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苍山月
但是,这些东西却不能对潘丰说,最多点到为止....
潘丰根本没在意什么第二不第二的,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官家授意,官家看中’那句话...
只这一点,就够他琢磨几天了。
想通了其中要害,潘丰一声哀嚎,差点没给曹佾跪下。
“景休救我!”
曹佾心中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调教大宋 第119章 联合小舅子欺负人
潘丰一声哀求,算是难住了曹景休...
一来,潘曹两家在军界同舟同济三代的情义,虽然今天让潘丰卖了个干净,但曹佾不得不去顾忌。
二来,他也知道,把潘家逼上绝路,对大家都没好处。
但是,他知道唐奕是个什么脾气。
“实话跟国为兄说吧,事到如今,你来求我是没用的,唐子浩是属驴脾气的,我是劝不了的。”
潘丰暗悲之际,却闻曹佾又道:“求我没用,但我却可以给兄指一条明路。”
“贤弟速速道来,为兄全听全信就是。”
唉....曹佾一叹,看着潘丰那个可怜样子着实不忍。
“这世上也许只有两个人的话唐子浩能听进去。”
“谁?”
“一是范公。”
“范希文?”潘丰瞬间蔫了下来。
完了...
潘丰前一段打压唐奕的时候,可是连着范仲淹一起给参了。现在让他去求范仲淹,人家搭理他才怪。
“第二个,就只有当今官家了.。以唐奕的暴脾气,除了他老师,估计谁去说合都是白费,只有官家够份量。“
从与唐奕的交往之中,曹佾发现,唐奕虽然没见过赵祯,但是言语之中不难看出,他对姐夫还是颇为尊敬的。
”官家?“
潘丰心说,老子读书少,你别骗我啊!
这事儿要是去求官家,倒不是不行,但真拉不下这个脸子啊。他要是敢把这事求到宫里去,就算赵祯呈了君臣之情,帮了他一把,但也就瞒不住了,非闹个天下皆知不可。
曹佾言尽于此,之后怎么办,就看潘丰如何选择了。是厚着脸皮去找范希文求和,还是....
好吧,去找赵祯需要更厚的脸皮....
送走潘丰,曹佾着实累极,倒头就睡,一直到第二天晌午才悠然转醒.。还没爬起来,就见曹福来报:
宫里头来人了,让他即刻觐见。
曹佾哭嗓着脸,这可真是一刻也不消停,倒是忘了,同样关心华联生意的还有官家。
不敢怠慢,起身梳洗,换上朝服,直奔皇城。
...
进了宫觐见赵祯,行过君臣之礼,就听赵祯问道:“昨日可还顺利,朕可是听说,那唐子浩又发狂了,这回把潘国为也给骂了?”
曹佾暗暗苦笑,那小子发起疯来,除了他老师,就没有不敢骂的。
“让陛下费心了,一切皆好于预期。”
赵祯一愣,好于预期?
“景休,有什么难处尽管说来,不用顾忌太多。”
“要不要朕帮着你们与潘家和解?潘国为虽有些蛮霸,但是朕的话,于公于私,他都是要听的。”
这回轮到曹佾发愣了,理顺了才恍然大悟,姐夫是怕咱们跟潘丰对碰吃亏。
只是,赵祯哪里知道,现在求爷爷告奶奶的是潘丰。
“陛下可能还不知道.....”曹佾憋着想乐的心思,装得一本正经地道.:“潘为国昨日在臣弟家中坐到半夜...”
“嗯?”赵祯一疑。
于是,曹佾就把昨天之事的真实版本,一五一十地向赵祯道来,连带华联仓储之中的销售模式,还有唐奕那一套又是效率,又是冲动消费的理论,全盘托出,听得赵祯一愣一愣的。
“所以,臣弟与唐大郎这边并无不妥,倒是....倒是潘国为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说不好,这位现在正在琢磨怎么去范公那里求请呢。”
赵祯闻言哈哈大笑,“这个潘国为,终于算是遇到对手了!如此也好,让他长些记性,也明白一下,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
曹佾搭言道:“现在看来,别说是国为不是唐子浩的对手,就算把臣弟和国为兄绑在一块儿,在商道上也接不下唐子浩两招。”
“此乃大才也...”赵祯悠然叹道,“以后景休还要多费些心,让唐大郎从商途之中抽身出来,好叫范卿悉心教导。为商终不是正途,只有多读书,方可为国之重器。”
曹佾急忙称是。
心里却暗暗不平,姐夫还是看不起商道.,还是只重读书人。
可是...唐大郎哪里是块读书的料?看他做下的那些事情,哪像个读书人?让他去披挂上阵,都比让他高中龙虎榜要现实一点。
二人正说着,就有内侍进来禀报.:潘丰,潘国为在宫外求见!
赵祯与曹佾对视一眼,不由发笑。正说到潘国为,他倒是自己来了。
曹佾也是暗暗佩服,心说,这老潘还真是个牛人...竟然选官家,也不选范希文。
这心声要是让潘丰听去....
潘国为一定嗤之以鼻。老子才不傻呢,去求范希文,丢了面子不说,老范还不一定搭理他,还不如索性就不要脸面了,直接来求官家。
但是,老潘没想到曹佾也在这儿。心里不由犯嘀咕,这货不会恶人先告状吧?
不想抬头就见赵祯板着个脸,沉声冷喝“潘国为!你可知罪!?”
完了...曹佾这贼厮果然是来告恶状的....
要不是大宋不兴跪拜之礼,潘丰直接就给赵祯跪下了...“臣!....万死!”
潘丰作了个大揖,两头儿都快扣成一头儿了。
“臣不知华联是陛下为政之举,险些坏了大事,还请陛下治罪!”
赵祯和曹佾对视一眼,心中暗暗发笑,这潘丰也学人家说起漂亮话了,什么为政之举?顶多算是有所预期,八字还没一撇呢!
但是,既然开了头,赵祯自然要演全套。
“国为平日里跋扈一点也就算了,此次越发不知收敛,险些坏了朕的大事!”
潘丰不敢顶嘴,大气都不敢喘,可是心里却是不平,为啥老子让人抢了生意,逼到了墙角,还得挨骂呢?
“国为此来,何请?”
“臣.....”潘丰心说,我来求救的啊!但看这架势,好像求也没用了。
“臣...无请....”
“真没有?”曹佾两手抄在衣袖里,一副老神哉哉的样子,也怪声怪调地出言搭话。
潘丰眉头一皱,心说,这气氛有点不对啊?这么严肃的事情,曹佾还敢接陛下的话头儿?
偷偷地抬眼一瞅..
差点没吐血!!
只见曹佾和大宋皇帝二人都眯着眼睛看着他,憋不住的乐...
再看看左右,发现李秉臣和一众内侍不知何时早就下去了,整个大殿就他们三个。
潘丰哪里还不知道,自己这是让赵祯和曹佾合伙当猴耍了!
哈哈!赵祯开怀大笑,“再给国为一次机会,有?还是没有?”
潘丰哭笑不得地一咧嘴.....
“有....”
也真是难为赵祯了,也快四十的人,竟联合小舅子戏耍我这大老粗。
不过,此举还是让潘丰心中一暖,陛下这是没拿他当外人,终还是没忘几十年的的情谊。
“有就好!”赵祯飒然道,“让朕想想.....这事儿该怎么办呢?”
“让陛下费心了...”
......
“景休...”
“臣在!”
“观澜书院几时行开院大典?”
“二月二十六。”曹佾一怔,官家不会是想....
“二月二十六......”赵祯喃喃复述.。“唉....一直听说回山是个好去处,真想去看看啊!”
曹佾一声哀嚎....
姐夫别闹!这事难办啊!
调教大宋 第120章 被圈养的赵祯
谢谢“命o运”1888大赏;谢谢“朝阳下、期望o战、白狗过隙”的打赏!
另,盗版收藏比正版还多,我也是没谁了。
求一波推荐和收藏,恳请各位在某软件上看书的朋友,来起点给个收吧....这日子没法过了!
---------------------------
按说赵祯想出城溜达一圈,放在别的朝代算事吗?
真不算。何况回山离开封就三五十里,一天就能走个来回。
但是,放在大宋...却是个大事儿。而且,还是他自己说了不算的大事....
老赵家,绝对是华夏历史上最苦逼的皇族。
赵大开国之初,对谁都仁慈的。虽说废了武人的武功,那也只是政策需要,算不得残忍。毕竟大宋开国没杀过功臣,更没有狡兔死,走狗烹这一说。
就连前朝遗孤,败国旧主,也实行的是‘交枪不杀’的政策,给他们富贵。
若放在别的朝代,早就一刀一个,以绝后患了。
但赵大唯对自己和赵家子孙有点残忍...
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点,就彻底把赵家皇帝们卡得死死的。
大宋皇帝不好当,连发一道圣旨都得政事堂的相公批示之后才能生效。
一个不爽就给你打回来,而且你还一点脾气都不能有。
说到出行这个事儿,赵祯的前任还算有点自由,最起码真宗搞了个‘天书运动’,还能到泰山溜达一圈。
但是,到仁宗朝却不行了..
因为,借封禅之名行旅游之实的把戏,让他老爹用过了。而且,一出封禅闹剧也让文臣们警觉了起来,为了杜绝皇帝出行对百姓造成影响,赵祯刚继位,大臣就联名上书,把公款旅游这个口子堵死了。
赵祯那时候小啊,又是刘太后一手遮天,所以,小皇帝只能认载。
不过,没关系,还有‘郊游’...
赵家保持着秋猎的传统,每年冬月,赵祯还能借着秋猎的机会,出去放放风,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
呵呵,一年放一次风,搁现在,蹲监狱也没这么苦逼。
可是,就这么一点自由,也没了...
庆历五年秋,赵祯秋猎乃归,就有朝臣上表,说他出去打猎踩了杨村百姓的庄家,此非仁君明主所为。
赵祯看过,急忙下诏,免了杨村百姓一年的田税,只差没上门道歉了。
就这样大臣们还不干,继续上表,让赵祯废黜秋猎,意思是——您还是老老实实在皇城里呆着吧!
赵祯说不过他们,只得准奏。
于是....大宋皇帝一年一次的放风机会也没了。到现在,赵祯已经两年多没出过宫了。
事实上,庆历五年那次秋猎,是赵祯最后一次出皇城。这位华夏历史上最仁慈的帝王,从那一年开始彻底被士大夫禁足了,终其一生也没再越过皇城那道高墙。
每年上元节,站在宫墙上看着‘风华满京伦’,自己却要‘静月守宫寒”.....唉,说是与民同乐,其实就是看着别人乐呵.。
这回赵祯说想去回山溜达溜达,别说潘丰,就连曹佾也觉得这事难办。
那群士大夫肯放行才怪!
但是,赵祯一副你看着办吧的姿态。摆明了,你不给我办事儿,你的事儿,我也不办!
潘丰没办法,只能一咬牙:
“观澜书院乃文教盛世,陛下理应到场观礼。”算是答应了下来。
只是,答应归答应,这事怎么办呢?一出皇城,潘丰就追上曹佾。
“贤弟助我...”
曹佾揶揄道:“老哥心机之深,弟可是拍马莫及,哪里用我相助?”
潘丰窘着脸舔笑道:“都这个时候了,景休就别和我这腌臜之人一般计较了!”
曹佾直翻白眼,潘国为也是拼了,为了祖业是彻底不要脸了......缓声道:“这事你求我也没用啊,我能牵这个头儿吗?”
潘丰一苦,难办就难在这儿.....
赵祯想出宫,自己不能说,朝中的文官都惯出毛病了,只要是官家想干的事,一般没有能干成的。有的人已经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就是不能让你顺心。
赵祯不能说,他和曹佾更不能说。他们都出身将门,只要一提,这事情就大条了!
你们什么居心?蓄意怂恿皇帝出城,要造反?
“那该如何是好?”潘丰苦声道:“要不.....你去求求范公?让范公主动上一本,请陛下主持观礼?”
曹佾横了他一眼,“范公地位尴尬,新政余波未平,这个时候,他能出来说话吗?”
“......”
“不过.....”
曹佾一阵沉吟,让潘丰眼睛一亮。
“贤弟,有何良策?!”
曹佾似笑非笑地道:“不过,听说国为兄家里藏了一件稀世宝物?”
潘丰心中咯噔一声,心说,原来这是要收好处..
“兄家里确有几件还算入眼的东西,景休看上哪一件了?”
“那块‘文圣石’可是真的?”
“这个不行!”潘丰嗷捞一声就跳了起来,心说,曹景休你也太狠了,一张嘴就要老子大放血。
他家里确实有一块文圣石,是他准备当传家之物传下去的东西,真舍不得送人。
.......
话说庆历元年,应天府厢军修汴水堤防,军士们从河里挖出一块七尺粗细,一丈来高的立石,此石秀丽非常,温润如墨,是一块天然的景观石。
事实上,这是一块砚石,而且是一等一等的好砚石,从上面挖下一块制成砚台,研出来的墨发墨不滞,墨汁细滑,比上等端溪名砚更好上几分。
这么大一块砚石,世间罕见,实属重宝,又因出自孔圣之乡,自然更巨其名,因而得名——文圣石。百姓们传说,这是孔圣人赐下的文宝,昭示大宋文胜古今,是祥瑞。
但是,这石头出来没多久就消失了,京中只有少数几个军界之人知道有这么块石头,隐约猜测,是被当时主管奕天军务的潘兴送给他哥潘丰藏起来了。
....
“景休,换一个!除了那石头,要什么,为兄给什么。”
“那我没办法了.。”曹佾一甩大袖调头就走,一块破石头都舍不得,还办个屁?
“别,别,我给!”潘丰立马拉住曹佾。“我给还不行吗?”
“明天我就把石头拉你家里去!”
“谁要你的破石头!”曹佾没好气地道:“真接拉到回山!”
“回山....”潘丰一怔,“送给范希文?”
“记着,偷偷地....别让人看见。”
“.....”
“能不能成事,就都看这块石头了。”
....
调教大宋 第121章 又演了一出
近来京中有两件事极为轰动。
一是,马行街口处新开了一家华联仓储,网络天下奇货,刚一开业即成京中一绝,生意日渐火爆。
而一直传得沸沸扬扬的樊楼与唐子浩之争,竟意外地冷了下来。樊楼自那日扯了降价酒牌,就再也没摆出来,好像娇白和醉仙从来就没有过嫌隙。
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儿小。
另一件事,则是应天府有百姓从河中挖出一块极品砚石,秀丽异常,有京中商贾将此石购入,运往开封,赠于了观澜书院!
有好事百姓特意跑到回山一观,只见望河坡上确有一块丈余巨石耸立,形态极美。
此事惊动了官家。
有文圣石出世,乃是大宋多年文教感天,自然满朝皆庆。赵祯更是传旨范仲淹,希望他把孔圣赐石捐予朝廷,立于礼部贡院,以勉励仕子。
但是,范仲淹则上本道:陛下说晚了,文圣石一运到回山,就已经立于书院正门,而且已经刻了字,就算朝廷拿去了也用不了了...
此事赵祯极为惋惜,二月十八的早朝,一连几叹,可惜孔圣赐石,不得一见,亦不得供奉。
朝中大臣也皆言范希文目无君上,有孔圣赐天砚之石,竟敢私用!
可是没办法,人家已经刻了字,只得做罢。
正在赵祯惋惜之时,有唐介上本道:
“文圣石已入范希文之手,朝廷强夺恐受人非议,然秦汉两晋,隋唐至宋,尚未有圣人赐文兴祥瑞之事发生,唯宋一朝有此殊荣,实乃大宋之福也,官家理应以礼待之。”
“既然文圣之石不得入京,陛下可摆驾回山,以谢圣人福泽。”
赵祯闻言不动声色,环视大殿,“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陈执中眉头轻触.,隐隐有些觉得哪不太对,与同班而列的宋庠对视一眼,就见宋庠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吴育本来想表现一把,高声反对,可是内相和首相都没动,他也不想出个头,准备看看再说。却不想,站在他前面的参知政事文彦博双手抄在身前,老神哉哉地出班一礼。
吴育一拧眉头,心中暗骂:一时犹豫倒是让文宽夫抢在了头里。
文彦博出班立于大殿正中,一礼作罢,高声唱喝:“臣.....附议!”
嘎.....
吴育差点没咽着!
“附议?”
他没听错吧!?官家要出宫啊,而且是出京啊,见的还是范希文啊!你还敢附议?
赵祯暗暗点头,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众卿可有异议?”
整个紫宸殿都透着一股子诡异,一时之间竟无人答话。
良久,才见一人出班,乃枢密副使庞籍。
庞籍算是第一个回朝的庆历党人,赵祯念其经略永兴军有功,去年夏天就将之招回京中,授枢密副使一职。
只不过,庞籍回京之后极为小心,鲜少在朝会之上发声,这次竟紧随文相之后,更透着几分诡异。
“臣附议!”
他也敢附议?吴育有点懵....却听庞籍继续道:
“然臣有一请,还望陛下准奏。”
“庞卿请讲。”
“皇仪出行,非同小可,有诸多不便,还望陛下体恤民情,轻车简从,少费周章。”
赵祯深以为意,悠然道:“准奏!”
“宋卿以为如何?”
这回赵祯也不问有没有异议了,开始直接点名。
宋庠心中暗道:您都‘准奏’了,剧本都快演完了,还问我干嘛?
唐大炮提请赵祯罢驾回山,本身就不合情理,这算是打出一个信号,谏台已经统一了口径,事先肯定有人通了气的。
庞籍老实了半年多,这回也出来了,说明他也知道内情。唯一让人意外,又不意外的是文彦博...可能官家也没想到,他会出来推了一把手。但是,文彦博的老师孙复也快成观澜书院的人了,他自然乐见其成。
“臣....并无异议。”
宋庠很清楚,现在反对也没用.,索性就卖官家一个人情,一切等下了朝再说。
“嗯...”赵祯微笑点头。“那政事堂就给观澜书院发一道旨,二月二十六,朕要亲临回山主持观澜书院开院仪典,顺道拜谢圣人赐石!”
得!
又变成主持观澜仪典,‘顺道’拜圣石了....
整件事情,从始至终,赵祯没问过陈执中一句,连看都没看他一眼。陈执中未免有些失望.,下朝之时,落寞地坠在人后,却不想,一个小内侍拦住陈相公的去路。
“相公稍候,陛下有旨,请相公福宁宫觐见。”
陈执中一怔,有些迷惑地跟着小内侍拐向了深宫内苑。
到了福宁宫,内侍直接把陈执中带到了书房,此时赵祯已经换下朝服,一身略有些陈旧的便服坐在桌案之后。
“朕可以信任昭誉吗?”
见了礼,赵祯的第一句话就把陈执中问得一哆嗦...
“臣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自可信之。”
“那昭誉信任朕吗?”
“陛下是大宋的陛下,臣不可不信!”
陈执中虽惊诧官家竟这样问话,但答得还算有板有眼。
赵祯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今日殿上所议之事,昭誉可否顺之?”
“....”
陈执中彻底懵了!
官家去回山一定是另有所图,这是肯定的。但是,赵祯能说这么重的话就为了去一趟回山,那所图之事一定非同儿戏啊!
“臣....不明白。”
思量良久,陈执中还是说出这么一句。
他是真怕....
怕赵祯革新之心不死,和范希文又鼓捣出什么乱朝之事.。
赵祯深深看了他一眼,沉吟片刻,给李秉臣使了个眼色。李大官会意,出了书房,把一众内侍都赶到了福宁殿外。
“昭誉,有何不明白?”
“臣可以不闻不问,但臣要知道理由!若是有误朝纲之事,臣就算拼死,也要反对!”
赵祯道:“此次回山之行,一为范卿正名;二为潘国为解围。”
“那三呢?”陈执中直视赵祯,这两点理由还不够分量,对不上赵祯刚刚的问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