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炮……
大炮根本没法伏击他。
而另一个有效手段就是炸。
但他的鼻子太灵敏,隔着十几丈都能闻到火药味。
而线膛枪完美避开这些,精度足以在百米外击中他,多搞几支瞄准肯定能爆头,体型小易于潜伏,而且距离远可以避免被他发现……
不得不说他们也算挖空心思。
这一次的确失败了。
但这不要紧。
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找到了真正可以对付杨信的武器,这个甚至比大炮更好使,这一次杀不死杨信,那就不停地狙杀下去,早晚总会有杀死他的时候。
更何况自己也能造。
实际上松江的制枪工匠已经在仿造并研究制造膛线的办法,以后会有更多线膛枪被制造出来,然后所有士绅都会拥有对付杨信的武器,可以说此刻杨信那半张血淋淋的脸,代表着士绅们面对他一筹莫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河间侯,还想继续吗?”
徐霞客远远喊道。
“那是自然!”
杨信说道。
他脸上的伤口已经开始愈合,不过这样大的伤口,真正完全愈合就需要点时间了,估计今天晚上他就要顶着这张毁容的脸睡觉了。
“撤!”
他紧接着说道。
随即他翻身上马,在部下护卫中向西狂奔而去。
而这时候双方的大规模炮战已经再次打响,天空中重炮炮弹的凶猛呼啸不时划过,曹化淳也带着手下欲哭无泪地跟着荡寇军登船,一同返回忠勇军的惠山堡。
而杨信则直接回到钱桥的临时军部,这里与锡山炮台隔着整个惠山,而且早就超出其火力覆盖的范围,从这里向南就是横山堡,但必须通过舜柯山和惠山夹出的三千米长通道。横山就堵在这条通道的出口,这座小山北边是山口,南边是太湖沿岸无法通行的沼泽,接下来这里才是真正主战场。
包括对头茅峰的进攻。
至于真正的运河线上反而不需要进攻,需要的只是防御,以惠山堡阻挡团练侧翼进攻钱桥。
而进攻……
“交给你们了!”
杨信很干脆地对孙应元说道。
“都督,末将以为应该再分兵,从雪堰渡过太湖直接进攻苏州,另外江阴方向也应该南下。”
孙应元说道。
“不,就在这里打,其他各地全部防守,派人去告诉李忠,忠勇军各部全部防守,不要出境进攻,咱们就在这里和团练们打。估计他们也不敢主动挑事,其他方向都维持现状,咱们终究还是以平叛身份南下,忠勇军没有得到圣旨不能出境。”
杨信说道。
他必须和忠勇军区分开。
他是率军南下平叛的,团练阻挡他南下所以才打,但忠勇军没有圣旨是不能出境的,若其他方向也打起来就是忠勇军造反了。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眼下快到秋收了,一旦战事扩大变成整个太湖周围的大混战,那今年的收成肯定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粮食可很重要,尤其是在失去半个浙江后,天启那里今年一下子少了一百多万的岁入,原本整个浙江一年交两百多万石,而且前线军队消耗也不少,总之今年天启那里岁入会减少。
再加上山东的蝗灾,要知道济南府一年赋税超过常州府。
总之今年岁入会大幅下降。
但影响暂时还没有,因为九千岁那里银子很充裕,而且守诚钱庄还会贷款,总之这些岁入减少不会对大明构成影响。
当然,还是要尽量控制。
而上次湖溪堡之战,已经让团练明白他们还打不过忠勇军,如果忠勇军不向外进攻,那么他们同样也不会主动进攻,周围这些会继续维持现状的。而他这里就围绕惠山打,打开惠山堡那些士绅也就老实了,别看杨廷枢这些人发狠,但他们说话不管用,之前苏州开会的那些家伙才是真正说了算的,这些年轻人的确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但那些真正说了算的老家伙们可没有。
他们就是用这一战做试探,如果这一战失败,他们肯定会屈服,说到底他们都是些什么货色,杨都督还是很清楚的。
杨廷枢这些的确硬骨头。
这一点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但历史同样检验出绝大多数是软骨头。
“刘公公!”
外面的喊声响起。
紧接着刘时敏匆忙走进来。
“这是?”
他一看杨信的脸立刻吓了一跳。
“无妨,被刺客打了一枪,明天差不多就能复原。”
杨信无所谓地说道。
“侯爷,万岁爷的圣旨,五百里加急送来的,要侯爷继续率军前往江西不得在他处逗留,另外,兵部孙阁老也再次行文,要求侯爷的大军不得进京口,必须前往江西。”
刘时敏说道。
说话间他把圣旨递给杨信。
宣旨程序什么的就不必了,杨都督是什么人。
杨都督展开圣旨。
“都督?”
孙应元用询问的目光看着他,其他几个将领也一样,话说这可是圣旨啊!不过这份圣旨发出时候,应该还不知道忠勇军和常捷军的冲突,毕竟从发生到现在还没十天,这里到京城就算五百里加急,往返也得十天。至于杨信之前提议的通讯塔,这时候刚刚开始建设,以目前速度,恐怕真正实现两京的通讯塔传递得两年后,毕竟这也是一百多座通讯塔。
“无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们该怎样还是怎样,刘兄替我给九千岁回信一封,就说让他放心,我会把这边处理好的。”
杨信说道。
都到现在了,别说一份天启都未必知道的圣旨,就是天启亲笔写的都没用,抗旨也得打过去,不过这件事天启真得肯定不知道。因为这时候皇帝陛下已经完全陷入蒸汽机的世界无法自拔了,他刚刚把第一台试验型号的蒸汽机制造出来,虽然只运转了几分钟便坏了,但却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他这东西是真正的未来。
这时候天启早就把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抛到脑后了。
这份圣旨肯定是九千岁发的。
但这时候九千岁也拉不住他,杨都督脸上这颗子弹可不能白挨。
。
第五一九章 平定江南,回家分田
“有点意思了!”
杨信坐在舜柯山顶的太师椅上,端着茶杯跷着二郎腿说道。
他一身蟒袍头戴黑色大帽,头顶上还打着青罗伞盖,两旁锦衣卫手扶着刀柄侍立,很有电影里阉党大反派的气质,四周荡寇军持枪警戒,而且警戒圈扩大到两百米,整个舜柯山顶到处都是巡逻的荡寇军……
真不能浪了。
线膛枪的出现对他是巨大威胁。
哪怕这时候的线膛枪依旧很烂,但一百五十米内还是能爆头的,美国那些刁民造英王反的时候,肯塔基步枪就已经可以做到在两百米范围内狙杀,没朝华盛顿开枪那家伙据说后来被四百米外的肯塔基步枪子弹射死。而肯塔基步枪的前身是耶格步枪,耶格步枪就是这个世纪的产品,现代一杆十七世纪的耶格步枪测试九十米距离散布精度十五厘米,也就是说一个训练有素的枪手,在九十米的距离内可以轻易把他爆头。
之前的远了些。
为了潜伏他们藏在一百三十米外。
但六支步枪仍然有一发子弹算准确命中,至于他脸上那下属于意外。
真不能浪了。
科技的进步已经开始让绝世猛将们退场了。
他们的时代已经落幕。
“看到没有,他们看着比咱们有气质!”
杨信说道。
他前方一里宽的山间平原上,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会战即将打响。
不过对头茅峰的强攻已经开始了,孔有德率领一个旅的荡寇军,在八尊臼炮支援下强攻常捷军的堡垒,后者只是用木头和石头砌的小型寨子,毕竟在一座海拔接近两百米的山头上修棱堡成本还是太高。再说这座堡垒只是掩护锡山炮台侧翼的,徐霞客那帮人也根本没想过,杨信会从这个方向进攻,而且还带着可以抬到山顶的臼炮。
这东西在二茅峰架起轰击头茅峰的堡垒后,坐镇横山的钱士晋就知道他必须得进攻了。
然后常安军出击。
这支拥有两个步兵旅加上五百骑兵的军团,在雇佣的荷兰军官帮助下,在这片一里宽五里长的狭长山间平原上,布置出了标准的荷兰旅级阵型。
准确说是三线阵。
最前面两个营组成前锋,每个营就是一个方阵,中间长矛两边火枪,火枪每四十人为一队,队与队间留出通道,也就是说他们学的是最新的,因为这是荷兰人后来改进的,不需要每列之间都有通道。另外长矛兵前面还有六十名火枪手,这样的两个营加起来,实际上就是一个标准的临时团,莫里斯体系的标准作战单位最低是营,但实际作战时候通常都是两个营组成一个临时团出动。
而在前锋后面才是真正的主战力量,四个营组成的巨大线列,几乎完全横断了一里宽的山间通道。
后面还有两个营。
总计八个营组成前二中四后二的三线阵。
至于大炮都在砸前锋两旁的山坡山,依靠高度俯瞰战场,而且骑兵结阵在旁边为它们提供保护,这支骑兵明显中毒太深,居然看不到长矛,应该是纯粹玩欧洲的骑兵轮射那一套,这时候荷兰人还抱着这一点,实际上欧洲骑兵都这样,就连骑兵对攻都是拿火枪玩轮射,只有古二爷被翼骑兵教育了之后才开始改变。
但大明的新式骑兵基本上没有这么傻的,全都是曹文诏那套,冲步兵时候用火枪,骑兵对攻就是长矛先撞一波,撞在一起后拔枪糊脸。
此刻算是整个常安军全部出动了。
这支嘉湖杭士绅组织的团练就八个营,每个营五百五十人,剩下还有一支五百人的骑兵,至于辅助部队没有,他们又没准备出境作战,在本土作战运输之类统统交给士绅们。
很显然钱士晋要全力以赴,在这里安慰他哥哥的在天之灵。
“听说他们那边雇了个荷兰人,还是上过这种学校的,跟着一个夷人名将学过打仗,还带来了那个名将写的一本兵书。”
杨寰说道。
“呃,还真有莫里斯的学生?”
杨信多少有些意外地说道。
不过莫里斯的军校好像培养了一千多学生,有一个在军中不得志的,拿本莫里斯操典跑到大明混饭吃也不是没有可能,说到底荷兰人就那点军队,莫里斯一辈子就想凑个两万四千人的完整版三线阵都没能如愿。
不过眼前这个三线阵摆的还是有模有样。
而且所有长矛兵全是半身甲,火枪兵全是胸甲,而且是胸前带着折线有一定跳弹效果的,其实火枪兵完全没必要,不过不给穿又心里发慌,所有就连杨信也都给配上。反正就一点五毫米,防弓箭而已,倒是长矛兵真正重甲,他们的半身甲都是两毫米甚至更厚,基本上免疫弓箭,至于火枪……
那个听天由命吧!
“说来咱们的队伍的确没他们整齐。”
杨寰说道。
荡寇军也已经列阵完毕。
荡寇军的营级组合与常安军没有区别,不同的只是杨信没有布三线阵,而是把主力全都压到一线,只在后面留下两个营的预备队,常安军需要考虑一旦兵败的撤退问题,杨信根本不考虑这个。
他后面是民兵区。
常安军后面是无数正盼着他打赢的佃户。
这一点有着原则上的区别,不过他的一线也略作修改,有两个小长矛阵前出类似古二爷的线列,主要是战场过于狭窄,他无法摆的太宽,再说这两种阵型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实际上所有这个时代的阵型都不是决定性的,最落后的西班牙方阵也一样还在欧洲使用,吕岑战役古二爷阵亡时候,他的对手帝一样还是摆出的西班牙方阵。
这年头最关键的是不怕死。
“拿过来!”
杨信伸出手说道。
杨寰赶紧一招手,旁边士兵立刻抬过一个巨大的铜皮喇叭。
杨都督扩音器升级了,以前那个小喇叭效果太差,所以又专门制造了这样一个巨型的,专门放在一个木头架子上,而且下面设计了俯仰结构,可以调节角度对准某个方向。然后杨都督走到喇叭前,先是调整一下角度,对准山下直线距离大概四百米外的荡寇军阵型,再深吸一口气恍如包租婆般大吼一声……
“兄弟们!”
他的吼声瞬间震撼山林。
一大群鸟被惊得飞起来。
下面列阵的士兵们纷纷转过头看着山顶……
“哨长,侯爷说啥哩?”
荡寇军队长刘哲好奇地问他们的哨长李锦。
已经晋升哨长的李锦,拿着杆斧枪站在阵型前方,背后还插着两面小旗,这是用来联络的,旁边还有一个扛大旗的旗手,同样也背后插小旗,这套旗语必须单独学习,一个哨也就四个懂的,另两个是副哨长和训导在队伍后面压阵,这是荡寇军的规矩,正职必须在部下的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