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苍山月
“对!”唐奕点头。“去年刚在大宋试种,产量大概有小麦的两到三倍吧,应该可以帮助国王陛下的子民吃饱肚子。”
“两到三倍!?”
爱德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下意识发问:“那,那是多少?”
“嗯......”唐奕沉吟了一下。“大概亩产能有个四五百斤的样子吧。”
爱德华惊得大叫:“真有那么多?”
他是不太相信才发问的,唐奕给出这个数字,算是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西撒克斯亩产换算成宋“斤”,确实也就将将能达到两百斤,四五百斤确实就是翻倍还多了。
爱德华无法想像,每年多这么多粮食能养活多少人。
......
其实,他还没想到,虽然他把产量换算成了宋“斤”,做了大概的比较,可是他却忘换算英亩和宋亩了。
西撒克斯的一亩地,与大宋的一亩地是完全两个概念。一英亩相当于六宋亩,他眼里西撒克斯的一亩地相当于大宋的六亩地。
由于耕种技术落后,还有缺少工具的原因,此时的欧洲还处于粗耕野种的水平。
别看英亩比宋市亩大了六倍,可是种同样的东西,一英亩的产量将将和大宋一市亩的产量持平,也就是一亩地三十几斤粮食的水平。
这也就是欧洲一直到大航海时代之前,人口为什么一直处于一个极低水平的根本原因。
......
如果把宋亩和英亩的差量考虑进去,再加上唐奕送给他的这批先进农具,那爱德华嘴里的一亩地的产量,可就不是四五百斤那么简单了。
而且,西撒克斯的农业只种一季麦子,而玉米和小麦是不冲突的,也就是可以种两季。
毫不夸张地说,只这一船援助,让西撒克斯的粮食产量提升十几倍都算是保守估计。
......
——————
“为什么?”
爱德此时虽然还不知道这一船种子的意义远比他想像中的要大得多,可是即使把粮产提升两三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来说,这其中的意义就不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
“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东西给我们西撒克斯?”
大宋送瓷器,送丝绸,这些爱德华都可以理解,哪怕唐奕送他一百船现成的粮食,爱德华也不算意外。
可是,足以改变一切的粮种!?
这个礼物太贵重了,贵重到爱德华不敢相信,更不敢轻易接受。
唐奕笑道:“没什么好奇怪的。”
“第一,西撒克斯和大宋是联盟。大宋对待盟友从不吝啬,我唐奕对待朋友也从不留后手。”
“第二,大宋有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国王陛下之所以与大宋联盟,无外乎想借大宋的力量挡住诺曼底公爵的狼子野心!”
“可是,大宋保得了西撒克斯一时,却保不住一世,西撒克斯早晚要靠自己把法兰西人踩在脚下。”
“这些种子就当是大宋对西撒克斯‘授之以渔’吧!”
......
这话说的太敞亮了,爱德华感动的差点没哭出来。
现在他终于算是知道了,这位唐疯子是绝对的性情中人,义薄云天!!!
砰的一声单膝跪地,竟向唐奕行了一个跪礼。
“我代表西撒克斯人民谢谢大宋癫王!!”
唐奕那边闹了个大红脸,急忙上去搀扶,“陛下太客气了,咱们......”
“咱们是盟友嘛,国王陛下不用客气!”
“这些......这些还只是第一步,我已经在大宋征集了一批精于农事的人才,最多半个月就能到罗马了。”
“到时,国王陛下把人、种子,还有农具,一并带回西撒克斯。”
“我们的人会保证你的子民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大宋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爱德华一听,刚站起来一半,扑通又跪下了。
“万分感谢大宋癫王!你是比神更仁慈的恩人啊!”
这个唐疯子太仗义了,送了种子,送农具,连精农都替他准备了。
现在爱德华国王算是知道这个唐奕是什么样儿的人了,下定决心以后绝不会再用政客的眼光去衡量他,要把他当真正的朋友一样看待。
“殿下简直就是比神更仁慈的恩人啊!”
“别别别!!”
唐奕真受不了这个,强行把爱德华搀扶起来。
强行转移话题,“那什么,王太医那里应该是空出手来了,国王陛下还是先去治病吧!”
......
好说歹说,总算把爱德华扶了起来,又费了半天劲,才把人劝走。
看着西撒克斯国王离去的背影,唐奕咧着嘴擦了一把额前冷汗,自言自语道:“特么坑人还真是个技术活啊!”
这个本事扔了两年多了,冷不丁捡起来用,脸皮明显不够厚啊!
现在唐奕怎么就感觉,这么的不好意思呢?
正在这时,曹觉和宋楷掐着时间,知道唐奕这边和爱德华应该差不多完事儿了,也从罗马广场那边过来了。
先在码头上与爱德华照了个面儿,看国王陛下的表情两人就猜出来了,这位肯定是让唐奕忽悠“瘸”了。
一上船,曹觉就忍不住问唐奕:“送出去了?”
唐奕面容肃穆,点了点头,“送出去了。”
“爱德华都收了?”
“都收了。”
“一点都没磨叽?”
“没磨叽。”
曹老二听到这儿一扁嘴,“心里都乐开花了吧?别装了,笑吧!”
“哈哈哈哈!!”唐奕再难矜持,放声大笑。
而宋楷则是忍不住又看了一眼还没走出视线的爱德华,眼神里尽是怜悯。
回过头来看着唐奕,“你也太损了!”
“爱德华人不错,可惜被你卖了,还在那数钱呢....”
“哈哈哈....”
唐奕一边停不住的大笑,一边辩白:“那没办法,我是宋人,他不是。”
......
————————
其实,送粮种这个事儿,表面上看是很傻缺的。
依汉人的尿性,有什么好东西得藏着掖着,别说是西撒克斯了,自己人都防一手,哪会像唐奕这么轻易就送人?
你别看文人、士大夫把大宋的政治机要、武备军制都写在日记里,印成册子,满世界散去没人说。
要是换了别人试试!?
骂死你!
......
别看唐奕在那里第一、第二的,说的那叫一个大气,可是,真正的送粮种的原因他是不可能说的。
前面说了,他打算“养猪”,那养猪就得投饲料吧?
诺大个欧洲穷的都比不上大宋要饭的,抢都没得抢,这仗打的,打一场赔一场,怎么着也得让神罗和东罗长长膘再动刀子。
把粮种给西撒克斯,不是让他去种的,而是让他往出传的。
当然了,这是唐奕用来说服赵祯、贾相爷,还有文扒皮他们,让玉米种子上船的理由。
欧洲太穷,不挣钱,得养两年。
......
可是话说回来,唐奕要是只想把粮种传出去,为什么不直接在罗马种玉米呢?反正效果是一样的,粮种这东西早晚都会蔓延开来。
而且,这样一来,西撒克斯会一直穷下去,一直依附于大宋。
为什么不这么干呢?
因为,唐奕还有一层更“坑”的用意。
......
或者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剧本是这样的:
西撒克斯开始用大宋的高科技种玉米,马上就成了整个欧洲第一个吃饱饭的王国,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波。
可是,粮食这个东西它是没办法直接打仗的。把粮食转化为人口,进而形成战斗力,那需要一个慢长的过程。
在这个慢长的转化时期内,会形成一个什么局面呢?
当然就是“怀璧其罪”了啊!
那就是一个拳头不够大的、白白胖胖的奶娃娃站在一个狼群里。别说是法兰西的诺曼底公爵了,整个欧洲都得把刀锋指向西撒克斯的粮仓。
到时候,罗马这边的压力会小很多......那么,西撒克斯有能力把整个欧洲挡在英吉利海峡之外吗?能在狼群长期的觊觎之下存活下来吗?
当然不可能!
它如果想活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与大宋更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借助大宋的力量保卫西撒克斯。
如果发展到那一步,那大宋进入西撒克斯的,就不单单只有军队了。
宋医!
宋食!
宋儒!
大宋的一切文化武器都将堂而皇之的渗透到那片土地。
爱德华不知道,这些东方来的文明人看着都君子仁义,其实都是一肚子坏水。
唐子浩看上去仗义无比、义薄云天,其实......
其实这个疯子的情义是有条件的。
......
调教大宋 第881章 功在千秋
其实,爱德华应该庆幸,唐奕不是大航海和殖民时期的白人,他不会用血腥占领来实现征服,更不会像他们走出去的时候那样灭绝一切。
否则,等待西撒克斯的可能就不是同化,而是灭种!
......
事实上,后世对“占领”、“征服”的定义,是西方人用数百年时间和无数个种族的覆灭建立起来的。
是被杀成了“保护动物”的印第安人,是因友好而灭亡的阿兹台克帝国、是同样被野蛮毁灭的印加帝国、是天真的玛雅帝国......
是与现代智人不同,因为各种因素,从数万年前就走上另一条进化道路的塔斯马尼亚人,是全世界非白人种,用血泪与灭亡建立起来的定义。
“征服,即毁灭。”
“占有,即掠夺。”
这是典型的西方价值观,影响之大无法想象,以至于以汉文化为根本的华夏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可和膜拜这种“征服”。
可是,这种价值观的建立和汉人没关系,我们的老祖宗也完全不是这么干的。
《孙子兵法》曰:
凡用兵之法。
全(保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次伐兵,最下攻城。
......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这才是汉人的征服。
你可以理解为“假仁假义”,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智慧。
其实,欧罗巴人的野蛮掠夺,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在美洲粮种没有让全世界实现人口暴增之前,战争与征服是不针对平民的。说白了,他就是想杀,也得有人杀。
而且,统治者又不傻,有人才能创造财富,杀一个可就少一个。
所以说,欧洲的神权贵族也好,阿拉伯半岛的哈里发也罢,包括这个时斯的埃及、东瀛,战争是贵族的特权,与平民是完全区分开的。
平民就是平民,种地就好,打仗、死人和你们没关系。
只有西北亚的草原蛮子,还有十字军这种屌丝军事集团,才干杀光抢光,竭泽而渔的蠢事。
而华夏文明对人口的理解,要比西方深得多,早得多,有远见得多。
......
从秦汉时期开始,除了对游牧民族存在仇恨式的屠杀,在西南、东南沿海,统治者对待百越、侬黎各族,是从来不伤及人口根本的。
我们有另一套“征服”、“占领”、“同化”的定义。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不算后世的满蒙藏回,华夏主动的、最大规模的同化和征服,应该就是五岭之外的岭南地区了。
那里离中原近,且没有人种差异。
像唐奕这样,跑到地中海来玩文化入侵的,别说现在没有,未来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啊!
“有点扯淡!”唐奕自己都持怀疑态度。
“什么有点扯淡?”
曹老二和宋楷见他在那儿自言自语,跟魔障了似的,不由发问。
唐奕把前因后果和两人这么一说,这事儿曹觉不太懂,没什么发言权,倒是宋楷一撇嘴:
“你是唐疯子,更扯淡的事儿不也干过吗?”
“也是哈!?”唐奕乐了,舔着大脸顺着宋楷话说。“反正也是无本买卖!”
曹觉插话,“赶紧回去得了,这破地方一点意思都没有。”
“快了。”唐奕这次答的干脆。
“最多两个月,咱们就扬帆回航!”
“当真!?”曹觉眼前一亮。
他虽然好战,可是,哪里都比不上家好啊!
“当真!”唐奕点头。
“你现在就可以去把杨伯父找来,让他指挥马木留克骑兵团先一步启程到西奈半岛。只要那边打退了赛尔柱,稳住埃及,那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那罗马呢?”
“罗马?”唐奕玩味一笑。“交给罗马人自己来保卫吧!”
“切!”
曹老二咧着大嘴,他怎么就那么不信呢?
唐奕这货在罗马折腾的那叫一个欢,从上到下整治了一个遍,傻子都知道这货是准备让大宋在这里扎根,不走了。
他能放心把罗马交给罗马人才怪,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你到底怎么想的?”
“教会的那个什么十字军,可是已经进到了亚平宁半岛,离咱们这儿可是不远了。咱们现在撤,罗马不一定保得住。”
唐奕闻言,还是无动于衷,摊了摊手,“那就吃掉它呗。”
“怎么吃?”
“呵呵。”唐奕干笑。“用我最擅长的。”
“日!”曹老二翻着白眼。“又来!?”
之前他就说过一次,用他最擅长的。
“你就不能痛快点儿?”
“现在还真不能。”
说着话,唐奕下船而走。
离开罗马之前还有很多事要做,没工夫和曹老二在这儿磨嘴皮子。
......
曹觉看着唐奕离去的背影恨的牙痒痒,从小到大,这货永远都是话到嘴边留一半,就没有让你痛快的时候。
这时,旁边的宋楷突兀出声:“我好像明白他要干什么了。”
“快说!”
宋楷嘿嘿一乐,“不能说!”
“滚!!”
曹觉差点把他踹海里去,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
————————————
接下来的日子,唐奕还真就在准备离开的事宜。
先是两万马木留克登船启程,增援西奈半岛。
在那里,他们将由大宋帝国西方元帅苏玛重新指挥,对抗塞尔柱帝国领导的阿拉伯联军。
要知道,即使马木留克没有去西奈,苏玛凭借从大宋本土运来的装备和粮草,还有原来法蒂玛王朝的七万大军,也能和阿拉伯联军战个不落下风。
若是这支令整个阿拉伯半岛都闻风丧胆的奴隶军团一到,不说打胜,保住埃及的东边防线,甚至把边境推进到大马士革,都不是什么难事。
......
剩下的一万马木留克重骑,加上三万涯洲军,则是连同大宋援助西撒克斯的粮种船一起,北上不列颠岛,帮助西撒克斯抵御即将到来的法兰西入侵。
如此一来,在欧洲西面、西亚南面这两条战线上,大宋的实力基本稳固。
加上罗马尚有三万宋军守卫,刚刚对神圣罗马完成吞并的东罗马帝国,还有阿拉伯联盟,面对大宋,竟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
大宋这艘破船,国内虽然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却神奇的在地中海建起了避风港......
居然站住了脚。
......
国内的文彦博等人看到欧洲传回来的奏报细节,一个个也是日了狗了。特么那个疯子干脆就待在欧洲算了,既能让宋内很多人踏实,又混的风生水起。
而且,大宋之内,除了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这两年因为没有唐奕搞事情,反倒日子好过不少。
首先,吴哥朝引领的西南联盟这一年多老实了很多,石进武凭着手里的老弱残兵居然把吴哥震住了,占州边境太平年余。
而大辽的耶律洪基......
那是个纯爷们儿,说不打就不打,踏踏实实憋大招儿,准备攒足了本钱和大宋一决高下。
而西夏......
李杰讹赢了!
去岁九月,李杰讹率党项六部直取银州,破城于拂晓,弑西夏皇诈于宫闱,一举成为西夏的隐皇帝。
没错,就是隐皇帝!
李杰讹大权在握,本已就是实际上的西夏皇帝了。可是,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又或者是追随他的党项六部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李杰讹自攻入银州,平定西夏内乱之后,迟迟不能称帝,且与辽、宋关系皆不明了,不合不战。
这弄的宋、辽心里都是痒痒的,不知道这个泥脚子出身的新皇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这就够了,大宋只要求西夏“不战”,其它都好说。
他只要不打,大宋就还撑得住!
而大宋国内的形势,比之边事还要好上一些。
朝廷财政虽然还是吃紧,可是,去岁一个惊天消息把整个大宋震的是外焦里嫩。
涯州一地,田亩不过五十万之数,年收粮米....
五百万石!!!
......
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涯州哪怕按最基准的农税上缴,不加杂捐之钱,即可向朝廷交付农税五十万石粮米。
五十万石粮,正好相当于每亩田地缴农税一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知道,大宋全境有造册耕田一亿两千万亩,去除官田、学田、职田和私田,去岁收取粮税,算上杂捐苛税也不过两千四百万石。
这意味着,全宋的田地除了涯州,把役钱、苛税都算进去,每亩土收给朝廷的产出也不过就是涯州的五分之一!!
......
赵祯也好,文彦博也罢,连富弼这种老成持重的人都惊的一宿没睡着觉。
朝堂上的相公们都不敢想,要是全宋的粮产水平都和涯州一样......
好吧,纵然这里面有涯州每年可种三季的优势,可是,满打满数,把北方两季、天寒减产的因素都算进去,能达到涯州的一多半儿应该不难吧?
那可就是原来农税的三倍啊!
再加上这个捐、那个役,朝廷多收个千八百万贯银钱......那不就是玩儿一样?
这还不算什么,粮食增产的意义可远不止朝廷的收入。
农户手里余粮大增,那意味着整个大宋都要富起来了。
不缺粮,就意味着民间抗灾能力的增强,朝廷赈灾成本的下降。
百姓手里有了粮,第一件事干什么?
生孩子!
人口将会前所未有的大涨!
从长远来看,暴增的人口又会拉动商业和其它方面的成长!
......
而且,做为掌管王朝的皇帝和相公们,他们比普通人知道的更多,看的更深远,那就是:大宋的土地还远远没有开发完全。
唐奕当年在观澜给儒生和相公们上财税课的时候,曾经给大伙算过一笔账,大宋现在的土地耕种率还远远没达到饱和。
别说饱和了,连“物尽其用”都没达到!
按唐奕的说法,大宋的土地耕种率还没到五分之一,有十之有八的土地不是荒芜闲置,就是还没被开发出来。
什么概念?
就是只要大宋想搞,再加上新粮种高产高收的诱惑,大宋的农税就大有可为,甚至可以大为特为!!
......
直到此刻,赵祯、文彦博才真正明白,唐奕为什么耗资千万打造那支远洋舰队;
才明白,祁雪锋、宋楷、王则海,这些冒着生死之险出海的年青一代对大宋意味着什么;
才明白,唐奕为什么远击数万里也要把宋楷救回来,也要为祁雪峰报仇......
只玉米一项,这些人、这个舰队就功在万代,就值得大宋劳师远征!!!
......
——————————
这一次,大宋没有忘本,士大夫们也没有吝啬赞美。
....
先是涯州丰收奏报一到开封,赵祯在命令迅速全宋推广的同时,第一件事就是给海州,给唐奕为远洋舰队立的碑上面御笔亲提——
“丰功伟绩,千秋耀世!”
然后......
宋楷封祁国公,光禄大夫,世袭三代;
王则海封庆海侯,左散侍都尉,赏金百两,绢五百;
祁雪峰追赐沛国公,礼部尚书,谥号忠远。
数万远洋勇士依军阶连升三级,赐有金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