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族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政泓
当然,这是霍古的视角,它还没摆脱思维减速的状态。
&
第五十七章 耐寒
【霍古,你这个计划到底行不行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没有效果】
“你别吵,我需要集中注意力。”
计划进行到让阳光聚焦到正在被冰封的根茎残骸为止,都是非常的顺利,可是,在那之后,阻碍出现了。
它们等了许久,都不曾见到冰有任何融化的迹象。
饶是它们现在都是思维减速的状态,也感觉自己等了许久的时间。
“温度还是不够,太远了,那个恒星。”
【所以失败了,是吗】
“不,办法还是有的……”
说着,霍古将注意力集中,投注到那些根茎残骸上。
“解旋,转录,复制,基因目标,感光细胞。”
视角拉伸至微观,自恒星出发的光子,传递到星球的地表,在通过一面折射的镜面,偏转方向,进入到冰封根茎残骸的冰晶中。
经过无数细小的结晶体折射偏转,总算是有少许光子撞击在根茎系统的个别细胞上,这就给细胞,带来了能量。
如果是普通正常的微生物,这点能量肯定是不够用来复苏的,但是,拥有霍古这样集群意识的细胞却完全不一样。
霍古做不到让能量凭空变多,但它能够让根茎残骸各处收集到的能量,利用神经突触网络汇聚于一点,激发单个细胞从冬眠状态中苏醒。
这种苏醒是短暂的,但是足够了,霍古算准了时间点,给复苏的细胞下达分裂指令。
新的细胞在透明的冰晶中,根茎残骸内诞生。
这个细胞通体黑色,这种颜色无论是吸光还是吸热,效果都很好,这样或多或少能够对阳光的吸收提供一些加成。
这个细胞属于感光细胞,可是和作为视觉系统提供视力的感光细胞又有着稍许的不同,它有着极强的耐寒性。
细胞膜有着冷休克蛋白,能够在如此低温的环境里,让细胞膜继续保证活性,而不是进入冬眠。
细胞质内部加入了大量的盐酸成分,大概占据内部细胞质溶液的23.89%,这种混合液体,冰点会下降到-79.5摄氏度,对付目前星球的地表低温还算是绰绰有余。
这种耐寒细胞在收集到足够多的能量后,按照霍古发布的指令,继续分裂出新的个体,增殖数量,扩大对光的吸收面。
材料取自于根茎残骸,还有冰晶本身,作为海水大气的低温凝合体,冰晶可没有肉眼看起来那么纯净,内部充满着杂质和各类其他元素。
利用盐酸溶液,将冰晶内的水冰点下调,从而使其重新溶化为液态。
就这样,冰晶内部耐寒细胞的的位置空间一点点的被其扩张,透明空腔越来越大。
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冰晶的一处被破开一个小孔,由黑色细胞组合形成的黑色藤蔓从中伸出。
见时机差不多,霍古又增添了一种新型的细胞给耐寒细胞做搭档。
这种细胞的功能没有其他,就是利用光子分解盐酸,制造热量和养分,供给现在这个新型的低温根茎体系。
两种细胞的搭配下,一个个能够聚焦或者折射光线的冰柱或者冰镜被制造出来,这使得根茎系统能够吸收到的光子变得更多。
大解冻运动就这样在霍古的指挥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可以预见,很快这个星球,就可以从冰冻中解放。
按理来说,计划进行的如此顺利,霍古应该高兴才对,可是……
【看……】
【来……】
【要……】
【成……】
【功……】
【了……】
【……】
暝那边的说话,每一个字节都要等上许久的时间
第五十八章 大改造
根茎垂直向下生长,一直延伸至地幔的熔岩区域,从那里,获取到更多的热能,这就是计划的第二步。
本来,是不需要有第一步的,可是奈何当初两边交手,地层中到处都是熔岩,绝大部分地层中根茎都被烧掉,能够残存下来的部分基本都是在海水中。
向下生长的根茎突进得很快,毕竟阻碍它前进的只有冰,而冰再加入一定成分的盐酸后,冰点会降低,液化现象就会出现,这就和道路结冰后,往道路上撒盐是一个道理,本质上温度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液体的凝固温度。
发掘的过程中,根茎经常能撞见它和暝交手时残留下的有机残骸,以及在超低温状态下没有死亡,进入自我休眠的微生物。
这倒是意外之喜。
有机残骸的回收能够给霍古在目前这匮乏的环境里提供更多的有机材料,自我休眠的微生物则可以暂时先保护起来,等星球温度恢复后,在播撒在星球上,毕竟当初答应了暝帮忙照顾它的造物。
“还没见底啊……”
发掘了很久,根茎一直在往下生长,霍古回过头大约估计了一下距离,自冰面向下挖掘了将近四千多米的深度。
在冰层中挖掘,除了冰层的阻碍,霍古还面临着另一种困难,那就是低温。
低温已经没法再对霍古掌控的细胞造成什么影响,不过,却还是会对有机材料的输送造成影响。
好在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照样是盐酸降低冰点的方法,在输送有机材料管道内,加入一定比例的盐酸,确保里面的液体不会发生冻结。
唯一的缺点,就是盐酸会和管道内正在输送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分解成更加基础的氨基酸,到达根茎末端时,重新组合成蛋白质会比较麻烦。
终于,在距离冰层表面八千多米的距离,根茎遇到了阻力,远远比冰要更强的阻力,霍古清楚,那是被厚厚冰层覆盖的地面。
突破地面会比较困难,因为来自上方冰层的压力,密度已经和冥古宙时期不太一样。
不过,虽然阻力增大,也不是不能继续推进,只是速度会相较于之前下降很多。
时间一晃而过,得益于终于能看到见太阳,霍古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计量单位。
当地层的发掘结束,根茎突入到熔岩上方时,星球已经自转了25462圈,经历了25462次的昼夜更替。
具体花费时间,霍古还做不到精确,因为星球不同,它也不确定这个星球的自转周期是不是24个小时。
以地面为起点,深入地底大约523公里。
“居然比上次接触熔岩区还要深入490公里,内核温度居然下降了这么多……”
“看来,上一次的交手,暝那家伙也好不到哪里去。”
既然接触到热源,那么霍古也就切换回耐热性更好,性能更强的原版本根茎。
依靠原版本根茎,霍古很快就在地层中张开一张大网,收集必要材料的同时,在网的节点处,重新延伸出向地表生长的根茎。
复而往返,深入地底的根茎突破地表,根茎的尖端首部停止生长,并鼓胀形成一个球体,球体外部延伸出无数的根须,分解收集那些覆盖地表的坚冰,液化后导入地底空腔储藏。
地表和冰层相接的部分很快就清理出一个空洞,没有了来自冰层的约束,如心脏般膨胀收缩的球体很快扩大自己的形体,短短的时间里,从一米的直径胀大到十米,而且速度不减,直到球体终
第五十九章 江河湖海
由于冰川的熔化是自下而上,所以,在蜂巢群加热给星球表面升温时,还会时不时伴随着冰川的坍塌,好在蜂巢本身的结构强度非常高,可以无视这点。
涓涓细流从冰川缝隙中流淌而出,水滴自顶端,聚集在蜂巢的外侧,然后在高温中加热成水蒸气。
在地面蜂巢铺设面积进度达到三分之一时,自冰川时代以来的第一片积雨云出现了。
不过,这片越积越厚的积雨云,下的并不是雨水。
蜂巢将水加热成水蒸气,源源不断的蒸汽在将顶部的冰层融出一个通向最上层冰面的通道后,继续上升,成为云。
富含热量的云在高空一次性释放大量的热,凝结形成冰晶落回地表。
于是,解冻之后下的第一场,不是雨,是雹。
这是一个冷热交替的过程,冰雹将上层的冷气团带向地表,而热空气则留在了上面,这时候,南北两极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大气环流开始运作。
热空气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被分割成无数份,散落于星球的每个地方。
看起来,似乎蜂巢的加热变得毫无意义,下落的冰雹加厚了冰层,制造的热气团又因为大气环流,散布到整个星球,升温效果微乎其微。
但是,有些事情并不能这么看,需要换一种角度,这可能不是最快能看到升温效果的方式,却是最温和的方式。
大气环流的存在,让星球升温这种事情能有一个缓冲过程,而不是突兀完成,从引发什么灾难级的自然现象。
蜂巢加热是持续性的过程,即便下来再多的冰雹也会被重新加热成为水蒸气,如此往复下去,星球就会以尽可能平和的方式,实现整体性的升温。
越来越多地方的冰层在发生坍塌,蜂巢周围的水潭成了池塘,在逐渐从池塘扩展成为大型的湖泊。
水位是一升再升,很快就漫过蜂巢的高度,将其全部置于水底。
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眼见时候已经差不多,霍古将此前收集到的那些,暝创造的原生微生物,激活它们,并逐一投放出去。
这些微生物中,有自养型,也有异养型,不过霍古都是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区别对待,微生物们后面会发展成什么样都与它无关。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霍古也不能算是闲着,它要给时刻监控着各个大型生物系统的运作流程是否出错,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升温还在继续,不过以蜂巢为中心的圆形湖泊扩展速度已经没了当初的那般快速,虽然还在逐年的扩大,但扩大的速度确实是呈现出递减趋势。
关于这种事情,霍古已经注意到,但它对此并不是很在意。
这是圆形湖泊面积扩大造成的效率递减假象。
因为每个蜂巢制造的热量都有着自己的极限,每年融化冰川量就那么多,如果仔细按照面积计算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蜂巢的融冰效率并没有降低。
之所以看起来呈现递减趋势是因为圆形湖泊半径的延长,每延伸出一定距离,圆的面积就会几何倍的增大。
不过,确实还是有事情让霍古会多分出一些心神去注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漆黑如墨的天空终于发生了一点变化,有了一些偏向于蓝色的迹象。
这种迹象很微弱,不过逃不过霍古那经过多次优化修改调整设计的视觉器官,对光谱色调渐变的敏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类肉眼的范畴。
很显然,大气中多出了一些其他的成分,这些还未清楚正体的物质对照射向地表的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于是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很好,总算
第六十章 生机
霍古改变了星球,由此,海洋再一次出现,并且,一些隐藏在冰层下的东西展露在霍古的视野内。
一片广袤的陆地……
根据霍古的粗略估计了一下面积,大概占据了整个星球总面积的50%。
成因霍古大概能够猜到,正是当初暝主动制造的频繁火山运动造成的结果。
陆地的加热是件极其麻烦的事情,因为陆地环境里占据主要部分的不是水,是空气,这就意味着蜂巢没办法直接从周围环境里摄取水分。
要知道,无论是每个细胞个体还是加热工作,都离不开水。
好在这个问题还算是有办法解决,在蜂巢占据的区域刨出一个凹陷地形,用于积水,让整个蜂巢能够正常进行的加热工作。
水的获取渠道,是从海洋那边汲取,利用管道横跨数公里的进行远距离输送,以及星球气候恢复后的自然降水。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第一种作为大陆蜂巢获取水分的主要来源,大陆的面积太过巨大,导致海洋气候没办法进入大陆深处,也就没办法进行自然降雨。
可以预计,在经过一段时间,当大陆土壤中的水分逐渐被霍古给蒸发殆尽,那里将会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
但是这些对于霍古现在来说都无所谓,它早已经不是人了,自然是不可能再以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长达千万年的时间跨度,这块巨型大陆早晚有一天,会因为地下深处的热循环运动而发生分裂,就像地球上的那些大陆,而在那之后,大陆中央区域的沙漠也就会进入到海洋气候的范围,自然会被改造回肥沃的土壤。
真正让霍古上心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当初散布的微生物们。
那些微生物在散布出去后没过多久,就开始了残酷的生态角逐竞赛。
起初,自养型和异养型数量相当,但是为了获取养分,异养型对自养型发动了大规模袭击。
结论不言自明,异养型以绝对的碾压,吞噬了绝大部分的自养型微生物,只有少数得以侥幸逃生存活。
此时,毫无脑子的异养型微生物自然是不会考虑可持续发展这种事情,只要积累到足够的生物质,就会立即复制分裂出新的个体。
但是,由于自养型数量的锐减,异养型微生物的目标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异养型微生物身上,于是,第二场微生物大战开始了,异养型对异养型。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失败的异养型会像之前的自养型那样被赶离到更远的地方,大战的胜利者,将会得到继续留存在原初位置的资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