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秦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转身宝贝
函谷关,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朱樉之前提出“闭关锁国”,指的就是要关闭函谷关。
具朱樉所知,战国时代,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朱樉占据此关,就是想效仿秦国。
函谷关除了是军事要塞,还有着非常浓郁的文化气息。
什么老子化胡,紫气东来三万里。鸡鸣狗盗等等。
与潼关一样,函谷关的守将也接到消息。早已关下等候朱樉一行。
与潼关相比,函谷关的军事力量就高了不止一筹。
整整驻扎这五个卫所,仅次于西安的防守兵力。
在朱樉了解后,怒气攻心。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第四十一章 赵敏的决定
西安秦王府
赵敏正在翻看,朱樉自函谷关发来的加急信件。
看明白朱樉的意思后,赵敏将信件折起来收好。
“去通知李将军来王府一趟。”
赵敏吩咐侍女去请李信。李信如今可是陕西真正的第二把手。比之前的权利大的多。
王克功在的时候,李信基本没有兵权。在朱樉接手陕西都指挥使司后,李信的实权被朱樉提高。如潼关和函谷关的指挥使就是被李信提拔并任命的。
“让邓长史也来我这里。”
侍女立马出去传达命令,赵敏则是在想着如何面对开始软弱的朱樉。
在赵敏看来,朱樉这是害怕了。
要不然也不会心急火燎的传信回来,换兵什么意思
无非就是主动放弃陕西现在的兵权。
赵敏比朱樉清醒。他们能有陕西现在的局面,更多的应该是运气成分。
或许连朱元璋也想不到,他视为心腹大臣的陕西文武一把手,二把手,王明和李信会倒向朱樉。
王妃,李将军与邓长使求见,
两人来的很快,除了实际距离,也是因为赵敏的身份,
在朱樉离开前,就已经对他们交代过,除非赵敏有叛国的行为发生,否则他们必须无条件执行赵敏的命令。
“请他们到正厅。”
赵敏毕竟不是汉族女子,不会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更加不会在乎抛头露面。
再说她的出生背景及家族背景也决定了她和其他女子不同。赵敏的培养应该如同汉族公主一般。但是她又有着草原儿女的好爽。
“拜见王妃。”
等候在正厅邓艾和李信,见到赵敏前来便跪拜行礼。
“请起。”
赵敏不会像朱樉一样,连基本的礼仪都不要了。等两人行过她该受的王妃大礼后,才让两人起身。
“请两位大人来,是有几件要事需要和你们商量。”
“王妃请讲。”
赵敏点头,先是看着李信问道。
“李将军,如今西北能用之兵有多少”
李信有些不确定的回道。
“应该不足十万。”
朝廷在陕西的驻军是三十三个卫所,近二十万战兵,李信回答却不到十万,是因为他知道赵敏问的是忠于朱樉的军队。
赵敏听后非常满意。除开朱樉自己招募的五万亲军,朝廷二十万军队中,有四分之一效忠朱樉已经很不错了。她知道,这其中李信应该出了不少力。
军人,特别是边军中的将领。他们的职责除了守卫边疆,便是想立功受勋封妻荫子。而能给他们实现梦想的,绝不是朱樉。只有朝廷,只有皇帝能办到。
像李信这样的人,对朱樉来说是可遇不可求。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今的大明,军人的地位与文人基本持平。甚至还略微高出,因为草原的威胁还在,朝廷还需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朱元璋还在集聚实力准备带领他们北伐。
这就造成现在的大明武将,特别是有点功勋的武将自傲。
他们对朝廷,对朱元璋的忠心。不是朱樉那套仿秦国二十级军功,及有些空谈的承诺可以轻易改变的。
“王爷招募的五万亲军都是忠于王爷吗”
赵敏继续问道。
李信点头,这五万人马朱樉可是花了大力气。
无论思想教育,还是物质生活,朱樉基本将手中的资源大都用在了他们身上。
“这五万亲军王爷是怎么打算的,是骑兵,还是步兵。”
赵敏继续追问。
李信想到朱樉当初在临时军营里的无奈。
中原缺马,西北缺马。
然而我们的隔壁就是河西,那里是天然的马场。可是本王只能望而兴叹。
“王爷说过,有多少战马就练多少骑兵。”
只有西北有多少战马,赵敏也知道个大概。
 
抱歉,今天就一章
又是?
第四十二章 文武支持
赵敏因为不懂军事,她不知道具体增兵多少,才能起到她认为的,对朱樉有利的事情。
她对李信说道:“这件事情需要李将军来判断,增兵或许应该换种说法。比如训练。”
李信点头,他明白了赵敏的意思。
西安附近的卫所,加上五万亲兵。每隔十天都会拉练一番。
既然赵敏要求以训练的名义增兵,那么拉练的距离便远一点就是。
“那么,请李将军尽快去安排吧!还有函谷关即将回来的驻军,你也斟酌一下具体安排。”
赵敏的观点得到李信的认可后,就将李信打发去部署。她转向了一直沉默的邓艾。
将之前收好的信件拿出来,递给站立一旁的侍女。
“邓长史,这是王爷从函谷关来的急件。你看一下。”
赵敏对邓艾很有看法,不满。至于原因,那是因为朱樉的侧妃邓娇。
赵敏在内心里,是十分排斥男子的左拥右抱。她是朱樉的正妃,不会对朱樉不满。她的不满都针对了邓娇,以及邓娇的家人。
但这是私事,个人感情。
赵敏是个理性的女子。像关系到朱樉的事情时,她就会询问邓艾的看法及办法。
赵敏对邓艾不满归不满,但她不能否认邓艾对朱樉的忠心和才能。
正是因为如此,朱樉口述的信件。赵敏没有给李信看,却要给邓艾。
邓艾是王府长史,是朱樉绝对的拥护者。关于朱樉的事情,比她这个王妃知道的还多。
邓艾也知道这个蒙古郡主赵敏,秦王朱樉的正牌夫人对自己总是挑三拣四。
很多时候,他都尽量躲着赵敏走。
在他看来,赵敏虽然现在是正妃。但是,朱樉如果登上大宝。那么自家侄女邓娇,比赵敏为后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邓娇是汉人。
汉人的皇后,一定会是汉人这点,邓艾是毋庸置疑的。
哪怕皇帝不同意也不行。中原王朝,很多帝王的皇后都不是他最爱的人。
按理皇帝最大,想让谁当皇后是自己的事。
可是,皇帝再大也是一个人。
而且,每个朝代都不缺魏征一样的直谏之臣。
他们这样的人,在大是大非上,敢把命憋在裤腰带上,和皇帝顶牛。
像今天这样,赵敏主动将他叫来商量事情,还是第一次。
邓艾恭恭敬敬的,从赵敏侍女手中接过信件。
按理,赵敏的侍女还不够资格让邓艾弯腰接信。
要知道,他可是王府长史。有着朝廷官身,有着品级的高级官员。
理论上,他是除了王爷朱樉,王府的第二号人物。
可是邓艾,他在自家,也就是王府中。他的威风摆不出来,他也不想摆。毕竟在年纪上,王府中人都是他的晚辈。
再说,大家也非常尊重他。唯有赵敏和他带来的蒙古人除外。
王府里的蒙古人,也不是不尊重他。只是基本不与他交流,不接受他管理。
而内心里将蒙古人视为野蛮人的邓艾,自然也不会和他们计较。
他不想“有**份。”
将信件看完,邓艾也能猜测到了朱樉心里想法。
与赵敏一样,他也认为,朱樉是怕了,想退缩。这让邓艾有些丧气。
朱樉不敢,没有勇气。让邓艾丧气的同时,也担心不已。
他担心的是,一旦让其他人知道朱樉内心的胆寒。如何能让下面的人,有从龙想法的人继续为他卖命
没有人,会为了看不见任何希望的事情,继续奋斗。
在函谷关的朱樉不知道,他下令退兵的行为举止。已经被赵敏和邓艾,认定是懦夫的行为。
“邓长史以为我们该如何面对”
见邓艾看过信件后,就陷入沉思。估计了一下时间,赵敏不想继续等待。便开口提醒邓艾。
邓艾回过神,这才发觉自己走神。
先是对赵敏行礼,以示歉意。他的这个礼,可谓大礼参拜。这让赵敏都吃惊不已。
至于原因,是邓艾感谢赵敏。
&nbs
第四十三章 商业再起
东出函谷关的朱樉不知道,西安大本营在赵敏的带领下。正向着自己决定的反方向做出回应。
“王爷,前面不远就是洛阳了。”
张强见官道上人口密集起来,便向朱樉介绍道。
随着西北与蒙古的交易持续,西安到洛阳这段路途人流量也在大增。
好在洛阳处在朱樉的封地内,要不然以大明朝的户籍制度。这段道路上,根本见不了多少人。
洛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中原的中心。
这里如今还成为了神木贸易最大的转运中心。
“神木贸易还在继续”
朱樉看着越离洛阳越近,人们运送在路上的货物越多。
这话张强回答不了,他也不知道神木的具体情况。
张强看向巴雅尔。
巴雅尔对朱樉回道:“王爷,郡主说神木的贸易不用停。可作为双方长期的贸易阙场。”
如今神木的贸易量,虽然没有刚开始时那样大。但是量也不小。
只看洛阳这段路途的货物,朱樉就能肯定。
看来经过十年休养,大明的南方已经恢复了富有。
这些货物的方向是送往神木的。而洛阳附近的乡镇,都成为了小型的货物聚居地。
朱樉又问道:“为什么从函谷关出来,没有见到如此多的人运送。”
这个问题张强和巴雅尔都知道,唯有自认为历史不错的朱樉迷糊。
“王爷,他们走水路。”
“水路”
朱樉恍然大悟,一拍自己的脑门,显得十分懊恼。
“是的,水路不仅速度快,运输量大,成本也比陆运低很多。”
“明白了。”
朱樉怎么能不明白!水运到了后世,依然是贸易的主流运输选择。
放慢马步,朱樉继续前进。
然而一千骑兵的阵容,让这段路上的人们震惊。
特别是见到有蒙古骑兵时,还出现过短暂的恐慌。
但是当骑兵走近,见着骑兵队伍中,数十支迎风飘扬,写着一个大大秦字的旗帜。又让人们心安。
五颜六色的秦字大旗,代表着他们是西北的保护者。生活在朱樉封地的百姓都知道,与大明日月旗不同,这个旗帜是隶属于秦王朱樉特有的标志。
“拜见秦王千岁。”
镇定下来的百姓,立马在各自站立的位置上跪地行礼。
朱樉骑在马上,看着四周密密麻麻跪了一地的百姓。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弱。
看着他们气色不错,证明他们能吃饱饭。朱樉心情是大好。
这说明自己穿越来的年代,不是乱世人命不如狗的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