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霸主
作者:无聊的钢镚
空军特级试飞员杨卫宁穿越回80年代,重拾华夏航空工业梦。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波音的对手将不只是空客,洛克希德·马丁的对手也不只是苏霍伊,达索的对手也不只是米格……华夏大地,一家顶级的航空工业集团正冉冉升起。
航空霸主 第一章 蓉飞,我回来了
1982年夏天,蓉城火车站外广场。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将水泥地面烤得滚烫,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杨卫宁穿着一身的确良衬衫,绿色的军裤,背着一个硕大的帆布袋,跟随人流满头大汗地走出蓉城火车站。
“棒冰,冰冰凉的棒冰,便宜卖喽!”
“小兄弟,刚从火车上下来?来打要台撒?”
“同志,要不要来瓶汽水解解暑?”
……
扑面而来的乡音让杨卫宁的精气神恢复了不少,广场上有不少叫卖的小贩,自从两年前国家开放个体户经营后,街面上的小摊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蔓延开来。
杨卫宁拒绝了不少揽客的小贩,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内要了一碗担担面,一碗冰粉,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填饱肚子,杨卫宁长长地吁了口气,又从一位练摊的婆婆那里买了根五分钱的老冰棍,这才去找广场上的红袖章大爷问路。
“大爷,到黄田垻怎么走撒?”
红袖章大爷上下打量着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口地道的川音让他微皱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
“你要去黄田垻?那可远着哩,看到马路对面的公交站牌没?你先坐20路公交车到铁门坎,再从铁门坎转66路到黄土村,一路要花两个多小时喽!”
“我晓得了,大爷,道谢了!”
“不客气!”
和大爷到了个别,杨卫宁很快找到了蓝白涂装的20路中巴,找了个位置坐下。
随后,他掏出自己的就业派遣证,对着自己年轻青涩的照片笑了起来。
华夏航空研究院第611研究所:
按照国家制定的1982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调剂计划,现分配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杨卫宁(男)到你处工作,请接洽。
下面还有西川省教育厅以及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印章。
所谓的派遣证,即高等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报到证,在这个年代,拥有这样一份证件的都是天之骄子。
不过对杨卫宁而言,这份派遣证还有另外一份含义。
“蓉飞,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杨卫宁的眼睛微微眯起,掩盖了眼中的精光。
没人知道,这个二十岁出头,刚从西工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体内,藏着一个三十年后有着五千多小时飞行经验的顶级试飞员的灵魂。
杨卫宁,35岁,大校军衔,高级工程师,国宝级试飞员,先后参与fc-1“枭龙”、歼10b/c、歼20等国家重点型号战斗机的试飞工作。
2020年1月11日,在进行一次绝密的高空高速隐身战略侦察机的试飞时,飞机在四万五千米的高空以六马赫极速飞行,发生故障解体,杨卫宁血洒长空。
而他的灵魂,却穿越了重重时空,来到了三十多年前另外一个同样叫杨卫宁的年轻人身上。
这一世的杨卫宁也是学霸出身,或许因为家学渊源的关系,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便以十六岁的年纪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工程与设计专业。
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杨卫宁先后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然后分配到大名鼎鼎的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
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试飞员杨卫宁穿越了三十多载的光阴,又回到了梦想起始的地方。
这一世,杨卫宁不会放弃老天对自己的恩赐,他要重拾航空航天梦,凭借自己领先这个世界三十多年的眼光和知识,大展拳脚。
……
航空工业被誉为工业领域的皇冠,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强大与否,从航空工业是否强大就能看出来。
杨卫宁来自2020年代,那时的华夏,已经完成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跨越。
华夏的航空工业,也从此前的逆向仿制到后来的自主研发,乃至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逐步超越曾经的老师俄罗斯,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米国的航空强国。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华夏军方的“20”系列飞机。
歼20、直20、运20、轰20……这里面包含了战斗机、通用运输直升机、战略运输机、战略轰炸机,构成了现代化航空强国的基石。
但是在1980年代,华夏的航空工业却没有后世的风光,依旧处于蹒跚学步阶段。
虽然早在1955年,华夏就完成了首架国产战斗机歼5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但那完全是建立在仿制苏联米格15战斗机以及大批援华苏联专家的基础上的。
在此之前,华夏没有任何航空工业的基础。
飞控、航电、发动机……航空工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乃至产业工人,全都需要从零开始培养。
再加上后来又经历了华苏交恶,苏联专家撤离,嗡嗡嗡,八九十年代为发展经济牺牲军工产业种种磨难……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华夏航空工业才重新迎来曙光,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但即使条件再怎么艰苦,从1955到1982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航空人依旧交出了歼6、歼7、歼8、运7、运8、轰5、轰6等答卷,为华夏的国家空天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歼6战斗机,这是华夏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曾是p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华夏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
在各次实战中,歼6共击落击伤二十多架美制战机,包括rf101、a3b、a3d、a6a,以及性能远在歼6之上的f104、f4b、f4c,而歼6却未被击落一架。
一直到2010年,这款服役了40多年的不死老兵,才正式退出p的装备序列。
当然了,要说遗憾,也不是没有。
上述所列举的华夏每一款飞机,都和苏系飞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歼6源于米格19,歼7、歼8源于米格21,轰5源于伊尔28,轰6源于图16,运7源于安24,运8源于安12……
华夏1980年代的航空业,依旧靠仿制苏系战机为生。
这就是一个工业弱国的悲哀。
杨卫宁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却又痛心不已,他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华夏航空业的窘境。
杨卫宁自信有这个能力!
作为一名顶级的试飞员,杨卫宁脑子里装满了后世华俄两国各种经典型号飞机的技战术资料,特别作为歼20战斗机的首席试飞员,他对歼20每一款零部件的加工材料和制造方案都了如指掌。
正因为如此,对于杨卫宁而言,没有哪个舞台比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更适合他发展了。
“蓉飞,我回来了!”
航空霸主 第二章 路叔叔
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坐落于蓉城市郊,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132厂(蓉城飞机制造厂)。
公交车辗转了两个多小时,才抵达黄土村公交站。
隔着一条十来米宽的小河,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黄田垻机场
后世华夏最受关注的两款国产战斗机歼10、歼20都是从这里完成首飞的。
杨卫宁从中巴车上下来,头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一抬头,一架出厂不久黄色防锈涂装的歼72战斗机紧贴着树梢从他的脑袋上方掠过,沿着着陆航线降落在河对岸的跑道上。
飞机的起落架已经下放,着地的瞬间,机轮与地面之间掀起了两道略带黑色的旋涡气流。
杨卫宁知道,这是机轮着地瞬间承受了巨大的摩擦力,外层橡胶受磨损后部分气化,再加上机翼的展向气流,才会生成这样一股黑色气旋。
这样一个飞机轮子,如果用于民用卡车,可以使用几十年,而用于飞机,几十个起落就要更换。
这就是航空产业为什么被称为工业皇冠的原因。
飞机上所使用的每一件设备,小到一个轮胎,大到涡轮风扇发动机所用的粉末冶金涡轮盘,都代表着该领域最高工业技术水准。
杨卫宁背着帆布包,沿着河道走了四五百米,便看到一个栅栏式的铁大门,旁边挂着一个白底黑字的牌子: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
门口职守的一位三十来岁军绿色制服的门卫拦住了准备进门的杨卫宁。
“哎,小伙子,这里是国家保密单位,闲杂人是不能乱进的。”
杨卫宁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掏出自己的报道派遣证递了过去道:“大哥,我是今年西工大分配到611所的毕业生,这是我的报道证,您看一下。”
“新来的毕业生?”
军绿装门卫接过报道证扫了两眼,有些狐疑地看着杨卫宁道:“今年的毕业生不是半个月前就统一过来报道吗?你怎么今天才来?”
杨卫宁道:“家里临时有点事,报道时间拖了半个月,我是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从京城赶来的。”
“等一下,我去打电话问问。”
军绿装门卫回到门卫室,拿起桌上的手摇式电话机拨了起来。
杨卫宁靠在门口,等待着门卫核实自己的身份信息。
就在这时,杨卫宁身后传来“吱呀”的刹车声,紧接着,一个有些陌生的声音响起。
“卫宁,是你吗?”
杨卫宁转过身,不知何时,一辆军绿色的212吉普车停在门口,副驾驶座上,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山装男子探头看着杨卫宁。
“你是……”
杨卫宁皱了皱眉,他隐约觉得这个中年男子有点眼熟,但脑海里却始终找不到这个中年男子的身影。
中年男子呵呵笑道:“果然是你,几年没见,都成帅小伙了,我是你路阳路叔叔啊,还记得我吗?小时候你和我们家瑶瑶玩过家家,还说要拜我为老丈人呢!”
“路叔叔?”
杨卫宁有些发懵,他穿越过来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连自己的亲人都还没认全,对这个自来熟的路叔叔完全没什么印象。
路阳道:“你是来报道的吧?还真给你爹算准了,他前两天打电话过来,说你小子好好的中央部委不待,从华夏航空研究院弄了张611所的派遣证,跑我们这里来了,让我注意一下,没想到今天就给我堵着了。”
杨卫宁尴尬地笑了笑,心道:看来这个路叔叔是真的认识自己了。
杨卫宁不是普通家庭出身,他爷爷杨东臣红小鬼出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55年授少将军衔,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军队中门生故旧不计其数。
父亲杨振国是六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就读于大名鼎鼎的华夏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毕业后进入三机部(即航空工业部)工作。
勘乱时期几起几落,一直改革开放以后,才因为之前华夏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生的身份受到重用。
两个月前,杨振国正式调离航空工业部,担任新成立的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司司长。
这个时期的国防科工委,可不是后世机构改革后,另成立一个直属政府部门的国防科工委。
而是综合了总装备部以及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的国防科工委,在军工产业领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杨振国在这样的职能部门担任要职,可谓重权在握。
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出身,杨卫宁毕业后,杨振国就凭借自己的人脉,给儿子安排好了今后的人生道路——进入航空工业部秘书处工作,几年后空降到地方,或出任某国企要职,或守牧一县之地,进入政界,然后一步步晋升。
凭借杨家的底蕴,几十年后混个省部级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杨卫宁对这样的安排极度抵触,一方面他本来就不喜欢政府部门办公室里蝇营狗苟的东西,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掌握了大量顶尖航空科技的试飞员,只有去一线研究机构,才不会浪费他脑海里的大量知识。
为此杨卫宁和自己这个便宜老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见实在说服不了父亲,杨卫宁干脆来个不辞而别,通过爷爷的关系从华夏航空研究院要了一张611所的派遣证,直接坐火车跑蓉城来了。
他没想到,自己还没进611所的大门,就碰到了父亲的老熟人。
而且从这位路阳叔叔的表现来看,对方显然和自己父亲关系匪浅。
正在打电话的军绿装门卫听到了外面的动静,从门卫室出来,一见路阳和杨卫宁熟稔的样子,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道:“路主任,您和这小伙子认识?”
路阳笑呵呵道:“老韩,你就甭给人事处打电话了,这小家伙是我老同学的儿子,西工大毕业,放着好好的航空工业部不去,偏偏要跑到我们这犄角旮旯来。来,卫宁,赶紧上车,我带你去报道。”
杨卫宁有些尴尬地笑道:“路叔叔,我爸那里……”
杨振国既然有能耐把电话打到路阳这儿,那阻止他报道也不是没有可能。
路阳哈哈笑道:“你爸那儿就不用担心了,这老小子在机关单位都待糊涂了,我查过你在西工大的成绩,你这样的人才,不去一线搞科研,放到办公室简直就是浪费,再说了,你人都到这里了,你爸还能把你捉回去不成?!”
航空霸主 第三章 儿时玩伴
“路叔叔,谢谢您了!”
杨卫宁顿时松了口气,这声路叔叔叫的倒是真心实意。
和路阳寒暄了几句,吉普车很快驶入了611所。
作为国内新兴的战斗机设计研究所之一,611所虽然无法和后世相比,但和此时国内其他研究机构想比,其规模又要远远超出。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611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第二大战斗机设计研究所,仅次于北方的601所。其中在职职工总人数超过五百人,其中科研人员就占三百,总面积将近两百亩。
五分钟后,吉普车在611所的行政楼前停了下来。
路阳回过头对坐在后排的杨卫宁道:“卫宁,我现在还有一个重要会议要开,待会儿让小刘会带你去人事处报道,再去宿舍安顿一下,晚上一块回家吃饭,你婶子见到你绝对高兴。”
杨卫宁笑道:“路叔叔,麻烦您了!”
“都是自家人,麻烦什么!”
看着路阳离开,杨卫宁这才跟着小刘进入了行政楼。
小刘叫刘铮,是212吉普车的司机,他曾参加过两年前的边境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二等功,退伍后,分配到了611所的小车班。
从小刘口中,杨卫宁总算了解到了这位路叔叔的相关信息。
路阳和自己父亲杨振国是同学,都是64届华夏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
毕业后,杨振国被分配到了三机部,而路阳则进入112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担任气动布局组组长。
大三线建设期间,路阳被派遣到祖国的大西南,参与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组建工作。
十多年过去了,路阳如今已经是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室和气动室主任,算是仅次于几位所长和副所长的高级人才。
有了小刘的引导,杨卫宁的入职手续办得顺风顺水,人事部门没有任何的刁难。
在领取了第一个月的食堂粮票后,杨卫宁便跟着小刘前往611所的宿舍区。
蓉飞的家属区建成还不到两年时间,一共有十几栋,都是砖混结构的筒子楼。
在这个年代,这些筒子楼算得上高档住宅小区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珍宝岛冲突,华夏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交恶,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华夏的国际环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恶劣形式。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华夏领导人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大三线计划,逐步在华夏中西部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军工产业基地。
蓉飞的成立正是这一国家战略下的产物。
据杨卫宁所知,七十年代是华夏航空工业特别是研究所的黄金时代,国家对军工产业投入了巨额资金,核潜艇、两弹一星等标志性工程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611所也得益于这一时期的巨额投入,职工收入水平在整个蓉城地区都是数一数二的。
但随着时间进入八零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对军工产业的投入明显下滑,611所职工收入跟着逐年下滑。
一直到九十年代,611所职工收入下跌至历史谷底。
那时候,611所也爆发了一股离职潮,很多有能力的人才纷纷离开,有出国留学的,有进外企的,也有进入某些效益较好的国企单位的。
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其他行业骨干。
以当年到石化行业国企的为例,收入超留在611所内职工少则一两倍、多则倍,到外企的收入更是超五到十倍。
而那些能够在国外站稳脚跟的高级技术人才,收入差距更是悬殊之极。
直到新世纪以后,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国家再次加大对军工业的投入,611所职工收入才开始报复性反弹。
在新世纪的最初十年,611所职工仅到手薪水已经和蓉城地区外企相差无几,某些部门的中高层年薪超三十万,超过n多事业性单位。
但放眼全国范围,和东部外企相比仍然比不过,与垄断性国企同级别大牛相比仍显逊色。
而1982年的611所,虽然因为国家整体战略转型的关系,已经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是在整个西南地区,依旧是一等一的好单位。
即便杨卫宁这样刚刚入职的新人,也分到了一个带有卫生间的小单间。
房间里书桌书架、床、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最让杨卫宁惊喜的是,自己的宿舍居然还有一个小阳台,方便平时晾晒衣物用。
在小刘的帮助下,杨卫宁铺好床铺,又将自己的行囊稍稍整理了下,洗了把脸,这才跟着小刘前往路阳家。
路阳住的地方和杨卫宁的宿舍隔了几栋楼,只花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两人就来到了路阳家门口。
小刘敲了敲门,很快,房门打开,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
姑娘身形苗条,不施粉黛,一身素雅的白色连衣裙,双目仿佛一泓清水,顾盼生辉。
即使以杨卫宁看惯了后世各种人工美女的眼光,也忍不住泛起一丝惊艳的感觉。
“刘铮大哥,你们这是?”
女孩显然认识刘铮,和对方打了个招呼,将目光转到杨卫宁身上。
刘铮连忙介绍道:“路遥,这位是杨卫宁,路主任让我带他过来的。”
“卫宁哥哥?!”
女孩瞪大了眼睛,上下打量着杨卫宁,漂亮的小脸很快绽放开灿烂的笑容道:“卫宁哥哥,还记得我吗?我是路瑶。”
杨卫宁微微一愣,脑海不由得浮现出一个瘦弱的身影。
这具身体上一任主人残存的记忆中,确实有一个叫路瑶的小女孩。
杨卫宁刚上初中的时候,路瑶被她父母送到了自己家里,一住就是三年。
在杨家期间,杨卫宁的父亲杨振国和母亲林琳完全把路瑶当成了亲闺女来养,对她好得有时甚至连杨卫宁觉得嫉妒。
不过小时候的路瑶对杨卫宁倒是黏糊得很,平日里老是跟在杨卫宁后面,“卫宁哥哥”“卫宁哥哥”地叫个不停。
一直等到杨卫宁初中毕业,路瑶才被她的家人接了回去。
杨卫宁至今还记得路瑶被家人接走时泪水涟涟的样子,没想到几年没见,昔日的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若是在街上遇见,杨卫宁根本没办法将她和自己印象中的那个爱哭鼻子的小姑娘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