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短头发
偏偏就是这样,弘光小朝廷还真的一个多月没有办公。
这种不作为的行径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却一点法子也没有,只能乖乖的等弘光君臣开玺办公。
在等待的这些日子里,姚明恭、刘理顺等人多是指责弘光君臣拿国事做儿戏的荒唐举动,而身为赴死军监军的杨廷麟比他们更加担忧。
杨廷麟是唯一一个亲眼见过满洲兵强悍战力的文官,也是唯一一个对大明官军有深刻认识的文官,对于满洲人的侵略总是保持十二万分的警惕。
尤其是满洲人打开潼关之后,狂风席卷一般扫荡李闯老巢,眼看着李自成就要如海市蜃楼一般渺然无迹。而满洲人已经分兵南下,文武不和内讧不断的弘光朝是什么德行,所有人都看的清清楚楚。且江宁之地纸醉金迷日久,浑不知当务之急是要整军备武。
若这种局面再不能得到改善,恐怕就真如李四所说,不仅是大明亡,而是要天下亡了。
这种紧迫感让杨廷麟坐立不宁寝食难安,心头仿佛压了千钧巨石一般。
和文官们的束手无策不同,唐王反而大有作为。
自从太子进城开始,每日来拜会唐王的人等就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既有长衫棉袍的江南豪客,也有挂黑趁子穿皮袄的北地大佬,更有甚者,扛着扁担踩着抓山靴子的苦力也能和唐王套上交情。
最让这些迂腐学官目瞪口呆的还不止这些,唐王居然和秦淮灯船会来往密切。
十里秦淮,灯船最盛。
所谓的灯船就是秦淮河上的花船,那些灯船会的头目们一个个俱是浓妆艳抹半老徐娘的妇人,说的好听一点是风花雪月的风尘女子领袖,说的难听一点则是拉皮条抽茶水的婊子头儿。
唐王一直不能走出凤阳,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结识这些人的。
可能是市井小民有感于先皇恩德,更大的可能则是唐王手面够面子足,不管怎么说,南京的下层市井势力都知道了太子这个正统。无论是扛埠帮的苦哈哈们,还是灯船会的风尘女子,都通过各种渠道散步“大明正统”这个他们很陌生的词汇。
盐帮漕帮的大佬们则运用他们的影响,在以朱雀桥等商业核心的地带传播“先皇骨血”的论调。
很难想象一身铜臭追财逐利的商贾会这么热衷于“正统”之争。
对于这些遍布市井民众而又无孔不入的底层势力,学官们真看不出有什么用,唯一让他们看到一点希望的还是来自江南贡院和各大书社的儒林士子。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江南儒林仿佛同时知道了太子的消息,这些读书种子奔走往来弹冠相庆,纷纷来拜会太子。一个个热血沸腾声泪俱下,当着太子的面儿指摘朝局风评人物,把本就不堪的弘光朝说的更加不堪,仿佛想用吐沫星子把福王人马淹死。看这些读书人滔滔不绝的架势,大有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的慷慨,仿佛只要他们一嘴皮子一动,大明就能恢复正统一般。
读书种子,千年教诲,果然是有忠义血诚之心,这些文人对太子的热切态度让大部分学官心头升腾起莫大希望:我大明养士垂三百载,在江南这文人墨客聚齐的诗词风流之地,忠义的读书学生还是大有人在的。
唯有杨廷麟没有把这些来拜会太子的读书人当成可以燎原的火种,而是很谨慎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我等来此时日已是不少,为何初时不见这些文人的响应?忽然一夜之间这些人就听说了消息?这些人虽是拥戴太子,却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表现,多尚空谈大有东林之风。我怀疑有东林势力暗中操控……”
东林党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团体,要是强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未免有些牵强。真要是说东林人对国家有什么大的贡献,那更是胡扯。
东林人最擅长的就是空谈,唱高调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当年或许可以作为平衡阉党的一股力量,可九千岁魏忠贤完蛋之后,东林党人更是把党争的闹剧唱遍了大明朝。
几乎整个崇祯朝的党争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完全就是位了党争而党争,可以简单的理解成逮谁咬谁,不咬死绝不松口那种。
要说玩党争的把戏,东林人可是玩的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直到把大明朝玩玩的烽烟四起。依旧是不管外面滔天的洪水,继续争来争去。一直到崇祯末年,东林人内部个派系之间都争的你死我活,谁还有心思去管大明的江山子民?
一直到了崇祯殉国之后,东林人立刻急赤白脸的准备拥立新皇,结果却是阴差阳错的被武人得了先手,这才有弘光朝的今天。
马士英原本也算是半个东林人,这时候也激烈反对东林,把中枢的东林党势力打压的抬不起头,六部之中只有礼部还把持在东林手中。
虽然东林在两浙和福建地区拥有庞大的势力,可在南京这个中枢却败给了马士英和各军镇。
南京系东林势力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左良玉。
在弘光登基的过程中,各军镇势力取得优势,把拥兵最多也最有实力的左良玉挤了出去。左良玉自然是心有不忿,这才有了左打将军和东林之间的联合。
东林人需要左良玉那八十万大军的声势,左良玉同样需要有人为自己张目,两股势力一拍即合……
可左良玉终究是在湖北而不是江南,远水解不了近渴。
东林人本是不喜素有“昏庸无能”之名的福王,在弘光建立之后又没有如愿的分到一杯羹,太子的出现让这些人看到了某种希望。
甲申天变 第103章 尧舜还是靖难?难说的很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甲申天变 !
第103章 尧舜还是靖难?难说的很
民间,尤其是石头城的下层民众当中,一直在风传太子的事情,很多都在猜测着这位太子能不能顺利继承大统。
正统这个字眼在当时的威力简直大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纵是每日为衣食温饱奔波劳碌的升斗小民也把目光转向兴善寺的太子。
能否卒践帝祚是天下间最重要的大事,能不引人关注?
和民间的热切相比,弘光朝的君君臣臣一直的装聋作哑,好象根本就不知道南京城中还有这么一个大明正统的存在。
一直过了初六,弘光帝正式开了印玺,这才派了两名太监过来一验太子的真伪。
弘光朝这么长的时间才做出反应,可见其内部对太子的事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章程,派人来看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这俩太监都是北京宫城的老人,一看见太子立刻跪拜恸哭:“太子安在,大行皇帝在天有灵,列祖列宗福泽保佑……”
“什么?你们竟然敢说太子是真?”听到这俩老太监的回禀,弘光帝嫩白如少女的脸色立刻变得蜡黄:“这等国家大事焉能容这些阉人胡言乱语,来人,拖下去,杖毙……”
华宫丽殿之外立刻响起俩太监凄厉的惨叫之声,片刻功夫就寂籁无声。
打死了两个说真话的太监之后,弘光帝余怒未消:“我看哪个还敢说太子是真?再有妄言者一律杖毙……”
“真是蠢笨如猪。”马士英在心里把弘光骂了个狗血淋头,面上还是做出肃穆庄严的模样:“以臣愚见,太子多半……多半是真的……”
“你……你也说太子是真?那……置朕于何地?”弘光想不到心腹大臣马士英也承认了太子的身份,颤抖着肥胖白皙的手指如女人一般尖叫:“你们想我让位吗?不,皇位我是不会让的,谁来了也不让……”
“陛下,陛下勿躁,臣不是这个意思。”马士英的荣华富贵和弘光帝是捆绑在一起的,最不希望弘光退位的就是马士英这个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了:“舒城的赴死军跟随太子一路而来,据说是受大行皇帝托孤之重,江南之地妇孺皆知。且有东宫众学跟随太子过来,强要说太子为伪,只怕会适得其反呐。”
赴死军的动静闹的那么大,太子身边又有唐王和一众的东宫学官,更有永王定王和昭仁小公主,这一切都能证明太子是货真价实的大明储君。何况那些在争夺帝位中败北的各地藩王也在密切关注此事,都从不同程度表示太子是真。
这个时候非要把太子说成假冒的西贝货色,摆明了就是要和天下人过不去。
“那你说怎么办?想要我退位就不要想了。”
“陛下自然是不会退位的。”马士英笑道:“各藩王也仅仅是承认太子的身份而已,并没有哪个提到禅位的事情。这里头自然是有把太子这个大麻烦丢给我们的意思,他们不提禅位之事,何尝没有称帝之心?陛下不妨承认太子的身份,然后优而待之,太子还是太子,陛下还是陛下……”
“怎么个优而待之?”
“自然是要派重兵‘保护’太子,一来可以说是严防对太子不轨者借机生事,再者断绝太子和诸臣的联系……“
“好,这个法子好。”既然太子是真的,那就承认好了,而且要用重兵严密“保护”起来。这样的话,不管再过多少年,太子还是个太子,永远也成了不皇帝。
弘光朝君臣做事一向推三阻四,尤其是在对待太子这件事情上,更是装聋作哑,可“保护”太子的举动却做的雷厉风行,有效率的很。
同时马士英以弘光帝的口吻昭告天下,无非是说些“太子真伪尚待鉴别,有司为安定计……”等等之类的言语。
太子一事,无非是两个结果,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可弘光朝既不承认是真也不明说是假的做法明显就是在拖,又派兵马司的兵丁围了太子的住所,让民情为之哗然。
事情就是这样,弘光朝越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下层民众就越认为太子是真。再加上唐王和东林搅动起来的各方势力,南京城已经民情如沸。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都是关注着这件事情。
“三哥,你见多识广,你说说弘光陛下会不会效仿尧舜禅位于太子?”
“门儿都没有哇,谁不想做皇帝?做了皇帝还有让给别人的?效仿尧舜?我看是要效仿成祖……”
“那太子……”
“说句不敢见日头的话儿,太子肯定是要成为第二个建文帝了。你瞅瞅如今的这局面和当年的靖难是何其相似?”
“福王敢把太子……”说者横掌在颈间虚划,做一个砍头的姿势:“敢把太子咔嚓了?”
“有什么不敢?不说了,不说了,叫人听去就是灭族的罪过……这狗日的世道……”
叔侄相争,靖难再现。
无论是商贾还是士林,都以最大的恶意猜测弘光君臣的用心,就是秦淮河上的姑娘们也知道弘光帝要对太子下手了。
自从弘光派兵“保护”太子开始,南京城中就开始风传类似的言论,大伙儿都在暗地里为太子捏了一把汗。
甲申天变 第104章 最后一块筹码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甲申天变 !
第104章 最后一块筹码
自从满洲人攻进陕西之后,大顺新朝最后的屏障已失,李自成的败亡已经注定。
在以吴三桂的铁骑位先导的满洲力量打击之下,闯军以让人目瞪口呆的速度败退,而多铎部则调头直扑东南。
已经被战火摧残过数次的河南再一次被蹂躏。
从李闯破京崇祯殉国算起,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满洲兵使出吃奶的力量和李闯死掐,现在终于分出了胜负。
就是在这大半年的时光里,南明小朝廷除了自己内讧了几次之外,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笑呵呵的看着“贼虏互击”,据说这就是“驱虎吞狼”之计。
当来自白山黑水间的恶狼调过头来,面对江南露出森森白牙的时候,弘光帝正忙着广征民间秀女美童……
赴死军在李四的指导下疯狂扩充,根本就不考虑已经渐渐露出疲态的后勤能不能支撑这样庞大数量的军队。为了弥补后勤方面的展露出来的不足,李四更是电闪雷鸣一般拷掠地方上的士绅豪强。
这种不计后果的做法暂时维持了赴死军的需要。但是抢掠完豪强之后呢?李四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只是不顾一切的把资材和精力往军事方面倾斜。
一切的一切都必须首先为军事服务。
“他四叔,看这架势是要大干一场了吧?”自从天气寒冷之后,李四就一再加大赴死军的训练强度,大肆囤积各种战备物资,几乎把赴死军控制地盘上的工匠抽调一空……
偏偏李四并没有如以往那般注重粮秣被服等民生物资的筹集,而是把目光转移到铁器、火药、马匹等直接作战物资方面。
赴死军战士一般都是随身配备三个铁黄瓜,加上后备的数量,打一次有准备的战斗大概需要每人准备五个铁黄瓜就已经够了。
但是现在,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尤其又是农闲时节,李四几乎把三成的劳动力抽调出来,专门为赴死军制造战备物资,光是铁黄瓜的储备数量就达到近九万个,比以前多了一倍甚至两倍。
说到别的物资,老路可能还不大摸门,可赴死军现在掌握的胶漆翎羽数量极大,而且还在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储存。
执掌骑马步兵的路丙寅是正根子的老牌弓箭手,当然知道这些东西除了制造弓箭之外,别的没有多大用途。
即使是在辽东时代,每一个弓箭手可以分配到三十支箭矢已经算是准备充足了。
而大山深处那些简陋的仓库里,储备下的箭支足够让赴死军的每一个弓兵分到一百四十支以上。
而李四这个赴死军的当家人还嫌不够,一而再再而三要提高这些武器的储备数量,并且一直强调赴死军必须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虽然现在的赴死军数量上没有什么大的增长,但是武备方面却愈发的精良,皮甲已经全面装备,镶着皮棉的铁盔也很快就能分配下去……
不顾长远的生存需要,而一味的扩充军备,怎么看也不象是长久之计。
但是路丙寅深信李四的能力,他不可能盲目的去做这些事情。
赴死军之所以无往而不利,保持着百战百胜的金身,除了战士悍勇嗜血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李四这个赴死军的灵魂人物总是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也只有路丙寅这样的老行伍,才知道战前的准备是多么重要。
李四这么干,明显是在为一场空前的大战做准备,而且这场大战绝对不会遥远,很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赴死军并不是仅仅专指手持武器的战士,那些从事生产的乡亲们其实也是赴死军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和战士们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不直接参战而已。
随着战备物资的急剧增长,带来的最直接负面影响就是民生方面的不足。
虽然乡亲门也曾开辟田地,种植的荞麦等低产速成的作物也颗粒归仓,可那点少的可怜的产量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通过徽商和浙商购买,终究不是稳妥的法子。随着赴死军这个大集体展开大规模的建设和备战,购买的缺陷愈发明显。
首当其冲的就是银钱的入不敷出。
以前还可以依靠李四琢磨出来的种种发财手段聚拢银钱,可这种超大规模的发展需要海量物资,那种依靠小聪明发展起来的奇巧之计开始显现出小格局小手腕的弊端。
除了银钱迟早会消耗干净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商业购买方式很不稳定,若是有了大的战事,商业途径很有可能被掐断。
虽然商人的逐利本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冲淡这个缺陷,终究是不够稳妥。赴死军不能把所有的希望放在这上面。
最大的物资来源还是来自于李四对地方士绅地主的打击。
通过几乎是明抢一样的手段,赴死军在短时期内聚集起大量的后勤补给能力。但是这种补给能力不具备可持续性,也就是只能用一次而已。
一次性抢光拿净地主阶层的财富,下次可就没的抢了。在赴死军控制的区域之内,新生的地主阶层确实是赴死军的嫡系,但这个阶层不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创造出什么财富。真要等到赴死军扶植起来的这些新地主势力产生效益,最快也要到明年的七八月份。
李四疯狂扩充军备,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赴死军很可能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为了准备这场谁也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发生的大战,赴死军的大半财富都消耗枯竭。在种种生产渠道还不能产生财富的时候,人们反而十分欢喜和期待。
确实是欢喜,也值得期待。
因为每一个人都清楚,李四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重施故技。
赴死军是靠什么才发展起来的?大伙又是靠什么才完成千里大迁徙的壮举?
答案就是:
抢。
如李闯一般拷掠四方,甚至比李闯做的更加彻底。
对于这样的土匪行径,大伙都是趋之若鹜,根本就不会产生什么心理障碍。
在这个人命贱如芥的混账世道里,每一个人都是土匪。是做强势的土匪还是成为其他土匪的口中食?这个选择题大伙已经做过无数次了。
每一次大抢都让人们发一笔财,虽然这些财富大部分还会转移到赴死军身上。可赴死军是自己个的子弟兵,是为自己打仗的。赴死军强盛了以后才能保证大伙儿的安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无论是李四还是路丙寅等人,都不由自主的把目光盯上了赴死军的周边。
大伙儿甚至已经开诚布公的讨论这回李大财神会对谁下手。
“进湖北,抢左良玉。”
当李四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左良玉手下八十万重兵,可不是说抢就能抢的。
左良玉和闯贼交战无数,可以算是百战老将了。虽然左良玉这个平贼大将军从来都是被李闯打的稀里哗啦,而且是打一次败一次,可人家总是能够重新站起来,估计不大好下手吧。
“左良玉,嘿嘿,八十万大军,在我眼里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
李四的大话一放出来,大伙儿的热情和士气立刻爆棚。
左良玉要是真的能打,也不会百战百败,被李自成打的不敢露面。李大战神所遇到的对手哪个不比左良玉要强悍的多,不也是全都胜利了么?
一战,最多接战两次,就能打垮左良玉的脊梁骨,这已经算是最悲观的论调了。
在乐观派的眼中,只要天下第一强兵的赴死军一开出去,左良玉就只有夹着尾巴逃跑的份儿,毕竟左良玉的逃命功夫是天下第一。
毕竟现在的赴死军是近万规模。
但是李四这个赴死军的灵魂人物比所有人都乐观,说大话已经到了吹牛皮的地步:“赴死军倾巢而出?没有那个必要,这一回咱就用三十个小队,三千人足够了。而且还要用新兵,就当是练兵了呢……”
赴死军百胜金身,李四战神的光环,没有人会认为李四是在吹牛。
甲申天变 第105章 左跑跑的凌波微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甲申天变 !
第105章 左跑跑的凌波微步
其实李四还真是小看了左良玉的。
这位平贼大将军也算是身经百战,和农民军开兵见阵十几年来,大大小小的阵仗绝对有一百次往上。
要说左良玉左部百战百败确实不太贴切,准确来说,左良玉还打败过张献忠一回,仅仅一回罢了。
等到平贼打将军和李自成这个贼头子交手的时候,才真正成就了他百败大将军的威名。
远的不说,前几年在河南鏖战,双方投入总兵力动辄上百万,战场纵横近千里,每天都有不同规模的战斗发生,偏偏这位平贼大将军就一次胜仗也没有打过,实在是匪夷所思到了极点。
闯军是什么德行全天下人心里都清楚的很,没有人会认为闯军是什么强兵。
不过是吃不饱饭的乌合之众罢了,说穿了就是一帮子饿肚皮的农民。
可就这些乌合之众,每一次都能把左良玉打的抱头鼠窜,甚至有两次还把左部的正规军包了饺子,左良玉只能狼狈的单身逃命。
纵观整个明末,尤其是在崇祯十二年之后,除了用银子堆积起来的关宁军还算有战斗力,其他的大明官军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可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官军没有战斗力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在官军和农民军旷日持久的大战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值得称道的经典战役,更没有出现哪怕一两个名将强军。
官军和各路农民军的较量根本就是在比赛谁更虚弱。
左良玉虽然屡战屡败,却也不是一无是处。
平贼大将军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的能力了。
左部曾经无数次被李自成打的溃不成军,甚至两次包围,但每一次左良玉都能成功逃脱。最叫人称奇的就是每一次惨败之后,左良玉总是能够迅速的重整旗鼓,很快壮大起来。
要说起逃命的本事,平贼打将军左良玉要是认了第二,大明朝没人敢认第一。
还有一点,就是左良玉抢掠民间比李闯更甚,不仅强抢前两胁裹百姓,其滥杀无辜和淫污狠毒令人发指。民间对左部的恐惧更甚于对闯贼的惧怕。
这个时代,官贼本就已经分不清楚。
贼来,百姓苦。
官来,百姓更苦。
只有造反。
因为对于李闯的惧怕,左良玉总是想方设法的躲着闯军,这就形成一种“闯进左退”的局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