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被时间回旋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就连比他岁数大许多,同样干这个的老手,也主动请吃请喝,向他求教赚钱经验。

    不得不说,如果换成一般人,这可能就已经算是人生里的成功了。

    或许还真有人会为这样触手可及的利益动心,彻底决定投身于这一行。

    最起码,也会在读书这几年一直干下去,绝对舍不得放弃这每月不菲的提成。

    可偏偏卓群他就不是一般人。

    那叫心有鸿鹄之志,干这个真的只是暂时性的权宜之计。

    所以实际上,推销电脑的活儿,卓群仅仅干到了期末考试前,就坚决不再碰了。

    而是凭借这一个另辟蹊径获的法子,一举就实现了名利双收。

    到底怎么一回事呢?

    具体说起来,那恐怕得先卖个关子,介绍一下九十年代报刊业的情况。

    应该说,从改革开放起始,我国的报刊业就很快就完成了复苏,进入到大发展时期。

    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刊读物百花绽放,如雨后春笋一样创刊。

    以至于发展到九十年代时,全国报纸和杂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不说正儿八经的报刊了,就是各种文摘之类的报刊,都让人数不过来。

    但有个前提别忘了。

    这种发展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大背景下,在广告商们旺盛的需求下促成的。

    所以报刊业的发展就注定要屈从于经济规律。

    哪怕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产品,也不可避免的被金钱所主导趋势。

    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受欢迎的刊物和内容,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由于生活节奏快了,人们的耐心少了。

    行业大扩容了,各个刊物多不胜数。

    那么报纸杂志,就必须以猎奇来吊读者胃口。

    过去的老派新闻工作者是拿报纸当自己眼珠子的。

    恨不得为个标点抠半天,写的东西也注重精神境界,讲究文艺性。

    但很快就不行了,市场的检验很有点水火无情的意思。

    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往报摊儿上一放,读者一目了然。

    如不是精彩的叫座文章,没人往里白扔钱。

    于是报刊卖“修辞语法”卖“纯文艺”再也卖不出去了。

    小说、诗歌、散文能产生效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只有那些惊险奇特的新闻、深层次的报道才能拥有读者。

    尤其是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还有就是追星族所关心的影星歌星动态,球迷们关注的重大体育赛事。

    以及收藏者们所关注的收藏信息,市场行情变动。

    于是乎,一种极受民众欢迎的新型新闻写作题材应运而生。

    这就是涉及到社会热点现象的“社会纪实”,又或是叫“热点追踪”。

    除此之外,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稿荒”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早在1993年初,随着南方几家报纸的“周末“崭露头角。

    一场波及大江南北,围绕着“周末版”的报刊大战拉开序幕。

    而当京城几家大报有样学样,推出的“周末”正式反守为攻之后。

    “周末版”不但成为了各家刊物争夺读者的主要战场,也由此形成了经典定式。

    那就是以社会热点新闻、社会大特写、影视体育明星动态和消费休闲娱乐为主的“四大块”。

    显然,各村各户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长出好庄稼来才有好收成。

    所以但凡当编辑的,无论大报小报,大刊小刊。

    其实最想要的就是高质量的稿子,也最怕没有稿子。

    可惜眼下的社会恰恰又处于“经商热”之中。

    真正的专业记者反倒视写这些文章为苦差,避而不及。

    为什么?

    因为什么都涨,稿费没涨。

    拿一篇特写文章来说,需要深层次的采访。

    这绝不是三天两早晨就能完活儿的,这是一项大工程。

    再熬几个晚上写出来,也不过几百元的稿费。

    反过来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发一条百十来字的消息,就能领好几百的红包,外加一顿美餐。

    如果再碰上一个企业的“软新闻”,价码更是以万计算的。

    不用说,有容易的赚钱法子,谁还在笔头子上下功夫?

    文化人也懂价值规律,市场就像一只无形大手“拿”着所有人。

    所以专业稿件来源很少,为补不足,报社也就只有外购稿件一途了。

    这就把许多行业外的散兵游勇给引入了这一行,成为了主要撰写纪实文章的大军。

    那么想想看吧,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卓群作为曾经的新闻从业人员,无疑是最清楚报刊业的内部情况的。

    想当年他刚刚进入《首都青年报》,就被抓了苦差,去帮忙撰写邮市狂热的社会纪实稿子。

    而他的文笔,早就在工作中被磨炼成熟了。

    对于纪实新闻撰写套路,当然也了然于胸。

    再加上这是他亲身进入中关村去的,本身就是从业人员的一份子。

    他对电脑零售业里不可对外人言的行业内幕,对于销售数据和里面的猫腻的了解。

    都不是一般记者能搞到的。

    那么他来执笔,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纪实新闻稿,根本不在话下。

    更何况他还懂得,怎么通过一稿多投来获取最大利润。

    那么他要不懂得抓住机会,以此之便,用老本行为自己捞取资本,那不是傻了吗?

    事实上,卓群这事干得特别漂亮。

    他仅仅花费了一个晚上,就写出了由社会现象、统计数字、具体人物心态和名人名言构成的

    上万字的《中关村大特写》

    随后又分别以不同的标题,以增增减减的方式,极为老练的同时投递了全国各地十几家报社。

    结果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他居然弹无虚发,个个十环。

    除了以千字三百元和千字二百元不等的高价,把稿子卖给了两家京城大报。

    其余均已千字百元左右的稿酬成交。

    就这一篇文章,卓群实际获利一万五千元。

    归了包堆儿一算,千字已经到了一千五百元。

    就是王朔也到不了这个价儿啊。

    那么有了这笔钱,再加上打工两月省下的七千元佣金,卓群当然再也不需要赚辛苦钱了。

    只需把钱投在邮资片和邮资封上,坐等到时机收网即可。

    如果不出意外,一百多万的最终利润是跑不了的。

    所以现在他唯独需要发愁的,就是新吃下的一百多摞邮资片,到底存在哪儿合适的问题了。




第八十章 获益良多
    当然,既然说是名利双收。

    那么除了金钱之外,卓群肯定还获得了许多其他的好处。

    首先来讲。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大一新生,能够在知名大报上发表署名的文章。

    这既是实实在在的学以致用,也是实实在在的专业成绩。

    很能体现出老师教导有方,给老师和学校面上增光。

    于是当卓群把报纸拿给老师看过后。

    他不但在学分上获得了特殊奖励,让几乎已经挂科的两门公共选课起死回生。

    还荣获来自校方的祝贺,一跃成为校内的名人。

    为此,卓群的确有些喜出望外。

    因为他今生已经不想让父母再有些许的失望了。

    哪怕对重学一遍学过的知识没兴趣,可也认为应该混个毕业证,好对他们有个交代。

    可惜这辈子重生时间有点晚,在忙着挣钱的同时,重捡学业应付很有点费劲。

    如果没有这篇报道,那他就得走偏门,花钱请老师吃饭了。

    恐怕还得赔笑脸,好话说尽,或许才有可能让老师手下留情。

    这下好,不但顺利过关。

    甚至完全可以再想象。

    假如日后他再有类似的报道见报,甚至加上老师的名字。

    是一定可以让他的大学生涯倍感轻松的。

    另外也得说,当爹妈的盼什么?

    可不就盼着孩子有出息嘛!

    所以放了寒假,当卓群把部分稿费和刊登他文章的报纸,带回家交给父母过目。

    他们更是与有荣焉,心怀大畅。

    整个冬天,卓群的爸妈因为这份惊喜,都可着劲的跟亲戚朋友们显摆。

    不得不说,这件事让卓群触动很大。

    因为他惊讶的发现,他的父母从中获取的快乐和得意,简直比他曾经交给家里几千万的时候还要多。

    尤其是父亲,每天拿着他的报纸来来回回不撒手的看,几乎都能把整篇报道背下来了。

    但就这样,还丝毫不厌倦的反复跟他询问取材和写作的过程。

    而且每一次听他的讲述体会,都如同孩子一样的展现笑颜。

    这样看似夸张的反应,如果放在过去,卓群是不会理解的。

    但正因为上一世他自己也当过父亲,有过卓玥这个女儿。

    现在的他,却完全能体谅、理解了。

    那就是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他们所要的,不过是求子女一辈子的平安,生活安乐而已。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摒弃人生中一切的负面东西。

    毫无心理负担的过上真正积极向上的幸福日子。

    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并不是非要大富大贵。

    他们真的不奢求孩子去成为什么伟大的人物,或者给自己带来多少的物质回报。

    更不会以这些东西来衡量子女的价值和孝心。

    假如孩子能够行的端,走得正,还能够在工作事业上,或是兴趣爱好方面展现出一些优秀才能,或是获得一点小小成绩。

    那对他们就已经是人生的成功和莫大的惊喜了。

    他们会因此觉得自己身为父母是合格的,一切付出都是有意义的,由此才会得到心灵的平静。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卓群忽然间发现,其实他自己和父亲很像。

    因为父亲曾经是怎么对他的,他就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

    过去,他常常认为自己和父亲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现在细思量,他必须承认他错了。

    更多的事实可以证明,父亲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十分惊人。

    像不知不觉中,诸多处理事情的动机与方法,他就会暗中与父亲不谋而合。

    就好像父亲附体一样。

    是的,他不完全是自己,父亲也不完全是父亲。

    好像他们父子,各有一部分是可以重叠的。

    这应该就是血缘的连接,基因的作用。

    所以出于这样的感悟,现在的他,对待父母的态度也大变了。

    他是真心渴望父母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好好享几年晚福。

    因此是绝不会再给父母巨额的金钱了。

    却愿意以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和他们说说心里话了。

    这不再是虚假的孝顺。

    而是最自然,最应该,最合理的家人相处方式。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发生在卓群过完年重新回到学校之后。

    敢情由于卓群的文章发表时机很巧妙。

    正好是前消费的重要关头,也是电脑走进百姓家,刚刚开始急速发展扩张的时期。
1...5253545556...1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