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其实,就算都是些多余,方然也并不是十分在乎,反正ne大区的“实验材料”根本不缺,罪大恶极者不论被怎样对待,对他而言都无所谓。
人道,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根本不存在,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冷酷无情。
过程堪称血腥,结论,是否配得上耗费的资源,事关永生,直觉上,方然认为自己必须对人类的意识活动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才会放手让科学家们去探究,现在,774研究机构的报告里,的确给出了某种答案。闪舞www
旧时代的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对“人的意识活动”,并未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意识,究竟是什么,对研究者或普通民众而言,意义各不相同,方然的着眼点则直截了当,“究竟怎样做,才能在身体衰老、毁灭之后,仍保有意识”,进而才有可能在身体之永存宣告失败时,继续探寻永生。
身体,仅靠科学技术便能一直维持下去,这设想未免太乐观。
执着于“永不下车”,便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一种尚未成型、且也不知是否能研发成功的技术之上,相比永远维持身体,意识,是否可以脱离肉身而存在,如果可以,这种“脱离”又该怎样进行,这些都是方然关注的重点。
但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一句流传至今的古老谒语,如今想来,着实意味深长。
不论当年写下这句话的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借用在这里,无非是说明一种现实,让意识去认识、解析意识,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
只不过,自己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也并不关心一个人的意识究竟如何运作;
真正关心的,是“意识是什么”的字面意思,即,一个人的意识活动,客观上究竟呈现为何物,进而才有研究其维系、迁移的基础。
在这方面,774研究机构的报告,的确言之凿凿。
“关于人脑的意识活动,报告我已看过,负责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浏览报告,继而,心生一丝异样,忙于监测“盘古”的阿达民挪用休息时间,与774机构的研发负责人远程连线。
相比于it领域的若干研究机构,ne774机构,并不常受关注,这里也没有阿达民的“替身”随时待命,而是将负责人单独叫到一间办公室,通过摄像头与话筒来汇报情况,顺便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屏幕上看去,774机构的研发负责人,并非獐头鼠目之辈。
但,就是这样的家伙,不久前,却身披白大褂、与几名同僚一起,对手术椅上的脑壳挥舞各种电动工具。
切割头骨,钻孔,组织创面止血,布置电极,明明都可以简
第五六二章 永续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100%复制模拟式系统,原则上,是一种违背现有物理规律的操作。
基于这种认识,不论阿达民,还是774研发机构的专家,都不认为在未来某一天,人类会有能力对人脑“ctrl_c、ctrl_v”。
思考进行到这里,事实上,过往大量科幻作品中的设想,已经被完全否决。
但这一点,本就不是方然的初衷,他关注的并非“意识迁移”、“意识复制”,而是意识的永续维持。
只有正在思考的“我”,这意识,永远维持下去,才是无限长的生命。
从这一动机出发,不难明白,即便人类的科技,出现飞越,甚至突破既有体系而掌握了“百分之百复制模拟量”的技术,能够在破坏、或者不破坏样本的前提下,完整提取人脑的全部讯息,甚至百分之百的将其复制,也仍然无助于永生。
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在观察者眼中,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存在。
站在人的立场上,审视自身,不得不承认所谓“自我”根本便是指这正在思考、正在运作的意识本身。
观察、审视着意识的,是意识,这赋予其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特质。
“意识”这种东西,不言自明,对旁观者、与其本人,价值,意义,本质,全都根本不一样。
故“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对旁观者、与当事者,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且相互间差异巨大。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可以认为,意识,是人脑这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计算机上,正在流动着的信号。
不是人脑中的神经元与神经连接,也不是人脑中以突触形式保存的数据,既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而是在这一套软硬件体系运行之时,流淌在神经元、轴突、树突乃至突触交界处的生物电,所有这些信号的总体。
这动态的存在,便是“意识”。
意识的这种定义,显然,在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中,并没有一个
个对应的、可比拟的存在。
正因如此,将人脑与电脑简单类比的众人,才会一直徘徊、踯躅,而始终悟不透意识的本质,甚至对其视而不见。
对一台数字式计算机而言,运行状态,流淌在系统中的信号,并无关紧要。
数字式设备,皆有随“时钟”运转的特性,线路、器件与模块中的电信号,完全由路径上前一节点在前一选通时刻的电位决定,即便路径多少会有损耗、失真,引入的变化,也会因数字式系统的特性,在下一次信号转换、重制时被抹掉。
换句话说,对数字式计算机而言,流淌的电信号,并不是一独立的物理量,而完全由软硬件体系决定,没有额外考察的必要。
这一特质,并非是说计算机系统,便不会有“意识”;
而是说人的“意识”,一言蔽之,并无法在计算机中找到对应的相似之概念。
正是基于这种本质的认识,结合人脑的分布参数模拟式特性,立即可以明白,即便通过某种手段,百分之百的复制人脑之架构与存储讯息,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具100%相似的“载体”,而无法得到样本上承载的,活的意识。
如果说,无法百分之百复制人脑,是意识迁移、复制的第一道天堑;
那么无法百分之百侦测、再现人脑的生物电,便是意识迁移、复制的第二道天堑。
第一道天堑,迄今为止,人类手中的科学都无法逾越,又何谈将瞬息万变的模拟量之集合,瞬间测度,并将其在复制品中再现呢。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意识迁移、复制”,倘若无法越过这两道天堑,便是白日做梦。
所有这一切结论,对话中,方然只走马观花般想起。
一开始
第五六二章 永续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100%复制模拟式系统,原则上,是一种违背现有物理规律的操作。
基于这种认识,不论阿达民,还是774研发机构的专家,都不认为在未来某一天,人类会有能力对人脑“ctrl_c、ctrl_v”。
思考进行到这里,事实上,过往大量科幻作品中的设想,已经被完全否决。
但这一点,本就不是方然的初衷,他关注的并非“意识迁移”、“意识复制”,而是意识的永续维持。
只有正在思考的“我”,这意识,永远维持下去,才是无限长的生命。
从这一动机出发,不难明白,即便人类的科技,出现飞越,甚至突破既有体系而掌握了“百分之百复制模拟量”的技术,能够在破坏、或者不破坏样本的前提下,完整提取人脑的全部讯息,甚至百分之百的将其复制,也仍然无助于永生。
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在观察者眼中,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存在。
站在人的立场上,审视自身,不得不承认所谓“自我”根本便是指这正在思考、正在运作的意识本身。
观察、审视着意识的,是意识,这赋予其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特质。
“意识”这种东西,不言自明,对旁观者、与其本人,价值,意义,本质,全都根本不一样。
故“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对旁观者、与当事者,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且相互间差异巨大。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可以认为,意识,是人脑这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计算机上,正在流动着的信号。
不是人脑中的神经元与神经连接,也不是人脑中以突触形式保存的数据,既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而是在这一套软硬件体系运行之时,流淌在神经元、轴突、树突乃至突触交界处的生物电,所有这些信号的总体。
这动态的存在,便是“意识”。
意识的这种定义,显然,在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中,并没有一个
个对应的、可比拟的存在。
正因如此,将人脑与电脑简单类比的众人,才会一直徘徊、踯躅,而始终悟不透意识的本质,甚至对其视而不见。
对一台数字式计算机而言,运行状态,流淌在系统中的信号,并无关紧要。
数字式设备,皆有随“时钟”运转的特性,线路、器件与模块中的电信号,完全由路径上前一节点在前一选通时刻的电位决定,即便路径多少会有损耗、失真,引入的变化,也会因数字式系统的特性,在下一次信号转换、重制时被抹掉。
换句话说,对数字式计算机而言,流淌的电信号,并不是一独立的物理量,而完全由软硬件体系决定,没有额外考察的必要。
这一特质,并非是说计算机系统,便不会有“意识”;
而是说人的“意识”,一言蔽之,并无法在计算机中找到对应的相似之概念。
正是基于这种本质的认识,结合人脑的分布参数模拟式特性,立即可以明白,即便通过某种手段,百分之百的复制人脑之架构与存储讯息,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具100%相似的“载体”,而无法得到样本上承载的,活的意识。
如果说,无法百分之百复制人脑,是意识迁移、复制的第一道天堑;
那么无法百分之百侦测、再现人脑的生物电,便是意识迁移、复制的第二道天堑。
第一道天堑,迄今为止,人类手中的科学都无法逾越,又何谈将瞬息万变的模拟量之集合,瞬间测度,并将其在复制品中再现呢。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意识迁移、复制”,倘若无法越过这两道天堑,便是白日做梦。
所有这一切结论,对话中,方然只走马观花般想起。
一开始
第五六三章 种植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事关永生的一切,意识,本质是什么,怎样的技术才可能有助于永生,这些问题,阿达民与nep_774的科学家们都很清楚。
正因如此,在吩咐这些专家、学者们做事时,方然并无特别的顾虑。
永生,多么自然而然的念头,从蒙昧时代起就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即便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实现,身为大区管理员,治下区域内说一不二的“上帝”,有这念头也再正常不过,没有必要遮掩。
最近一年来,nep_774机构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脑的外连。
事关永生,既然意识是人脑中流淌的信号,现阶段既无法读取,更无法复制,且不说即便实现了这一切,也只是制造出与当事者毫无关系的复制品。
那么要在身体朽坏之前,延续意识,便必须另辟蹊径。
在这方面,一个相对可行的策略,是经由外连接,在一段时间内循序渐进的“引导”意识,仿佛导水般将其过渡到新的载体之上。
与简单粗暴的“意识迁移”相比,这种策略,并非是要让意识搬家。
人的“自我意识”,倘若阿达民与专家们的认识没错,应是一种载体中流淌的生物电。
这种东西,可想而知会高度依赖载体,而且极其脆弱。
在针对人脑与意识的研究中,774机构进行过测试,利用电极、线圈、磁共振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对大脑施加影响,结果显示大脑的生物电在外部干扰下十分稳定(这可想而知),但引入脑组织内部的电磁信号,则会对意识构成巨大的影响。
这些研究,原则上一点也不新颖,旧时代的脑科学家们也做过,只是没有这么精细。
试验中,经过巨型计算机的数据分析、处理,nep_774机构的专家们还无意中达成了一项成就:
绘制出人类在旧时代便想做,却没能在盖亚大战前完成的“人脑全景图”。
迄今为止,人类第一次将脑的功能区域,定位到神经簇,原则上这也是最精确而无法更进一步的描述,这一规模巨大的资料,显然对人脑与意识的后续研究大有裨益。
但对于意识迁移,则只有辅助性的帮助。
人脑,相当于分布参数模拟式计算机,显然无法与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等量齐观。
最起码的,百年前的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就已经揭示,人脑的特定功能与特定区域之间,并没有很明晰的一对一映射关系。
虽然可以粗糙的将脑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掌管视觉、听觉、语言表达、空间思维等能力,但这种分划并不准确,至多只能说这一区域的脑组织,负责视觉的神经元、或者意识流动成分更多些。
除此之外,所谓掌管某一功能的特定区域,也会多少与其他功能相关。
此外,不同于批量研发、设计与制造的电子计算机,每一个人的头脑,原则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上也多少会有差异。
这一点,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基本功能上,差异较小,而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高级功能上,差异较大,甚至可以有很极端的情况,部分脑组织先天缺失、或者受损的人,可以很好的将功能转接到脑的其他区域,而没有外在可见的异常。
相比于辅助性的脑区域研究,nep_774的主要工作,还是脑的外连。
与一般意义上的“脑对外连接”不同,传统的大脑神经连接研究,是在已有的神经通路——脑髓上做文章,或者通过外周神经通路来进行。
这种研究,难度其实一点也不高,但凡动用各种手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