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荣誉与忠诚
“……1927年首次出现在远东中国,1928年重新回到美国并前往纽约,不久后遭到不止四个财阀的追杀?”徐阳忍不住“嘿嘿”怪笑了两声,“这家伙趁经济危机敛财呢?”
1927年的中国一如既往地混乱,徐阳单独翻阅关于中国的信息,将大量的信息与郝爱国的行踪做比较,讶异地发现这个家伙表现得十分活跃,不过似乎比较倒霉一些?1927年1月份时,郝爱国出现在上海,经历中国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事件,几天后这家伙跑到了汉口,再次经历或者参加汉口游行群众与英国水兵的冲突;3月份的时候这家伙突然又回到上海,恰恰地上海又爆发工人武装起义……
徐阳开始有点笑不出来,他有点明白郝爱国想要干什么,而似乎这位“同行”并不是干大事的料?知道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优势,但是优势并不等于能干成,那需要审时度势和拥有实力。其实哪怕是拥有实力也并不一定能办到,有些人天生就不是搞政治的料。
文件上所记载的东西并不全面,但是徐阳还没有阅读下面的文件时已经能够猜出郝爱国必需经历的坎特,郝爱国发了一笔大财想要回国做点什么,混乱的中国有钱等于肥羊,郝爱国似乎又找错了合作者,每一次都是出钱出力后又没有真正地参与进去,似乎是没办成一件事情都没有得到“收获”,最后又不得不灰溜溜地退出去,一直等到下一次再次参与?
“你们……”徐阳转身时差点没有发现海德里希的身影,这位安全部长见元首看得入神跑到旁边的沙发悠哉喝茶去了:“这份文件得到民国政府的支持了?”
海德里希看起来并不会喝茶,他持杯的姿势像极是在握一个咖啡罐,“并不那么容易,我的元首。他们的政府不愿意提供关于郝爱国的信息,我们是从另外的渠道获得资料的补充。”他做出思考状,表情好像是想到什么有趣的事情,最后用并不标准的汉语念出“军统”两个字。
应该是终于获得消息让徐阳长久以来的压抑消失,他用玩笑的口吻:“哦?我的部长,你是不是还认识一个叫……戴笠的人?”
“戴笠?”海德里希的中文发音一如既往的不标准,“啊……是这个家伙,他和我是同行。”
徐阳今天发愣的表情比过去的两年要多,他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你们会谈得来的。”说完不理会一脸疑问的海德里希又专心看文件。
海德里希似乎对自己的同行十分感兴趣?他站了起来,“以前没有多么关注远东的事情,在决定削弱日本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就像威廉二世所说的那样,‘如果将那头‘狮子(中国)’武装起来,世界会变得更加精彩。”中国的确是个有潜力的国度,我想……”他顿了顿,表情做出思索状,最后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他们很优秀。”
徐阳得承认自己被海德里希勾出了兴趣,他放下手里的文件,“我需要你的意见。”
“意见?喔……我觉得您应该去找克卢格。”海德里希发现元首的眼神有点炙热,他知道那是找到新玩具才会有的眼神,“好吧,他们的情报机构很出色。尽管接触并不多,他(戴笠)是个……很有趣的家伙。据我所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情报人员在活动,这些地方包括: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福摩萨、暹罗、马来半岛、南太平洋群岛、锡兰、缅甸和印度。”
海德里希笑了笑补充:“我们发现他(戴笠)也在关注他(郝爱国),您拿的资料有很大一部份是由他(戴笠)提供的资料。”
“是么……?的确是的。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确需要当地人的支持。”徐阳的语气并不是迟疑,“这样说起来……你觉得这个郝爱国有没有来过德意志呢?”
元首抛出的是一个大难题,以前没有关注甚至没想过要去注意的人物一时间想要知道过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至少海德里希为了完成元首特别交代的任务就已经费尽心机。
德意志第三帝国已经决定援助中国,随着合作的展开接触必然会加深,目前美国和德意志第三帝国都想依靠“援助中国”这个共同点改善关系,因此合作必然是多方面的。
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德意志第三帝国需要美国保持对欧洲的“安静”,因此在亚洲方面必然会做出一些妥协。三大强国的对持已经有征兆,德意志第三帝国不会也不愿意去招惹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有陆地疆域连接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才是最需要对付的对象,而建立在这个前提上就是稳住美国。
两大强国拥有共同点直接导致的是日本的难过,虽然德意志第三帝国希望日本海军去与美国海军死磕而大力支援,但是并不代表日本在大陆的政策符合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利益。国与国之间从来都不单纯,合作的同时针锋相对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不能现在就给您答案,我的元首。”海德里希说的很认真:“不过我确信一点,他(郝爱国)不会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随着我国与中国合作的加强,他会再一次冒出来的。”
“再次冒出来吗?”徐阳还没有看到郝爱国前往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那一部份,他走到窗口瞭望远方,“希望他不会是威胁才好。对付这么一个……唔?同行?还真是难以抉择啊!”。.。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第六卷:世界末日 第一百四十三:对持(三)
.第六卷:世界末日第一百四十三:对持(三)
欧洲联合体的方案不能把它规划成是一项政治阴谋,从某些方面来说它其实可以被称之为曙光,欧洲全面崛起的希望。如果说德意志第三帝国热切地想统合欧洲与全世界对抗,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轴心国的内部问题,矛头首指的目标当然是意大利。
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卡恩-冯-斯达克亲自发动《欧洲联合体》草案后,大多数国家仔细阅读方案发现一个征兆,尽管战争造成了大量的创伤,欧洲真正统合起来的时代已经到来。绝大多数的国家虽然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公平的统合方案,可是他们认为那样才符合事实,力量有多大就获得多少权利,而且德意志元首所提倡的《执行国票选制度与相应义务》看起来是那么地诱人,让人要不犹豫地想参与进去。
德意志第三帝国所提出的欧洲联合体是一个拆除了贸易、投资和要素流动的壁垒“新世界”,方案里面提倡通过一体化改革大幅降低了成员国的制度成本。可以想象的出来,欧洲联合体一旦得到欧洲国家的同意,那么拆除壁垒和降低制度成本一定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推动力,那时候整个欧洲将得到飞跃。国家看的是政治环境和机遇,民间期望的是迎来一个投资、创新和增长的浪潮,整合起来的政体将为民间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
欧洲联合体的一体化必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简化和统一各国的管制标准,那么在行政和军事上的交流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实际上,欧洲联合体的出现会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目前想做的高税收、高福利、高管制全盘推广,那么德意志第三帝国所要付出的精力和成本将大大的降低,同时其余的欧洲国家也会从中获得好处。需要警惕的是严重制约了市场开放本应带来的创新活力,预防单一市场扩张的过程老牌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因为这些企业最能适应老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生态,懂得如何在那套管制标准下生存。
欧洲联合体的出现让很多国家看到了迫在眉睫的威胁,诚然里面也有新的机遇。这些国家在战争爆发后从未有过的感觉自己十分弱小,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受怕有某个大国突然向他们宣战,世界局势在宣告吞并的序曲,想要生存就需要找靠山,这是最简单的生存法则。先前还在轴心国和盟国中间左摇右摆的国家没有多余的选择空间,他们坚信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扩张不会因为盟国的战败而停止,现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抛出一个“和平”的方案,而这个方案看上去又是那么的诱人,他们是应该在战火中被吞并还是以平和的心态参与进去?
德意志第三帝国在短暂一年的时间击败了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国)、第一陆军强国(法国),过程是那么地快速,这已经充分显示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事实力,得到英法工业产力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彻底成了一头巨兽,这头巨兽还有那么多实力不弱的小弟,咆哮的吼叫声飘荡在欧洲的上空,他们能够选择的不多。
还没有参与进去的国家不得不思考,随着统一大业即将完成,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官僚机构也日益强大和自信,负责经济干预政策一个接一个设立,如果不参与进去的话应该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他们已经能够想象得出来,不参与就将被孤立,甚至是马上被入侵,而有了盟国的前车之鉴他们又没有多少力量进行抵抗,至于倒向苏维埃加盟共和国,那是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想想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统治下的人民吧,随时随地的血腥清洗简直太恐怖了。
宣布永远中立的瑞士最先面临抉择的难题,这个利用战争倒卖投机商小国目前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第二贸易伙伴,这也充分说明中立只是说词并不能当真。他们研究欧洲联合体的政治规范欣喜地发现事情或许不会那么糟糕,可以预见欧洲联合体将会是一个从松散的合作组织逐渐走向联邦的过程,虽然名称改变了但并没有脱离联邦制度,而这种制度恰恰就是欧洲人最容易接受的。联邦制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结构,是不错的政体选择,它既保留了地方自治和制度竞争的空间,也享受了单一市场的好处。在这种政体下地方自治是自由的一大基石,地方性政权通常较少压制性,尤其是在它无法控制其边界时,正因为地方政府的强制和暴虐是容易逃离的,所以它们通常会变得比较温和,而人民用脚投票更会在它们之间造成制度竞争。
当然,并不止瑞士发现这个倾向,他们只是疑惑德意志第三帝国在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后怎么会出现妥协的迹象,一度将所理解的范围视为一种陷阱并保持警惕。他们的专家发现,地方和小国政府也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当商人和投资者已在当地投入大量无法搬走的资产之后。他们开始思考如果真的参与进欧洲联合体应该怎么预防,理想的情况是,在各地方之上有一个机构来压制这种机会主义,那就是联邦和它的宪法。
有了思考是一件好事,不管对于德意志第三帝国还是他们都是。有国家开始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提出的欧洲联合体做出回应,他们认为联合体制度(既联邦制)的精髓在于通过提供一个宪法裁判和执行机构,来防止地方政府对其人民采取机会主义的剥夺和侵害行为。同时,地方保有其充分的权力来对抗联邦本身成为一个剥夺和侵犯者的可能。简言之,好的联邦随宪法而成长,且只为宪法而存在。
德意志第三帝国得到回应后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感到欣慰,他们一如既往的觉得提出的方案完全符合所预想的利益,所谓的执行国制度简单的解释可以称之为“票选盟主”,成员国用手中的选票选出理想中的执行国,每四年重新票选执行国。整个磨合期将保持20年也就是五次轮换,可以肯定的是实力强悍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这段期间不会脱离“霸主”地位,那么整合欧洲与强大的对手对抗将变成事实。
盟国在欧洲战场的全面溃败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战果的划分总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样一来必然产生矛盾,欧洲联合体制度的出现会从心理上消弭这种不公平的想法,德意志第三帝国也会得到想要的稳定。
“……尽管只是半年,欧洲联合体计划的实施虽然对本土有影响,但是我们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统合区(既占领区)已经基本认可我们的新政策,新的宣传消解了被征服的仇恨。只是换了一个名称却得到了超越想象的好处,我们有数据显示统合区76%的民众认为欧洲联合体是一个好的结果,让他们产生归属感。”
“随着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越来越躁动不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加军队,他们相信穿上军装是在保卫欧洲执行对‘家园’的义务,抵御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向西入侵是联合体军人的神圣使命。”
是的,一切犹如从前,并且很难被改变,欧洲人并不承认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会是欧洲大家庭的一员,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西进的任何举动都将被视为对欧洲的入侵。欧洲联合体彻底将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视为潜在的敌人,如果不是还有美国在旁探顾他们很愿意在实际行动上给予这头北极熊难忘的一击。
分裂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行动虽然说不上顺利但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在立陶宛率先爆发解放运动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出意料地响应了,三国的解放运动组织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支持下与芬兰建立必要的联系,这是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不得不说,事情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我们的扩张有了新的手段,经过和平的演变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反弹,除了军事上面的必要措施他们保留行政上的自治权利。我们最近得到土耳其政府的照会,他们表示愿意对加入欧洲联合体进行协商。当然,这离不开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帮助”正是因为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威胁让越来越多的新朋友走进欧洲联合体的怀抱。”
“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个现象,日本已经完全被美国拖在太平洋,随着我们对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步步紧逼的战略包围,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向西线调集的兵力正在大幅度的增加。苏军主要集中在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他们忙于扑灭越演越烈的起义运动。”
“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伤亡十分巨大,美国发来照会,请求我们开放澳大利亚的停靠权,根据元首的指示,议会同意开放墨尔本的停靠权。”
“亚洲派遣军的克卢格元帅阁下……”
“日本帝国越来越频繁的抗议……”
“援助中国的方案……”。.。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大结局(免费修正版)
.大结局(免费修正版)
历史的发展总是拥有奇特的惯性,超级大国的崛起预示小型政体生存空间的萎缩,国家总是在吞并中壮大又在分裂中衍生。想要崛起必定需要拥有强悍的武力,所谓的协商只是暂时的妥协,暴力将是解决最终矛盾的最佳方式。
在战争中崛起或者在战争中毁灭,大国的纵横意味着接连不断的冲突,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没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友好。呼唤战争的时代,军人们的使命就是踏上战场去消灭敌人,进行一场彻底的征服之战。那么……战争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全球政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由于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橘色方案》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以前快速的扩张不再是荣耀而是隐患。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恐怖统治下人民在觉醒,他们不再屈服于无时无刻的镇压和人性灭杀,有意的煽动会让他们纷纷走向早已经被计划好的反抗之路。
不是危言耸听,它更加不是天方夜谭……
1932-1933年间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有600万人死于饥荒,这是剥夺富农政策和国家掠夺性的没收集体农庄的苦果;有超过72万人直接根据国家政治保卫局和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判决被枪毙,其中有68万是在1937-1938年;1934-1940年之间的集中营登记的死亡人数为30万人,1930-1933年的情况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在30年代总数约为40万;有60万人是作为被驱逐出境者、迫迁者和特别移民死亡登记的;有将近220万被驱逐者或特别移民;1934-1941年间有600万人被关进古拉格群岛的集中营和流放区。想知道什么?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被镇压的总人数为1622万,其中各种死亡人数为800万左右。
一段永远不会再出现的对话……
“请你告诉我,对你个人来说,这次战争的紧张情况是否像贯彻集体农庄政策一样?”
“不,不,集体农庄政策是一场可怕的斗争。”
“我认为你一定感到不好办,因为你要对付的不是几百万贵族或大地主,而是几百万小人物。”
“几千万哪,那是可怕的。一直进行了4年。”
“这些人就是你们所说的富农吗?”
“是的。”
“结果怎样呢?”
“他们大部分都为农民所痛恨,被他们的雇农所‘消灭’了。”
(以上对话摘自斯大林与丘吉尔于1942年)
卡恩-冯-斯达克只是丢出一根火柴,它落在了一堆火药上面发出轰然的巨响。
消灭对手有很多种方式,最美好的手段莫过于制造混乱,让敌人从内部中瓦解。这个过程需要付出的东西可是说是微不足道的。只需援助缴获而来的武器和廉价的食物,当然还需要成功的煽动和制造出来的“信仰”,它们混在一起给予受压迫者的能量无比巨大,足以毁灭一个看起来庞大无比的国家。
“我们要做的不是命令几百万军队迫不及待地进攻,只需要一点点的时间,他们会在自相残杀中虚弱,在虚弱中等待早已准备好的军队去毁灭。摧毁一个国家后再平淡到极点的语气去评价那个过程,还有什么比这样更加美妙的事情吗?”
一个国家内部的混乱远比遭受敌国入侵更加恐怖或者说悲哀,那些说着同样语言的人,他们之中或许会发生父子不同阵营的悲剧,然而敌对状态的双方只会选择用尽一切手段想要消灭对方。
内乱中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威胁程度被降到最低,即使是斯大林发现这一切都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阴谋也只能不断地口头诅咒。四处都有叛乱的现状下,他能做的事情只有调集军队进行镇压,事实上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内部的军事镇压从来没有停止过。
忙于扑灭叛军的斯大林不但停止了对芬兰的军事入侵,他甚至想要歇息一刻都难以办到,长期血腥镇压的后果凸显出来了,国内对恐怖统治的不满产生巨大的反弹让人难以想象,除了不断出现的起义之外,有部分苏军更是成建制的加入起义方公开拒绝接受指挥。
目前的世界局势对于德意志第三帝国来说简直是一个发展的天赐良机,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内乱,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些显得很忙的国家哪怕是知道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干什么都没有太大的力量进行阻止,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意志第三帝国统合欧洲,看着欧洲联合体从构思中走向现实。
徐阳一如既往的需要时间,在统帅部和大本营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经将德意志第三帝国武装成一头碰不得刺猬,而这个刺猬还在向欧洲的全范围辐射。
时间走到1942年末,本来应该发生的苏德战争没有爆发,就有如一些后世的专家所猜测的那样,如果苏德战争没有爆发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内部的矛盾也将摧毁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事实上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入侵帮了斯大林的大忙,使得原本应该崩溃的红色帝国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团结抗战。
历史被改变了,一切也变得不一样。
享受了难得和平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经过战火的洗礼后得到良好发展,一些科技成果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有如春笋般冒出。
1943年……
在v2的基础上,火箭专家研究出了现代导弹的雏形,事实上不列颠之战中德意志航空部队就使用过可以遥控的飞行炸弹,而v型火箭本身就有弹道理论,只要有一个方向想要拥有研究成果并不困难。
航空领域上面,亨克尔和梅塞施密德共同研制的第一款喷气式飞机也被研究出来,me-262喷气式作战飞机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正翱翔在欧洲的上空。
集合整个欧洲的力量,被取名为“联合体”号的第12艘航空母舰的下水,她与其余的11艘姐妹遨游于大海,预示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
最让徐阳遗憾的是已经两年,然而无论怎么寻找都无法找到关于郝爱国的消息,郝爱国谜一般的出现然后又像是突然间消失了。
欧洲联合体冷眼看着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殊死搏斗,日本的国力贫弱在战争的第二年开始凸显,日军不断调走中国战场的兵力补充日益残酷的太平洋战场,日本国内甚至已经开始执行视频配给制度,这两个国家为了一个岛屿可以整整拼斗上一整年。
日军从大陆调走兵力让中国战场变得诡异起来,有了欧洲和美国支持的中国实力日渐变强,可是却发生了让人看不懂的事情。政府军得到大量援助后只是进行了几次不成功的反扑取得极小的成果后马上熄火,怎么看都并不着急将日军赶出中国的领土,而似乎他们对内斗更加情有独钟?
1944年5月2日,经过两年余内乱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终于筋疲力尽,立陶宛由于最为靠近欧洲联合体能够容易得到援助而成了第一个光复的国家,立陶宛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申请加入欧洲联合体。
得到立陶宛的欧洲联合体在同一时间接受芬兰加入的请求,作为欧洲联合体的执行国,德意志第三帝国以芬兰是欧洲联合体的一员,欧洲联合体有义务帮助成员国——芬兰抵御入侵为由宣布《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无效,并在第一时间单方面宣布德意志第三帝国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进入战争状态,随后罗马尼亚紧随其后,匈牙利、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瑞典……全体欧洲联合体成员国宣布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进入战争状态。
“我们这次的战争不是侵略,我们是作为正义的一方将去拯救那些被斯大林野心驱使下吞并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所有被斯大林奴役的人民。”
站在高台上的徐阳显得意气风发,准备了两年有余的七百万军队将在他的号令下开向战场,去完成等待两年的事业。他说完举起右臂致礼,转头看向自己的妻子还有一岁大的儿子,事业已经走上正轨,还有什么比家人更加重要呢?
1...132133134135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