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苍山月
小声对曹福道:“一会儿领走两个瓦匠,回去把咱们宅子里也改改...”
曹福会心点头,算是记下了。
...
曹佾发现这片园子设计的着实不错,绝非一般的园子可比。不说别的,唐子浩在建园子上,确实有两下子。
呵呵。
能差吗?
唐奕可是按照中华四大园林之一的苏州留园来建的,宋朝人哪见过这么高大尚的园子?要不是唐奕从小就在留园边上长大,宋人还没那眼福一品明清园林之精髓。
又在工地里转了半天,却没找到唐奕。问过佣工才知道,唐奕此时正在最边儿上的一处房后。
曹佾寻了过去,就见唐应在房后正挽着袖子,一身的泥污,和佣工们一起架管子。那管子软趴趴的,似是用用上好的牛皮缝制而成。
此时,唐奕正让佣工把皮管镶到木槽里,而管的一头直通地上,隐约能看出地上有一个大铁盖子,四圈用焦泥封死了,至于里面是什么东西,就不得而知了。
而另一头则连到屋子里....
见唐奕正忙,根本没注意到他来了。曹佾只得出声道:
“大郎,这是在做甚?”
“呦!哪阵风把‘仙长’吹到这儿来了?”
曹佾闻言,脸色一黑.....
这就是他不愿意见这小子的原因!
这混小子着实是没大没小,之前去范府要过几回酒,和唐大郎聊过几句,谁知这小子劈头就问他修不修道?
曹佾直言不修道,但是却对道学的几本著作有所研究。
然后,这小子也不知道是抽什么疯,就得寸进尺的叫上了‘仙长’.....
“你弄这皮管子做甚?”
唐奕一乐,“仙长来的正好,小子有好东西给你看!”
说着,就拉起曹佾往屋里钻....
....
调教大宋 第96章 两百贯贵不贵
曹佾被唐奕拉到屋内,这间房舍已经基本建完。他发现,屋里也有一根牛皮管子接到房顶的,从房顶分成几股细管,垂了下来。其中一股的下面正站着个中年汉子,手里摆弄着一件琉璃器具。
曹福见了那人不禁一愣...
“董权?你怎么在这儿?”
那人一回头,见是曹福,急忙上前,“老主事也来了?”
曹佾和唐奕都是一愣。
“怎地....认识?”
曹福无奈一笑,指着董权道:“这是咱曹家金玉店里的老匠人了,怎会不认识?倒是大郎,这是要给书院镶金挂玉不成,怎么把金匠叫到这儿来了?”
唐奕一乐,“原来是自己人,哈哈,那却是正好。”
他没说为什么把金匠叫到这儿来,而是对董权道:“都装上了吗?”
“装上了,下面就要唐公子自己来了。”
“我来吧。”说着,唐奕让人把董权手里的琉璃器具挑到房顶固定好,接上牛皮管子。
曹佾细看那琉璃器具有点像倒挂的灯笼花,尺许方圆的一个铜盘倒扣着半个琉璃制成的圆球,球里面能看出是一截瓷柱接着铜管,通到铜盘上面,和牛皮管子连在一起。
等佣工整好,唐奕就爬上架子,手托着琉璃球一拧,就把罩子卸了下来,原来那琉璃罩子和铜盘有活扣,一拧就能卸下来。
把罩子交给下人,又接过一张纱网,举到铜盘下,摆弄起来。
那纱网不只唐奕手里的一个,有很多,就在边上放着。
曹佾拿起一个细看起来,就是粗棉纱织成的网子,不算大,却是一个桶子形连在一起的。除了上下有开口,唯一有点不同的是,纱网上似是附着着一层灰渣子,一摸一手。
唐奕把纱网的一头系在瓷头上,另一头束紧。
“好了!把管子接上。”
那边有下人把外面通到屋里的管子一头儿的软木塞拔掉,快速地接到屋里的管子上。
只见唐奕接过佣工手里的火蜡,直接把刚套上去的纱网点着了...
呯的一声轻响,没想到火苗子还不小,差点把唐奕头发给燎着了。
唐奕也吓了一跳,急忙调动铜罩上面的一个活门儿,心中暗道:“咱还怕压力不够,没想到这么足!”
曹佾不明所以正在纳闷,这是灯?但也不亮啊,那淡篮色的小火苗能照什么亮儿?
却不起,奇怪的事情紧接着就来了.....
那纱网被火气吹的彻底张成一个球,但随着棉纱烧尽,又缩成了一个‘灰珠’,然后...
然后淡蓝的火苗竟变得炽白,奇亮无比,让人不能直视!
唐奕心中一喜,这就算成了。
把琉璃罩子又扣回去,欢快地跳下架子。
“仙长,看咱这灯怎么样?”
曹佾目瞪口呆地看着头上的琉璃灯,心说,咋能这么亮?即使是白天都能这般刺眼,那晚上,还不得把屋子照得跟白天似的?
“端是神奇!”
唐奕得了夸奖自然高兴,让人又把两个琉璃灯装到房顶。
曹佾盯着琉璃灯不放,“这东西不错,回头让人给我府上也都装上。”
“两百贯一盏,先钱后货!”
“两百贯!?”曹福直跳脚。心说,你怎么不去抢!
“闲贵?”唐奕撇嘴,“两百贯都是友情价!你知道为了这破玩意,我费了多大的劲吗!?”
为了这破灯,唐奕确实是费了爹劲了....从来京城的船上就开始琢磨,直到今天才算完成。
这灯放在后世,只要住过农村,用过沼气池的都知道,这叫沼气灯。原理很简单,做工也不是太复杂。但是,放在大宋,那特么简直就是重大技术难题,都能得个大宋科技进步奖啥的。
首先是沼池的气密性和压力的问题,唐奕找了瓦匠、铁匠和漆匠,专门砌出了一个又防水又不漏气的池子,采用在沼气池外面架水箱,给池子注水的方式增加压力。
然后就是更难的,也是卡了唐奕最长时间的难题——导气管。
这放在后世都不算事儿,胶皮管子、塑料管子全大街都是,但在北宋就费了牛劲了。唐奕找了木匠、漆匠、皮匠、裁缝,终于找出一个种隔气材料——牛肠的内膜。
用鱼胶粘成类似避孕套一样的薄管,在外面套了一层软牛皮防止破损,再封上一层树漆,终于做出了现在用的牛皮管子。
之后就是沼气灯的灯身打造,琉璃罩是请大食来的商人订做的。瓷泥喷头是唐奕窝在回山瓷窑整整五天,手把手教窑工烧出来的;而铜管、活门、进气阀这些精密一点的零件,是找汴京最好的金匠,用小丁锤一点一点手工打出来的。就连那一张小小的纱网,都是找织工特意织造的。
细算下来,这一盏灯,用了瓦匠、铁匠、木匠、漆匠、皮匠、裁缝、金匠、瓷匠!
大宋朝的手艺人几乎用了个遍!
......
曹佾可没曹福那么在意贵不贵,咱曹国舅不差钱儿!
看着头上的琉璃灯,曹佾琢磨着,这灯还是太简陋,要是把铜罩换成金的,再镶上玉石,琉璃罩子也没啥特别,要是描上彩就更好了....
这灯没烟气,还奇亮无比,简直就是为他这样爱享受的人设计的,除了每天点灯换油麻烦点...
等等!!
曹佾猛然觉得不对,换什么油,根本就不是烧油的灯....
那这灯烧的是啥???
“大郎....外面那池子里装的是何宝贝?这灯烧的又是何物?”
“宝贝?”唐奕笑了。
“跟我来,我带你去看宝贝!”
说完就引着曹佾来到另一处房舍的后面,那里又建了一个池子还没‘添料’。
之前不知道沼气池能不能行,唐奕只拿一个池子来做试验。现在那盏灯已经亮了,别的池子也就可以添料了。
曹佾走近一看,差点没熏个跟头!只见那池中都是人畜的屎尿、残羹剩饭之类的恶心东西,简直就是臭气熏天。
“这...这...这也太臭了!”
唐奕嘿嘿一笑,“嫌臭啊,刚刚不还夸咱的灯好吗?”
曹佾惊道:“那琉璃灯烧的就是这东西?”
“也不算,正确的说,沼气灯点的是这些东西发出来的‘臭气’。”
“臭气?臭气也能点灯?”
“没错!这些废料加水,在密封和一定的温度下,会生出类似沼泽瘴气的东西,所以叫沼气。而屋里的灯烧的就是这个。”
曹福插话道:“大郎这一池子用的粪料可不少。”
言外之意是,上哪弄那么多粪去?田间用肥都不够。
唐奕一摆手,“不怕,等过上几天,万物复苏,什么猪草,稻草,苇杆,麦杆都可以代替粪便。而且出气量比粪便一点不差,积肥量更大!”
“积肥!?”曹福眼前一亮,他以为这玩意是耗肥,原来能积肥。
“对,积肥!这池子除了点灯,也可以用来烧火,而且还可以积肥。等这一池子反应完,剩下的就是上好的肥料。”
“那这一池可用多久?”
“大概三个月吧.!考虑到工艺简陋,肯定有所流失,但是只用来点灯的话,三个月应该没问题。”
曹福闻言心中一喜,给曹佾递了一个眼神。
曹佾会心一笑,转脸对唐奕道:“大郎....咱们来做笔生意吧.......”
....
唐奕闻言也笑了...
揶揄道:“两百贯不贵吧....”
调教大宋 第97章 樊楼背后的主人
两百贯,乍听之下当真是不便宜。
但是,花上两百贯,之后可保三个月之久的耗费,且再投入的成本几乎为零,那这两百贯应该说算是便宜的了,绝对是一门可以做的生意。
不说别人,单是京中那些豪门大户,每月光点蜡的耗费就是一笔不小的银钱,让他们花上几百贯,换上这既没烟气,又比蜡烛亮堂数倍的沼气灯,绝对抢着换!
唐奕对曹佾想合伙儿来做这生意的提议,也不无不可。
一是,沼气池的技术十分复杂,涉及到的匠人太多,他初来乍到,掌控起来不太容易。
二是,他最近.....名声不太好....还是少出去得瑟为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奕缺钱!
他从邓州带入京城七千贯,再加上范仲淹募集来的一万贯,几乎都铺到了书院的建设上。邓州那边又因放贷果农,今年能支援京城这边的数目也不大。所以,别看唐奕现在和樊楼叫的挺欢,其实就是个花架子...急需开辟新生意来补贴。
“全套器具成本是多少?”既然定下来要合作,曹佾自然得问问这里面有多大的利。
“这一套都下来,得一百贯的耗费吧。”
“一百贯!”
曹福眼中金光闪闪,这一套卖给京里的大户三百贯都没问题,他却是忘了,刚刚唐奕要两百贯,他还闲贵呢....
“主要是牛皮管子和灯头上的那个铜件花费比较大。”
曹福一怔,在他看来,这一套里面,也就那个琉璃罩子算是值钱玩意,那皮管比琉璃罩子还值钱?
唐奕把那皮管的作工一说,曹福不禁乍舌,这么说来,还真不便宜。
“不过,这两样东西主要就是耗在工时上,要是有专门的匠人分工合作,倒是能把成本再降下来。”
光那一个引射管和活门儿,就耗了董权七天的时间。
这里唐奕不得不赞叹大宋的手艺人当真是了得,上面的螺纹都是董权一点一点用刻刀雕出来的。而且,和泥头儿装在一起居然严丝合缝,和后世车床车出来的构件一样精密。
“有啊!”曹福叫道:“皮具铺子、金银店,咱曹府都有!”
“如此甚好!这样一来,如果匠人做熟了,成本还能降下来不少。”
....
曹佾看唐奕不禁暗叹...
年后,他曾去范府拜会,与范仲淹、尹洙聊过一次。当时尹洙曾说起唐大郎的一套为商之道,当时曹佾还不觉得什么,可是现在看来...当真如此!
当时,尹洙言唐奕曾说,世上最赚钱的生意是垄断。
曹佾还觉得这小子有点大言不惭,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垄断的生意给你做?果酒澄清,去苦味的法门,算是一门垄断生意,但是,早晚也得让人学了去。到那时你还怎么垄断?
可是,现在来看,果酒还没丢,唐大郎手里却有了另一门垄断的生意。而且,在曹佾不知道果酒有多大利润的情况下,他认为,这沼气灯比果酒还赚钱。
沼气灯这门生意,在曹佾看来,绝对是门大生意,光汴京就能让他们大赚一笔。
试想一下,汴京号称治民百万,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官宦贵族、豪门大户装了沼气灯,那这得是多大的一笔财富?
一套灯就赚两百多贯,一百套是多少钱?一千套是多少钱?这可是几十万贯的利润啊!
....
又和唐奕敲定了一些细节,曹佾算是心满意足下地了望河坡.。
“今天这趟来的不亏啊!”
下山路上,曹福一脸憧憬...
“咱们送了范公一个回山,却因此交好了唐子浩。只这一门生意,五个回山都挣回来了!”
曹佾也觉这回山送得太值了,原本只是为了博一个名声,外加向官家卖个好儿,没想到,反倒挣回来好几个.。
曹佾一声赞叹,“若不是官家让咱来当合事佬,还遇不上这好生意.。”
说完,就全身一僵....
官家让咱来的...
来当合事佬儿的...
坏了!
官家让咱来,好像是有正事要办的...
...
曹佾调头就往山上走,这怎么把正事都给忘了。
“都怪你!谈什么生意?生意什么时候谈不成?害得某差点误了官家大事!”曹佾开始埋怨曹福。
而曹福也是一脸懵逼...
这事儿怪不着我吧?
...
曹国舅去而复返,唐奕还有点没闹明白,这位‘仙长’...要干嘛?
“光顾着看这沼气灯,把正事都给忘了。”
“正事?”
唐奕一想也对哈,光顾着装灯,倒也忘了问,曹大仙没事儿跑回山来干嘛?
“有人让我来做个说客,化解一下大郎与樊楼之间的矛盾。”曹佾倒也光棍,直接交了底。
唐奕眉头一皱,“那人很显贵吧.?”
“贵不可言!但不便露面,大郎可以不用问了。”
“是樊楼背后的主家?”
“不是!”
哦...唐奕点点头,“那就是当今官家呗,有啥不能说的。”
“你.....”
曹佾眼珠子差点没突出来。
“你怎么知道?”
唐奕摊手道:“这有什么难猜的,不是樊楼背后之人,又能请得动国舅爷,还关心我这小酒坊的,除了官家,就没别人了。”
“....”曹佾无语了。
“官家是何意思?不忍心看樊楼被我打下神坛?”
噗!!曹佾直接就喷了!
都说这小子狂,但也没这么个狂法吧?
“官家是怕你那小酒坊扛不住,让樊楼给打趴下了,坏了邓州一方百姓的生计!”
“哦....”唐奕了然点头。
“那你回去告诉官家,谢谢他老人家关心,小子很感激。另外,也转告他老人家,让他放心,一个樊楼还拦不住我。”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还老人家?官家也能这么叫?而且,官家今天还不满四十,正当年好吧?
但是,这时候曹佾也没心思和他纠结这些无用之功。
唉...悠然一叹,他觉得有必要和唐大郎好好说道一番这樊楼的底韵...
“大郎可知道樊楼背后是谁在掌控?”
“以前不知道,但是现在却是猜得差不多了。”
“哦?”
“樊楼是姓潘,还是姓柳?”
曹佾眼中精光一闪,如果唐奕猜到官家让他来的,需要一点智慧。
但如果能猜到樊楼背后的主人,那就不光是智慧那么简单了,需要的是眼光。
唐奕继续道:“能让樊楼无所顾忌的,在官民两道打压我的贵族大户,不外乎京中那几个大家——‘曹、柳、潘、王、柴、石、杨’。”
“而官家不让别人来,偏让国舅爷当这个合事佬,说明国舅爷在樊楼那边说话也有分量,应当是将门中的一家,所以不可能是柴家。”
曹佾暗自点头,唐奕说的没错。
“那你又如何肯定是潘柳两家中的一个呢?”
“杨家一门忠烈,尽死沙场,现在除了一个杨怀玉在军中有任,再无往日风光,已经算是末落了。而王家、石家现在皆掌军中要职,不惹事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哪还敢明目张胆地联合朝臣又是参我的本,又是张罗着收果酒官権?”
“所以,就只剩下曹家、潘家、和柳家喽。”
说到这里,唐奕抿嘴一笑,“樊楼总不会是国舅爷的产业吧.?”
曹佾哈哈大笑,“端是人精!不错,樊楼正是潘家的产业!”
“潘家?”唐奕乐了。
“那正好,咱也替天行道一把,帮杨老爷的在天之灵出一口恶气!”
...
调教大宋 第98章 奇葩将门
潘家,正是开国大将潘美的那潘家。
后人对潘美的印象大多来源于演义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那个潘仁美。
不得不说,演义小说有失公允。这是国人的通病,在塑造一位英雄的同时,必需捏造出一个‘奸佞’来衬托英雄的高大,就好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曹操。
很不幸,潘美就这么中招了
真实历史中的潘美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在南北两宋之中,仅有五位武将入阁,可想而知,其名之威。
但是,演义小说的威力也是巨大的,好好一个开国功臣、大宋第一战将,就这么被打成了反革命,之后千年,不得翻身。
即使唐奕后来从一些正史之中知道这位潘美挺冤,杨业之死主要责任在争功心切的王侁。但是,从小看杨家将长大的唐奕,却对这位潘将军怎么也爱不起来,潜意识里,还当他是个坏人..
所以,一听樊楼背后的主家是潘家,唐奕更觉无所顾忌。
他-娘的!
曹佾见唐奕知道是潘家,还这般无所顾忌,不由发笑。
“大郎还当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在汴京,像潘家这样的巨富之家,大郎还是不惹为妙。”
“我知道。”唐奕无所谓地道。
这里面的道道儿,庞玉、宋楷早就给他科谱过。唐奕当时听了,只觉得有趣。
因为北宋真的是个奇葩的朝代。
京中这些官二代,依仗的当然是自己家里的老子。可在汴京最牛气的,却不是宋楷、贾思文这些当朝宰执的子弟,更不是赵家的龙子龙孙....
老子的官越大,儿子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不然就得像宋庠一样,被宋楷坑得半死不活。
要说赵家对自家子孙的管制,更是严苛到令人发指,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不但皇族为避嫌不能在朝中担任要职,而且,皇室子孙稍有不端,都不用等开封府、大理寺这些司法部门处理,宗正寺就先请你去喝茶了。
老赵家从皇帝到王爷,再到下面的龙子龙孙,就好像被圈养在开封城里的宠物,既过得舒服,又全无自由可言。
而在汴京城中还生活着另一个群体,一个奇葩的群体,那才是京中最霸道的一群人——将门。
之所以说是奇葩,是因为这些个大宋武人在朝为将之时,文人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头上,一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所以活的那叫一个窝囊,谁都惹不起,也谁都不敢惹。
但是,等他们卸了军职.,将门子弟反而放得开手脚了,立马变身局外人,谁都惹不起,也谁都不敢惹的存在.....
将门不是开国名将之后,就是立过汗马功劳的武人家族,赵家知道,重文轻武委屈了这些武将,所以,朝堂之外,对这些功臣之后还是很优待的。
既有皇帝撑腰,又没有职权擎肘。
那汴京什么人不能惹呢?将门!还得是无职无权的将门,有职有权的,只能当鹌鹑。
从汴京城中的几大巨富之家几乎都是将门出身,就不难看出一二。
潘家自潘美之后逐渐淡出军界,安心做起了富家翁。而因为杨业之事,赵二让潘美顶了锅,更觉愧对于潘家,自然百般宠信。潘家三代虽都不曾在朝要任,但在京中的地位却一点不低。
曹佾话说得很明白,这件事上,唐奕没吃着亏还好,一但吃了亏,连官家都不好出面为唐奕说话。
你还叫什么劲?
......
“大郎有意把事情闹大,无非是为了搏一个眼球,时下醉仙名声在外,大郎何必再和樊楼较劲?”
唐奕一摊手,“是他跟我较劲吧.?”
“只要大郎愿意合解,某可为你做个说客,潘家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以后,醉仙和娇白各自发展,和气生财,岂不更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