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秦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转身宝贝
回少林做个汇报,这在朱樉看来也是必须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嘛!长时间离开少林,肯定需要打个招呼才是。
“好,本王就在这里等大师。大师快去快回。”
圆惠告辞了,朱樉吩咐马上的一千侍卫下马休息。
巴雅尔实在忍不住,对朱樉说道:“王爷,我们走吧!等不来圆惠大和尚的。”
“什么意思”朱樉疑惑。
“王爷难道真的听不出,那是圆惠的推脱之意吗”
“推脱之意你是说他忽悠本王是吗”
朱樉大怒,这少林和尚一个个年纪一大把了。说话都是这么不负责任的。
“本王不走,本王就要看看。他们少林是不是真的敷衍本王。”
巴雅尔无语了,是有如何,不是有如何。
他有些鄙视朱樉。你朱樉如果真刚得起,就不会因为朱元璋一本经书,灰溜溜的下山来了。
“全部上马,继续赶路。”
巴雅尔吩咐亲兵,自己也上马前行。
朱樉现在不在乎巴雅尔越俎代庖了,他上马紧追巴雅尔。
“巴雅尔,你刚才嘀咕什么”
巴雅尔道:“王爷,你何必如此你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驾。”
挥动马鞭,巴雅尔一马当先。
哦!原来认为本王是故意为之是吧!
这岂不是很好如果不装糊涂,少林会甘愿助我!真以为本王不知道,你不是出宫,是回少林
看来又是出自赵敏之手。自己这个老婆,从一开始朱樉就知道不简单,所以他很提防赵敏。从少林这次转变的态度更加可以肯定。
“驾。”
朱樉拍马而行,向着南京进发。
过河南,进安徽。
朱樉一帆风顺的进入朱元璋的出身之地,也是大明如今的中都安庆府。
安庆现在属于龙兴之地。其特殊的政治位置让这个府的知府大人,也称府尹。
只有南京府和安庆府知府称府尹,就知道他的位置不一般。
进中都前,朱樉便见到了这个有着四十岁左右年纪的安庆知府徐庶。
徐庶是因为得到南京传来的消息,得知朱樉要祭拜先人入安庆的。
“徐庶参加王爷。”
“王爷千岁。”
中都城门前,数百官员以及上万百姓全部对着朱樉跪拜。
朱樉连忙下马,他知道中都的百姓都是心甘情愿前来迎接自己。而不是受了官府压迫,强制而来。
至于原因,除了朱元璋出身在此以外。还有安庆百姓的地位也比其他县府好很多。
像这样大规模来迎接朱樉的百姓中,不少人已经严重超出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朱樉和大哥朱标,老三朱棡都是在这里长大的。
三兄弟在安庆,不像其他王朝中的王子那样跋扈。
&n
第五十二章 徐庶
朱樉来安庆,一是祭祖,二是接为岳父守孝的侧妃邓娇。
祭祖祭奠的是朱樉的高祖,也就是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
他的爷爷是朱五四,奶奶陈氏。
因为他们都埋在燃灯村,燃灯村虽不是皇陵。但是依然有着大量侍卫在这里守护。
朱樉按照徐庶的指点,开始了古人繁琐的祭祖仪式。
之所以繁琐,那是因为尊重。
关于祭祖,这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隆重便被肯定了。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一旦有重要的事情,以及重大节日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汉人的祭祖仪式,无法追溯具体传承年代。不过三千年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如今的传统观念中,要祭拜的对象有,天,地,君,亲,师。
祭拜亲人,必须认真顶礼膜拜。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最有还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或许这在提醒,人不能忘本!
朱樉有些受不了,从早晨六点就开始的仪式。如今到了下午一点,看样子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祭祖再重要,难道连中午饭都不让人吃吗
“张强,你去问问徐大人还要多久才能结束。告诉他,在这样下去,本王会晕厥过去的。”
朱樉受不了,主要还是因为他跪地的时间最长。
毕竟这是他朱家的祖宗。其他人意思意思就行了。
张强点头,他作为朱樉的亲兵千户。除刚开始祭祀时,跪拜过后。便一直站在朱樉身边几步距离。
和张强一样站立的人,并不比朱樉轻松多少。
当然,张强等人不敢有丝毫抱怨。也不会抱怨。
除了朱樉,每个参加祭祀的人,都显得那样肃穆庄重。
“王爷,快了。再坚持一下。”
张强小声的回答朱樉后,又转向站在高台之上,正在念最后一篇祷文的徐庶。
徐庶自然看见了朱樉不耐烦的神情。为了加快速度,让朱樉少跪时间。他已经是跳着念祭文。
尽量简化,徐庶能在中都做知府。不光是靠关系,才能是绝对有的。他的简化版祭文,反而能让大家听懂一些,他到底在念些什么。
“礼毕,请王爷拜谢先祖。”
朱樉顿时一震,终于结束了。
再次三磕头,朱樉的祭祖行程便结束。接下来,便是前往泗水府虹县去接邓娇。
“王爷,不在安庆多停留几日”
徐庶在城门前,再次劝说朱樉。
昨晚,他拜访朱樉。两人谈了很多。谈话的内容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说是谈话,朱樉却是很少开口。面对长辈,朱樉都是乖宝宝。
徐庶说了很多话,他主要是在教朱樉,到了南京以后。如何应对朱元璋。
期间,徐庶也对朱樉在西北的做法,表示肯定。
人口的流动带动经济,这在宋朝就已经被肯定的。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严格限制户籍,抑制商业。
或许是朱元璋出生贫苦,在经历元末长期的争斗中,让他认为农业远比商业重要。
朱元璋也没错,民以食为天,重视农业并没有错。
他对商业发展也不是不重视,还是也有一定的认知。
“来远人在乎修政,裕国用贵乎通财”,虽对商业发展有限制,规定商人穿戴,但他又提出“商贾之士,皆人民也,而乃贱之。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
从朱元璋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商业及商人自己的理解。
“多谢徐大人,南京的父皇应该希望我尽快到达。”
对于自己在西安的所作所为,朱樉已经从徐庶口中证实。
&n
第五十三章 卫国公府
虹县邓府
朱樉站在府们前,看着这座有着巨大门牌。面积不好估计都庞大建筑群。能与自己秦王府有的一比的邓府,心中是五味杂陈。
如今邓府高挂的可不是邓府两个字,而是卫国公府。
说起自己这个岳父,朱樉岂能不知。可以说,整个邓家人就没有几个善男信女。
从他岳父邓愈的爷爷开始,他们邓家可算泗水一霸。
当然,这里的霸不是霸道的霸。
准确说,他们应该是重气节,讲信义的绿林中人,江湖人氏。
邓家能成为一霸,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财富和土地。也就是说,邓家有钱,非常有钱。
有钱好办事,邓愈的父亲邓顺兴,在元末也跟随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在泗水起兵抗元。
因为有钱,有粮。在加上邓顺兴打出保境安民的口号。很快邓顺兴便在泗水招募上万青壮,扩大了自己的家丁队伍。
而邓愈因为天生魁梧,勇武过人,很小就被他的父亲邓顺兴带在军队中生活。
随着父亲与兄长在反元战斗中战死,有着平定天下志向的邓愈。十六岁便接手父兄留下的基业,独自统领数万大军继续抗元。
邓愈也不负众望,每次战斗都会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邓愈每次冲在士兵前面前面的行为,让他在十几岁的年龄,就赢得了军心。
泗水以及附近的百姓也是因为认可邓愈,请求归附,请求保护。
邓家原本就是当地豪强,面对父老乡亲的请求,邓愈自然不会拒绝。
至于为什么兵强马壮的邓愈,会在1355年投奔与自己实力不相上下的朱元璋。这又是一个迷了。
随着去年邓愈因病逝世,邓家人也逐渐退出了朝廷以及军队中的身影。
正是因为邓家人如此表现,朱元璋在去年便追封邓愈为宁河王。
可是邓家人并不张扬,也不使用宁河王的名头。依然沿用卫国公的称号。
“秦王到。”
朱樉来卫国公府,自然受到非常隆重的接待。
因为他们退出朝廷,退出朱元璋的视线。是他们把整个邓家都压在了朱樉身上。
邓家人可不只是一个王府长史邓艾在帮助朱樉。
无论政事,军事,商业,农业,邓家几乎是把有能力的族人。都派到西安去了。
当然,这一切朱元璋不知道。朱樉更加不知道。
随着知客的高声唱响,卫国公府中门大开。以邓老太公,邓氏如今的族长为首的邓家高层。依次从大门内走出。
“邓氏族人,拜见秦王千岁。”
朱樉并没有阻拦邓家人为自己跪拜行礼,坦然受了这份大礼。
在安庆,徐庶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告知朱樉。越靠近南京,自己的随意行为就越要收起来。
先不说这是基本的礼仪,徐庶恐吓朱樉。告诉他太过随意,会让朱元璋觉得他在践踏皇家尊严。
朱樉果然“中计。”
他到泗水这一路,甚至在请教亲兵张强礼仪。巴雅尔自然被他忽略。
可是张强那里会知道皇族礼仪,他跟随朱樉,也是从朱樉就封西安开始的。
不懂,朱樉就决定少说多听,这样一定不会出错。
赵敏那样细心聪明的身边之人,都只认为自己是受了刺激改变性格。根本就不会想到朱樉已经换人。其他人更加弄不明白。
“免礼。”
朱樉淡淡说道。难得摆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
他这样的做法,恰好与当初留给邓家人的映像一样。
“王爷请。”
邓老太公带头起身后,再次恭敬行礼。
朱樉点点头,率先迈步走进卫国公府。巴雅尔和张强紧随其后。
一千骑兵里有五十人跟着朱樉一起走正门。其他人则走偏门。
朱樉一直走到正厅落座后,才问道:“邓娇不在”
这话一出,让在场之人是集体皱眉。几秒钟后,从邓老太公开始,脸上便出现喜色。
朱樉出口后也马上后悔了。
&nbs
第五十四章 邓娇
卫国公府
朱樉一住就是五日。
除了每日娇妻惬意,他便在等待南京的消息中度过。
邓娇,这个如今被视为邓家掌上明珠的美女。让朱樉已经煞费苦心的教育五日时间。
“赵敏我已经给她说好了,如今你还是不肯点头”
朱樉牢记朱标视察西安后,莫名病逝的事情。
他正在花园里,为这事会出自两个老婆之手大打预防针。
还没离开西安时,赵敏通过朱樉的说服教育。已经点头发下誓言,绝不对朱标暗中下手。
现在坐在朱樉面前,嘟着嘴的邓娇似乎在生气。
没错,邓娇如今正是花季的年龄。任性应该才是她的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