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鸿蒙树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康广陵
似乎是一本武侠小说,略略看了一段,写得还不错,看得出来,无论从文笔跟人物塑造等,都在模仿金庸,颇有几分神韵。
不过想要在报纸上连载不是那么容易的,再说就算连载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唐瑛没有心情看下去,不过她不想打击儿子的信心,鼓励道:“不错,写得很好,比金庸倪匡都好!”
刘羲道:“咱们家已经这样了,反正钱也不够,不如放手一搏!我们这样这样……”
刘羲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望着他稚嫩而坚毅的面庞,唐瑛从丈夫失踪后第一次感觉到了依靠。
没想到自己这个一向有点迟钝的大儿子,现在竟然想出了这样的主意!
她思虑了半晌,重重地点了点头道:“好,我明天就辞职,放手一搏!”
两天后,一家叫做《港岛日报》的三流小报悄然易主了。
说起《港岛日报》,算是港城最早创办的一批报纸了,有几十年历史。
曾经也辉煌过,一度是排名前列,数一数二的大报。
但是经过几次易主,早就没落了。
此时《港岛日报》内部,已经人心惶惶。
每一次易主,就意味着一次变革,意味着可能会裁员。
如今这个时期,港城资金大规模外逃,移民潮汹涌澎湃,整个社会经济都不景气。
被裁员的话,很可能全家跟着饿肚子。
再说就算不裁员,大家也怕新老板又来折腾一番,到时候报社折腾垮了,大家一样倒霉。
员工们实在被一茬茬的外行老板折腾怕了,许多有能力的都跳槽。
众人窃窃私语的时候,就看见旧老板带着新老板进来了。
新老板是一个美貌的中年妇女,看起来很和蔼知性。她身后跟着个瘦高的年轻小伙。
这二人正是唐瑛刘羲母子。
《港岛日报》每日发行量在三千份左右,在港城报业中,是个弟中弟的角色。
不过它也有许多优势的。
一是渠道完善,毕竟多年老店了;
二是人脉广,很多早期的报业工作者都是从《港岛日报》出去的,有份香火钱在;
第三是设备完善,连印刷厂都有,虽然老旧了点,但能用,可以省很多钱;
四是占地广,如今地价不值钱,但过两年就要起飞,到时候光是卖地皮都赚翻。
当然最主要的是它便宜,报价二十万,因为老板急着处理资产移民,被压到十三万就拿下了。
原来的老板为唐瑛介绍了一番报社的骨干,然后又说了几句场面话,就匆匆离开了。
唐瑛将三十几个员工一起叫了过来,按着刘羲设计的话,给大家画大饼。
比如说,把大家的工资全部提升20%,看起来很慷慨,但一来要下个月才发工资,暂时不用付出,二来按照他的规划,后面几个月会很忙,加班是常事。
这个时代大多数公司都不给加班工资,他涨的20%相当于加班工资罢了,毕竟这些员工原先工作是很清闲的。
而且就是提升20%,也不过刚刚跟这些大报的薪资持平。
他预计的是,一两个月内,《港岛日报》就能发展到一流大报的程度。
那时候还是要涨工资的。
只不过那时候涨,员工们觉得理所当然,提不起兴趣。
不像现在涨上来,人人都觉得新老板很慷慨,一个个工作起来激情满满。
她也不知道刘羲哪儿学的这些坏招,心慈口软的她原本是干不来这种事的,不过为了女儿,不得不把良心遮掩起来。
动员大会开完,员工们安心地散去,只剩下几个管理层,继续开小会。
&nb
第七章 报纸大卖
刘羲没想到老严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单纯”,笑道:“你认清楚了,是金庸新—著,作者笔名叫金庸新。”
“咳咳咳……”老严差点被呛死,急赤白脸地道:“怎么能这样呢要是金庸先生告我们怎么办”
刘羲道:“这种事本来就是糊涂官司,不怕告的。
不过为了咱们报社的名声,两三天过后咱们就把作者名改过来,同时登报道歉,就说是临时工干的,然后你这个主编主动承担责任,降为副主编。”
刘羲见老严脸都绿了,笑道:“权宜之计罢了。主编由我母亲兼任,过段时间,再给你提升上来。”
听到主编由老板兼任,严助一下子就气顺了,拍着胸脯大声道:“没问题!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个人小小牺牲算得了什么!”
下午,刘羲开始亲自把关内容审核。
因为还没招娱记,所以今天的内容都是从别家报社那里买的。
这些新闻要么是过期的,要么是比较平常的,真正劲爆的新闻,别人都自己独家刊登,不会卖的。
刘羲看了半天,摇头道:“不行!你们写的这些一点趣味性都没有,谁看你的!”
有个老编辑低声抱怨道:“本来这些新闻就没什么爆点,我们有什么办法!”
其他人虽然没说话,但面上也是赞同的。
刘羲道:“你们的思路不够开阔。你们看这篇文章,明星做义工,平平淡淡像白开水一样,谁爱看。要是像这样写呢”
他写下一行字,道:“这是标题。”
众人一看,写的是:“震惊!大明星房龙跟钟初虹竟做这种事!”
没错,就是后世鼎鼎有名的“震惊体”。
众人初看觉得无厘头,但一品就察觉了妙处,光这个标题就能吸引读者了。
看来少东家是个高手,众人马屁不要钱地拍起来。
见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刘羲指点着文件,侃侃而谈。
“首先,每条新闻要有一个能抓住读者眼球的标题,哪怕跟内容没什么关联。我称之为‘标题党’。
其次,内容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承转启合,像山峰一样起起伏伏。
我还是以刚刚这条新闻举例,若是我来写,我先写偶然发现两人聚会,然后又如何跟踪,总之营造出一种紧张悬疑的气氛,甚至文章里的气氛,可以把读者的想象往男女桃色方面引。
等到最后段落,再揭晓答案,然后把两位明星狠夸一遍。再来点正能量的鸡汤。
这样即使读者发现上当,也不会太生气,而且以后他们还会继续上钩。”
刘羲不但传授了“标题党”**,还有“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套路,还有名字代替法,“疑似”**。
这个时代的记者还比较纯洁,写新闻基本上都是一五一十的,因此经常发生名人跟报社打官司的事。
为什么后来那些新闻编的那么离谱,反而很少有人告了呢
因为后来的记者更坏了,基本上不指名道姓,都是“疑似xx”,或是某姓女星,或者其他代号。
反正明明是在编排你,所有人都知道说的是你,报社不承认,你就没办法。
这些超时代的经验传授下去,编辑们如同醍醐灌顶,一个个看向刘羲的目光充满了崇拜。
这群人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只是思维有些僵化,如今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个个都干劲十足起来。
第二日,一份份的报纸都运送出去了。
报社的人都有些心不在焉,忐忑地等待着消息。
别说他们,就连刘羲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毕竟这是把小呦呦做手术的钱拿出来做最后一搏,可出不得半点差池。
此时全城的各大报刊亭,都把《港岛日报》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毕竟免费的东西,卖多少钱都是自己的,比卖其他报纸划算多了。
马小云是一个房产销售员,他每天都有买报的习惯。
如今房产生意冷清,每天一份八卦娱乐报,就是最佳打发时间的法子。
他没有固定买哪个报纸的习惯,今天在报摊老板的推荐下,顺手买了一份《港岛日报》。
粗一看,整个报纸排版布局很顺眼。
翻开第一篇,社会热点,“震惊!八旬师奶从不喝水!”
&n
第八章 拜访薛连信
翌日。
金庸买了份《港岛日报》,又将前三天的旧报也收集了过来,认真看起来。
今天的《港岛日报》第一篇新闻,就是公开致歉信。
称是临时工编辑为了冲业绩,讨好老板,才用了“金庸新”这个笔名来混淆视听的。
如今那位可怜的临时工已经被开除了,就连报社主编都受了连累,被降职了。
金庸心里有喜有气,更多的是无奈。
喜的是武侠小说后继有人,如今武侠小说正处于断代的时期。
气的就是自己被消费了,还得不到一分钱。
无奈则是因为对方太狡猾了,弄得他这口气不上不下的。
本来这个官司就打不赢,你总不能因为别人跟你笔名相似,就说人家抄袭吧。
何况别人都这么诚恳地道歉了,自己再抓着不放,好像显得自己小肚鸡肠似的。
民众纷纷怒骂《港岛日报》不要脸,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身体很诚实的去订阅了。
毕竟如今武侠创作处于断代时期,这么好看的小说基本上没有了。
一张报纸可以打发大半天时间,比其他娱乐方式便宜太多了。
其他报纸也纷纷批判,称《港岛日报》是报界毒瘤。
殊不知正好起到了广告的作用,销量进一步上升。
在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关注下,《港岛日报》第七天的销量飙升到了史无前例的二十八万份。
这是一个历史性记录,此前的单日最高销量是《东方日报》的17.8万份。
新的一周开始了。
所有报界同行都在关注着《港岛日报》的销量。
毕竟今天是免费期结束,可以看到真实情况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港岛日报》的崛起,其他几大报纸的销量都有不停程度的下跌。
尤其是《东方日报》,因为风格跟《港岛日报》接近,跌得最惨,已经滑到了第三名,差点快到第四名了。
他们之所以还没采取行动,就是打算看了今天的销量再做决定。
十八万份!
拿到今天的销量统计,刘羲母子都露出了笑容。
唐瑛大声宣布:“大家一起创造了奇迹,感谢大家的付出!这个月,所有员工奖励双薪!”
报社里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都与有荣焉。
不多时,各大报社都拿到了销量数据,心情都变得阴郁起来。
特别是《东方日报》马家,负责报业的马成坤把整个报社大大小小的负责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他弟弟马如龙狠狠比了个手势,道:“二哥,咱们直接给他来个釜底抽薪,看他怎么狂!”
他们马家是靠社团起家的,可不是循规蹈矩的家族。
马成坤沉吟了一阵,道:“找几个烂仔去闹一闹,试探一下对方底细。动作别搞大了,这几年o记把我们家盯得紧,如今正是家族转型时期。”
结果没过一阵,马成坤接了个电话,脸色一阵难看。
马如龙问:“二哥,发生了什么事”
马成坤道:“大哥打电话来,叫我不要搞《港岛日报》,说是有港府的大人物带了话的,另外道上的一个老前辈也打电话过来说情。”
马如龙惊讶道:“这《港岛日报》的新老板是什么来头黑白两道都通吃么”
看了二哥一眼,问:“咱们还继续搞他么”
马成坤生气道:“还搞个屁!报纸不过是家族生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你还想为了点报纸销量,把家里所有产业都搭进去不成”
当天晚上,几大报业都接到了黑白两道的警告电话。
原本打算搞不正当手段的,都连忙收手了,只得跟着学习《港岛日报》的套路,公平竞争。
一时间,港岛娱记迅速狗仔化,那些明星名人苦不堪言。
所有人都以为唐瑛背景通天,其实她哪有什么背景。
丈夫工作的部门属于机密性质,她连丈夫的同事上司都不认识。
官面上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儿子的建议,联系了驻港办。
如今正是中英谈判的关键时期,统战工作十分重要,如今有一份大报主动靠过来,驻港办主任大喜过望。
他了解了情况之后,通过自己的关系,联系了港府的一位高层。
政府里的人又不傻,知道港城一旦回归,肯定要受到大陆方面的管辖,这点面子又岂会不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