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苍山月
......
看完册子,文彦博明白了,观澜他是动不得的,谁动谁滚蛋。
可是,他没看明白的是,官家和唐奕弄这么大一个摊子,要干什么?
“大郎,这是要干什么?”
唐奕沉声回道:“为了还我老师一个心愿!”
“......”
范公的心愿,当然就是革新,是强宋!
“怒我直言,范公拳拳之心是好的,但现在大宋固疾已成,不是大郎凭一个观澜商合就能扭转的。”
这也是为什么庆历新政之时,文彦博独善其身,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原因。
他相信范、富等人的操守,却不看好他们能成事。
“我知道!”唐奕道。“既然你看了册子,我也没必要瞒你,观澜的作用不是敛财.....”
“而在聚势!”
“聚势?”
文彦博沉吟起来。现在来看,唐奕基本掌控了将门势力,而当年范公改革的阻力却不是将门最大啊。
事实上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初步形成了一种南北对峙的态势,就是北方以大地主、大士族为首的勋贵极力反对,因为他们的利益主要在土地,范仲淹的新政对他们冲击最大。
而南方经济发达,以商业和民间小手工业为代表的南臣并不十分反对新政,他们的家族利益相对分散,范的政策没有影响其根本,甚至多有助力。
赵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恐南北对立的问题加重,所以才及时叫停。
而唐奕所弄的观澜商合,虽团结了将门,却并没有给大地主阶级什么好处。而且现在来看,还属于对立的。
“难倒?!”
文彦博猛的看向唐奕,“你要把北方士族和地主也拉进来?”
唐奕暗叹,文彦博不愧是经世之才。“没错!”
“可是,你拉进来也没用啊!他们的根本利益还是土地,你只要敢动,就必遭反噬。”
唐奕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你看看现在的邓州如何?”
“.....!!”
“邓州!?”
“邓州现在物价不输苏扬二州,直追开封的水平,但偏偏土地最不值钱了,只是邻州的六到八成。”
“......”
“原本的地主大户经营田地已经不是最赚钱的了,已开始从经营土地,转投其它行业。别看这几年年年往邓州运流民充佃农,可是,邓州无产佃农的数量还是在逐年减少。”
“你要把邓州的模式推行北方?让地主由农转商?”
文彦博有点懵,北方上百州县,那可不是一个邓州那么的地方。
“可你只有一个醉仙,北方那么大的地方,你哪来那么大的产业规模,可以改.....”
文彦博说到一半,猛然顿住。
他想到了唐奕使辽之前说过的.....
羊毛纺织!!!
那个产业的规模几百倍于果酒,要是唐奕把大辽变成了羊毛产地,变成大宋的收毛场......那临近大辽的北方诸州是最适宜铺开这个行业的。
文彦博很清楚毛纺中的利润有多厚,能形成的规模有多大,这足以使整个北方形成“邓州效应”。
“你你你!!”
文扒皮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现在终于知道,赵祯和范仲淹为什么把唐子浩当亲儿子一样供着了。
终于知道这小子横行无忌的资本何在了。
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他特么就是个无解的妖孽!
.....
“还有一个问题.....”文彦博要是不趁这个机会把心中疑问都问出来,晚上肯定是睡不着睡的。
“既然你已经策划好了一切,为何此次入辽不把毛纺之事敲定?”
唐奕笑了。
“不用考我,你我都知道时机未到,现在还不能铺毛纺的事情。”
“不是!”文彦博一摆手。“绝非考教,财商一途彦博自知不如,甘愿拜师,只想听听小师叔有何顾虑!”
好吧.....
“第一,大宋现在可以给大辽套上项圈,却没有驯服这头北方狼的能力。”
“第二,大宋自身的诸多问题还未解决,流通环境也不成熟,这时候开毛纺这条路,必自受其害!”
.......
调教大宋 第272章 攘外先安内
文彦博有一个错觉,一个让他浑身颤抖的错觉。
看着唐子浩坚定的眼神,他觉得,范仲淹没干成的事情,也许.....唐子浩能干成!
而此时此地,他文彦博的手里握着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让他真真实实地感觉到——他已经身处其中了。
这让文彦博莫名地生出一种澎湃之情,一种难以抑制的亢奋。
不论成败,我文彦博注定要留史千古,任世人评说的!
这还不够吗?
哪怕最后真的如范公一样败了,即使落得个尸骨无存.....
也值得他去赌一把!
.....
“所以你先拉将门入伙,就是要借此来整顿军制!?”
以文彦博的智慧,一通则百通。唐奕一点,他就什么都想不明白了,也难怪官家会任由曹潘王杨几大将门插足观澜商合。
这不但把军队中的大势力牢牢地拢在了皇帝身边,而且将来要改革军制,会少掉颇多阻力。
“最后一个问题!”
唐奕一翻白眼,“要干就干,不干拉倒,哪儿来那么多问题?你干不干?不干,我特么找别人了?”
“干!干!”文彦博笃定道。“但是,这里面你有一个大问题解决不了。”
“你是说经济总量?”
“什么总量?”
“就是大宋现在的土地产出是有限的,周边又没有产粮大国。所以,一旦在北方铺开毛纺,定会对粮食产量形成冲击对吧?”
好吧,文彦博还没唐奕想的远。他其实就是想说,毛纺用工量大,与土地抢夺劳动力怎么办?
“这也是现在不用毛纺的一大原因,在粮食产量没上去之前,毛纺就不能动。”
这是唐奕最大的顾虑。
大宋的生产力有限,不能像后世一样可以毫无顾忌地发展手工业。要是劳力都去做工了,没人种地,那不用外敌,也不用改革,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粮产怎么上去?”
“一是人口,朝廷必须大力鼓励人口增长。人多不但能填补劳力缺口,而且能提高土地开发率,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没个二三十年见不到成效。”
“二是增产,辽朝每年供应十万牛肠,沼气池的技术也趋于成熟,官家已经拟定,每年从观澜进项之中拿出一成补贴农户建池积肥,几年内就能见到成效。”
“再有.....”再说,唐奕就没法说了。
他总不能说,老子知道哪有高产作物吧?
.....
文彦博已经无话可说了。以前赵祯说让唐子浩执掌三司,现在在他看来,让这货当宰相好像.....
好吧,他那个脾气真当不了宰相,两月就能把人得罪光了。
“那官家什么时候调我回朝?”
文扒皮终究还是忘不了升官儿的事儿。
唐奕横了他一眼,“等着吧,怎么也得让你在下面呆两年,长长记性。”
“......!”
文彦博还是太年轻!
赵祯的意思很明显,现在朝中没什么大事儿,让小文同志在下面磨磨性子,毕竟再回朝中,那就是轻易不会再让他下来了。
这是好事儿,大宋朝换相太过频繁,终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能因观澜商合把富弼和文彦博绑在相位之上,在唐奕看来,绝对是功德一件。
......
在苏州呆了三天,因为之前来过,唐奕也就不打算多呆了。文扒皮也一改之前接都不去接的臭架子,亲自送唐奕上船。
范纯仁则是一再嘱咐唐奕,回去之后,代他好好照顾老父亲。范仲淹已经六十有余的高龄了,就算每日精于调养,也已大不如前了。
而唐奕也终于不再游山逛水,准备回京了!
......
虽只是两年未归,但是,如今的回山已经不是两年前的回山了;如今的观澜书院也非原来的观澜书院可比了。
回山改建在唐奕走的那一年就已经完成,第二年开始建街引商。
先是白樊楼于此建立了分楼,然后华联铺也来此开设了分铺。
这里有回山美景,又有观澜书院,更有文圣石这等文教圣物。连官家每年都要来此住上半月,寻常百姓自然把这里传的神乎其神。
改建一经完成,回山码头就热闹了起来。
开封文人雅士、花魁粉头儿对这有山有水,有吃有喝,有文学殿堂,又有诸般美景的地方趋之若骛,每天都有画舫、香船专门从开封发出到回山一游。
京中各家商户看到了商机,也纷纷前来开铺面。
现在的回山,汴河之西是回山河弯和回山商村,荷塘水色,亭榭廊桥,楼阁林立;河东是月季花海,色彩斑斓。
开封甚至有牙行专门经营每日往来回山与京中的游船,让那些雇不起花船、画舫的普通百姓也能舒舒服服地一游回山。
而观澜书院,当年一榜十进士,头甲双鳌头的盛举早就令其名满天下。
这几年,范仲淹、孙复、杜衍等大儒无朝事烦心,一心钻研学问,着实做出了许多可传世的美文。
如今,《观澜时集》要比《太学文集》好卖的多,进一步使得观澜的名声闻名宇内。
......
人就是这样,不想回家的时候,在外面怎么疯,怎么跑,也不会想家。可一但定下归期,却一刻也不愿意多等,恨不得马上飞回去。
唐奕走淮河,入汴水,一路行来,下午本应靠岸歇脚,最后的几十里水路,留在明天正好。
可是唐奕说什么也不想再多等一晚,多赏了船家和纤夫十贯铜钱,非要连夜回去,以至于船快到回山之时已经临近子夜。
眼见拐过下一个河弯就能看到回山码头了,唐奕不禁立于船头,等着“到家”的那一刻。
君欣卓等人也陪着他,站在船首眺望。
萧观音已经从两年前的惊惧之中走了出来,站在唐奕身边。
“马上就能见到唐哥哥说的那个回山了吗?一定很漂亮吧?”
唐奕笑道:“你看过就知道了,绝对是你没见过的景象。”
倒是章惇撇着嘴道:“再漂亮大半夜的也看不出个端倪,青瑶姑娘还是安睡一晚,等明日早起再看吧!”
章衡比他这个“小族叔”大了整十岁,已经二十几岁了,自然没有他那般恬燥,站在一旁默默不语。
他来观澜书院就是冲着范仲淹、尹洙、孙复等人的名头来的,而且,章衡自视文章诗赋在同龄人中的水平天下无二,他是来当第一,拿状元的!
至于什么回山美景,对于他来说,都是浮云。
而沈括则盯着手里的一个铜皮器物道:“若此地的气压趋于正常水平,从泗州到这里汴水河势不过二十来丈,难怪汴水趋缓。”
唐奕不语,静静地等着客船转过河弯,才露出一个畅快的笑意。
一指前方的灯火闪动,“到了!那就是回山!”
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我的个天爷啊!”
“现在不是子夜时分吗?怎么这般热闹?”
章惇有点不淡定了。
.....
调教大宋 第273章 灯火通明不夜天
四更,拼了...
求票票,求全订,求打赏,什么都求...
————————
章惇自觉是东南豪门大族出身,什么没见过?
可是,殊不知,他章子厚在浦城长大,只到过福州,一到开封,和乡巴佬进城没什么区别。
而回山....
那是开封城民来了,都觉得自己是乡巴佬的地方。
船刚转过来,就见隐约可见远处两山夹壁之间有一处码头。码头之外,大大小小的花船、画舫停了一溜,把码头挤的是满满登登。
而且,别看已经临近子夜,大小船舫竟没有一条是黑着灯的。离得这么远,就能隐约听见有靡靡仙乐从船中传过来。
“乖乖!”章惇呆愣地叹道,“你们开封人都不睡觉的吗?”
潘越揶揄道:“你刚才不还说,黑灯下火看不清端倪呢吗?也不看看咱回山是什么地方!?”
唐奕喃喃自语,“是我的回山...”
.....
此时,船已经入了南屏山的峡道,整个回山露出了一角。
众人已经惊的说不出话来。
就见码头边上有一五层高楼耸立岸边,青瓦朱墙、雕栏画栋,层层灯光摇曳,人影闪动,那叫一个气派。
潘越得瑟道:“不用说,这应该就是我家的樊楼分号了。”
隔着樊楼往里面看,整个回山一半河弯,一半城。
河弯除了停靠的画舫,其它地方都静谧清幽;另一半谷地则不同,此时还亮如白昼,整齐的街道上人流未断,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商铺、楼阁一直延伸到山角。
“当真是不夜天!”
王韶本来话不多,见到此景,也不由发自内心地感叹,“在这里读书,当真不错!”
船入回山,在码头停靠。
还没等船停稳,就闻码头上一个声音戏虐高叫:“疯子,赶紧下船!让小爷看看缺胳膊少腿没有!?”
唐奕闻言,放声大笑。
“宋为庸,站那儿别动,老子让你两只手!”
码头上站着的,正是宋楷等人,却都是为了迎唐奕,在码头上等到半夜。
范纯礼贱声贱气地叫嚷:“快下来让小爷看看,你拐回来那番婆子俊不俊!?”
......
萧观音瞬间脸就红了。心说,唐哥哥交下的都是些什么朋友呀?怎么什么难听的都说得出来?
唐奕却不在意,这帮损友再聚首,说几句调笑之言,算是轻的了。
急匆匆地跳下船,与几人又是锤肩,又是拥抱,别提多亲。
这几个可是他在大宋交下的第一批朋友,意义自然不同。
“你们怎么知道我今晚到?”
“嘿,我们还不知道你!?算日子应该是明天。不过,猜你最后这段水路就得连夜走,果然让我们猜个正着!”
......
待众人下船,贱纯礼一见潘越,“哈哈,潘老四,听说你在辽朝让一个侍郎千金给睡了?”
噗!
潘越一口老血喷出,“哪个王八蛋嘴上没个把门的!?”
“嘿嘿,杨家二哥早把你在辽朝干的那点事儿告诉我等了。”
“好吧,杨怀玉就算了...打不过....”潘少爷这个郁闷,威胁地一勒贱纯礼的脖子,“敢给我传出去,老子跟你没完!”
“晚了....”贱纯礼幸灾乐祸地道,“至少,你爹是知道了。”
潘越一阵哀嚎,这回可惨了!
不过,自己遭罪太孤独,他准备拉上唐奕。
凑到几人耳边贼兮兮地道:“我这都不算啥.....”
“还不算啥?听说小娘子浪的很呢.....”
好吧....
偷瞄了一眼唐奕,“他那才叫厉害。”
“怎么地?”
“我睡了侍郎千金,唐大郎却把王妃拐回大宋了,你们说谁更牛?”
“当真?”几人八卦之火熊熊燃起。
“不是说就是一个女奴吗?”
“怎么变成王妃了?”
“嘘~~!”潘越做了个禁声的手势。“燕赵国王的正统王妃,还没过府就让大郎给拐回来了。”
“啧啧....”宋楷直咂巴嘴,不由多看了跟在唐奕身边的那个少女两眼。
“下手够黑的,那个什么王也够绿的。奶奶的,早知道有这等好事儿,老子也去拐一个回来。”
潘越正在暗爽,忽觉屁股一痛,整个人就射了出去。
“说特么什么呢?”唐奕佯装温怒,转脸对宋楷几人道,“嘴上有个把门的,别听他瞎掰。”
“懂!”宋楷怪叫,“都是兄弟,懂!”
唐奕心下无奈,还以为能瞒几天,结果脚跟还没站稳就都知道了。
让黑子吩咐船家明早再卸船,今天早点歇息,就带着众人往望河坡的书院行去。
章惇几人一路真跟山炮进城一般,看什么都新鲜。
比如,宋楷几人身上的儒袍,章惇怎么看怎么喜欢。
月白的布袍,朴素又不失大方,裁剪得体不说,关键是胸前的‘观澜’二字,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
观澜书院的学生,这在以前,说出去就是特别拉风的事情。不过,也不用羡慕,因为马上他也能穿上这一身长袍了。
......
看到路旁高立的炽白灯具,章惇不由问道:“这是啥灯?怎么这么亮呢?”
黑子道:“这叫沼气灯,不烧油,又亮又省。”
“那怎么还立在路边了?”
“路灯啊,专门夜里照路的。”
好家伙,这十几步就有一对儿灯立在道路两边,把整个回山照的跟上元灯会似的,一直排到山上。这得花多少钱?
而更让章惇心颤的,是回山的商铺不论大小,一律用透明的琉璃糊窗,从外面就能看见屋里的通亮和人影儿,当真是奢侈。
丁源看了章惇等人一眼,凑到唐奕身边,“这就是你这两年在外面忽悠来的?什么来头?”
唐奕低声道:“比混蛋,你一个顶他们一帮,比文采.....”
“随便拉出一个,就能顶咱们一书院。”
丁源一撇嘴,“吹吧你就!你当现在的观澜,还是你走时候那仨瓜俩枣啊?”
“告诉你,就他们这样儿,号称各地神童的,见多了,先排进书院前十再说吧!”
唐奕一愣,不明所以。
庞玉则道:“这两年,你不在是不知道,现在的书院,真的有点.....”
“有点什么?”
庞玉摇头,“你见了就知道了,反正告诉你这几位朋友低调点,弄不好就得打自己脸。”
“.....”
唐奕心说,来牛人了?
“汪成益还记得吧?”唐正平冷不丁蹦出一句。
“汪教谕,当然记得啊!”
汪成益是随孙复过来的教谕,水平虽不及几位大师父,但也还是有的。
“现在已经不授课了。”
“为啥?”
“因为那几个牛气的,他根本教不了,分分钟被学生问的一脑门子汗,还怎么教?”
......
“谁啊?这么牛掰.....”
...
调教大宋 第274章 真的有点吓人
五更,拼不动了...
求打赏,求票票,求全订,什么都求.....
—————————
唐奕真有点好奇了,能让宋楷这几个货佩服的人,还真不多;能让他们说出“牛人”这个字眼儿的,就更少了。
要说哪个潜力之星慕名来到观澜书院,唐奕是信的。但,你要说是很多,那就有点扯了。
.....
几人在这边说话,那边章惇他们有点受不住了。
沈括还好,他的水平中等偏上,比唐奕强点不多。他来观澜,是奔着唐奕那五花八门的恪物之学来的。
可是.....
.王韶是什么人?那是德安闻名的新晋学子,向来谁也不服,连这一路来的章衡、章惇,他都不放在眼里。
章衡是什么人?那以后是能考上状元的,他能服谁?
章惇是什么人?那是和老侄子一科没考过,一生气就重考的主儿,他更是不服了。
丁源说让他们别去触眉头,可这几位已经打定主意,一入观澜,必要艳惊四座,让开封学子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学问!!
几人一路行,一路看,一路到了山角。
章惇等人一听那块墨黑的大石头就是文圣石,再看石上之字:
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几位就差没纳头就拜了,像模像样地拜了好一阵才肯上山。
借着他们拜文圣石的当口,潘越想起一事,不由问道:“这两年就一直没有曹老二的消息?”
宋楷一滞,知道潘越和曹觉亲如兄弟。
“没有,曹景休借着河运之便,派人差不多把大宋都翻遍了,也没找着这货躲哪儿去了!”
...
唐奕拍拍潘越肩膀,“没事儿,那货皮实的很,出不了什么事儿。”
潘越无言耸肩,这趟又是大辽,又是全宋的跑,端是过瘾。但要是曹老二也跟着,那就更带劲儿了。
等几人拜完,大伙儿一路行至学舍。
天也晚了,宋楷等人也不闹腾唐奕,带着王韶、章惇他们去安排住处,各自歇息了。
唐奕则和君欣卓、萧观音、潘越继续往上院而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