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如果他是忠臣,那就不会在意你们的,如果他不是忠臣,你们身为锦衣卫职责何在”
杨信说道。
“回杨同知,骆掌印很有威望,锦衣卫上下都听他的。”
一个锦衣卫小心翼翼地说。
这意思就是他有足够能力。
骆思恭执掌锦衣卫多年,而且掌印之前就已经作为锦衣卫重要人物多年,而原本历史上骆思恭是移宫案主力,这种在宫中进行的行动,没有锦衣卫参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骆思恭原本历史上就被收买了,而从之前他的表现看,他的确已经被收买,否则他不会让锦衣卫阻拦他们,只是这个家伙够狡猾而已。收买这种事情那就看出价了,他能被收买着对抢皇帝视而不见,也就有可能被收买着干别的,只要他会拿钱办事,那要他办更多的事也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开价问题了。
这个人必须划重点。
杨涟和左光斗这些反而可以不用太在意,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行事的能力。
他们还能怎样
又没本事造反!
实际上明朝这些文臣之所以嚣张,纯粹就是惯出来的,换九千岁上台那么折腾他们也一样忍着,搞阴谋对付是肯定的,但造反还真就没有敢的,最多也就是
鼓动闹事,但即便这样也没能改变什么,五人墓碑记写的再好,也改变不了他们被镇压的事实。
“王安的亲信有哪些”
杨信说道。
真正有能力搞事情的是宫里这些。
因为他们可以让皇帝落水,哪怕他们的背后是这些大臣,但大臣终究不能直接让皇帝落水,还是得通过这些人,搞阴谋容易,实施阴谋就必须得是能够在皇宫动手的人。
“王公公亲信一则魏朝,目前已经掌兵仗局,二则施大用,其他就是身边使唤的赵恩,张永龄等,日常受其信任的还有惠进皋,曹化淳,王裕民等人,另外还与文书房太监金忠交情最深,亲如兄弟一般。王公公还是当年跟着冯保起家的老人,在这宫里算得上一辈子了,与这些掌印的太监们多多少少都有些交情,要不然卢太监也不会那么痛痛快快地交权。”
那个锦衣卫说道。
“魏朝”
杨信沉吟了一下。
很显然二魏已经分道扬镳了。
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这个就不得而知了,要说为了客氏那就真搞笑了,两个四五十的老家伙,为了一个四十多的老女人争风吃醋而且还是俩太监,那就真的天雷滚滚了。倒是大名鼎鼎的曹公公居然还在这份名单里,这的确很让人意外,曹公公这也是老资格啊,但很显然王公公势力很大,至少在这皇宫里算得上一手遮天。
“王安加骆思恭,很值得期待啊!”
杨信说道。
的确很值得期待,骆思恭或许还有退路,但王安已经没有了。
这种在宫里一辈子的老狐狸,恐怕从杨涟放手的那一刻,就已经猜到自己的结局,原本历史上他结局的确很惨,他是被九千岁扔到南苑,然后派了个亲信把他圈禁起来不给吃的,原本是想把他饿死。结果南苑那地方物产比较富饶,他居然不知道怎么找了片萝卜地,天天偷萝
卜吃吊着命,最后九千岁那个亲信等的不耐烦,干脆直接动手勒死了。
而他原本历史上做的和今天一样。<
第一三七章 战争开始了
当然,就算继续让叶向高留在家中养老,也得等登基大典之后……
这场斗争还没完。
事实上这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已。
杨信从没指望东林群贤们会就这样偃旗息鼓,这只是第一场较量,原本历史上也一样,这场发生在乾清宫的冲突只是移宫案的前奏,不过这场前奏现在被他打断了,那么东林群贤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呢
这才是最关键的。
他紧接着离开皇宫。
当然,田尔耕和许显纯留下,他们俩留在了乾清宫。
这时候就得考虑天启的安全了。
好在他说了给自己爹守灵,直到登基大典开始,他是不会离开乾清宫,而此时乾清宫里的宫女太监都是李选侍的亲信,还有九千岁和客氏,这样加上许显纯二人后,基本上就可以保证天启的安全。而外面有方从哲,该如何挑选吉日,该如何举行登基大典,这些天的军政事务,这个统统有方从哲来处理,反正一个月前的大明,也就是这样运行的,只不过原本宫里是宅着的万历,这时候宫里是守灵的天启而已。
大明的运行照旧。
至于杨信……
他站在皇极殿前空旷的广场上一副深思熟虑的表情。
“你认识汪文言吗”
他说道。
“回杨同知,见过几次!”
身旁的锦衣卫说道。
他是许显纯手下的,准确说已经算是北衙的鹰犬了,许显纯作为锦衣卫堂上佥事,参管北镇抚司,自己有直属的爪牙,这些就是那些真正被描述得无比凶残的特务了。
“立刻去盯住他,今天他的行踪必须搞得清清楚楚,天黑前给我。”
杨信说道。
“小的明白!”
那锦衣卫立刻行礼离开。
/p>
杨信的优势很简单,就是他知道东林群贤的智囊是谁,其他人往往会忽略这个小小的监生,但作为一个清楚后来一切的人,他知道这个人才是东林党和王安这个同盟的核心,这个隐藏幕后的人才是他们的真正智囊,而接下来东林群贤如何应对,都不可能少了这个人。
他需要的是盯紧这个人。
“骆思恭对锦衣卫的控制如何”
杨信问道。
他身旁剩下的两个锦衣卫面面相觑。
很显然这个问题有点不好回答,毕竟骆思恭是锦衣卫老大。
“如果他是忠臣,那就不会在意你们的,如果他不是忠臣,你们身为锦衣卫职责何在”
杨信说道。
“回杨同知,骆掌印很有威望,锦衣卫上下都听他的。”
一个锦衣卫小心翼翼地说。
这意思就是他有足够能力。
骆思恭执掌锦衣卫多年,而且掌印之前就已经作为锦衣卫重要人物多年,而原本历史上骆思恭是移宫案主力,这种在宫中进行的行动,没有锦衣卫参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骆思恭原本历史上就被收买了,而从之前他的表现看,他的确已经被收买,否则他不会让锦衣卫阻拦他们,只是这个家伙够狡猾而已。收买这种事情那就看出价了,他能被收买着对抢皇帝视而不见,也就有可能被收买着干别的,只要他会拿钱办事,那要他办更多的事也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开价问题了。
这个人必须划重点。
杨涟和左光斗这些反而可以不用太在意,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行事的能力。
他们还能怎样
又没本事造反!
实际上明朝这些文臣之所以嚣张,纯粹就是惯出来的,换九千岁上台那么折腾他们也一样忍着,搞阴谋对付是肯定的,但造反还真就没有敢的,最多也就是
鼓动闹事,但即便这样也没能改变什么,五人墓碑记写的再好,也改变不了他们被镇压的事实。
“王安的亲信有哪些”
杨信说道。
真正有能力搞事情的是宫里这些。
因为他们可以让皇帝落水,哪怕他们的背后是这些大臣,但大臣终究不能直接让皇帝落水,还是得通过这些人,搞阴谋容易,实施阴谋就必须得是能够在皇宫动手的人。
“王公公亲信一则魏朝,目前已经掌兵仗局,二则施大用,其他就是身边使唤的赵恩,张永龄等,日常受其信任的还有惠进皋,曹化淳,王裕民等人,另外还与文书房太监金忠交情最深,亲如兄弟一般。王公公还是当年跟着冯保起家的老人,在这宫里算得上一辈子了,与这些掌印的太监们多多少少都有些交情,要不然卢太监也不会那么痛痛快快地交权。”
那个锦衣卫说道。
“魏朝”
杨信沉吟了一下。
很显然二魏已经分道扬镳了。
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这个就不得而知了,要说为了客氏那就真搞笑了,两个四五十的老家伙,为了一个四十多的老女人争风吃醋而且还是俩太监,那就真的天雷滚滚了。倒是大名鼎鼎的曹公公居然还在这份名单里,这的确很让人意外,曹公公这也是老资格啊,但很显然王公公势力很大,至少在这皇宫里算得上一手遮天。
“王安加骆思恭,很值得期待啊!”
杨信说道。
的确很值得期待,骆思恭或许还有退路,但王安已经没有了。
这种在宫里一辈子的老狐狸,恐怕从杨涟放手的那一刻,就已经猜到自己的结局,原本历史上他结局的确很惨,他是被九千岁扔到南苑,然后派了个亲信把他圈禁起来不给吃的,原本是想把他饿死。结果南苑那地方物产比较富饶,他居然不知道怎么找了片萝卜地,天天偷萝
卜吃吊着命,最后九千岁那个亲信等的不耐烦,干脆直接动手勒死了。
而他原本历史上做的和今天一样。<
第一三八章 随风潜入夜
锦衣卫诏狱。
“杨同知放心,只要进了咱们这诏狱,就是石头人也得开口。”
骆思恭笑着说。
对于公然行刺杨同知的案子,骆掌印非常重视,甚至立刻就亲自来到诏狱指示要严查,一定要挖出幕后指使,这些贼人简直丧心病狂。尤其是居然还是用军械,这大追风枪上还带着没有磨干净的工部印记,也就是说这是官军的制式武器……
这个性质就很严重了。
私藏火器最多流放,但私藏军队的武器就是死罪了。
“那就交给骆公了!”
杨信笑着拱手说道。
说话间他还看看四周,空荡荡的诏狱里根本没几个犯人,不少刑具看起来很久没使用,居然上面都覆盖着灰尘了。虽然说长草有点夸张,但外面的院子里的确有几丛荒草,在这个被传说为人间地狱的地方茁壮生长追寻头顶的太阳。话说这就是吓死人的锦衣卫诏狱啊,能把锦衣卫管理到这份上,骆掌印难怪在朝臣中风评最好甚至连他儿子都受文官们欢迎。
至于那四个刺客和那把大追风枪,就这样交给北衙了,杨信向骆思恭告辞然后离开了这座毁三观的诏狱。
他刚到门外,许显纯的那个手下就迎过来,然后把一张纸递给他。
“看起来没什么异常。”
杨信看着这张纸。
“杨同知,这个人是王安亲信曹化淳的亲戚,他见完汪文言后,紧接着就去见了曹化淳,而汪文言则去见了杨涟。”
那个锦衣卫指着一个名字说道。
“他们也开始小心了,不像过去一样公然串联了!”
杨信冷笑道。
这没什么奇怪的。
杨涟这些人不能让天启知道他们和王安之间有密谋,如果在这之前他们可能不会对天启这么警惕,但现在皇帝陛下已经原形毕露了,而许显纯的加入,代表着皇帝也掌握了一部分密探。
更何况还有方从哲。
之前方从哲犯了错误差点满盘皆输,如今靠着杨信完成翻盘,那么他再不行动起来就混不到如今的首辅了。
总之他们必须小心,不能让方从哲和皇帝抓住勾结的把柄。
但杨涟和王安必须见面。
他们也不是真正互相信任,今天的事一定程度上是杨涟卖了王安,他们利用了王安,但最后当王安需要他们咬紧牙关的时候,却选择了退缩导致王安成了炮灰,如果还想继续合作必须重新达成互信,所以他俩和中间人汪文言必须见面……
“好戏就在今晚!”
杨信看着天边的斜阳冷笑道。
一个时辰后。
他已经隐身黑暗中,看着汪文言出门了。
 
第一三九章 抄家,抄家什么的最好了
杨涟控制的六科当然不会驳回。
大明朝的皇帝发一份圣旨需要很多道手续,也可以说是文官为限制皇帝设置了一道道防线。
首先必须内阁票拟。
皇帝接到奏折或者自己想做什么先通知内阁,内阁研究出意见,出一份票拟再给皇帝做决定,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就批红,给司礼监依照这个票拟发圣旨给六科。六科的给事中对圣旨进行最后的审核,理论上是看看有什么错字或者文笔不通的,但实际上很快就变成合不合文官心意了,总之六科通过的圣旨才会送通政司传递,诏旨必须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若有不当,许封还执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