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古代生存手册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米饭家族
直缀服男子皱着眉头,习惯性的伸手去端茶,端到手上才发现是一个有缺口的粗瓷碗,不知道被多少人用过,听见下面议论的声音更加大了,不由的把茶碗往桌子上重重一放。
“吵什么吵!书办大人面前岂容你们放肆?”里长对着下面的人吼了一句后,又向着直缀服男子谄媚的笑了笑。
堂屋里安静了一瞬,转而说话的声音更大了。
直缀服男子受不了这种吵闹的环境,用眼神示意了旁边的差役一下。旁边的差役惯会看眼色,知道书办大人是要示威,便拿起随身带着的棍子往李家的桌子上一敲。
也不知道是差役的力气太大,还是李家的桌子不结实,被敲了之后,就发出一声闷响——散架了。
这个威慑效果出乎意料,堂屋里的人一下子就安静了。愤怒激动的情绪过去了,对官府的惧怕又冒了出来,村民们这才想起上面这是县衙里来的大人,顿时不敢出声了。
直缀男子放弃了他‘亲民如子’的想法,直接开口道:“本来税收这块是里长负责的,但此次征粮是圣上的的旨意,各郡县都要在这个月内收完。因此县尊就安排鄙人下来了,所以不管如何,粮食是一定要收齐的。”
一听是皇帝陛下的旨意,周围人就蒙了,良久才有一个喏喏的声音道:“可是大人,我们确实拿不出啊。”
“这次征粮是为了预防草原叩边,如果实在拿不出来,运粮的还要役夫,你们直接出人去运粮好了。”直缀男子轻蔑的说道,他觉得这些百姓就是些鼠目寸光的家伙。边关都要打仗了 ,他们还在吝啬家里的几颗粮食。
从小生活富庶的直缀服的男子想不到,对他来说的那点粮食,是这些百姓一家子的命。即使听到了这些百姓的说辞,也只以为他们是奸猾之人想要躲避赋税。
最后,书办下了通牒:“你们到底是要交粮还是人,自己想好,明天统一带走。”
直缀服男子说完直接甩袖走了出去,里长在后面跟了一句:“你们好好考虑!”说完就紧跟着出去拍马屁了。
衙门里的人一走,李家的整个堂屋就成了闹市,大多都在哭天喊地。也有个别人清楚胳膊确实拧不过大腿,已经在思考着:到底是交粮,还是去当役夫。
李玉儿已经被听到的消息打蒙了,浅水湾太封闭了,以至于她从来没有听到过关于外界的信息。在周围人都不知道外界的情况下,她也就没有继续关注,只在为温饱奋斗。她她只知道这个国家叫‘大夏’,国家大事对现在的她来说太遥远,没想到马上就与她息息相关了。
“大伯,草原离我们这里远吗?”李玉儿走到李家见识最广的大伯身边问道。在李她的思维里,要征收粮食为战争做准备,因该是在离战场近的地方征收,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耗。因此,李玉儿十分担心自家靠近战场。
“远着呢。镇上跑过货的人说‘坐牛车都要走三四个月’”李老大说完又把两个弟弟喊到一起,商量税收的事情怎么处理。
“张氏还怀着孕,翻了年就要生孩子。家里四张嘴,没有粮食,实在是养不活。” 李老二忧愁道。
“我家也差不多。”李老三考虑了半天也没有说出有效建议,只附和着说了一句。
“按照这个态势,镇上的瓦窑怕也要关了。”李家老大也在叹息。
李家三兄弟只有老大家过的好一些,因为他学了一门手艺,会做瓦胚,会烧窑。只是这税再收过一遍,怕明年整个镇上的人都买不起瓦,修不了房,瓦窑也只有关闭了。
“那要不我们去当役夫吧。”李老三试探着说道。
李玉儿在旁边听到赶紧阻止:“战场上的事儿怎么也说不准,到时候要役夫上前线怎么办。”不是她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她们家离不了男丁,如果三个男丁去了战场没回来,她们家剩下一些妇孺,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就是!你还没有一个小孩子懂事。你忘了十多年前那次徭役,有多少人回来?”李老大也赶紧阻止,他记忆中十多年前他们村里有十多个人去产加徭役,结果都没回来!那次还只是去修河堤,这次可是往前线运粮。
“那到底该怎么办?”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得有个办法吧。虽然很烦躁,李老三还是没有把最后一句话吼出来。
“先去买粮吧。我家里还有些钱,天无绝人之路,总能把粮筹齐的。”李老大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道。
“我家也还能挤一些,可是周围人都没余粮啊,上哪里去买?” 李老三说道 。
“李财主家有。”李老大毫不犹豫的说。
“那个周扒皮?我们才把他家的债还了,现在又要向他买?”李老二惊讶的问道。
“其他人家拿不出这么多粮。”
“什么时候去买?”李老二一边吩咐着张氏拿钱出来,边问道。
“马上,不然等大家都反应过来,那个周扒皮就要涨价了。”,李家老大说完就和李家老三一起离开,回家去拿钱了。
此时,聚在李家的人都已渐渐散去。李老二和李玉儿都顾不得收拾桌子的残骸,聚在一起清点家里的银钱。
这几年李家挣得钱多用来还债,剩下的不多。把家里的每一个铜板都翻了出来,数了三遍,还是不够。
“这些钱拿来卖粮,都不够交一半,难道真的要拿家里的粮出来?”李老二愁眉不展。
“要不先到李财主家借一借?不能借再用家里的粮食。”李玉儿小心的提出建议,反正不管怎样她都不想她爹去做役夫的,太没有安全保障了。
“那个周扒皮的利钱这么高!”李老二想起他为了还债,这几年的非人生活,梗着脖子大吼了出来。良久他垮下了肩膀,红着眼眶道:“没有其它办法,也只能这样了。”
那一刻,李玉儿深深的体会到了她父亲的悲哀,在这个时代,不光是女人艰辛,而是所有底层人都在艰难求生。
天已经黑尽了,李玉儿还是没有心情做饭,她想今天整个浅水湾的人因该都没有食欲吧。通往自家院子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李玉儿还是站在门前看着那个方向,脑子里的思维飘飘忽忽,像是想了很多,又像是什么都没想。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笼罩在黑暗里的火光进入到她的视线,是她爹和大伯他们回来了。一行人都很沉默,他们背上的粮食像是有千斤重,让他们一步步走的十分缓慢。
在岔道上与两兄弟分别后,李老二回到了家。
李玉儿见她爹放下背篓后,就递上了一根汗帕。看到背篓里的粮食,李玉儿沉下了心,这比他们预料的还要少。
李老二坐在板凳上,在黑夜里没人能够看清他的表情,李玉儿却从他佝偻的身形中感觉到了绝望。
“周扒皮趁着人多,提高了粮价,我们也没有借到粮食……。明天还是跟着跟着官差去当役夫吧……。”沉默了良久之后,李老二才艰难的开口,只是那声音轻的恍惚要飘散在空气中。
“爹,不能去,那太危险了,我和未出世的弟弟都离不开你。”黑暗中李玉儿想去抱住她爹,这时候她才发现,她爹比她印象中的还要瘦。
李玉儿想起了她爹自己都吃不好,还想让她吃饱的日子,心里对挨打的事真正的释然了,谁没有过心理失衡的日子?她前段时间也心理失衡了,带着前世记忆的从出生起就在关注她的家庭,分析她的亲人,虽说是为了生存,但这也阻碍了她真正的融入这个家庭,这个时代。以前她以为接受了这个父亲,现在才知道以前她没有在内心的最深处认同,今夜她才在心底真正的亲近这个父亲,不是以穿越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单纯女儿的身份。
“就像大伯说的‘天无绝人之路’,一起努力,肯定能活下去。”李玉儿坚定的说。
第二天,里正来收粮的时候,李玉儿家交了买回来的和家里存的。至于余下的粮食吃不到秋收的问题,只有以后考虑了。
☆、第13章 大旱
天气阴沉,空中丝毫没有太阳的影子,浅水湾已经半个月没有见过阳光了。
李老二端着碗站在屋檐下望着天空,半天都没有喝一口稀粥。
“爹,你在等出太阳吗?”李玉儿问道,往天他爹都是几口喝下稀饭,再去砍柴,今天状态确实有点不对。
“今天是小雪,霜降那天也没有打霜,这天气有些反常。”李老二头也没回。
天上确实没有一片雪花飘下,李玉儿闻言打了一个寒颤。她虽然还没有学会二十四节气的算法,但也知道小雪不下雪,意味着明年很有可能大旱!
李玉儿看着房间里仅剩的半缸粮食,她本来打算这让它撑到明年开春,再用野菜撑到收获。如果明年大旱呢?春天有没有野菜?粮食还有收成吗?
果然,等到了晚上天空也没有飘雪的迹象。
“爹,我想在家里种折耳根和车前草。”李玉儿仔细思考了后对李老二说道。
农家女古代生存手册 第7节
“在家里在?种在院子里?”李老二问道。
“我是说,用缸或者木桶种在屋里。”李玉儿小心的说道。
“为什么?”李老二知道李玉儿是个懂事的人,不会把家里的东西乱用,但还是要知道她想做什么。
“折耳根和车前草不是春天温度高了,才长得好吗,我觉得家里的温度要高些,说不定,折耳根和车前草就长了呢?”李玉儿解释不了大棚蔬菜的原理,只能用猜测的语气。
“家里的几个空缸和木桶都拿去用吧。”李老二觉得基本会白忙一场,但看着女儿期盼的的眼神还是同意了,万一真的长出来了呢?
李玉儿得到同意后,就跑到河边上去挖折耳根。折耳根秋天的时候叶子就已经枯萎了,但地下的根还是好的,春天的时候又会发芽。她记得这段河岸有很多折耳根。
挖好了折耳根,种在装着沙土的缸里,又把车前草种在装着半腐的树叶和土壤的木桶里,将缸和木桶都放在温度相对较高的灶屋里,希望它们能够顺利生长。
想到明年可能要大旱,李玉儿想浅水湾的小河会不会断流?如果断流了,河里也就没有鱼虾了。为了以防万一李玉儿决定这段时间要把时间都放在抓鱼上,吃不完就做成鱼干,当存粮。
李玉儿把自己的想法给她爹和大伯说了后,三家人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抓鱼上。
浅水湾其他人家开始还都在笑话李家三房饥不择食了,后来渐渐也有人加入到抓鱼的行列,只是还没有掌握鱼的做法,对抓鱼这件事是逼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很积极。
这个时代河流水质好,浅水湾的这条河里的鱼以前又没人抓过,因此很多,还很肥硕。三家人每天都收获百十条,感觉心情都明朗了。
看着抓到的鱼,李老二露出了笑脸:“以前只把鱼当菜吃,没留意。现在看来,以前真是浪费了。”
每天的收获激起了李老二抓鱼的热情,以至于抓鱼这件事儿完全轮不到李玉儿了,她的工作变成了每天在家里熏鱼。
虽然每天都要抓几十条鱼,但不知道明年的年景到底好不好,还是要节约着吃 ,剩下的鱼都要赶快熏干,不能让它们腐坏。
李玉儿没有熏过鱼,浅水湾也没人有熏鱼的经验。还是大娘把熏肉的方法交给她,无奈之下,李玉儿只有用熏肉的方法熏鱼。
没有经验的李玉儿最开始在灶屋里熏鱼,希望一直点着火的灶台可以把屋里的温度提高,让她种的野菜好快点发芽。然而那浓烈的鱼腥味和呛人的浓烟很快就打败了她,便在院子里加了一个架子挂鱼,在下面点燃锯木面和还没有干的树叶熏。
浅水湾这条河只能算小溪,因此里面的鱼数量也是有限的。加之浅水湾其他人意识到粮食危机后,也加入了抓鱼队伍,李老二每天收获的鱼就渐渐减少了,几天后即使有别的河段的鱼游过来,每天也只能收获十多条,天越来越冷。
即使每天只能收获几条了,但李老二还是天天都要去抓鱼。直到天气越来越冷,一出门手就会冻僵,李老二才停止抓鱼 ,窝在家里减少运动,节省能量。这时李玉儿计算了一下家里存下了将近三百条鱼,因为浅水湾的河水不深,所以这些鱼大的只有成人巴掌大,小的就更不用说了。这数量看着不少,但真的拿来一家人当粮食吃,还是远远不够。
接下来又是一个月没有雨和雪,连太阳都很少升起,整天都雾蒙蒙的。这时,便是李玉儿也清楚的知道天气很反常了。整个浅水湾开始弥漫了一种慌乱的气息,人们开始不再猫冬,而是走出家门,聚在一起互相安慰,期望能压下心中的恐慌。然而当周围人都在猜测和惶恐时,他们就更加惶恐了。
李家三兄弟这时都计划着再挖一口深井,最终挖井的地址选在了水田边上,这时李玉儿也顾不得思考井里的水会不会和田里的水互相流通了,她只想着说服她爹在后山的山脚的石头里打一个水槽。
“石头里怎么会有水?”李老二觉得女儿虽然懂事,但毕竟是个小女孩,想的太天真了。
“可石头的苔藓上面经常有水流下来。”
“那是露水。”李老二失笑的摇了摇头。
“只要打一个盆子这么大就可以了,不费事的。”
李玉儿再三劝说她爹,但李老二终究是不愿意顺着他女儿天真的想法去做傻事。
无奈之下李玉儿也只能放弃,让她拿着镰刀挖挖野菜还可以,但要让她拿着錾子和锤子去敲石头,可没这么大的力气。
也有值得高兴的事,李玉儿种下的折耳根,终于发芽了!她想的没有错,虽然没有塑料薄膜,做不了温室大棚。但只要温度足够,野菜也是能够生长的。
时间在浅水湾众人的焦躁中又悠悠的走了一个月,这个月依然没有落下一滴雨。大家都在家里祈求着老天:不要干旱。
然而,老天并没有回应众人的祈求,冬粮种下去后没有下雨,春天来了也没下雨。
浅水湾的人只有拼命的从河里挑水,往地里浇灌,希望能够拯救冬粮。
当田里的水快干了,河里的水也下降了的时候,人们终于意识到冬粮已经错过了生长的时间,没有多少收成了。都把目光放在将要种下的稻谷上,即使田里的水越来越少,人们也期盼着稻谷种下去后能下一场雨。
然而,千百年来总结的经验没有出错,浅水湾迎来了大旱。李老二挑水挑的肩膀都磨破了,也阻止不了田水蒸发,土地开裂,秧苗枯死。最后连河水都断流了,浅水湾的人都开始绝望了。
一直干旱着,路边的树木都无精打采,野菜更不能幸免。没有雨水,许多野菜都没有冒头的机会。李玉儿种的野菜虽不缺水,但数量不多,跟本不够吃,她便也跟着她大娘和三婶一起去挖草根。
丝茅草是一种生命力很旺盛的野草,对水的需求并不高,长在山坡和原野上,根可以吃,略带甜味,但不易嚼烂。李玉儿每天都挖了丝茅草根和鱼一起炖溶。在炖的过程中,要把锅盖紧,不要泄露出鱼味。
现在整个浅水湾的人都处于饥荒状态,李玉儿可不知道,如果让人发现她们家还有点干鱼会是什么后果。
李家的粮食也早已吃光,现在就靠着几十条鱼干和一点野菜草根过活,也是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
浅水湾的人没等来雨水,却等来了一件更严重的事儿,井里没水了。
李家三兄弟在田边挖的水井还有一点水,但供应不了整个浅水湾的人家吃用。很多人都开始挖深井,但大多没用,所以李家三兄弟打的井还成了浅水湾公用的水井,毕竟他们三兄弟拼不过缺水的人多势众。
这时候李玉儿有向她爹提起在后山打个水槽,李老二看着还长有水灵灵的苔藓的石头,决定试一试。
李老二打的水槽不大,只有一个面盆深,四个面盆高,两个面盆宽。边打的时候,旁边的石壁就在沁水出来,等打好之后,底部已经沁了一层水了。李玉儿见有水之后也放了心,先前她也不确定一定会有水,只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试一试。
李老二家暂时不缺水了,他把这个方法,告诉了他两个兄弟。李家老大和老三也学着这样打了两个水槽,但他们平时还会去井里挑水。不是他们不愿意把‘石头里会沁水’的消息告诉邻居,而是怕其它地方的石头不沁水,那样的话,他们家的水槽也会像田边的井一样保不住。
一件让李家高兴不起来的喜事来了,张氏生了。折腾了两天一夜,终于生了。如同她所预料的一样,生的是个儿子。即使对儿子无限期待的李老二,听见孩子的哭声,也只能勉强的笑了一下。
“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啊。”李家大嫂抱着孩子,在旁边感叹了一句。
虽然在张氏怀孕期间,李家的食物都是尽量先满足她的,但毕竟营养没更上,这个孩子看着瘦瘦弱弱的。
“我儿子怎么来的不是时候?!”被折腾的十分疲倦的张氏,眼皮子都快闭上了,听见被人说她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儿子,立马睁大眼睛质问道。
陈氏不想与产妇计较,只是把孩子抱给她道:“现在可没有米汤喝,期望你的奶水足吧!”
李家除了几条干鱼,是一颗粮食都不剩了,家里的三只鸭子也早在饥荒爆发的时候就吃了,产妇没有足够滋补的食物怎么能够有足够的奶水呢?
☆、第14章 生病
半夜,李玉儿忍着腹内的饥饿感,好不容易睡着,紧接着就被一阵婴儿的哭嚎声惊醒。那是她刚出生两个多月的弟弟,取名‘石头’的男孩,自从她弟弟出生,他们李家三个人已经很久没睡过好觉了。
石头是个真正的婴儿,不像李玉儿从小就有意识。他每次饿了,不舒服了或是没人理了马上就要哭。他的声音完全更他瘦弱的身体不成正比,那哭声很有穿透力,像是要把家里房顶掀开,要把人耳膜震破。
最开始石头哭的时候,李老二还认真抱着哄着,生怕他哭坏了嗓子。然而只是哄哄完全不管用,他必须要人抱着、摇晃着才完全睡得着,大概是经常没吃饱,睡着了不久又会醒,醒了又开始哭,张氏奶不够,完全要靠哄,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李玉儿听声音,张氏又在忙着换尿片哄孩子,哄了半天完全没用 ,张氏直接喊道:“李老二,快来哄儿子!”
李老二到底心疼儿子,起来接过儿子,抱在怀里轻轻摇动,这是哄儿子两个月总结的经验,就这样摇着儿子可能会睡着。然而,今夜这个方法根本不管用小石头一直在嚎。
李玉儿见她爹短时间内可能哄不好她弟弟,连忙把早就准备好的两个小布团塞进耳朵里,虽然还能听到哭声,但终究没那么震耳了。不是李玉儿铁石心肠不想去哄她弟弟,而是她弟弟更本就哄不好。
石头才出生的时候也是这样爱哭,那时候李玉儿虽然谈不上多喜欢他,但想着这是自己血脉相连的弟弟,还是一个小婴儿,不要把对张氏的情绪延续到他身上,所以当他哭的太厉害了李玉儿也会去哄。
自从发现李玉儿这个弟弟娇气的必须要人抱着,不然就大哭的德行后,李玉儿连忙甩手,否则她可能就真甩不掉,每天只能带孩子了。而且她发现张氏每次见她去抱小石头,都会像防贼一样盯着她,从那以后李玉儿都绕着她弟弟走了。
李玉儿就这样忍着耳边的声音入睡了,但是并没有睡多久又被她爹摇醒了。
李老二焦急把小石头直接塞到李玉儿怀里:“你弟弟发烧了,我和你娘怎么都哄不好,以前他最亲近你,你哄哄试试,我去找杨大夫。”
李玉儿看她爹说完就慌忙的往外跑,而外面还是漆黑一片,连忙喊了一句:“带上火把!”
石头刚才哭的震天响,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缓不过气,直打嗝,李玉儿摸了摸他的额头,确实是在发烧。这个弟弟她不喜欢,然而这是一条生命,她做不到坐视不理。
李玉儿想让他尽快退烧,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她只知道,可以用酒精降温。但现在她们家什么粮食都找不到了,还别说酒这种奢侈的东西。至于冷水帕子?她上一辈子在电视上见过,可不敢肯定这种方法对婴儿有没有伤害。她能的只有做轻抚他的胸口和后背,希望帮助他快点缓过气来。
李玉儿并不知道她的方法对不对,只能小心的一点点试,她是有婴儿时期记忆的人,知道很多婴儿不能言的苦楚,对待婴儿倒有几分别人没有的耐心。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方法对了,小石头的呼吸缓了过来,这时候李玉儿才松了口气,婴儿太脆弱了,稍微不小心就可能丧命。
石头刚缓过气来,便又开始大哭,这时李玉儿也没辙了。他哭泣的原因不外乎是:发烧了身体不舒服,肚子饿了,这两种事情李玉儿都无能为力。
这时李玉儿看到张氏站在门边恨恨的盯着她,刚才对石头的那些担忧,瞬时都飞到天边去了。他娘都不担心他的安危,还有心情来恨她,那她多发这些善心干嘛。他是个婴儿没错,可他有这个娘,就让人喜欢不起来了。
“我也哄不了,还是你来吧,我去看看爹走到哪里了吧。”李玉儿确定石头暂时性命无碍,就将他放到床上,起身走出去了。外面还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但李玉儿就是不想再与张氏呆在一起。
李老二拖着一个挎着药箱的大夫跑了回来,这个老大夫大概四五十岁的样子,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老年人了,但这个大夫的眼睛里没有流露出丝毫老人独有的浑浊。被李老二拽过来只是面色发红,并有流汗和大踹气,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有两把刷子的人,起码很懂得养生。
“还好,没有烧多久,打个冷水过来,用湿帕子垫在额头。”老大夫解开包着婴儿的衣服说:“不要包太紧,经常给他擦擦咯肢窝。”
“夜里还是冷了一些,再生个炭盆吧。”杨大夫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