了,轩辕望几乎到哪都能与人相处良好,但这些御林军是轩辕望离开之后派来的,剑圣战后轩辕望回来没多久又外出,所以,御林军们与剑道诸弟子并没有很深厚的情感。段元喜家中出了这样的事情,自然会迁怒于华闲之等,这在所难免。
“伍长,不如让我替他当值吧,今日就让元喜再休息休息。”
旁边一御林军主动道,身为袍泽,御林军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他们都相当同情段元喜。
“唔,这样吧,元喜不防出去散散心,脱了军服出去吧,我准你一日的假。”
眼见他是不能当值了,伍长便准了他的假。袍泽们纷纷离去,仅留下段元喜一人在发呆。
思前想后许久,段元喜终于站起来,总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自己该出去散散心了。
京城的街头比起两年前是要繁华得多了,因为破除了店铺只能集中在瓦肆的旧制,除去紫禁城周围,别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林立的店铺招牌。各式各样的叫卖声嘈杂无比,段元喜觉得有些晕晕然,他本是来散心的,但这么吵反而让他更为郁闷了。
也不知走了多走,段元喜实在无法忍受街头的喧哗,他看到路边的茶铺招牌,便掀开门帘走了进去。
厚厚的毡布门帘放下后,一切嘈杂都被隔绝在外头,段元喜感受到了一阵清凉。他深深舒了口气,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伙计很快送上茶点,段元喜不是那些动不动就舞文弄默的读书人,对于这个根本就没有讲究,他只是想找个清静的地方让自己郁闷的心情得到舒释而已。
茶馆里其实也不算清静,一个响亮的声音在说话,那是说书先生在讲《大余英烈传》,段元喜年幼的时候相当喜欢听这部评书,正是这部评书让他想到要当兵的。横刀立马万军之中取敌上将首绩,让后人在评书中夸耀自己的功业,当年的豪情壮志在入了伍后才知道完全变了味,到魔石之枪在陛下夺位之战中大规模运用后,段元喜更是明白自己永无那一天了。这该死的魔石之技,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即便是还有机会建功立业那又如何,还不是保不住父母家人,还不是让自己一家子在这魔石之技的大潮中生离死别么?
泪水突然间夺眶而出,段元喜低下头,不想让自己流泪被别人看见,但偏偏有人看见了。
“兄台,有何不顺心的事?”
对面的位置坐下一人,这人身材不高,相貌也只能说一般,段元喜抬头看了他一眼,发觉他只有一只独臂。
“没有什么……”
段元喜不想将自己的私事告诉这外人,但在他最脆弱之时有人来安慰他,这让他对眼前的矮子起了好感。那人哈哈一笑:“男子汉大丈夫,原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困扰的,兄台或许只是一时不顺罢了。”
段元喜忍不住道:“并非一时不顺……这狗娘养的世道!”
他忍不住低声骂了出来,那人收住笑容,用深沉的目光盯着他:“如不嫌弃,不妨说给我听听,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我比你年长一二十岁,能替你出出主意也是好的。”
段元喜深深吸了口气,他心中还有些犹豫,到底该不该自己家中的遭遇对这人说。那人见他迟疑,又劝解了几句,段元喜觉得他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槛之上,忍不住打开了话匣。
“我本是甘州府太平人,家中父母尚壮,除我之外尚有一妹……”将自己家中的不幸遭遇说了一遍,段元喜忍不住又流下了泪:“前辈,你说说,这是什么狗娘养的世道!”
那人叹息了几声,宽慰他道:“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你与你小妹迟早有相遇之时。元喜,你不必叫我前辈,我姓董,如果不嫌弃,你便叫我声董大哥吧。”
“董大哥,最可气的是,造成这世道是华闲之那奸佞之臣,我却要奉命保护这害我家破人亡的仇人……”段元喜咬牙切齿,目光中露出深深的恨意,他没有发觉,当他提到“华闲之”三字时,这位董大哥脸色突然变了。
比他更深的仇恨在董大哥脸上掠了过去,紧接着那仇恨变成了喜悦,这喜悦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
“确实,确实,老天无眼,让那奸贼得志呵!”
董大哥与他一样咬牙切齿,两人发了一顿牢骚,段元喜觉得这位董大哥说的话句句都称自己心意,自己在家破人亡之际遇上这位贴心贴肺的大哥,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他忍不住道:“大哥,如果不是担心无人去寻找小妹,我真恨不得杀了那华闲之!”
董大哥摇了摇头:“贤弟,这可万万不能,华闲之是新科剑圣,剑技高明几乎是独步天下,你不要做这傻事。至于你小妹,如果你抽不开身,我正好闲着无事,倒可以去替你找找。”
“这……这不有劳大哥了么?”这位古道热肠的董大哥让段元喜大喜过望,他身在军中,自然不能随意离开,否则就成了逃兵,各地官府会全力缉拿,听到董大哥愿意为他找小妹,心中总算有个安慰。
“贤弟,不如这样,你我如此投机,我们结拜为义兄弟,这样你小妹便是我小妹,我定然全力去寻找!”
段元喜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人如此待他,他如何不感恩戴德?他恭恭敬敬向董大哥行了礼:“大哥,我失去父母,却又得了一个好大哥……”
“放心,贤弟,妹子我定然给你找来,我还有些钱财,这点小事一定能替你办好。”董大哥拍了拍他的肩:“唉,只是我帮得了贤弟你,却帮不了天下如贤弟一般的其他人呵。”
段元喜扬眉问道:“大哥这话怎讲?”
“华闲之不除,世道便不变,世道不变,象贤弟这样被害得家破人亡的还不知会有多少……国难当头,大哥我空有除贼之心却无除贼之力,唉!”
段元喜心怦然一跳,不错,在他看来如今大余是国难当头,国难当头的原因是华闲之,自己当兵时的梦想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如今不正是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自己面前么?
华闲之终于放下笔,长长叹了一口气,这几天除了劳心之外还要劳力,既要替陛下出谋划策,又要加紧剑技练习,即使是他这样精力充沛的人,也觉得有些累了。
不累不行呵,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烦琐的事情,无论是谁替自己分担,自己都有些放心不下。虽然明知现必躬亲不是什么好现象,但那又能如何,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人才实在是少之又少……
“老师,这两天赶到京城里来的剑士又多了起来。”崔远钟兴冲冲进来,他嚷嚷着道:“老师与傅苦禅之战,已经天下皆知了。”
“传得可真快……”华闲之别有深意地嘟哝了一声,消息只怕在他确定迎战之前就传出去了,王泽厚他们布了一个局,提前将大战的消息传出,也是这个局的一部分。
“阿望肯定也听到消息了,他一定正在赶回来的路上呢。”崔远钟兴奋起来话总是有些多,他近乎孩子气的兴奋也感染了华闲之,华闲之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就想阿望了?”
“哈哈,想听听阿望说在外的经历,他信里说了些事情,我觉得挺有趣。”崔远钟有些憧憬地说道。他自幼追随在华闲之身边,几乎没有离开过华闲之半步,以前他几乎没有想过离开华闲之的身边,但自从轩辕望离开后,他的心也渐渐活了起来。
“看来阿望是带了个不好的头啊。”华闲之半是玩笑地说道:“不过,远钟你是该出去走走,见得越多,你对剑的感悟也就越深。读书人都讲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我们剑士也是如此,闭门苦练十年,也比不上出外游历一载。”
“那么,老师胜了傅苦禅之后我就出去游历!”崔远钟知道华闲之也鼓励他外出游历,心中不由大喜。
这个远钟,对自己倒是有十足十的信心呢,大概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战败吧。
华闲之嘴角浮起淡淡的笑容,崔远钟对于自己的信任近乎盲目,即使自己的对手是这位号称“二十年来第一剑”的傅苦禅。倒是自己并没有他那样十足的信心,傅苦禅的剑曾经横扫过大余国剑士,自己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他与人斗剑,但曾从别人嘴中听过他是如何击败一个又一个强劲对手,平心而论,自己的剑技与他相比也就半斤八两而已。
但是,自己不能败。傅苦禅如果败了,最多是失去“二十年来第一剑”的称号,自己如果败了,就要动摇新政的根本……新政现在只是一棵小苗,还必须有自己的呵护。
华闲之这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小苗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他明白为了崔远钟的成长,迟早自己须对崔远钟放手,但在新政上他患得患失。
强烈的救世意识,苦行僧般恬淡的生活,坚定不移的革新信念,这是华闲之能在这大变革的时代中顺应潮流的原因,但也使得他被人在背后评论为“迂”,“迂”而不腐。
“孤寒在做什么?”
收住自己的思绪后,华闲之又坐回到自己位置上,他随口问了一句。崔远钟耸耸肩:“还不是被小雪缠着不放,小雪想吃扶英的饭团了,孤寒大概在帮她做饭团吧。”
华闲之苦笑着摇了摇头,阳春雪真给自己惯坏了,虽然大的坏事从不做,但一些小的恶作剧也从不断,她想吃饭团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要缠着柳孤寒吧。孤寒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在身边,可惜小雪年纪尚小,如果再过个三五年,自己就可以为这对徒弟做主了呢。
想到弟子们的终身大事,华闲之就有些头疼。孤寒与小雪姑且不说,远钟年纪也不小了,却没有什么看得上眼的女孩儿,铁山则似乎对小雪有些意思,只可惜小雪的心全在孤寒身上,自己得让铁山转转心思才行。还有一个阿望,他可是最头痛的一个,他那个神出鬼没的女伴……
绯雨的存在,华闲之早有所觉,但对于弟子的私事,他不愿过多干涉,在确信绯雨对轩辕望没有任何损害后,他象所有开明的家长一样,对这事选择了沉默,并告诫同样对此有所察觉的崔远钟与柳孤寒不得提及此事。他本意是顺其自然,但现在深思起来,却发觉这是最麻烦的一对。
这个时候,华闲之却没有想起自己。素依故去也一年有余,他却仍没有意中人。泰武帝陛下曾多次要赐婚,甚至提出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都被华闲之婉拒了。
推开放在桌上厚厚的奏折,华闲之又铺开一张纸,在纸上写下了五个弟子的名字:远望寒山雪。
崔远钟见他又在思考什么,没有打扰他,悄悄退出门去还顺手将门关上了。华闲之对此象是没有觉察,他仍在思考着自己弟子们将来的幸福。这么多年以来,他为天下人的幸福思考过,为大余国皇室的幸福思考过,为自己弟子的幸福思考过。他几乎替所有人都操了心,却唯独忘了为自己操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