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国企风流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同舟共济
两人坐着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把徐厂长和伍主任请过来一起商量这个事情。
四个人碰头抽完了四包香烟,喝完了三壶开水,听黄云逸说,这样可以顺应汪老板的号召各部门加强协作,又能提高效率,还是一个不错的技术革新,说不定年底还能得集团公司的奖的时候,三个领导共同决定搞这个项目。
有了领导的支持自然好办事情,表面上由于三个领导负责,实际上由黄云逸牵头,三个部门各自派出几名人员进行攻关。五人在黄云逸的带队下,来到二分厂和装配车间呆了半个月,和生产线上的老师父、分厂车间里的工程师混在了一起,经过半个月的攻关,终于对这个工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修改,其实也就是一个装配顺序调整了一下,先由二分厂在出厂之前把某个部位先装上去,再运到装配车间。经过半个月的试验,原来老出问题的那个总成,半个月里面也没有出过一次毛病。唯一的问题就是二分厂的工人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但是每个星期不用因为零件问题少赔偿2000元,一年下来也要节省10多万,还是划算,所以二分厂的徐厂长爽快的答应不用装配车间出工分。
有了结果之后,一个由黄云逸主笔的报告报到了汪总和郑书记及各位副总经理的桌子上。报告从质量科发现问题现象中的规律,二分厂和装配车间配合找出这个问题的根源,然后三个部门相互配合进行攻关,经过一个月来三个部门相关人员的加班加点、忘我工作,攻克难关,解决了总成件的质量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减少了成本,为企业品牌作出了贡献。
汪总一看报告,龙颜大喜,专门去三个部门视察了一遍,并要求技术部邀请集团公司技术部、省厅专家对这个技术革新进行论证和审评。
经过两个月集团公司技术部和省厅专家的审核论证,以及按照他们意见进行的修改,这个小小的事情变成了2005年华达的技术革新第一项目,后来还获得集团公司技术革新一等奖。
事后还开了一次大的表彰大会,汪总专门表扬了质量科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从细微着手,从以前大家觉得是常规,是应该的事情中发现规律,找出问题,要求各部门要好好学习。
欧阳科长还专门请了大家吃了一顿,酒桌上欧阳科长借着酒兴,向汪总和郑书记好好的夸了黄云逸一阵子,让黄云逸脸红了好久。
项目结束之后,公司给参加项目的每个人奖励了500块钱,欧阳科长也借这个机会给每位发了800块的辛苦费,自然黄云逸也有。二分厂和装配车间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请质管科全体人员吃了两顿饭,联络一下深厚的友情,吃饱喝足之后,自然还有一个信封,回宿舍一看,各自又是500,黄云逸心想还不错,自己这两个月辛苦还值得,又有了2300的额外收入。
这几个月伊姐在他身上花了不少钱,给他买书、给他买衣服,想想自己也要给她买个小礼物,准备去买个手链送给伊姐,被伊姐骂了一顿,只好买了一个石头记的漂亮石头手饰送给她,对于这个小礼物伊姐倒是非常满意,每天戴在手腕上。
黄云逸又专门去买了一个名牌的mp3送给欧阳科长的女儿,欧阳科长非常开心,专门邀请黄云逸去他家吃了一顿饭,以来感谢黄云逸给他发表的论文,二来也谢谢他这几个月来给他及质管科带来的好处。酒到酣处,欧阳科长动情的说:“小黄,说真的,可真亏了你,我在质管科呆了7年,现在该是动动的时候拉,真谢谢你了。”
黄云逸对欧阳科长这话有些不解,后来伊姐告诉他,欧阳的靠山很不错,可是能力有限,在质管科呆了7年,没有做出一件像样的事情,所以领导想提拔他,但是被其他的领导否决了,说他能力不够,做做质管科检查检查倒是没问题,如果要独挡一面负责一个厂或者一个部门还需要锻炼。其实这主要是公司内部领导之间在人事上帮派的斗争和平衡,但是欧阳科长也不争气,7年下来也没有弄出一个能证明自己的事情出来。这不正好黄云逸去了之后,就给他弄了这样一个技术革新项目,他简直是高兴死了,汪老板也高兴死了,要不然怎么会请省厅的专家来把这个革新搞大啊。原来事情这么复杂,黄云逸听后心理想。事后也证明伊姐分析的非常到位,半年后,欧阳科长就正式接了将要退休的三分厂姚厂长的班,成了中层正职,更是花达一方诸侯了。
为表达欧阳科长和科里人对黄云逸的一片心意,在黄云逸轮岗结束后,欢送会上,他们送给黄云逸一个三星的手机,说是大家的一片心意。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黄云逸自己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有些常规的东西是用来遵守的,但是如果是那些本来是反常的现象,但是大家都认为是合理的常规现象,里面肯定存在问题,只要用心,总会找出其中的解决办法,只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要看到解决问题之后会引起什么结果,最好作到皆大欢喜,不然还不如不解决。
也因为这件事情,黄云逸不但和欧阳科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成为欧阳科长的小兄弟。由于和二分厂和装配车间的工人一起攻关工艺流程的修改,和工人们打成了一片,工人们觉得黄云逸有心、不摆架子、有理论,虽然唯一有些经验不足,但是他肯学,能吃苦,非常佩服他,也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经过这几个月的轮岗之后,黄云逸回工会办,因为资质认证又要来审查了,所以黄云逸要去配合林主任接待审查的专家。
专家还是那位李专家带着几个人过来,本来黄云逸和林主任邀请小意和南宫也过来玩玩,可他们两没有时间。
有黄云逸和李专家认识,加上汪总的重视,专家来之后,华达就组织欢迎团迎专家,先给他们接风,然后再去距华州100公里远,有中华第一谷之称的老虎谷玩了一天,第三天才回到华州审查。
经过专家们严肃认真的一天的审查,提了几个不痛不痒的意见让华达整改外,审核顺利通过。
打点好各位专家回去之后,黄云逸和林主任整理了一下这次的费用情况,又给黄小意、南宫、王老、李老、张专家寄了一份贺卡和礼物过去。
刚给南宫和小意把礼物寄好回来,汪总让伊姐叫黄云逸去办公室。黄云逸有些紧张的去汪总办公室,汪总慢声慢语的肯定和表扬了比赛之后几个月来黄云逸做的,更好好的赞扬他心细、看问题很自己独到的眼光,能从大家认为是正常的常规事情中看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协调有关人员处理好这个问题。
黄云逸谦虚的说:“这是大家的功能,我只是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你别小看这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现在我们不缺做事情的人,不缺针,不缺线,就缺能穿针引线的人。”汪总笑着喝着茶喝黄云逸聊天。
聊着聊着,汪总突然问和他是否还和去年春节报道华达新闻的江南卫视童记者有联系。
黄云逸把笑着说:“她是我师姐,还给我介绍了几个华州的老乡认识,老乡里面有几个还是江南日报和华州日报的记者。
汪总沉吟了一下说:“好啊,这些关系你要好好的把握。”
然后打电话叫伊姐进来。汪总笑着和伊姐说:“小伊,小黄是个好苗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这一年多来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只是公关方面还需要提高,这方面你是行家,你要多指点指点他。今年年底的新闻记者团拜会就让他配合你,他还认识不少记者,这些关系要好好利用起来。”
接下来几天黄云逸就跟着伊姐了,开始黄云逸还不知道新闻记者团拜会是什么。伊姐告诉他,新闻记者团拜会是华达每年都搞的一个活动,就是请华州的各大媒体来吃吃饭,和他们熟悉熟悉拉拢拉拢关系,以后有什么批评报道手下留情。





国企风流 第七十七章 公关学习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国企风流 !
有了汪总的安排之后,黄云逸就暂时到总经办轮岗,预计两个月的时间,伊姐给他在赵小晴的对面弄了个座位。
到岗第二天,伊姐就给黄云逸介绍华达和新闻媒体联系的情况。华达是一个复杂的公司,虽然以物流为主,可是还有出租车,有对外承修的汽车修理厂,有买汽车的4s店,有房地产、有制造防盗门的公司,反正就是五花八门,只要赚钱的都做,甚至还有家政公司。
这些都和老百姓日益相关的行业,现在流行舆论监督,所有的媒体页都打出有事就找某某,解决问题来某某等口号,华州的老百姓已经养成了什么事情都找媒体的习惯。所以一旦华达的消费者碰到质量问题、服务问题,他们首先想到肯定是各个媒体的新闻热线,而不是华达的服务热线。每次碰到这种投诉,华达总经办总是头疼的,既要赔偿损失,又要影响企业形象。所以几年下来,每年都在年底举行一下新闻记者团拜会,邀请一些记者、媒体新闻部的主任来聚聚,拉拢拉拢关系,为来年的报道手下留情。
华达几乎和华州的本地媒体、省级媒体、驻华州的媒体都有一定的联系,当然这只是松散的联系,也就是有事情就找找,没事情也就没有联系,最多年底团拜团拜。最近两年华达的新闻报道情况比较严峻,汪总和郑书记都很重视,也舍得投入,专门让伊姐负责处理这个媒体的联络工作。
伊姐私下里和黄云逸说,从这次汪总安排黄云逸协助伊姐组织这次会议来看,有可能会让黄云逸以后来负责这块工作,因为黄云逸会写,又有几个在华州媒体有地位的朋友。
分析了之后,也要求黄云逸好好的学,把握机会,现在新闻宣传这块工作,不但华达重视,华云集团也非常重视,政府都非常重视,还推出了什么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却相对较少。象华达和华云集团能写的人不少,能搞关系的人也不少,可是既能写又能搞关系,还有些媒体资源的人几乎没有。
伊姐和黄云逸一起整理了一下要邀请的媒体及媒体的人员。经过整理,黄云逸算了一下大大小小要请20来桌,还要分成不同的批次进行。
两人对着列好的名单看了好久,苦恼的不知道怎么分批次才是最好,以前有按照记者分成一批,主任分成一批,老总分成一批的;也有各个单位是一批的,可是每年分的批次都不一样,每年汪总都觉得效果不好。
傍晚时黄云逸想起了师姐,就给她打了个电话,顺便请她去上岛喝了一顿咖啡,自然发票拿着让伊姐给报销。喝咖啡的时候把自己最近的情况和师姐汇报了一下,说到自己的苦恼的时候,师姐笑着说:“把你的几个老乡的马屁拍好,你就基本能完成任务。至于分批次的话,还是各系统分比较,比如我们省广电集团的放在一起,大家都基本熟悉,到时候氛围也好一些。现在的媒体不是都是集团化了啊,我看按这个集团来分最合适了。”
黄云逸一想也是的,师姐是江南卫视的首席记者,林姐在《今日快报》刚升级了总编办副主任,丁晖也调任《华州快报》副总编,罗心却到《华州日报》去新闻部副主任,华州电视台有总裁办主任黄南平在自然好说话了,下面几个频道的老总有几个部买他面子的啊。而且按照她说的这样分也却是比较好的分发。
想通了之后两人也就喝完了咖啡,喝完咖啡之后去逛街,逛着逛着在华大电影院碰到了赵,他正带着老婆喝女儿等着看大片《无极》的首都映试,也不知道是《无极》宣传的好,还是华州的媒体炒的好,居然一票难求,一时之间赵兵这个平时威风八面的特警中队长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听他这样一说,师姐打了个电话,不一会电影院的越总就带着两个手下送票过来了。
黄云逸也和师姐看了一场免费的电影,看完之后两人恶心了半天,什么无极简直就是无聊。
看完电影正准备回家,罗心和丁晖这两个夜猫子估计刚做完版,一先一后给师姐打电话,让她去吃夜宵,一拍即合,师姐带着黄云逸坐上赵兵的越野吉普往华州湖边唯一的大排挡,华州排挡驾去,路上还顺便把林姐、黄南平、赵兵、袁江等几个老乡都叫上,还叫刘老板赶快过来买单,唯有秋文基出差去了正在北京**没有来。一帮人呼哧呼哧的在大排挡吃着,一边吃了夜宵,师姐一边把黄云逸的情况和各位老乡们汇报了一下,大家都碰着酒杯说,既然是小老乡的事情,一个字,“来找我好了!”,不过罗心要报上次喝多的仇,要求黄云逸给每位老乡敬酒,黄云逸只好每个老乡各敬三大碗,喝到最后,都晕七晕八了,不过他这喝酒的劲头让老乡们佩服的不得了,连赵兵七岁的女儿都觉得云逸哥哥是个酒桶。
一帮人加上赵兵的女儿才11人,却喝了将近2箱红酒,四瓶子五粮液。刘老板结帐之后,叫了几个公司的职员过来,送大家回去。黄云逸已经喝的差不多了,也就稀里糊涂的跟着师姐回去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躺在师姐的床上,师姐却靠在旁边的沙发上。
在黄云逸起来的时候,师姐也醒了,一边揉着眼睛一边问黄云逸怎样?头疼不?
黄云逸害羞的低着头说:“还好。”
原来昨天晚上黄云逸稀里糊涂的跟着师姐上了她的车,师姐也稀里糊涂的把他带回家了。
还好黄云逸虽然醉了,可是不吐也不闹,回到师姐的家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师姐洗刷了一下之后酒也醒的差不多了,担心黄云逸醉的不清,就费九牛二虎之力给他洗了一把脸,把他弄到床上睡了,谁知道一夜倒是无事,让师姐白担心了一个晚上。
还没有来得及害羞,黄云逸发现已经七点半了,要迟到了,赶快简单的洗刷了一遍,和师姐道了个别就上班去了。
回到办公室后,把昨天晚上的情况简单的和伊姐说了说,伊姐觉得他这些老乡可都是硬资源,又结合自己联系的记者,列出了一个次序。那就是省文广集团的电视台、广播是一拨,驻省媒体是一拨,华州电视台各频道是一拨,华州日报集团是一拨,江南日报集团是一拨,还有一些特别的记者和媒体人是一拨。这样分下来,十次请,每次差不多安排了3桌,邀请记者约15到20位不等,10名华达的领导,各部门、分公司经理相陪。
两人碰着头把名单、邀请的批次定下来打印出来请汪总、郑书记及几位副总过目。副总们没有什么异议,汪总和郑书记各自增加了两个名字。
确定好之后,伊姐就带着黄云逸去订酒店了,本来这种事情是不用亲自跑去的,象华达这么大的公司,都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签了协议的酒店的。
事先伊姐按照邀请记者的级别不同,将十次宴请的档次分为三等,三等是一般的记者,二等是有主任参加的,三等是有老总参加的,各个档次的宴请要订的酒店的档次。
为此,伊姐专门给黄云逸上了一课,带着黄云逸跑遍了几乎所有华州上档次的酒店,并且一个个指出这个酒店是什么级别的,有什么特色,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黄云逸都一一的记录了下来,决定了订的酒店之后,伊姐又带着黄云逸去酒店和酒店的经理认识,交换了名片,为此伊姐还专门给黄云逸印了一盒名片,让黄云逸负责联络工作,并让他把每个公司的菜单看熟,考虑一下每次如何点菜。
把这个事情落实好之后,黄云逸就在伊姐的指导下开始写请柬了,将近200张请柬写好之后,和伊姐一个个的给他们打电话,先电话里邀请,然后约好时间再把请柬送过去,光送请柬两人就送了一个星期。
送好请柬之后,就要给记者们准备纪念品了,两人按照不同的级别准备不同的纪念品,准备好300份纪念品之后,还有两天就是是第一次宴请了,第一次是宴请华州电视台的几个频道的副总。
一切准备好之后,伊姐又让黄云逸把每次宴请的客人和陪同人员名单制成表格,表明单位、职务和联系方式。
并让黄云逸拿着名单,给公司的每个陪同人员发了个通知,并让他们在名单各自的名字后签名,确保当天能到场相陪,保证不冷场。
还剩最后一天,伊姐让黄云逸把选好的菜单列出来,黄云逸将自己挑选的三个级别的菜单打印出来。伊姐看了之后,给他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调整,并说明了为什么调整的理由。
经过伊姐详细的解释之后,黄云逸才明白点菜还有这么多学问。由于每次都有三桌,人比较多,伊姐说这样菜要精而全,凉热荤素、鸡鸭鱼肉、海鲜走兽等相互搭配起来。事前,伊姐还自己或者让黄云逸了解了各次宴请中几位贵客是否有什么忌口,喜欢哪种口味,比如其中省电视台就有位总监是回族,虽然不能为了他专门去清真餐馆宴请,但是也不能点有猪肉的菜了。当然每次宴请虽然是多桌,但是只要列个菜单就行了。
宴请当天中午,伊姐让黄云逸给参加宴会的客人和自己公司相陪的人都打了一个电话,一来询问一下请柬是否收到,二来善意提醒一下。
下午三点半,伊姐就和黄云逸来到宴请的酒店,把确定好的菜单交给酒店。到宴会的包厢,查看一下现场和周围的情况,并确定主桌,给服务员交代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事情。
等到公司的相陪人员陆续到达并确定相陪人员都会到之后,伊姐给除了主桌之外安排一个主陪人,让他们先坐好。同时等汪总到了之后,请他坐上主桌的主位,并和他详细介绍了一下今天邀请客人的情况及一些注意事项。还专门安排总经办夏主任作为宴会时候的总协调人,负责伊姐在外面迎接客人回来后,客人的坐次安排,客人介绍等工作,并把今天的邀请名单也给了一份给他,并和他详细的介绍了一些特别事项。
将近5点的时候,伊姐带着黄云逸来到到酒店的门口迎接客人,由于送请柬的时候两人基本上都是送到邀请客人的手中,所以来的客人基本上都能认识,两人轮流把客人迎接到到宴会包厢,向汪总、夏主任等人介绍好之后,就又去门口迎接客人。
等到6点10分,还有几位客人没有到,这个时候赶快按照名单上的电话给客人打电话,一般都会在路上,也有几个会有特别的原因不来了。赶快将这些信息通报给夏主任,让夏主任根据客人到达的情况决定是否开席。
等所有的客人都到了之后,两人这才回到包厢,黄云逸赶快给各位客人分发纪念品,因为客人们都很忙,有的可能吃一会就要去赶另外一场。
分发好纪念品之后,伊姐带着黄云逸拿着酒杯先到主桌上去敬酒,一阵子打趣嘻笑,每个人都敬酒完毕之后这才坐下赶快吃些东西。
还好迎接客人之前,伊姐点了一些抗酒的东西两个人吃过了,并喝了两大杯酸奶,后来几次还专门买了酒王金樽,提前2个小时吃了。
吃了一会之后,两人再分头趁着有人来去敬酒,空出座位,去那些怎么熟悉的记者身边,和他们聊聊天,简单的敬敬酒,拉拢一下感情,就这样一圈下来,陆续开始有人退场了。
两人赶快又握着离场人的手,寒暄着一直把他们送到电梯或者大门口。等所有的人散去,基本上已经是九点多了,如果碰上几个好朋友、同学重逢,或者好酒之人,那还要弄到十点多。
一天个晚上下来两人忙的象团团转的蚂蚁,还好汪总理解他们,看在眼里,不时的鼓励鼓励两人。
晚上吃好了之后,第二天早上还要正常上班,整理昨天晚上到会的人数,发出去的礼品数量,有几个没有来,为什么没有来,每天上午黄云逸把这个整理出来,列一张清单,中午吃饭前两人去汪总那里汇报一下。请汪总对今天晚上的宴会做一些指示,汪总自然是一番表扬和道辛苦,有时候也会指出前一天晚上的一些疏忽和遗漏,要以后注意。
下午,黄云逸在和没有来的客人联系一下,如果方便,两人还专门去给那些没有来赴宴的人送上纪念品,聊聊天说说话。
每次宴请的主角是伊姐和黄云逸,其他人请来相陪的也只是活络一下场面上的气氛,表达一下公司的重视和礼节。伊姐和黄云逸却要利用宴请的机会,在酒桌上尽量和记者们拉近距离,套熟关系,好为以后有什么事情打好基础。所以,伊姐和黄云逸的任务最重,这样十天下来,伊姐和黄云逸已经筋疲力尽,胃也被折磨的差不多了,还好伊姐有秘诀,每天提前两小时吃几粒海王金樽,下去迎接客人之前喝几杯酸奶,吃一点油腻的肥肉和面包,酒宴中还找机会去厕所吐一些出来。
宴请完毕之后,汪总给他们两放了两天假,让他们好好休息,并让他们注意胃的保养。
这两天黄云逸就赖在伊姐家里,虽然黄云逸是年轻人体质好,但是还是敬酒的技术和喝酒的机巧有差距,整个状态还是伊姐好。
所以休息两天也实际是伊姐给他烧了两天的稀饭吃,两人这两天对任何食物都没有兴趣,又不能不吃什么只好喝一些稀饭,休息一下看看电视,出去走走。
休息两天回到公司,赶快把整个经费结算一下,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光纪念品就花了12万,吃也吃了10来万,加上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开支,这次宴请花了26万,真是让黄云逸大跌眼镜。去汪总那里签单报销的时候,大家又是一阵感叹,感叹现在时下的风气真的不好,自然也说了一些媒体的风凉话。除了感叹吃文化的同时,诉说这个坏现象,说吃坏了风气吃坏了胃的同时,又感叹没有办法,必须这样吃,吃了送了不一定有用,但是不吃不送肯定是没有用。
黄云逸对这个似乎已经习惯和麻木了,也不在在乎了。只是抓住时间沉下心来,把这次宴请的前前后后都象写日记一样记录下来,把整个程序和注意事项整理下来,作为指导以后自己工作、处理事情的准则。
伊姐笑着看他记录这些东西,不时的还给他增加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别的宴会要注意的事项。还专门给他找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让他整理出一套各种宴会的准备程序及注意事项。黄云逸将这本用a4纸写了20页的宴会务实取名《伊人秘笈》,让伊姐笑了好久,说别人看了题目还以为是专门骗女人的秘笈或者是女人保养的秘笈。
1...2526272829...2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