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诗意的情感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纪实
诗意的情感
作者:纪实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赶路,不停地获取,总怕获取得太少,失去得太多。可是,我们谁能知道在“获取”与“失去”的这两条路上,我们到底能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条路都有每条路的风景。你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后悔没有走那条路。每条路都有每条路的风华雪月,每条路都有每条路的泥泞艰辛。只要我们看看《送行》中的胡老师,我们也许会更能清楚人生的意义。人活着,就该体现生命的价值。也许我们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人,但却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们要以道德操守的心灵自律和社会教化的自身文明来诗化我们的情感,采天地之正气,珍藏于心,传达于人,让生命充实而绚丽。





诗意的情感 辛德勒的妻子
第三章:辛德勒的妻子(小说)张宝同编译
看过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或小说《辛德勒的方舟》的人都会知晓奥斯卡·辛德勒。这位酗酒、赌博、玩弄感情、受贪婪驱使、渴求奢华生活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德国军官,在战争刚开始时,一心只为了赚钱,他欺骗纳粹长达数月,建立了一家子虚乌有的军工厂。而到了战争快要结束时,他一心只想救“他的”犹太人。他一共救了1100名犹太人,使他们没有被纳粹送进毒气室和焚尸炉。被救的人后来去了刚刚建国的以色列,许多人成为了这个国家的高官和精英,为此,他们和他们国家都把他当成了救命恩人。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乘车一小时,就到了阿根廷前总统庇隆过去度假的圣威色恩特村,从这里再穿过两条尘土飞的小道,就到了一座不高的白色平房前。这里住着一位1949年从德国来阿根廷的白发老人。她就是那位把1100名犹太人从毒气室里救出来的奥斯卡·辛德勒的妻子爱米莉·辛德勒。
她已经86岁,有着严重的背部疾病,但仍可以看出她过去是位公认的美人。她是20岁那年与奥斯卡·辛德勒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北摩拉维亚的一个农场里相遇的。一天,奥斯卡·辛德勒跟着父亲来这里推销农业机械。他把爱米莉拉到跟前问她父亲是否想买一台拖拉机。爱米莉说你还是去问他自己去吧。于是,这位傲慢的美人就这样迷住了衣着漂亮的游荡公子。
婚后,他们搬到了奥斯卡的家乡斯威托,那时正在兴起的纳粹还未引起他们的关注,而犹太人还未成为一个受迫害的民族。但是,奥斯卡已开始追逐女色。他的一个情人带着一个孩子就住在他们家不远的地方。托马斯·凯尼利在写《辛德勒的方舟》一书时曾猜测奥斯卡没有生育能力,因为他有众多的情妇,却没有任何孩子。对此,爱米莉很是伤心和痛恨,因为她曾有过多次小产。
在完成《辛德勒的方舟》之后,有位金发碧眼的大个子白人向凯尼利说他是奥斯卡的私生子。凯尼利说,“起初,我以为他是个骗子,但他却知道许多实情,而且相貌也与奥斯卡相像。他说他和妹妹都是母亲和奥斯卡所生。他们家与爱米莉和奥斯卡在斯威托的住处只隔着一个街区。”
在阿根廷摄氏30度的温热中,爱米莉身着一件碎花短袖家居服,除了那只结婚戒指,她没有任何手饰。当问及那只结婚戒指时,她露出纯粹是残忍的微笑。她说,“辛德勒不想离婚,保持婚姻可以使他免受情妇们的逼迫。而我也不想再重新结婚,我已经伤透了心。
爱米莉几乎没有留下多少那个时代的生活痕迹。她只有几张奥斯卡的一位情人的照片。她笑道,“瞧,这就是书中所写的那位漂亮的犹太人,漂亮吗?”她指着一张发黄的快照上的一位胖胖的,戴着眼镜的姑娘,咯咯地笑着。但她却和奥斯卡的另一位情妇,名叫英格瑞德的女人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事实上,她,奥斯卡和英格瑞德曾在战后的慕尼黑同住在一个房子里,但却不同于三人的家庭。两个女人之所以能友好地相处是因为她们都需要同一个男人来供养。爱米莉说,“我已不再管奥斯卡,因为你没法去管你所不能依赖的人。英格瑞德和奥斯卡在一起生活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他们的关系结束。”现在纽约的英格瑞德对于把爱米莉置于辛德勒故事之外表示愤愤不平。她说,“爱米莉起过巨大作用,她给1100名犹太人供应食物。”
在克瑞考,她像一个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她说,“我就像扑克游戏中的一张王牌,啥时需要就啥时打出去。如果有什么重要人物或是集中营里某个让人害怕的人物前来造访,他们就来叫我去应付。如负责普莱斯佐劳工集中营的戈斯和柏林指挥部的视察官朗格就是那样的人。”爱米莉还从事购物,同面粉厂的负责人打交道。那人是个大块头,每次到她的屋子来总是穿着一件皮大衣,以便好把受贿得来的东西包在衣服里带走。而她则从他那得到最好的东西:上好的面粉。可见,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工厂里的犯人们所看不到的。所以,在救护犹太人的故事里,爱米莉的功绩就被人们遗忘了。
爱米莉能够记得许多情景,但却不能被人们所记住。在战争快结束的一个夜晚,她给一些从一个集中营里来到辛德勒工厂的犯人送食物。一位被辛德勒救了的犹太人回忆说,“我看着她为那些犯人们做好粗面粉食物;用两个大壶拎了出来。她知道这时让犯人们吃别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他们死亡。”而且,米歇尔·克雷恩就吃了粗面粉食物,却没有记住爱米莉。麦克现已60岁,住在波斯顿。他15岁那年,正是二战的最后的几个月,纳粹试图要毁坏集中营的证据,而将一些关押的人封闭在两节车厢里,没有食物,也没有饮水,将他们火速送离奥斯维辛。辛德勒得知此事,便与车上的犯人进行交易,以钻石换生命。由于在车上关了八天八夜,车厢里的94人中已有60人死亡。他们给车上的人送来的粗面粉食物,麦克说,“那次也许就是爱米莉给我们送来的食物。我记得那种食物,但我记不得那食物是不是由一个女人送来的。之后,我就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了。”
麦克第一次见到辛德勒是在战争结束的那天。5月8日那天,辛德勒宣布停战协议已经签署。他说,“我知道我们对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兄弟姐妹所做的一切。我们杀害了他们。但我希望你们能记住我还是个德国人。”米歇尔·克雷恩要带他的以色列孙子到耶路撒冷去瞻仰奥斯卡的墓地,也希望能带他的孙子去看望爱米莉。他说,“他们救了我的命,救了我的孩子和未来的子孙后代。”
你永远也不会让爱米莉把自己的丈夫称之为英雄。据她认为,纳粹要让他继续下去是因为没有人对阻止他感兴趣。“工厂没有毁掉是因为没有人希望它毁掉。他们早已腐化成风,热衷于行贿受贿,并以为他们之间的贿赂及被贿赂的关系仍然能一直下去。”英格瑞德说,“我想他在战后完全丧失了活力。他受到了一次打击,而且一直不能恢复。”70年代时,奥斯卡与她常住在纽约。“最后他变得非常堕落,但不管发生了事,他唯一的兴趣还是在那些被他救过的犹太人的身上;这个人住在哪里?那个人现在怎么样?”
奥斯卡带着爱米莉逃离了集中营,有7名被救的犹太人自愿替他向美国人担保。在慕尼黑,爱米莉和奥斯卡要去阿根廷。奥斯卡从联合分配委员会那里得到了17000美金。这个委员会为一犹太人援助组织。在战争期间,他曾不顾个人安危,向这个组织汇报着集中营中的情况。
奥斯卡计划办一个水獭养殖场,但爱米莉说,“来阿根廷后,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下午起床后,便去会女朋友。1967年奥斯卡决定返回德国试试运气。而把我留下,独自面对50万比索的债务和债主粗厉的叫声。他的侄子也说,在德国,他一会带着这个姑娘来,一会又送着那个姑娘走。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年轻的姑娘身上。而让我一个人偿还债务。他们曾来往过几封信,但不久就中止了联系。”她说,“所有的事都不再能引起我的兴趣了。那些无聊的事情只会让我烦恼。”
在德国,奥斯卡花钱如流水。他面临破产,在当时要被判刑的。于是,他打电话给在耶路撒冷的一位被他救过的叫莫希·伯杰斯基的人。这人曾在集中营里专管伪造证件,而今已是以色列最高法院的法官。他与曾在辛德勒工作当会计的伊兹哈克·斯特恩一道筹集了165000德国马克的资金,才使得奥斯卡免于坐牢,并在每月向他汇去2000美金。伯杰斯基说,“这些钱总是在刚寄给他不久就被他花得尽光。但我总是对自己的同事说,听着,要不是这个花钱如流水的辛德勒,我们哪还能活到今天。”他一直资助着奥斯卡,直到1974年去世时为止。
与此同时,爱米莉却在阿根廷过着艰辛穷苦的生活。她住在圣威色恩特的那间用泥土糊成的小屋里。她养了一些奶牛,拿着一把大镰刀将庇隆别墅周围的杂草割下来,为她的牲畜做成粮草。后来,到了60年代,一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犹太人组织在一家报纸上得知她的下落和处境,尽管他们不是辛德勒的被救者,但却为爱米莉买下了现在的这套房子,并每月为她寄钱和支付医疗费用。
战后30年里,伯杰斯基一直担任着以色列怀念正义之士委员会的主席,并建成了以色列大屠杀纪念碑。那里的树木都是以二战期间大屠杀中曾给予犹太人资助和帮助的非犹太人的名字命名的,其中就有奥斯卡和爱米莉·辛德勒。




诗意的情感 爱的约会
爱的约会(小说)张宝同译
纽约格兰梅地铁中心问讯处上方的大钟是六点差六分。年轻高大的陆军中尉抬着黝黑的脸庞专注地望着这个时间。他的心猛然一跳,再过六分钟他就要见到一位在过去十三个月中一直在他心中占据特别位置的女人,尽管这个女人他从未见过,但她信中的话语却给了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那一天的空战是布兰弗德永生难忘的,战斗极其艰苦,他的飞机被一群敌机紧紧地围困着。
他在一封信中曾向她承认说他时常感到恐惧,就在那次战斗的前几天他接到了她的回信:“你当然会感到恐惧……所有的勇士都不例外。如果你以后再感到恐惧,我希望你能记住我对你说的话:是的,我正在死亡之谷中行走,但我并不惧怕邪恶:因为你和我在一起……正是她的这段话,使他恢复了勇气。
现在他就要见到她了,时间已六点差四分。
一个女孩从他身边走过,布兰弗德中尉心里一惊。她胸前戴着一束鲜花,但不是他们事先约定的红玫瑰花。而且,这女孩看起来只有18岁,而霍丽丝·梅耐尔对他说过她已经30岁了。这有什么关系?对此,他回答说,我32岁。而实际上他只有29岁。
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在训练基地里读的那本名为《论人性的束缚》的书。书中有许多女性娟娟秀笔的批注。他从不相信一个女人能如此细微而敏锐地深入到男人的心中。她的名字:霍丽丝·梅耐尔,就写在封面贴着的印戳上。他搞了一本纽约市的电话号码册,并查到了她的住址。于是,他给她写了信。她很快就回了信。第二天他就上了前线,但他们一直在通信。
13个月中,她一直忠实地为他写回信,即使他没有来信,她仍继续给他来信。他知道他已经爱上了她,而她也在爱着他。
但他每次向她索取照片,都被她回绝了。她解释说,“如果你对我的感觉是真实的,那么,我的相貌究竟如何其实无关紧要。假如我很漂亮。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你一直怀有侥幸心理认为我长得很漂亮,而那样的爱情将会使我感到憎恶。假如我并不漂亮(你应该承认这种可能性会很大),那么我就会担心你和我保持通信关系是因为你太孤独,没有其他的人。不,请不要向我索取照片,等你回到纽约与我会面时,你可以再做决定。”差一分钟就六点……他使劲抽了口烟,心开始“咚咚”地跳了起来。
一个年轻女子朝他走了过来。她的手指洁白而细长,淡绿色的裙装,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着朝气。他开始朝她走去,却忘了注意她戴没戴红色的玫瑰花。当他正朝她走过时,发现到一丝挑逗性的笑意清楚地挂在她的嘴角上。
“当兵的,跟我走?”她低声道。
他又向她走近了一步。这时他看见了霍丽丝·梅耐尔。
她几乎直直地站在这位年轻女子的身后。她约40岁出头,花白的头发塞在一顶旧帽子里。她的体形过于肥胖,粗厚的大脚插在后跟很低的鞋里,一朵红色的玫瑰花戴在被压皱的外套上。
那个穿着绿色裙装的姑娘快步走开了。
布兰弗德好象被一分为二了,他很想追随那姑娘而去,但他又深切渴望地会见女友,她的精神曾经伴随着他,鼓舞着他,而她就站在他的面前。他可以看到她那花白而发胖的面孔是那样地温和与理智,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明静的暖意。
布兰弗德中尉没有犹豫,他忙用手指夹紧可以向她证明自己身份的那本《论人性的束缚》的旧书。这也许不能被称之为是爱情,但却是应该值得珍重的东西。这是一种他已获取并会永远感激的友谊……
他整了下军容,行过礼,把书拿着放在了那女人的面前,尽管说着话,但他的心里仍感到着一种失望的苦涩。
“我是布兰弗德,你是梅耐尔小姐?我能请你去吃饭吗?”
那女人笑了,“孩子,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她答道,“刚才那位穿绿色裙装的女士,她求我把这朵玫瑰戴在衣服上,还说如果你请我跟你一起出去,就让我告诉你她正在街道对面的餐馆里等着你。她说这是一次某种形式的考验。”
春天的感觉张宝同
在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日里,春光总是充满着爱的色彩和爱的气息,生命的种子在奇美明艳的春色中生机盎然,纤细怒放。柔风吹来阵阵暖意,就象竖琴弹响了生命的乐章。清风明澈,春意盎然,空山灵雨,草绿花红,蓝天下,处处是生命激情飞扬的喜色,是春色沁入人心的脉脉深情。
清风一扫残冬的阴冷,把清明温馨的气息吹入人间,春天把绿色的情感化作生命的冲动,将澎湃的激情从慵懒中唤醒,带着鲜明的情思与灵感,让你憧憬,让你遐想,让春情激荡,让思绪飞扬。一时间,鲜花盛开,绿满人间,满天的风筝与太阳争吻,满街的姑娘如彩蝶争艳。
伫立在春天的窗棂,沐浴着清香沁人的桃李芬芳,遥望着心醉目迷的花红柳绿,善感的情思怎不滋生对春意的无限缠绵。这种情感有着谷雨清明的温情,也有雨水春分的清爽,充满着清纯的气息和浪漫的情致。
春天如同少女从如约的季节中走来,从梦幻的感觉中走来。随着她阵阵轻快的脚步,冬日里那聚积已久的相思情怀开始苏醒萌动,带着一个从南方吹来的飘忽不定的讯息,在平和柔美的春意中酝酿着一个含苞欲放的初恋之梦。多情的风儿牵着几缕轻柔和迷醉扬洒着鲜嫩脆绿的思绪,将春日的情思遥系在那悠长而易醉的心底。冥冥的意象中,就觉得有一个童年般遥远的梦在向你召唤。馥香缤纷,风情万种,芳草连天,春晖无限。春去春又回,佳期且如归。春天不只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诱惑。那么久违深情的光色与风情让人浮想遥望,流连忘返。她的艳美与情致,她的浪漫与纯真本身就是爱的基因,梦的本色。她用翠绿的深情,激发着我们的热情与灵感;用鲜丽的花枝,栖息着我们的爱情与梦想。
带着与梦相约心情,或独步郊外山野,憩留于溪边树间,涌入一份相思,感悟那“木欣欣已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如梦意境;或流连于草地花丛,飞动一缕绮想,体味着“相思如花,梦幻似锦”的诗意情怀,面对桃红柳绿,耳闻佳人笑语,任春风吹入心间,让心花舒展开放,这也许就是春天的感觉。




诗意的情感 第十二篇 宛君
宛君(短篇小说一)张宝同
花匠给花棚里的花儿松过土,浇过水,就坐在那盆名叫“宛君”的君子兰旁,一边抽着烟,一边用慈爱的目光看着。这好象成了他一天之中最大的快乐。
这时,彩凤姑娘从外面跑了进来,喊着说,“老伯,快去看呀,桃花开了,好红好艳呢。”可不,一场春雨之后,一夜之间,粉鲜娇艳的桃花便缀满了千树万树的枝头,映红了花棚之外的一片天空。可是,老人像是没有听出姑娘的惊喜,依然专注地凝望着那盆君子兰,好像那满园的花色都抵不过他眼前的这盆花。
姑娘不禁纳闷:这花尚未绽开,只有宽宽的几片绿叶,到底有啥好看的?于是,就问,“老伯,你整天呆在这盆花前看呀看的,怎么就看不够呢?”老人略有沉迷地笑着说,“你要是跟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就是再长时间你也看不够。”可姑娘笑了,说,“花又不是人,怎能与人相比。”老人把头抬了起来,朝着姑娘看了看,若有所思地说,“可花也是有灵性,有情感的。”姑娘觉得老人的话也许有他自己的道理,就似是而非地点了点头。她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很难跟老人达成同识。尽管她也喜欢看花赏花,但只是看看而已,说不上有多高的情趣,更不会把这当成一项正经八百的工作去做。所以,有件事她怎么也闹不懂:老人辛劳了一辈子,人老得连腰板都挺不直了。老板念他为自己育了不少花,赚了不少钱,要给他一大笔钱让他去安度晚年,可老人却不肯要钱,只是向老板要了那盆名叫“宛君”的君子兰。她觉得老人对花的喜爱过于偏激,偏激得让人不可理喻。
尽管他们对花的情感和认识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姑娘从小就没了父亲,母亲年前又突然暴病而亡。她孤独一人,在家里呆不下去了,就出了山区,来到城里找自己的对象。可是,等她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意中人时,却发现人家已经另有所爱了。当时,她觉得自己没法再回去了,一时又找不到活干,是老人把她收留下来。所以,除了对老人的知恩和感激之外,她还觉得老人身上有一种她所渴望的慈祥与父爱。老人是东北人,脾气耿直,心地善良,只是有点怪,除过那些花花草草,他好象把什么东西都不往心里放。现在的老板是西安人,是去年把他从东北请来为他培育君子兰的,只因资金尚未到位,事情就只好暂时搁置着。老人和花草打了一辈子交道,一天看不到花花草草,就打不起精神,所以,就在花棚里种了些各种各样的花。
桃花依旧在花棚外的桃园里缤纷绚丽地开放。花棚里的花也在日复一日地含苞和怒放。花棚里外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景致。但不管怎样,老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把深情和慈爱专注在那盆君子兰上。随着气温的持续偏高,一天,“宛君”竟然绽放出鲜嫩金红的花蕾。花蕾虽小,却像一盏灿若云霞的金灯,把老人的笑脸映得煜煜生辉。老人突然间像是年轻了许多,腰板也直了起来,整日笑呵呵地蹲在花前瞅个没完。又过了几天,花蕾大了,绽开了,惊怯含羞的娇艳就像少女那纯清的笑靥,沉浸着一种无比圣洁的优雅与宁静。老人似乎忘记了一些,整日坐在花前,像是在同花儿倾心交谈。
姑娘也觉得这花出落成仙姝秀色,有股若浓若淡的袭人的香气,就常常陪在老人的身旁,与他一同观花赏花。渐渐地,老人就把姑娘当成了知己,有事没事就同她谈论着君子兰。老人常说君子兰平素貌不惊人,但一旦开花便高贵不俗,占具风流。而他这盆“宛君”则是他尽其一生的心血,用最名贵的日本兰同“一品红”培育而出,可谓是花中的绝色。
也许是花棚里关不住花的香气。一天,一个富商模样的中年人来到了花棚,眼睛直呆呆地把“宛君”看了半晌,末了就说要买下这盆花,问老人出价多少。老人迷着眼睛看着那人,反问说,“你觉得它值多少?”那人从老人的眼神中知道自己瞒不过老人,就说,“五万元咋样?”
老人轻蔑地一笑,说,“你也太不识货了。”那人便很知趣地笑着说,“是我有眼无珠,十万元如何?当年最好的君子兰在西安才只卖了八万元。”老人摇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说你不识货就是不识货。前年在沈阳,有盆花还不如我这花,一上市就卖了五十万。”那人略显尴尬,却做出一副很在行的样子,说,“你这花充其量也只是个精品,并非极品。要不,我再加五万,十五万咋样?”老人本无意卖花,一听那人在贬他的花,脸色马上阴沉下来,说,“我这花不卖人。”说着,便赶那人离开。那人以为老人嫌他出价太低,走到门口时,再次用割肉的腔调说,“二十万咋样?不能再多了。”老人连想都没想,就把那人推出了门外。
眼前这情景让姑娘惊愕不止:小小的一盆花竟有人出价二十万元!而且老人还不撒手。所以,等老人的情绪好一些时,姑娘禁不住地问起老人,“人家出此天价,你为何还不出手?”老人用平日里凝望“宛君”的那种深情慈爱看着姑娘,说,“一个人要是爱一样东西,就会有种难以离舍的感情。这花倾注了我一生的心血和情感,怎能说卖就卖了?”
但是,真正让姑娘明晓实情的却是在同老人的一次闲聊。那天,他们第一次谈及到个人的感情问题。姑娘问老人,“难道你就从未有过心爱的女人?”老人沉思良久,才说,“我年轻时曾给一个大户人家当花匠,那家的小姐叫宛君,容貌清秀,性情娴雅。小姐爱花,尤其喜爱君子兰。每天弹过琴或是读过书后,必定要来花房与我赏花论花。小姐平日里极少与人说话,可与我在一起时,却有说不完的话。我们相好了很长时间。可是,在她十七岁那年,她被父亲嫁给了一个外地的富人作了小妾。”听着这话,姑娘才知道宛君原来是老人爱过的那位小姐。
此后,每当老人驻步花前,姑娘就能从他与花的对视中听到那依恋哀伤的低语。这种倾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却让人心灵震撼。为此,姑娘再次观花赏花时,就不免会被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绪所牵动。所以,当那个矮胖的中年富商再次登门要以三十万的价钱买下“宛君”时,并再次被老人回绝。这时,姑娘感到的已不再是惊愕,而是一种由衷的快慰。
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