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信对侍立一旁的掌柜说道。
“回都督,这个不用查,据小的所知,这一年南直隶,浙江,甚至于江西和湖广福建广东,卖的最好的就是这本书,最初是无锡那边流出的,一开始的确就是在士子间流传,但因为看的多,很快那些书商就都印这个,紧接着就一下子扩散开,甚至还有人向倭国朝鲜和南洋贩卖。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以此诋毁都督。
说是真要像书上这样,都督就再也无法横行了。
这也是在士子间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不过也有些老成的视其为叛经离道,就像对当年李卓吾那些人一样。”
掌柜说道。
事实上这本书在士子间都快人手一本了。
不论是否支持郑鄤,但他这个勇斗奸臣的勇士,在士子心目中的地位完全可以用精神领袖形容,所有江浙士子无不以郑鄤为偶像,虽然跟郑鄤一样做还是有些难度,但尊崇他的精神,鼓励同伴像他一样还是可以的。这时候一本他的著作冒出来,而且话题还如此高端,内容如此震撼,那还不是人人追捧,现在江浙士子中没看过这本书,聚会时候不能对这本书发表些见解的,那就属于绝对的孤陋寡闻人人鄙视了。
恍如拎着个海绵宝宝的妈咪包挤在一群lv中间……
完全就是自寻死路。
“叛经离道,的确是叛经离道,备车,去都察院。”
杨信说道。
掌柜意外地看了他一眼,话说杨都督去都察院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要知道都察院向来相当于反杨的大本营,无论南京还是北京都一样,都察院的大门上都快写着杨信与狗不得入内了。
半小时后,南京都察院。
“王都宪,这是什么?”
杨都督把那本大同国拍在右都御史,掌院事王永光面前的桌子上。
南京都察院没有左职,就是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这时候的右副都御使是乔应甲,右佥都御史是熊明遇,后者提督操江,原本提督操江的陈道亨现在是文官老大,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而都察院系统老大就是这个王永光,山东人,中立派,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
“一本书而已,杨都督何至于此?”
乔应甲笑着说道。
他是阉党。
但也不能说真正纯阉党,顶多算个外围。
但他和杨都督并不一伙,因为他是山西人,最近几年杨都督像疯狗一样,接连不断祸害山西,已经从上次六艺考核时候,山西士绅眼中还可以抢救,再一次变成无可救药。
“一本书?乔副宪说的倒是轻巧,乔副宪看到的只是一本书,但杨某看到的通篇都是四个字,大逆不道,左一页大逆不道,右一页也是大逆不道,左一行大逆不道,右一行也是大逆不道,这就是一本大逆不道的妖书,这样的书在南京公然流传,我很好奇,诸位弹劾我时候的劲头哪儿去了。”
杨都督表情夸张地质问。
“杨都督,你从哪里看到了大逆不道四个字?”
熊明遇不满地说道。
他是江西人。
目前江西系正因为刘家的事,对杨都督切齿痛恨中。
当然,也不光是痛恨,也还有一种隐藏的恐慌,毕竟南昌百姓的反应让他们开始思考杨信带来的最可怕的改变了。
不是抄家。
抄一个刘家而已。
江西类似的世家百八十是有的。
少一个刘家没什么,可那些老百姓的表现,却意味着一种可怕的,很可能席卷所有士绅的风暴,话说哪怕没有拿下刘一燝,这些天锦衣卫在南昌对刘家罪行的搜集,也已经可以把刘家推进抄家的深渊,那些蜂拥到刘府向锦衣卫检举他们家的老百姓,代表着一片噩梦一样的阴云正在江西士绅头顶汇聚。
而操纵者就是杨信。
“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杨信反问。
“熊某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本对圣贤书的新解,杨都督不会因为作者是郑谦止就故意针对他吧?人家已经被都督流放荒岛,难道都督觉得他还不够惨,非要把他再拖回来凌迟?郑谦止只不过是对圣贤书做了一些自己的新解,天下大同乃是所有圣贤弟子所求,熊某就期待大明天下大同,民为重君为轻乃亚圣所言,杨都督是不是想说亚圣也是大逆不道?
我大明向来不以言罪人。
纵然李卓吾也一样著书立说,弟子一样受神庙器重。
更何况如今郑谦止写的这些,根本称不上叛经离道,圣贤典籍深奥如海,我等世世代代都研究不完,所有圣贤弟子都能从中学到新的东西,熊某自己就写了很多此类笔记,杨都督是不是也要说熊某大逆不道?”
熊明遇说道。
“这倒是,乔某也有些此类心得,都督有没有兴趣看看?或许都督也能从中找出乔某大逆不道来。”
乔应甲笑着说道。
“王都宪,你说呢?”
杨信直接问王永光。
“杨都督要是觉得郑谦止这本书有大逆不道之处,那咱们干脆就把南京六部尚书召集起来,一同来看看这本书,若诸位尚书皆认为并无不妥,那就是杨都督太小心了,若是多数都觉得有大逆不道之处,那就上奏陛下,请陛下下旨将其封禁好了。”
王永光说道。
“王都宪,这种小事还用惊动陛下?”
杨信说道。
“若杨都督觉得这是小事,那就无需再多事了。”
熊明遇说道。
“那就商议吧,杨某先把话说明,就算你们不管,杨某也一样要上奏,神庙赐杨某这块金牌,可不是让杨某坐视这些大逆不道的东西,假托圣贤之道在那里蛊惑民心,图谋不轨的。”
杨都督把他那块都快用烂了的护圣金牌拍在桌上说道。
“那杨都督自己就该好好去读读圣贤书。”
熊明遇笑着说道。
然后在他和乔应甲嘲讽的笑声中,杨都督拿着金牌愤然离去。
。
第四零二章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很快南京六部尚书就被请到了都察院,甚至还包括几个侍郎和其他衙门的官员。
反正这段时间天下太平。
南京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在无所事事中……
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说养老院,南京六部都有各自的职责,甚至在一些权力上还是独立于北京六部的,但也仅仅是一部分,总得来说这六部就是一个理论上与北京六部平级,但只能行使部分区域内的部分权力的衙门,而且这部分权力里面还有部分得经过北京六部的覆议。
后者不同意他们还是不能干。
不过总的来说,他们比南京都察院要强一些,后者里面除了提督操江有实权外剩下就是纯粹嘴炮了。
适合那种有名望,需要尊敬,但最好别让他管事的。
比如万历一翻身,立刻就把海瑞供在这里,让这个大明官员们必须仰视的象征释放光芒……
但只需要被仰视就行了。
他要是走下来做什么,那就属于妖异了。
“荒谬,若这大同国一书大逆不道,那我等圣贤弟子皆为大逆不道,老夫明日就将寒舍改名大同。”
工部尚书张辅之怒道。
他是太仓人。
“杨都督,做人当适可而止!”
兵部左侍郎徐必达鄙视地看着杨信说道。
他是嘉兴人。
“就是,杨都督你把郑谦止害的难道还不够惨?”
刑部右侍郎周希圣说道。
他是零陵人。
而且和杨涟交情很好。
“周侍郎,你说话要负责,怎能凭空污人清白?杨某此举完全出于对陛下对大明的忠心,至于郑鄤乃咎由自取,他自己犯了逆案,被流放海岛已经是陛下恩典,杨某还向陛下求情呢,要不然他得满门抄斩,怎么就成杨某害得他,周侍郎身为刑部侍郎,难道就是这样执法?”
杨信义正言辞地说道。
“思白兄,此乃礼部之责,思白兄一言决之即可。”
湖州籍刑部左侍郎沈敬炌看着礼部尚书说道。
好吧,礼部尚书是董大师。
“董公,您是拙荆授业恩师,杨某当以尊长事之,您来做这个决断!”
杨信同样说道。
董大师颇为尴尬地看看众人,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盯着他,实际上他很清楚这些人反对的是什么,要说郑鄤这本大同国,的确有些内容过于大胆,说大逆不道也能沾边,事实上之前礼部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但郑鄤在江浙士子心目中俨然圣贤一般,封禁肯定会惹来众怒,所以也就装聋作哑,现在之所以一个个突然都力挺郑鄤,只不过是因为提出封禁的是杨信。
这种时候谁附和谁就是阉党……
“思白公,下官倒是觉得杨都督所言不无道理。”
旁边礼部右侍郎魏广微说道。
好吧,阉党还是有的。
“哪里来的不无道理?若连大同二字都不敢说,我等何颜以圣贤弟子居之?”
光禄寺卿刘宪宠怒道。
他是慈溪人。
“思白兄,你倒是说话啊!”
工部右侍郎陈长祚不满地说道。
他是长乐人。
“杨都督,郑鄤不过是一介狂儒,虽有用词失当之处,但要说大逆不道就不至于了,再说这本书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说到底也只是对典籍解读有些偏颇而已,要说封禁也不至于,况且封禁是封禁不了的,朝廷封禁的书一样到处可见,反而成其虚名。”
董其昌犹豫了一下陪着笑脸说道。
然后一片鄙视的目光,董大师尴尬地在那里笑着。
当然,董大师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揭秘了真相,杨信是真要阻挡这本书的泛滥吗?当然不是啦,大明真正有人思考这种问题,这完全是好事,时代终究是要进步的,大明本来已经到了思想变革的门槛,原本历史上无论黄宗羲这些人的屁股如何,他们想的那些是不是正确,他们终究是在试图拨开旧时代的黑雾,寻找新时代的光芒。
他们并不比同时代欧洲的思想家们差。
这个时代欧洲有什么?
也就是培根,霍布斯之类,这些人比大明的思想家超越很多吗?无非都是在君权,神权中寻找出路。
不同的是大明这些被异族直接大棒敲死了。
而人家的延续下去。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要把大同国敲死呢?推波助澜不是更好?如果说之前的大同国只是因为郑鄤的个人魅力受到追捧,现在被他打上大逆不道的符号,变成他切齿痛恨的东西,那么瞬间就光芒万丈了。江浙士子间早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是他反对的,那他们就坚决支持,只要是他支持的,那必须反对,同样一本被他切齿痛恨的书,在他们中间立刻就会变成信仰。
同样,现在这本书仅仅在江浙流传,最远也就是到湖广闽粤,但通过这场斗争却可以迅速传遍全国。
一本引发杨都督和南京群臣恶斗的书啊。
谁不好奇?
“诸位,杨某不管你们怎么看待这本书,在杨某看来,这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妖书,此书之泛滥乃诸位失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你们不封禁,杨某自己上奏陛下封禁!”
杨都督恼羞成怒地说道。
说完他昂然离开。
“简直是莫名其妙!”
后面熊明遇鄙视地说道。
加上天启这个强推之后,基本上这本书就可以泛滥全国了。
至于封禁……
董大师早已看穿了一切,一般来说大明朝廷封禁的书,都会出现销量暴涨的尴尬情况,大明的封禁可不是咱大清,大明的封禁多数时候都是一不抓人二不罚款,就贴张告示不准再传了,但咱大清可是会砍头的。
所以大明的封禁相当于官方强烈推荐。
而且是免费的广告。
封禁李贽封禁到南京识字妇女几乎人手一本,封禁罗教书籍搞得原本只是在扬州一带的罗教现在到处都是,封禁剪灯新话封禁到国子监一堆人捧着看得心摇神荡,甚至连高仿都出了一堆。至于传说中封禁西游记纯属胡说,天启自己就很爱看,还亲自排演木偶戏,而西游记流传下来的最主要刻本是周王府出的
总之大明朝对某一本书籍的封禁,最终就是变成一种免费的广告……
而且是全国性的广告。
那些书商可没这本事
如果天启亲自下旨封禁,那同样也就是皇帝陛下亲自为这本书做广告了。
杨都督昂然地回到钱庄,然后把他的秘书拎过来,按照他的意思迅速起草了一份奏折,又把那本大同国附上,第二天直接五百里加急送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