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未知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
作者:未知

文案那些历久弥新、以小见大的佛理禅机不是故事,是经验;不是文字,是力量;不是看破红尘的理由,而是看透人生的途径。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也说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在佛的眼里,人没有善恶之分。也许你会做错事,但是这未必就代表着你是坏人,只是一时心性被迷雾蒙住了心灵。驱散这团迷雾,你的心灵就会重现纯净。中国的禅宗祖师六祖惠能在圆寂前曾经留下一首偈语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其深刻内涵是告诉人们就不要做恶,也不要行善,因为世间本来就没有善恶之分。人若想摆脱尘世的羁绊,就应该让心灵在浩渺宇宙中自由畅行,摆脱善恶的分别心。...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 第1部分
文案:
那些历久弥新以小见大的佛理禅机不是故事,是经验;不是文字,是力量;不是看破红尘的理由,而是看透人生的途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也说: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在佛的眼里,人没有善恶之分。也许你会做错事,但是这未必就代表着你是坏人,只是一时心性被迷雾蒙住了心灵。驱散这团迷雾,你的心灵就会重现纯净。中国的禅宗祖师六祖惠能在圆寂前曾经留下一首偈语: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其深刻内涵是告诉人们就不要做恶,也不要行善,因为世间本来就没有善恶之分。人若想摆脱尘世的羁绊,就应该让心灵在浩渺宇宙中自由畅行,摆脱善恶的分别心。
现代人都害怕约束,都在追求身体和心灵的自由,身体的自由无人能做到,所谓“身不由己”就是告诉人们尘世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但为什么有的人依然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心灵的自由带动身体的自由,身随心动,身随心静。
世人信仰佛祖,皆是通过烧香拜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的虔诚,但佛经让人烧香拜佛,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以身为炉,以心为香,用“戒定慧”作为三味真火来修行。佛法要求世人从内心去参悟自然宇宙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修去心灵上的污垢,达到真正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并最终在此基础上使生命得以升华。
世人之所以有众多的贪念,皆是因为内心的执着,执着于某一物。佛法的修行就是告诉人们要去除心灵上的执着,这样你就可以看淡人生的富贵荣华,看淡人生的喜怒哀乐,看淡人生的种种境遇,不再为尘世中事所累,达到身心的轻松。
佛祖在选择传世弟子时曾经要求自己的弟子根据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写出一首偈语,深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则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终佛祖将衣钵传于惠能,惠能最终将佛法发扬光大。世人与深秀无异,只是理解佛法的表层含义,并未参透佛法的深层含义,所以世人只能是世人,佛依然是佛。
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在晚年时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宗教同科学共存荣,那就只有佛教了。叔本华也曾说: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实证的宗教。佛教是真正的无神论,它希望人们修心,而非迷信。
佛教鼻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终日诵经参法,最后参透人生,修得正果。信奉佛法的梁武帝在全国广建庙宇,常做善事,但达摩却说他没有功德。因为他执着于行善,而使自己背上了包袱,没有使内心达到空无的境界。所以,他依然是众生的一员。
人世间固然有烦心事,烦心事固然会让人痛苦,让人烦恼,但烦心事未必就是坏事,而开心事也未必就是好事。只有当你在遇到好事抑或坏事时依然能够保证一颗平静的心,就可以真正的进入自由世界。但你的心灵不再受世俗尘事的牵绊,心灵就可以自由穿行宇宙了。;
第一章生活智慧,到处充满禅意与禅境
禅是一种静思的思维方式,禅是一种静谧的人生哲学,禅是一种静虑的生活智慧。禅不仅存在于习经参禅的大师心中,同样也存在于凡夫俗子如我之身边。禅不能说,更无法用语言表达,它存在于心,需要人认真思考参悟。用心体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事事皆禅意,处处皆禅境,禅无处不在,满天繁星是禅,云卷云舒是禅,坐卧行走住是禅。禅就在人们身边,你发现它了吗
1.人生何处不参禅
禅的智慧:领悟禅学的智慧,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人生看得更透更开更淡,同时也能启迪心灵的大门,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
禅宗主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修身养性的大道,也是一种超脱的大境界。所谓平常之心,就是指平和心大度心从容心自若心返璞归真之心等。总之,禅提倡的就是用不平常之心来观不平常之事。如若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人生便不会再有烦恼。
生活处处是禅学
据说马祖创建丛林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新对禅院的清规进行修订和制订。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革除了乞食的生活制度,规定禅院上下都必须参于劳动,自食其力。不仅如此,他还将禅学的思想运用到劳动实践中,自身坚持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也亲历亲为,从不假手于弟子。
直到老年之时,他仍然坚持亲自从事粗重的工作。弟子们看着师父年纪已经一大把了还要上山担柴下田耕作,实在是于心不忍,便偷偷地将他的农作工具给藏了起来。马祖禅师知道这件事后,便以坚决的口气说道:“我何德何能去劳烦他人为我做事呢人活在世上,如果不亲自参与劳动,那不是和废人一样吗”不仅如此,他还表示,如果不让他劳动,他就坚持不吃饭。不得已,弟子们只好将工具还给了他。这时,禅师才恢复了欢喜的表情,和大家一起下田劳作。从此以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便成为禅院的精神,而禅师也成为丛林的楷模。
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参禅,并不是多么高深的论调,它和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参禅就需要做一个“世外高人”,不问世事,不问红尘,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恰恰相反。禅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挑水砍柴和种田这样的事情,都蕴藏着深深的境界。对于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禅学不仅仅只有从打坐读书中得来,天地万物万事万物亦处处是禅机。
在禅者看来,人生一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为“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为“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为“参禅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玩文字游戏,其实这里面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抓住问题的关键
有一日,智闲禅师开堂对众人说道:“你们经常问我,如何才能明心见性,今天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之前,先打一个比方:假设现在有个人在树上,他的嘴衔着树枝,但手和脚都触不到任何东西。就在这时,树下有个人问他:请问师父,究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倘若树上的回答他,那毫无疑问他会从树上摔下来,即使不死也得受伤;但倘若他不回答,便是对树下人的不敬。你们都说说看,这树上的人要怎么做才能摆脱困境呢”
众人听了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只有大弟子站起来说:“什么才是祖师西来意,树下之人何必等师父上树之后才问呢上树前为何不问”禅师听了哈哈大笑,示意大弟子回答地非常好。
其实,大弟子的回答并没有明确答复师父的问题,但却明确地指出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大树下人参禅的时机不对。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参禅,只要得到答复便可,那为何在上树之前不去请教呢大弟子能够追问前因,釜底抽薪,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境界可谓高深。
世人都认为,想要对人生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就必须“悟得开”。固然,“悟”是达到高境界不可或缺的品质,但除此之外还要“修”。“悟”是一种瞬间便豁然开朗的觉醒,而“修”则就是日积月累下的真功夫,它们就像鸟儿的双翼一样,缺一不可。倘若一个人悟到了真理,但没有修炼,那也只能让这个真理成为“空中楼阁”;若一个人只顾修炼,却无法悟出真理,那也等于“盲人骑瞎马”,空忙一场。
生活中,很多人不就是不懂得什么才是关键的问题,才会一再重复失败的路线吗他们过于执着,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不放手,走上了一条路便不回头。其实回头想想,如此做又是何苦呢换种方式或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读禅悟人生
人生道路几多坎坷,谁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且很多苦难都是突如其来的,想到的,没想到的,发生的,没发生的,酸甜苦辣之百般滋味全都需要自己来承受。幸与不幸,其实全在于自己的心态。禅学只是给人们提供一些方法,指明前进的道路,最终的修行还是要靠自己。人生处处可参禅,但是切记:修行不可操之过急,禅学需要一步一步来参。
2.参禅才能悟道
禅的智慧:悟道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性的调节过程,即自我心理疏导。悟道有个前提:那就是参禅。参禅归来,才能悟道。
活在这世上的每个人,都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悟世间的一切。世间事纷繁复杂,就像是一条湍急的大河,倘若能渡过去,便是开悟,留下自信,造就勇气;而倘若渡不过去,那么便会留下颓丧,助长自卑。
参何禅悟何道所谓参禅悟道,是禅宗欲令人人参悟佛性,以达“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的庄严术语。“禅”就是佛心,就是圣心。参禅是为了见性,因为无量禅定三昧总是不离性之体用故。而道就是心,所谓悟心就是悟道。换句话说,见性即是悟道,悟道即是见性明心是也。
禅学中的高与低
古时候有个少年,他遇到一件让自己苦恼的事,便找到一位老禅师请教。老禅师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说道:“我自小便喜欢丹青,也曾经诚心诚意地和几位名家学过画画。不过,我总是觉得那些所谓的名家都是徒有虚名,自认为他们的画技都不如我,所以跟着他们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作的画却又无人欣赏。“
听了少年的话,禅师说道:“我虽然并不擅长于丹青,不过也懂得欣赏。你不妨画上一幅,让我看一看吧。”少年说:“这个很容易,你说什么,我就画什么吧。”老禅师指着桌上的茶壶与茶杯说:“就画这茶壶与茶杯吧”
少年铺开笔墨,不一会儿便画好了。禅师一看:纸上一个略略倾斜的茶壶,看起来古朴却不失质感。其中流出一道水向茶壶下方的茶杯中注入,而小小的茶杯中水波微荡。的确不失为一副好画,少年脸上也露出颇得意之色。不过禅师却说道:“不对不对,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少年不解地问道:“哪有茶杯往茶壶中注水的道理”禅师说:“是呀,哪有茶杯向茶壶中注水的道理你既然知道,又何必再问我呢”少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禅师是说他过于高傲,于是面露愧色,拜辞而去。
少年自认为画技颇高,不愿意和那些名家学画,自然学不到真正高超的画技。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若想有所求,若想有所学,应当先将自己放低,否则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任何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人,都注定只能得到失败
禅就像是一杯清水,当你走累的时候不妨坐下,细细地品上一杯,可以沉淀一下自己过于忙碌的心情。
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从前,有一个叫潭崇信的禅师,他在还没有出家之前非常贫穷,靠卖饼度日,连一个固定的住所都没有。由于他卖饼的摊子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边,寺中的道悟禅师见他实在可怜,就腾出一间小屋让他居住。崇信自然是非常感激,为了感恩他每天都会给道悟禅师送10个饼。不过禅师每次收下之后,总会再让寺中的弟子再拿一个还给崇信。这样过了几天后,崇信终于忍不住了,他有些生气地问道悟禅师:“这饼明明是我送给你的,可是你每天都还回来一个,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悟禅师温和地说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我为什么不能每天还你一个”崇信还是不服气:“我既然能送给你10个,又怎么会在乎你还我一个呢”道悟禅师忽然哈哈大笑,说道:“难道一个你嫌少吗10个我都没有嫌多,1个你还嫌少”崇信听后,忽然有所开悟,便决心向道悟禅师求道,准自己出家。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崇信自信地回答:一生万法,万法皆一道悟禅师欣慰地笑了笑,随后便为崇信剃度。
这个故事,表达的其实就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道悟禅师腾出一间屋子让崇信居住,表示“我的就是你的”;而每天还给崇信一个饼,又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一开始崇信不能领会这其中的意思也是无可厚非,毕竟这需要极高的境界。但反复如此后,便终于触动了崇信的灵机,最终使他觉悟到“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自古以来,历代开悟的大师难以计算,他们早已不受生死的束缚,修得自在无碍之法身。其实,他们独一无二的法门便是参禅悟道。禅,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大作为,它可以发生在生活中每一时每一刻。我们身边的每个故事,都渗透着深刻的禅机,当你参悟了这些禅机时,人生便已经豁然开朗。
读禅悟人生
心如明镜,禅里禅外是人生。也就是说,禅就是生活,它不受宗教的束缚,不受阶级的限制,要想让自己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就必须让禅心陪伴自己一生,只有参禅才能悟人生。
3.禅定止乱心
禅的智慧:对于禅定功深者来说,根本不存在有无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们随缘自在,每一天每一时都是好日子。
所谓禅定,又叫做“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为看破。因此,禅定能够让人们混乱的思绪很快平静下来,专注于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先到达“至静”,再到达“寂静”,从“身空”“心空”最后到达“虚空法界”。当然,要想达到禅定的境界,需要具备一种“超越的精神”,否则便无法突破生理心理及浅意识的障碍。
禅定生智慧,乱心生烦恼
乱心是指什么其实就是杂念。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凡夫俗子总也不能逃过这个“规律”。而禅定有动与静两个方面,静的一面是妄念止息,集中精力;而动则就是在各种定力中所生起的大智慧。
古时候的人们吃饭没有自来水,都是直接用的河水。不过一遇到下雨天,河水就会变得浑浊不堪,当然不能直接饮用,这时该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就在水缸中放上明矾,不一会儿水里的杂质就会沉淀下去,水便可以饮用了。禅定的作用,就是要将人们心中的杂质沉淀下去,使我们的思想变得纯净变得单纯。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修行人才会有修行禅定的必要,普通人不必如此。而事实上,禅定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不安分的环境中,或者说面对一些不安分的外界环境。这些环境导致人们像一只猴子一般,跳上跳下,忽左忽右,始终不能安静地呆在一处地方,人们心中的意念自然也不能长久地保持一个,就像飞奔的马一样不停地跳动。而参禅,则可以将那些心猿意马的意念给拴住,将那些杂念统统赶走,如同将一块明矾放到了浑水中,水就会立刻变得清澈起来。
想要提高自己的专注能力工作能力,都需要依赖禅定的功夫。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很多人都有极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一种途径来释放。禅定能够让我们转化压力,遇事冷静沉着,以理性智慧化解问题,在定力中产生智慧。
通常情况下,普通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总是会持续数日甚至是数月之久。但对于禅定功夫深厚的人来说,可在数小时之内便化解,甚至是瞬间。古时候的人们练习射箭时,必须要达到“只见射物”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射一只小鸟,那就必须让自己的眼中只有小鸟,没有小鸟所栖息的树枝以及其它,否则便不能算是到达了大境界,而这也需要禅定力。
读禅悟人生
杯子里的水如果动荡摇晃,便无法反射出外部的事物,其实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如果总是处于不安的状态,便不能平静地看待外界事物。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借助禅的功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4.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禅的智慧: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快乐的过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向着快乐的方向,否则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不如死去。
尽管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都不一样,但快乐却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看起来衣食无忧的人,往往是最不快乐的人,而表面上一无所有的人,却可能是最开心的。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承担,一种责任,但是如果你拥有禅的智慧,当你挑起这些担子时,即便是汗流满面,也能快快乐乐地向前走去。
天堂与地狱之别
无德禅师曾给他的弟子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了一个大门前,进门的时候司阍对他说:“如果你喜欢吃,那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如果你喜欢睡,那你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如果你喜欢玩,这里也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如果你讨厌工作,那我可以保证到里面你会无事可做,不受任何约束。”;
此人听了很高兴,他便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在那里吃了玩,玩了睡,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他开始慢慢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便问司阍:“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也会觉得无聊。玩得太多,现在我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吃得太饱,使我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大脑也变得迟钝了。你能给我找一份事情做吗”司阍答道:“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
又一个三个月过去了,此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对司阍说道:“这种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如果还要继续这样下去,我宁愿下地狱”司阍说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难道你以为是天堂这里除了吃玩睡,什么也没有,这种心灵上所受的煎熬,远远大过于皮肉之苦,任何人都会受不了的。”
故事中的那个人虽然衣食无忧,但终究得不到快乐,倒宁愿下入地狱。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古龙曾经说过:语不惊人,不如闭嘴;生不快活,莫若死去。是的,不管物质条件再好,如果生活得不快乐,还不如就此死去。
飞蛾扑火,是自取灭亡,很多人都会笑飞蛾的“傻”,但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飞蛾的影子呢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选择了令自己最痛苦的生活方式,周围有数不尽的快乐,可是他们偏偏看不见。
追求快乐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很多人往往需要学习才能感受地到。不过,这并不妨碍快乐所带给我们的充实感。既是如此,那么我们又何不努力去追求呢与其在痛苦中挨过一天又一天,倒不如经过艰辛的努力后迎来快乐的新生。
懂得快乐,善于快乐
寺中的一个弟子生病了,连续三天发着高烧,还昏迷不醒,急坏了寺中的众位师兄弟。师父决定亲自下山一趟,为弟子买药。可当他在返回的路上,却在山脚下看见弟子,活蹦乱跳地跑了过来,对他说:“师父,你不用担心了,我的病已经好了。”师父松了一口气,说:“你真地把我吓坏了。”弟子说:“师父,你带我去集市吃汤圆吧,我好久都没有吃过了。我还想看木偶和耍猴,好不好”师父说道:“当然没问题,你跟我走吧。”师徒二人在集市上玩了很久,直到天黑才返回。
走到寺门前,师父才发现弟子不见了,左呼右唤都见不着人。他走进了禅房,却看到那个弟子依然躺在床榻上,面色如纸。他伸手一摸,弟子的体温还是热的,可是呼吸却已经停止了,很明显是刚刚才断气的。
故事中弟子令人动容,很明显,他是想用一种快乐的形式来结束自己的人生。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候的感受,是一种感觉良好时的情绪反应。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实在是一种高深的智慧一种博大的气度一种动容的气魄。
生活在现在这个喧闹复杂的社会中,现代人一生快乐的又有几人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进步让很多人只顾着追求“成功”,而淡忘了快乐。但“成功”与“快乐”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并存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快乐的源泉,就看你是否能够挖掘出来。如工作累是为了给快乐创造物质基础,生活累是为了完成快乐的人生责任,社会累则是为了扩大快乐的领域等等。倘若人人都能够这样想,那么就会和快乐不期而遇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人们不快乐的程度就是取决于世界的本相与他们心目中“应该是”的样子之间距离的远近。倘若我们不去苛求,那么快乐就会变得简单许多,即使很多事情不能如愿,快乐也会如期而至。
读禅悟人生
一位哲学家说过:“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也就是说,快乐是由自己决定的,它并不会受到周围人或事的干扰。只要你想,那么天地万物都能为你带来快乐;但如果你不想,不管怎样都会不快乐。
5.人生有自然的节奏
禅的智慧:禅语: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本来就是自然的,成功是自然的,所以不要欢喜过度;失败也是自然的,因此也不要伤心过度。
一个懂得顺着节奏生活的人,能够
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