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影人传奇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青城无忌
严皓也觉得许望秋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如果是一般的电影这样拍会很妙;但《冷》这个故事却不适合这么拍:“《冷》是以小见大,讲述香江的过去与未来,这样电影应该是厚重的,应该具有史诗气质。在镜头选取上,应该沉稳大气。我觉得还是原来的拍法好,以六七暴动的镜头作为电影开场。用梦境来处理少年郑毅部分,会让叙事角度受到限制,无法全景式展现这段历史。比如石慧姐他们到总督府抗议,jing chá ou dǎ抗议群众,这些就没法拍,因为郑毅的父亲不可能把他带到这些地方去。既然郑毅没有去,那么这些就无法向观众呈现。这样一来,整部电影的写实性就大大降低了。”
许望秋摇头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按照原来的方式拍,需要考虑视角的问题,需要考虑镜头的逻辑性,但用梦境的方式处理,反而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因为梦境是没有逻辑的,在梦境中人是自由的。在梦境中,你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别人,甚至可以是天上的一只鸟。在梦境中出现石慧他们在港督府抗议,出现jing chá ou dǎ抗议群众的画面是完全可行的,并不会受影响。”
严皓虽然是在伦敦电影学院学的电影,但受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很深,他的电影向来以写实著称,听到许望秋这么说,忍不住道:“我知道这是意识流。可这是一部关于香江过去和未来的电影,是现实主义题材,应该追求写实才对。”
许望秋笑着道:“少年部分通过梦境来呈现,并不影响电影整体的写实性,就像《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大部分内容都是回忆,但电影依然是写实的。我认为写实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刻,如果我们能把梦境很好的呈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写实。”
严皓想了想,许望秋的话也有道理,点头道:“那行吧,就这么拍吧。”
许望秋转头看向夏梦,问道:“夏梦姐,你是什么看法?”
夏梦笑着摆摆手:“我没什么看法。你们都是艺术家,你们按照你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拍就行。我是后勤总管,给你们做后期保障的,创作上的事不用问我。”
许望秋起身看了看地上的水坑,又看了看时间,沉吟道:“要拍出我们想要的效果,需要做很多准备,今天肯定是没法拍了,只能把时间往后推,我们先拍后面的内容。”
……
剧组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为即将到来的实作准备。
监视器后的许望秋招招手,将剧务叫到身边,从兜里摸出一张纸币,让他帮自己买几份报纸。昨天电影正式开机,前来报道的香江媒体不少,他想看看媒体是怎么报道的,报道的规模如何。
十多分钟后,剧务将一叠带着油墨香气的新报纸放在了许望秋面前,亲内地、亲台弯,以及中立报纸都有。
许望秋拿起报纸,慢慢翻看起来。跟预计的一样,亲内地的媒体对《冷》开机是一片赞誉声,重点提到了许望秋跟特吕弗他们的约定,并认定这部电影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亲台弯的媒体对《冷》则是冷嘲热讽,认为许望秋根本不了解香江,不可能拍好香江故事,《冷》注定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让许望秋意外的是,《明报》原本属于比较中立的媒体,但这次竟然情绪激烈的写了一篇文章批《冷》。写文章批《冷》的不是别人,竟然是金庸本人。
金庸以《为暴徒洗白,大导演意欲何为》为题,对许望秋和《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金庸在文中写道:“今天内地导演许望秋的电影《冷》正式开机。在拍摄现场,群众演员手里举着‘抗议港英***暴行’的标语,举着太祖头像,嘴里喊着抗议港英政府的口号。这熟悉场景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了黑暗的1967年。六七暴动是香江社会的一块疤,造成了51人死亡,802人受伤。现在这位来自内地的许导演竟然想为暴徒翻案,将他们塑造成英雄……”





电影人传奇 第331章 反驳金庸
许望秋挺喜欢金庸的武侠,对金庸也比较了解。很多人知道金庸的中有很多隐射,有很多政治性的东西。不过很多人不知道金庸早期其实是左翼青年,只是在他创办《明报》,成为资本家之后,才逐渐转变立场的。
金庸在《大公报》工作了十年,而《大公报》本身就是党媒。1951年金庸父亲查枢卿因为“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被qiāng毙,金庸也没有离开《大公报》,转投亲台媒体。金庸后来回忆,当时他在香江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
《大公报》的工作人员不光思想左倾,还有马列主义读书小组,而金庸是读书小组的组长。这个时候金庸的思想偏左翼,作品中也是有阶级意识的,比如《射雕》中写秦老汉秦南琴爷孙:“原来秦老汉本是广东人,因在故乡受土豪欺压,存身不住,携家逃来江西,见这林边有些无主荒地,就与两个儿子开垦起来。”不过到了1970年,金庸重新修订的时候,就把这些关于阶级的东西删掉了。
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成了当初在马克思主义小组批判的资本家,他开始改变立场,开始抹掉阶级性。《明报》要求:“站在中国人的爱国立场,对国共的施政一视同仁地对待,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如果国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我们以老百姓为重”。
随着时间推移,金庸逐渐从左翼开始走向右翼。1963年,中国搞yuán zi dàn,陈老总说了句“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金庸立刻撰写的社论《宁要裤子,不要核弹》,而在中国yuán zi dàn实验成功后,金庸又发表了《zhong gongbào zhàyuán zi dàn的评论》,表示“决不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光荣”。至此,金庸彻底与左翼决裂。
在六七暴动的时候,李黄瓜的塑胶花厂爆发劳资纠纷,罢工工人与军警爆发冲突,多名工人被打死打伤。金庸态度鲜明的站在港府一边,接连发表文章反对工潮,彻底激怒了香江佐派。金庸被佐派视为“十大汉奸”之一,被称为“豺狼镛”,当时盛传一张六人的暗杀名单,金庸排在第一位。金庸担心自身安危,带着家人到新加坡避难,将《天龙八部》委托给倪匡续写,这才出现倪匡将阿紫眼睛写瞎的轶事。
六七暴动对香江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金庸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金庸早期的中具有很强的家国情怀,主人公为了国家民族可以牺牲很多东西,但在金庸后期的中基本上看不到这些的东西,转而探讨身份认同的问题。不管是乔峰、还是韦小宝,都在纠结身份问题。
其实这不只是金庸的问题,很多香江人都有这个问题,他们一方面有民族认同感,再加上受英国人欺负,希望有强大的祖国保护他们;但一方面又对内地充满恐惧。这种纠结在《鹿鼎记》中表现得特别明显,韦小宝说:“皇帝逼我去打天地会,天地会逼我去打皇帝。老子脚踏两只船,两面不讨好。一边要砍我脑袋,一边要挖我眼珠子。一个人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你来砍,我来挖,老子自己还有得剩么?不干了,老子说甚么也不干了!”
许望秋知道金庸在六七暴动中上了佐派的暗杀名单,知道他肯定不喜欢《冷》这部电影,但他没想到金庸会跳出来,毕竟《冷》是夏梦青鸟公司的作品,而夏梦跟金庸关系很好,《投奔怒海》这个片名都是金庸帮忙取的。
许望秋没想到金庸如此不给面子,竟然会跳出来批《冷》,笑嘻嘻地对夏梦道:“夏梦姐,你朋友金庸骂我呢,这也太不给你面子了吧!”
夏梦本来还担心许望秋生气,毕竟被别人点名痛批,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现在看到许望秋的反应,她就放心了,笑着安慰道:“文人都是这样,喜欢骂骂咧咧,就好像不批判别人,他们就不舒服似的。别理他就是了,我们拍我们自己的。”
许望秋不同意:“我这个人属刺猬的,别人向我挥拳,我一定会把他的手扎出血。金庸跳出来批我,如果我不站出来反击,那别人就会以为我好欺负,以后跳出来骂我的会越来越多。太祖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夏梦听到许望秋这么说,赶忙劝道:“太祖还说过,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许望秋摇头道:“金庸给我们扣上了为六七暴动翻案的帽子,香江社会对六七暴动是什么态度你也知道。如果我们不站出来反驳,香江人都这么认为的话,那我们这部电影恐怕会遭到抵制。我们必须站出来反驳。其实我们站出来跟金庸打嘴仗是很好的宣传,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了解这部电影。”
夏梦觉得许望秋的话有道理,但还是有些犹豫:“金庸在报纸上跟人论战了二十年,笔杆子非常厉害,跟他打嘴仗,你恐怕不是他的对手。”
许望秋自信地道:“写武侠,我不是金庸的对手;但要说打嘴仗,金庸还真不一定打得过我。在内地的时候,评论界那么多专家教授围攻我,也没把我打垮,更何况区区金庸。再说了,我比较了解金庸,而金庸却不了解我。真要打起来的话,我可以把金庸打哭。”
夏梦听到这话笑了:“金庸是大风大浪过来的,被多少人围攻过,甚至遭到了死亡威胁,怎么会让你骂哭。既然你不怕跟金庸打嘴仗,也想跟他打,那就跟他打吧!要是你真能把金庸骂哭,那你绝对会名动香江。”
许望秋见夏梦不反对,咧嘴一笑:“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
就在这时,副导演严皓过来通知许望秋,拍摄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可以正式开拍。
许望秋来到监视器前,拿起喇叭,大声喊道:“开机!打板!开始!”
随着“开始”口令响起,拍摄正式开始。湿漉漉的地面洒满了水,形成一个个水坑,明晃晃的。游行队伍举着抗议标语,喊着口号向着摄影机走来。在摄影机前方不远,有一块三四平方米的水坑,在水坑的上方,竖立两根铁管子,正对着水坑中一滴滴的滴水。这些水滴滴在水坑中,泛起道道波纹。
最开始剧组工作人员是用喷头喷水,但喷出来的效果不佳。最后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半空架设起了管子,通过管子滴水,营造出了许望秋想要的道道波纹效果。
摄影机静静地对着水坑,拍水面的道道波纹,也拍倒影在水面的游行队伍。
许望秋对这个镜头非常满意,拿起喇叭。兴奋地喊道:“停!这个镜头漂亮极了!”
夏梦他们在监视器中看到镜头的画面后,也都是赞口不绝。
夏梦喜笑颜开地道:“望秋,你真是天才!这个镜头真的太有意思了!有了这个镜头,我们这部电影就错不了。”
严皓本来不是特别赞成用这个镜头作为电影开场,但在真正看到了拍摄画面,他意识到许望秋是对的:“这个镜头不光画面特别漂亮,还给人一种意蕴特别丰富的感觉。从这个镜头中,你能感受到很多镜头之外的东西。”
两天后的上午,金庸坐在办公室里端着茶杯,优哉游哉的喝着茶,同时思考着中英谈判的问题。金庸的梦想是成为外交官,当初他加入《大公报》,甚至父亲被qiāng毙都没有离开《大公报》,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一展抱负。后来他的梦想破灭,但对政治依然十分热衷,特别喜欢写政治评论。中英谈判这样的大事,他肯定要凑热闹,要高谈阔论一番。
金庸正想着文章该怎么写,秘书突然闯了进来:“金先生!”
金庸不喜欢思考的时候被人打扰,脸当即一沉:“不敲门就闯进来!不懂规矩!”
“金先生,你等会在骂我吧。”秘书将手里的《大公报》放到了金庸面前,火急火燎地道,“许望秋在报纸骂你,还骂得特别难听,你赶紧看看吧!”
金庸这才想起自己前天痛批了许望秋和他的电影《冷》。金庸看过《冷》的剧本,在他看来许望秋有为六七暴动洗地的嫌疑,只是《冷》是夏梦投资的,他不好说什么。《明报》记者采访回来,将片场的情况告诉了金庸。这下坐实他的判断,认为许望秋是在给六七暴动洗地,当即写了一篇批判性许望秋和《冷》的文章。
金庸听到许望秋骂自己顿时笑了:“我听别人说,许望秋是内地有名的才子,跟人打嘴仗很有一套。我倒是想看看他是怎么骂我的,是不是骂得很有水平。”
说着金庸拿起《大公报》,翻到许望秋的文章,细细阅读起来。只是他没读两行,脸就沉了下来,而且越来越黑,到最后简直跟涂了墨汁似的。
许望秋文章的题名叫《向金庸先生学习》,文章开头为了自己和《冷》作了辩解,指出六七暴动只是电影开场的背景,并不电影真正要表现的。随后他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金庸:“其实要说洗白和翻案,金先生绝对可以做我的老师。我们都知道金先生的祖先查继佐在清朝大大有名,是《明史》案的告发人。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
金先生在《鹿鼎记》中很是为查继佐涂脂抹粉一番,这是可以理解的,谁也不愿意顶个‘汉奸祖先’的大帽子,不过金先生替吴六奇洗白就说不过去了。吴六奇降清后,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死难者数万人不止。这样的人渣败类,在金先生笔下却成了心怀家国民族的大英雄。如果以后谁要翻案,如果谁要替六七暴动洗白,一定要向金先生学习。
曾经听说人,金先生祖上是包衣,我本来不信。不过在知道吴六奇的事迹后,我不禁怀疑起来,不然金先生为什么要这样替吴六奇洗白呢……”




电影人传奇 第332章 三批全庸
全庸是典型的传统文人,而传统文人往往是极其重名声的。他在《鹿鼎记》中写《明史》案,就是想要澄清查继佐与这事的关系,证明祖上与这事没有太多的关系。现在许望秋不但把这件事点了出来,还声称全庸祖上是包衣,他哪里能接受,也顾不上思考中英谈判的问题,赶紧写了一篇文章为辩解。
第二天《明报》刊发了全庸的文章,对查继佐和《明史》案的关系进行了澄清。庄家写《明史》一书,为了扩大影响,在印刷时在参校名单了加上了三位本地知名人士的名字,其中有查继佐。查继佐等三人知道后去学府澄清,这本书跟他们没关系。几个月后,吴之荣发现明史的问题,去官府告发,《明史》相关人员全部入狱。查继佐等三人也同样被入狱,后来得到粤中总兵吴六奇相救,加上之前在学府的澄清记录,查继佐才得以出狱。在《明史》案爆发之时,查继佐在写自己的明代断代史《明书》,明史案发后改名为《罪惟录》。
全庸在文章最后抨击许望秋,将查继佐这样冒着杀头风险,也坚持写明朝历史的志士污蔑为包衣是非常不道德的。不过全庸没有解释吴六奇的事,吴六奇是满清的忠犬,也真的杀了几万人,也确实被他写成了写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抗清志士。这事他没法解释,总不能说,吴六奇救了査继佐,是我家祖上恩人,所以我就稍微洗了一下他吧。
全庸虽然反驳了许望秋,但有点底气不足,担心许望秋抓住吴六奇的事不放。等最新一期的《大公报》出来,他发现许望秋没有在吴六奇的问题上纠缠,但许望秋写的内容却让他两眼一黑,差点没晕过去。
许望秋这篇名为《君子剑全庸》的文章写道:“1943年全庸考入guo min dǎng专门培养高级公务员的中央政治学校。这个学校的毕业生起步就是科长、县长,外交系毕业去做随员秘书,可谓高级公务员培训学校,校长由jiǎng jiè shi兼任。这所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还向学生发放伙食费、服装费、书籍费和零花钱,同时还要上课之余还要进行军事训练,这一切都是抗战时期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待遇。
1944年中国正面战场在东瀛侵华部队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遭到巨大挫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责难。政府把军事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兵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太差,于是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并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全庸就读的中央政治学校积极相应,要求所有学生,不论哪个年级,也不管什么科系,都要有“投笔从戎”的壮志和“为国捐躯”的决心,自己先报名,校方后审批。如果拒绝参军,学校也不勉强,但必须离开学校。全庸拒绝从军,于是,被迫离开了学校。
全庸有不从军的自由,毕竟上战场是要掉脑袋的,害怕是是正常的。只是当我知道了这段往事,再读到全庸中那些“为国为民”的大侠就觉得特别尴尬。全庸嘴里喊着“为国为民”,可当抗战到了关键时刻,需要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逃避,未免太虚伪了。更虚伪的是全庸在谈的这件事时竟然宣称,自己是反对学校搞gè rén chong bài而被开除的。我终于知道全庸为什么能将岳不群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岳不群就是全庸本人嘛。”
除此之外,许望秋的文章还从多个角度对全庸进行了批判,指出其人十分虚伪。其中包括全庸宣称“政府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以老百姓为重”,然而在六七暴动的过程中,全庸一直站在港英政府一边。在暴动后期,抗议者开始使用zhà dàn,开始搞暗杀,威胁到整个社会稳定的时候,站在政府一边,谁都无法可说。可在暴动前期,工人因为受到了残酷剥削,出来抗议,被港英政府打死打伤,全庸却站在港英政府一边摇旗呐喊,所谓以老百姓利益为重不过是放屁。
在文章最后,许望秋写道:“如果哪一天在路上遇到全庸,我一定走上前,毕恭毕敬地叫一声,君子剑先生。”
全庸读完许望秋这篇文章有些懵,《明史》案和吴六奇的事迹都是历史,只要熟读历史,知道这些并不奇怪。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许望秋竟然将他拒绝从军这事翻出来。这事只有他在中央政治学校的同学知道,连倪框这些好友都不知道。他实在想不通许望秋怎么会知道这事,又是如何知道的。
全庸只觉一道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如同数九寒冬堕入了的冰窟一般。许望秋真的让他感到恐怖,许望秋连他在中央政治学校的事都能翻出来,完全有可能将其他黑料都翻出来。全庸觉得跟许望秋的嘴仗不能再打下去,要是在打下去自己的底裤都可能会被拔掉,自己积累了半辈子的名声恐怕就臭了。
全庸在香江名气很大,尤其最近两年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红透香江,全庸的名声也达到了顶点。许望秋的三部电影在香江都取得了极佳的成绩,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更是在西柏林获得了最高奖,让无数华人扬眉吐气了一把。
全庸和许望秋的嘴仗自然让香江媒体跟打了xing fèn ji似的,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并高度关注事态的发展。
全庸在香江粉丝不计其数,许望秋远远不如全庸,但也是有粉丝的。全庸和许望秋在报纸上掐架,全庸粉丝和许望秋粉丝在私底下也在掐架。全庸粉丝大骂许望秋不尊重前辈,狂妄无知。许望秋的粉丝则骂全庸以大欺小,为老不尊。
绝大部分香江群众都在兴致勃勃的吃瓜,许望秋跟以前那些跟全庸论战的人不同,许望秋爆出了很多他们以前不知道的黑料,比如为吴六奇洗白,比如拒绝参军。对于群众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名人出丑,而全庸无疑是大名人,看到全庸的黑料不断被爆出来,群众就跟吃了冰镇西瓜一样舒坦。他们一个个满心期待,等着许望秋继续扒全庸的黑料。
不过许望秋接下来的文章并没有继续扒全庸的黑料,这篇名为《全庸其人》的文章抨击了全庸的立场,说他是墙头草,完全没有立场可言。最开始全庸就读的是中央政治学校,是guo min dǎng的预备成员。在被学校开除后,他调转立场,投身左翼阵营,加入了《大公报》。不过因为出身问题,外交官的梦想破灭后,他很快离开了左翼阵营,创办了《明报》开始骑墙。不过骑墙没骑多久,他又倒向了右翼,对国内进行各种批判,甚至站到了港英政府一边。
1972年11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认定香江和澳门是中国领土,香江、澳门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全庸意识到香江回归是历史必然,再次调转立场。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全庸对国内发生的一切大唱赞歌,简直就像多年的老党员。
许望秋这篇文章把全庸说成了毫无立场的墙头草,把全庸说成了毫无节操的投机分子。
围观群众读完许望秋的文章,都觉得许望秋骂人实在太狠,简直一点面子都不给全庸留。他们满心期待的等着全庸回应,等着看他如何回击许望秋昨天写的《君子剑全庸》。没想到当他们拿到最新一期的《明报》,将报纸翻遍,也没有看到全庸回应的文章。
这让很多人都非常意外,在六十年代全庸凭一支秃笔与《大公报》为首的佐派媒体进行过多次论战,毫无惧色,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不过很多人都不相信全庸会怂,都觉得全庸是不是在憋大招,或者有其他事,暂时休兵,肯定会打回来的。
在六七暴动之后,佐派在香江失去了民心,像《大公报》这样的佐派媒体不受待见,销量十分有限。最近两天许望秋跟全庸打嘴仗,引发了香江市民的极大兴趣,都想知道许望秋接下来怎么骂全庸,因此,《大公报》的销量直线上升。
《大公报》的编辑们无疑希望许望秋跟全庸继续骂下去,要是能骂个一年半载,那《大公报》就不用为销量发愁了。现在才对骂了三天,全庸怎么就偃旗息鼓了呢?《大公报》的编辑们都有点难以接受。
1...136137138139140...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