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世界和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眼前的光景,只是一次持续时间未知的休战。

    军事方面的准备,事实上,不论方然、还是其他管理员,目前所知的一切情报都明白无误的显示,各大区的战略决策近乎于一致,都在竭尽全力扩充军力,提升作战平台和武装机器人的装备数量,准备那终将到来的决战。

    军备竞赛,在核战后的世界,规则大相径庭,随着人类进一步退出战场、不再充当炮灰,而演变为纯粹的实力堆砌。

    与旧时代的遥远过去不同,nep大区的武装力量,完全由机器构成,从上到下除作战平台外,就是担当指挥、通信与控制的网络节点,在超级计算机与战争决策ai的驱动下,机器大军无需任何战术指导、或战略决策,就可以据管理员的一声令下而行动。

    这样的军队,毋庸讳言,具有过去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具备的强大战力。

    除此之外,有利于军备竞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这一要素的摈弃,进而,便无需耗费巨资,进行人员招募、薪资发放、训练、演习等诸多环节。

    人,并非为战争而生,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与磨砺,才能成为合格的士兵。

    然而机器,却可以为战争而设计、制造,只要走下流水线,填充能源与弹药,就可以立即走上战场,表现与身经百战的“老机”一样出色。

    在不需要其作战时,还可以稍加保养、送进仓库,经历一段时间的储存而丝毫不影响其战斗力,这是古往今来任何人类军队都无法做到。

    人类军队但凡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很快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战力严重衰退。

    这是这多方面的因素,让新时代的大区之军备竞赛,成为变量极少的堆砌游戏,哪一方投入的资源更多,就能轻易取得(不自知的)战略优势。

    为何是不自知,原因,在于消息的匮乏与情报刺探的艰难。

    身为nep大区的管理员,方然面临的态势,和世界上任何一名管理员类似,对边境线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掌握的资料,差不多完全来自于旧时代的积累,随时间推移而迅速过时。

    世界的各个角落,曾经被现代科技的成果联在一起,从喷气式客机,高速铁路,远洋邮轮到互联网的一切,让偌大的盖亚恍若村落,可是在割据的新时代,一切却因需求的消亡而荡然无存,只残留些许日渐久远而模糊的记忆。

    大区外的世界,其他管理员麾下的机器大军,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盖莫能知。




第四三九章 经费
    信息极度不畅,在消息不完备的情形下参与一场博弈,造就了当今世界的怪异局势。

    一方面,忌惮毗邻大区的武力,管理员的选择近乎于一致,都会不约而同的调动所有可用资源发展军力。

    另一方面,不管这军力膨胀到怎样的程度,哪怕已远超毗邻大区,信息的匮乏却让其无从得知、至多只能模糊的猜测这一事实,继而,并无勇气发动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结果让世界暂时得享和平。

    和平,甚或战争,这一切只对管理员有意义。

    治下的无数民众,从生到死,除非因能力出色而进入研发队伍,否则就只能一直待在方圆十平方公里的定居点内。

    他们的眼界、认识,迟早会渗透到意识层面,在长期的麻痹教育之下,说不得,无须多长时间就会产生片面而扭曲的认识,将广袤的盖亚彻底遗忘,甚至以为这高墙电网之内的狭小空间,就是整个世界。

    这种认识,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方然却无暇多顾。

    相反,除仰赖ai打理“全产机”和暴力体系,将大多数资源投入军备竞赛的无底洞外,他更关注的还是科研。

    科学,是永生的唯一希望,也是直面死神时唯一堪用的利剑。

    以一个人的力量,发展这庞大而精妙之极的体系,方然并非不自量,而是在深刻认识到今日之世界的非同以往之后,自然而然的选择。

    nep大区,北大陆西侧的一片陆地,仍口一千余万,规模,怎样看也并不算大。

    旧时代的联邦,领土面积近10,000,000平方公里,身为超级大国而有若干仆从国、卫星国,幅员两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北大陆尽在掌控,顶峰时期年gdp接近二十万亿联邦马克,治下人口更多达三亿。

    不论人口,幅员,还是经济体量,今天的nep大区都无法与之相比。

    但,在旧时代的社会体制下,联邦的国力能有多少投入科技研发,投入严肃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就未必能超过今天的nep。

    一国的经济总量,gdp数字,是还算凑合的表征。

    在西历1470年代的巅峰时期,联邦每年投入科研领域的经费,不过占gdp的近,几千亿马克的数目似乎十分巨大,但,撇开大量应用性质的所谓“科研”,真正投入基础学科、基础领域的经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联邦产业巨头的研发活动,从智能马桶、到电动车,都一并计入科研经费总投入。

    反观今日的nep,相当于十五亿吨标准煤的总能量攫取值,其中的百分之五,换算成旧时代之联邦马克也有几千亿,则专注于基础研发领域。

    从这一角度分析,撇开原材料、实验条件等客观限制,今天nep大区的基础研发投入,甚至比旧时代的联邦还要高,在规避大量无实际价值的应用研究、与大量商业与政-治壁垒的重复研究后,成效将会比联邦更高。

    nep大区的科研体系,自底向上,以“数学”和“哲学”作为基石。

    在这之上,重点领域是“基础物理”、“宇宙物理”、“计算与信息”、“量子力学”等围绕数学、物理学的若干学科。

    更上一层的领域,是“应用物理”、“天体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医学”、“算法与运筹”等自然学科,以及专注于整理发掘的“人文艺术”。

    再往上,则是与“全产机”体系紧密结合的偏应用类领域,细分为若干工程门类,也正是从这一层面开始,计算机与ai的组合,越来越多的接替人的工作,进而通过fsi体系将研究者的成果转化、应用到工程技术层面。

    科研体系的任务,在眼前,是为“全产机”提供技术支持。

    长远的目标,则与人类千万年来的目标一脉相承,在已有理论、条件的支撑下,尝试探寻更高远、更深奥、更本质的客观规律。

    不过更本质的客观规律,是否能找到,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头脑、意志和运气,

    还取决于是否有适当的研究条件。

    这一限制,至少在当下的世界,并非nep大区能单独解决。

    在1491年度的研讨会上,方然就已知悉,出于nep大区的自然条件、资源蕴藏与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思维缜密的科学家们提出建议,暂时不开展诸如“可控核聚变”、“深空探测”、“高能粒子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研发地图上的盲区,方然并不乐见,但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譬如“可控核聚变”,且不谈理论上、技术上的困难,在nep大区内是否有丰富的he等资源,单从研究、设计与实施流程分析,这一领域在可预见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都无法实现“净产出”。

    说白了,这样一个长远或许有利、短期大量烧钱的研发方向,是决计无法承受的。

    不仅“可控核聚变”研究,在慎重评估后,甚至于人类已掌握的“可控核裂变”与核武器等技术,也被专家们评估为“不具备经济性”。

    这一点,方然起初有所怀疑,但在阅读报告后便打消了疑虑。

    核武器,曾经高悬人类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威力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看似不言自明、却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刚刚经历过一次全面核战,对这问题,方然很有资格回答。

    从“看门狗”到通用型ai的分析,早有定论,在机器、而非人为主体的全面战争中,核武器的威力相对有限,威力与投资的比值很低,比很类常规武器的费效比都差,并不是一种值得大量装备的武器。

    核武器的威力,单看是十分巨大,但制造、存储、维护和使用的代价也大。

    其引以为傲的光辐射、冲击波、核辐射等杀伤手段,乃至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在机器人参战的大环境下,震慑力相对下降。

    出于这种考虑,在制定《中长期科研规划》时,方然只保留寥寥三所核物理研发机构。



第四四〇章 交集
    基础物理,一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单凭区区一个nep大区的力量,别说构建完成,甚至无法将其砌到新的高度。

    不论管理员、还是科学家,都很有这样的自知之明。

    继而,在规划大区内的科研体系时,也不会有好高骛远的不切实际之计划,而一切着眼于眼前的现实,至于说,这样的中长期规划,会对人类文明的变迁产生何种影响,就是一个理论上很重要、实际一点也不重要的问题。

    文明,今尚安在,连这一点都无法确定,又遑论其他呢。

    不论军事、科技还是社会层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打理nep大区的一切,履行“一人之国”的上帝之职责,方然的根本动机,只是想要活下去。

    即便这样一个天经地义的追求,也并不轻松,并非抱残守缺就可以达到。

    毗邻nep的其他大区,现在的情形,究竟怎样,会不会在哪一天大举来袭、颠覆自己的统治,方然并无任何切实的把握,只有在每天例行浏览报告,意识到麾下机器大军的战力又有了一点提升时,才能稍稍心安。

    这种感觉,在偌大的东北太平洋大区,其实也只有自己一个人能体会到。

    治下的无数民众,生活在定居点内的狭小世界,可想而知,即便管理员被颠覆、被消灭,他们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无非是从未一个“主人”提供人口,变成为另一个“主人”提供人口,仅此而已。

    人口,此外别无所求,倘若事实就这么简单,观察定居点内的人类活动,一个个大小不过十平方公里的“世界”,方然必定会很快厌倦。

    然而并没有,事实上,他还挺期待每一天的这块日程,借助摄像头观察“世界”。

    豢养人类,动机,究竟会是什么,仅仅是为科研体系提供人才吗,倘真如此,在人造uter、人工成长环境研发成功后,眼前的一切,难道就再没有维系的价值么。

    即便人造uter等替代性的研究,恐怕要很久才能有成果,片刻闲暇时,方然仍会思考这一问题,进而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只是为了获得“人口”,而蕴含着潜意识中更深层次的动机。

    文明,至少看上去像这么一回事,定居点内的世界,能让自己稍稍心安。

    身在这样一个时代,人类文明,究竟是否还存在,这是一个永生追寻者绕不过去的问题,只有在观察定居点内的无数民众,从屏幕上感受到他们每一天的生活,方然才能真切的意识到,人类,并未灭绝,人类文明,也暂时还存留有一丝微弱的火种,与希望。

    定居点外的世界,不论nep,还是其他地方,人类文明已被全面核战重创,继而被管理员之间的战争彻底摧毁。

    高墙电网之外的大地上,见不到一个活人,文明失去了载体,无以为继。

    迄今为止,方然很有把握的知道,文明的孑遗,几乎仅仅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定居点”之类小城之中。

    哪怕这定居点内的社会,相比旧时代,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至少还是一种概括性的传承,从语言、文字到图腾的种种文明符号,仍然存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也和旧时代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可是这样的存在,高墙之内、随时可以被灭绝的东西,真的可以称之为“文明”吗。

    文明到底又是什么呢,现在,方然甚至会有一点迷惘,不知道自己置身其间的这世界,究竟还能否被称为是人间。

    人,直到西历1492年的今天,仍然存在,自己的存活就是一个例证。

    但是人类呢,进一步的,人类文明呢,文明是否还存在于世,这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想法,并不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而是站在方然的立场上,定居点内的“文明”,或者不论怎么称呼也好,与自己并无一点交集,并无法让自己像旧时代的方然、或者托马斯安生那样,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其中生活。

    这样的文明,哪怕与旧时代一模一样,终究缺乏实在感,而更像是标本、模型。

    文明到哪里去了呢,表面上,治下的一千余万民众身在其中,存储阵列的历史资料描述其形,偌大盖亚的表面仍然遍布人类活动的痕迹,文明本身,却仿佛飘落的浮萍,不知不觉间便渐渐隐去,直到彻底消失在视线中。

    在那之后,倘若自己仍然存在,或许便是以“那个人”的身份而活,所面对的,

    也只能是一个荒凉、死寂的恐怖世界。

    这样的前景,何其恐怖,方然在梦中已见识过许多次。

    疾驰的时间列车,广阔到看不到尽头的巨大车厢里,一片空旷,目之所及只有遗迹,而见不到任何同类的身影,只有耳边的“哐当——”声,悠远不绝。

    时间流逝,从军事到科研,各项事务的井井有条,并无法消弭这挥之不去的忧虑。

    西历1492年,经历过战后初期的秩序重建,和一系列规则的制定、落地,nep大区的情形逐渐走上正轨,管理员的生活也随之而越来越有规律,虽然,一切起居和工作地点,还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

    屈指算来,从踏入天堂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

    两千零九十二天,在人的漫长一生中并不算久,世界却已经是天翻地覆。

    几年来一直在地下生活,全凭网络感知、分析和控制外界,这种生活,一点也不像是什么“上帝”,反而更像鼹鼠,或者其他蛰伏于地下的动物。

    经历过多少变故,竭尽全力向最终目标迈进,现在,自己的安全确乎有了一份坚实的保障,待在地下数百米的掩蔽所里,方然终于可以不再担心暴力事件、意外事故和身染恶疾的风险,甚至不用担心核弹的袭击。

    从食物,饮水到空气的一切生命所需,由维生系统提供,安全自然有保障。

    完全无菌的环境,暂时还很难,其实也没有这种必要,只要远离人群,因而也远离了一切高危微生物的宿主

    辅之以消毒措施,就可以极大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四三三章 材料
    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直到今天,也无法完全依赖计算机、人工智能。

    即便在项目研究初期,譬如,一种新药的研发,在核战前的时代就广泛依赖计算机进行化合物构型的初筛,减轻测试流程的负担,加快进度,真到了化合物的进一步筛选环节,乃至临床测试,终究也不能靠计算,而要靠实验。
1...122123124125126...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