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苍山月
唐奕看得直腻歪,心说,你一个小娃娃玩什么秋波暗渡啊?
“你你,有事儿说事儿...”
董靖瑶闻言急忙上前一步,“刚刚惜琴姐姐回去又训斥靖瑶了,说靖瑶不懂事,惹恼了公子.,说公子还说靖瑶跟着姐姐和干娘什么都没学到,却养成一身恶习。”
唐奕真的有点不习惯这小丫头这样。
“我就那么随口一说,别当真。”
“虽然公子告了靖瑶的状,但靖瑶一点都不怪公子的。”
“......”
“公子要是还生靖瑶的气,就骂靖瑶几句,要不,打我几下出出气也行。”
“你你.....你好好说话就行了。”唐奕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她。
“没必要靠这么近吧?”这丫头越说越往前,都快贴上了,唐奕对幼童可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董靖瑶却好像没听见一般,“公子真的能原谅靖瑶吗?”
“能能能!”
“那公子原谅了靖瑶,能不能...”
“能不能把那首诗的后面几句告诉靖瑶,靖瑶真的好想知道,公子的佳作全诗是何等高绝呢!”
.....
“不能!”
唐奕就知道这丫头没安什么好心,装得这么像样,原来是为了套那首诗。
“为什么?”董靖瑶一副极为委屈的样子。
“不为什么,不能,就是不能!”唐奕一口回绝,一副没商量的样子。
幸好是个没长开的黄毛丫头,要是个二八年华的妙龄少女,说不准唐奕就把什么都漏出去了。
董靖瑶闻言,瞬间脸色一滞,冷冷地道:
“你、说、不、说!”
“不说...”
砰!
...
嗷!!!!
一声杀猪般的惨叫从唐奕房里传出来...
黑子在自己屋里都听得真真切切,急忙跑出来,就见董靖瑶气鼓鼓地从唐奕房里出来,嘴上还嘟嘟囔囔地怒道:“浪费本姑娘的表情,唐疯子,你给我等着!”
黑子不明所以,呆愣地目送小丫头离开,然后急忙跑进唐奕屋里一看,只见唐奕正抱着小腿胫骨在地上打滚。
嘴里也嘟嘟囔囔地怒道:“我就知道,这熊孩子就没安什么好心!”
黑子哭笑不得地把唐奕从地方拉起来,扶到墩凳上,正要看看唐奕伤没伤着,却见董靖瑶去而复返...
唐奕一激灵,“你要干嘛?!”
董靖瑶大步来到唐奕身前,“不许告状!”说着,还恶狠狠地一比划小拳头,然后转身离去,只留给唐奕一个大大的背影。
“我就日了!”唐奕恨恨地骂着。
.....
等腿上的痛感消失,唐奕恨不得马上就去找这疯丫头算帐,但是好像老天也帮她..
范仲淹派人来报,说是宫里来人了,而来的这位还不是一般人物,是内侍大监李秉臣!
李大官见到唐奕,也不废话,直入主题。
“陛下遣咱家来就是想问问大郎,一但河痪肆虐,可否把观澜布于各州的运力,暂归朝廷调配。”
赵祯还是不糊涂的,他虽然没有准文彦博掘堤之请,但却做出了最坏的打算。令李秉臣来,也是想借观澜的运力为救灾做好准备。
唐奕暗道:“归了朝廷调配,我还玩个屁?”
不过,嘴上却一口应下,并保证立刻传讯各地,令船只原地待命。
李秉臣没想到唐奕答应得这么痛快,毕竟一但观澜的船只被朝廷调用,对唐奕的生意必定影响极大。
他哪知道,唐奕从三月开始就一船一船地往京中屯货,如今,华联仓储的仓库已经被塞满了,三个月内确保基本供应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观澜商合在各地聚拢了大批粮食,就等唐奕的命令一到,就立马装船发往登州、海州。
送走了李秉臣,唐奕面色凝重,能不能一炮打响,就看这次黄河水患观澜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了。
...
从五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六月初,十多天的时间,各地水情奏报如雪片一般不断飞递京师。不难看出,西北各州水情有所缓解,渭水、洛水、汾水河防之事日渐减轻。
但是,无论是文彦博,还是赵祯,亦或是回山的唐奕,谁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开封的大水至今没有退去之象。
不但开封大水迟迟不退,就连黄河也是不退反涨,流量逐日激增,已经超过了景佑年的那次巨灾。
不过,好再朝廷早有预警,各段河防要地都有专人严盯死守,几十万民夫厢勇几乎就睡在河堤上。所以,虽然比往年水大,但至今还未出现险情。
正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之时,六月初九...
唐奕一早起来,和宋楷、庞玉等人跟着黑子和君欣卓晨练完毕,正在食舍用早饭,就听外面憨牛急匆匆地跑进来,兴奋大叫:
“大郎!退了!退了!”
唐奕手里的馒头正送到嘴边,“什么退了?水退了?”
憨牛用力点头,“退了!水退了!只一个时辰就退了近两尺!”
啪嗒!
唐奕全身一颤,馒头一下掉在了地上,整上人僵在了那里。
“大郎这是怎了?”憨牛不明所以。大水退去,这是好事啊!但看唐奕的表情,似乎不太像高兴的样子。
唐奕颓然地把手耷拉下来。
“完了.....”
“到底还是溃堤了.....“
用力甩了甩头,强让自己镇定下来。
“去把国舅和潘国为叫出来,咱们即刻进京!”
唐奕蹭的蹿出去,就往食舍外面跑,却迎头撞上了曹佾。
根本就不用叫,那二人早就得了信儿,主动跑来找唐奕了。
曹佾劈头就问:“大郎,汴河顷刻而退,说明有地方开口子了,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唐奕一边往外走,一边急道:“进城,等奏报,先确定是哪里溃堤再说!”
调教大宋 第157章 黄龙起舞
庆历八年六月初九,黄河于大名府胡商口段溃堤。
次日,消息传到开封,赵祯急令各州上报灾情,以筹应对之法。等各州把详细灾情报上来之后,即使经历过景佑年大灾的大宋君臣也彻底懵了!
黄龙起舞!那条横陈大宋的黄龙....彻底飞了!
依奏报所言,胡商段河道溃处二里有余,浊浪夺岸而出,弥漫天际,吞噬京东西路,hb东西两路数十州县,一路向北肆虐。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不论是文彦博,还是赵祯早就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真正让赵祯无法接受的是,黄河决口,一路北上,大有一往无前之势,最后汇入白沟河,取界河水道入海。
文宽夫一语中第,早知今日,当初就应该听他的,掘堤北引!!
赵祯和政整常的诸位相公宁可冒着水淹数十州的风险,也不愿北引黄河,正是因为界河淤塘和黄河天险是大宋对抗辽国的最重要两道防线。一个不甚失去这两道防线,必引来辽国觊觎之心。
但是,如今的情况,却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不但,京东各州弥于洪灾,而且,想保住的两条防线也彻底毁于一旦。
现在,黄河成了宋辽界河,原来的白沟河淤塘已经可以直接走大船,辽国若要侵宋,直接以船载兵,可直达开封百里之外的黄河岸边。
赵祯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脸色发白的在福宁殿外整整站了半天,最后还是李秉臣上前禀报,说是曹佾、潘丰求见,问赵祯见还是不见。
赵祯这才反应过来,急声叫道:“见!见!速传二人觐见!”
而在政事堂中。
陈执中、宋庠、庞籍皆是木然而坐,三人和赵祯一样,都是追悔莫及,那日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哪有今日危局?
反倒是文彦博临危不乱,处事若定,一道道政令由这位‘年青’的相公之手签发而出,尽其可能的挽回危局。
陈执中看着参知政事值房门前进进出出的各级属官,忽然心生老态,暗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没了当初的果绝?
...
六月十四,赵祯下罪己诏书,告慰苍天,并令各州全力抢险救灾,安置灾民。各州征调民船民夫,朝廷各属救灾物资十日内转运灾情最重的hb两路之地。
十日?如此天灾大难,十日之内怎么可能?!连征夫征船的时间都不够。
可是,这么荒唐的旨意,赵祯就这么下发了,而且政事堂的文相公就这么荒唐的接旨了。
更不靠谱的是,十日内,朝廷赈灾的粮船竟也荒唐地到了灾区!
大水还未退,赈灾粮就已经到了,这他妈有点太离谱了!
很多人还以为,这是地方官员为了争功,谎报政绩吹出的牛皮.,根本想不到,观澜的粮船确确实实已经到了灾区。
唐奕五月二十三接到官家拒绝掘堤平险的决定,就急令在各地的运力装载粮食物资,向登州、海州集结;六月初九,堪堪在决堤之前赶到两地待命。
另一方面,朝廷一接到各州灾情奏报,曹佾、潘丰就觐见赵祯。
赵祯自然大喜过望,原来他知会唐奕让观澜商合协助救灾,但万万没想到,观澜的动作这么快。
能不快吗?为了这一天,唐奕都准备半年多了。
赵祯大笔一挥,拍板将粮食转运的路耗提到了一半,一万斤粮只要有五千斤运到灾区即可。
呵呵....
从去年秋到开春,唐奕在全宋境内一共收购了两百万石粮食,赵祯给他一半!
赚飞了!
但是....
赵祯给了,他却不能要...
一来,这是赈灾活命的大事,这个钱他不能挣,要遭报应的。
二来,唐奕要借着这次赈灾,为观澜的船队打响名号。
所以,赵祯按往年赈灾路耗四成,多给了一成,曹佾却没要,只按正常路耗三成来算。而且,曹国舅偷偷地告诉姐夫,实际路耗不会超过一成,剩下两成,会以民捐的形势一并运至灾区。
赵祯高兴坏了,每逢大灾,无外乎吃饱肚子,防止疫病,还有严防民变,这三件大事最为重要,而这三条都与一物有关.....
那就是粮!
有粮就不会饿肚子,死的人就会少,防疫病相对就会简单很多,而灾民只要有饭吃,自然没人造反。
可以说,只要粮食还能运到灾区,那不论是灾民,还是皇帝,心里就有底,大灾之患也就去了一大半!
...
可是,赵祯庆幸之余,却也有烦恼,因为朝中又不消停了...
陈执中,宋庠....请辞!
陈执中和宋状元还真不是撩挑子,实在是两人除了干瞪眼,在朝中什么忙也帮不上。
陈执中是孤臣,正臣,他在朝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度,别让朝廷因政见之争内耗太重。太平盛世用这样的人最好,庆历新政之后,朝廷最需要的就是稳,这也是陈昭誉能在首相和内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年多的首要原因。
别以为三年不算长,在换宰相如同换衣服一样勤快的北宋,这已经算是长的了。
而宋庠则是一个近臣,甚至是谗臣。他不管什么斗争不斗争,也不管什么对不对,错不错,宋状元只认准一条,跟着官家走,赵祯怎么想的,他就是怎么想的。
在朝中,他起到的是一个缓和各方冲突的角色,也是个太平闲臣。
但是,现在却不行了,黄河决口还没堵上,而且,很可能也堵不上了,hb数十州灾情未解,这时候需要的是像文宽夫一样,敢挑担子,有能力的治世之臣!
而且,谁都知道,这一次溃河,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过来的,大宋朝因此而生的危难还在后头的。
大宋的文人还是有操守的,陈、宋二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事情,他们干不出来。
况且,这次溃堤,二人自觉要付很大的责任.。还是那句话,当初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可能就没有后面这些麻烦了。
二人上本请辞,赵祯自然不准,正是用人之际,你们怎么能走呢?
但是,陈执中去意已决,几请几拒,最后赵祯只得准奏。
可是.....
问题来了,陈执中一走,谁来添这个坑呢?
,
调教大宋 第158章 换相
七月初,陈执中、宋庠因治灾不利,自请受罚。
赵祯准了陈执中外放的请求,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途知应天府。而宋庠却被赵祯留了下来,官降两级,由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降为给事中归班。
原给事中吴育,迁任西府副枢密使。
吴育这个冤啊,特么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你们上头人员变动,关老子什么事儿,为什么把我给发配到西府去了?
不光吴育看不懂,就连一众朝臣也都看不懂。大宋皇帝换宰相上瘾,这个大家不奇怪,但是,平章事和昭文馆大学士同时下岗这事儿,可是太少见了。
而且,空出来的这两个位置谁来坐?
谁来坐?
赵祯也头疼这个事儿,放眼朝中竟无一人可用。
夏竦外放,年后传来消息,身体每况愈下,怕是叫回来也不行了;贾昌朝去岁出京,还不足一年,现在招回来又不太合适;丁度四月刚被罢黜;明镐也是老迈不堪;庞籍善治军。却不善民生...
文彦博倒是有这个能力,但是,赵祯隐隐觉得,不太合适。
倒是陈执中临行前,给了赵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人选。
....
这一日,陈执中最后一次以内相的身份来向赵祯辞行,其间赵祯问陈执中,“昭誉以为,何人能执宰东府?”
陈执中闻言一叹,现在朝中看似人才济济,但放眼看去,竟没有一人能在此危难之时担此重责。
“臣...”
“臣有谏,不知是否合适?”
“谁?”赵祯急问。
“范希文!”
“.....”
赵祯以为自己听错了.....范希文?
陈执中保举范仲淹?这太不真实了!
赵祯当然不是没想过让范仲淹复相,但是也只是想想,可能性不大,朝中一定有人极力反对,而且范仲淹这个时候回朝,非常不利于朝局稳定。
赵祯一直觉得,他要是把让范仲淹复相的想法说出来,第一个反对的人,应该就是陈执中。但是,现在陈执中却举荐范仲淹,赵祯能不意外吗?
陈执中也是没办法,放眼大宋文臣,在他看来,有能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力挽狂澜的,无外乎三人:范仲淹、杜衍,再加上一个后起之秀文彦博。
但是,这三人中,杜衍七十一岁高龄,在观澜书院开讲授业已是极限,让他担起这么重的担子,杜衍吃不消。
而文彦博能力超群不假,但这位小相公还没到独撑东府的时候,大宋的宰相太过激进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算来算去,也只能范仲淹这种沉稳,又不失果断的治世之臣可用了。
陈执中算是临走办了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什么政见之争都得放到一边,朝廷的首务是赈灾治河,让这次大灾的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这话不能赵祯来提啊!于是,陈执中好人做到底,临走之前,上了一本推举范仲淹为相。
这下,朝臣们就更看不懂了,陈执中要干什么?这话他也敢提?
他不但敢,而且还成了,政事堂的几位相公竟无一人反比!
除了陈执中;宋庠上本附议;文彦博欢天喜地等着‘老师的老师’上位;庞籍本来就和范仲淹一伙儿的,当然乐见其成。
吴育和宋庠是知交好友,向来跟着宋庠走;明镐现在一心想回家养老,根本不关心谁打座东府。就连言官之中一向反对范仲淹回朝的王拱辰也哑火了。
大伙这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觉间,‘庆历党人’已经强悍如斯!
再反观当年反对庆历新政的旧臣,朝中还有几人?
夏竦老矣,章得象在家里等死,贾昌朝外放,陈执中、宋庠反,而吴育、王拱辰都成了哑巴!
...
赵祯一看没人反对自然十分满意,其实大伙也都知道,这时候,也就范仲淹回朝,才能够力挽狂澜。
于是,赵祯立刻下旨,明镐升昭文馆大学士,范仲淹出任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一看就明白,明镐身体不行了,出任内相就是个摆设,范希文现在独揽东西两府大权。
真正的登峰造极!
...
当范仲淹拿到宫中旨意的时候,呆愣了良久亦不能平静。
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这个荣誉太大了,即使是范仲淹,此时也动心了。
范仲淹名声虽大,但他为官三十载,却没做过首相,更没有过执宰东西两府的殊荣。
五年前,他官拜参知政事,那是他人生的最高峰,想不到今日会有此殊荣!
为臣者,何人不想登峰造极?强如范仲淹,亦不能免俗。
但是....
沉吟许久,范仲淹还是忍住了那股再显身手的冲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给赵祯写了一封长信....
....
范仲淹决绝复相,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也只有赵祯看过范仲淹的长信之后,方才明白,这位一心为国的大贤之人的苦心。
范仲淹考虑了很多...
第一,朝中现在除了‘治’,更需要‘稳’。这一点与赵祯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为什么放走了陈执中,却留下宋庠的原因。而范仲淹此时复相,难免会有人恐慌,对治河平患十分不利;
第二,文彦博的能力是有的,只要找个与之互补,又稳重之臣就行了;
第三,范仲淹现在觉得,把好观澜书院这一关,比回朝做首相更重要。
而且,范仲淹在信中也举荐了一个人...
富弼!
富弼虽然也只有四十五岁,算是个‘小相公’。但与文彦博不同的是,富弼生性稳重,与文彦博正好互补。且为人中正平和,是真正的歉歉君子,正好适合维持朝中稳定。
....
赵祯看过信后,知道范希文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之上了,心中惆怅之余,只得再下一旨,召富弼回京!
近来的种种行事,已经把一众朝臣都搞迷糊了,没有一件事是看得懂的!
范仲淹竟然拒绝复相....
而赵祯召回来的人,更是个只比文宽夫年长两岁的‘小青年’富彦国。
靠!这是要闹哪样啊?
东府首相、副相,一个四十有五,一个四十有三....
大宋哪出现过这么年青的领导班子?
....
调教大宋 第159章 黄金搭档
富弼还朝,让唐奕不禁感慨。
因为这场大水,文彦博和富弼二人竟提前数年组成了仁宗朝的‘黄金搭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朝中有这两人坐阵,绝对是大宋的福气,百姓的福气。
如今,观澜商合的运力全部投入救灾,由济水、泗水顺流而上,直抵京东、河北诸州。
第一批槽粮已经运抵受灾最重的大名府、德州、刑州、河间等地,基本稳住了民心。后续只要动转及时,加上朝廷的各种措施,相信度过此劫并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这样儿,河北各州依然有灾民数十万无处安身,一个不甚,就可能酿成大祸。
这时候,赵祯一面是老办法,招各州饥民充入禁军,以缓解灾民压力;一面将官运粮船转运的任务交到观澜商合手上。
对此,朝中无人反对,毕竟往年救灾路耗比观澜要多出一到两成。而且,观澜广集民资用于救灾,也为朝廷缓解了很多压力。
这就是唐奕一直不让曹佾向赵祯提官粮之事的用意,让这帮朝官自己把官粮之事交到他手里,绝对比张嘴去要省事儿的多。
你不要,他会自己给你送过来;你去要,反而不一定要得来,还惹一身臊。
而远在邓州的魏介也又牛逼了一回....
一听河北遭灾,这老货眼睛都开始冒绿光,加急上奏,要求为灾区各州分流三万灾民。
这可把文彦博吓坏了。他可不知道,邓州现在的情况,只知道邓州治民一共不过五十万,魏介敢一下要三万流民,这么高的比例是要出乱子的!
他疯了不成?
他哪知道,魏介现在是疯了,不过是想要人想疯了。
现在邓州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佣工难求,无人种田的情况已经初现端倪,要是没人来,那才真会出乱子呢!
这两年,邓州新开山地、果林五万余亩,分流了差不多一万户的佃农上山植果。
与此同时,邓州城民的数量也激增了差不多三四万人。
这些人是哪儿来的?除了一部分的外地客商,多数都是富户家中的佃农转投而来。
因为现在邓州粮运、果运、酒运极为昌盛,城中劳动力短缺,大批的农户发现,种地远没有在城里出力气挣的多,所以都跑到城里来了。
一下子少了五六万的佃农,邓州农事一下子就吃不消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