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咸鱼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刘航和秦子宁忍不住又倒吸一口凉气。

    从九品提拔为正六品,这中间得连跳多少级关键是当今天子还能一气之下不给升官再骂一顿这得是多么亲密的关系

    恐怖如斯!惹不起!

    杨少峰瞪了朱瞻基一眼,自己倒了一杯酒直接闷了,然后才开口道:“不给升官就不给升官,有什么了不起的”

    杨少峰是真的不爽。

    朱老四未免太坑了些,像那个跟自己同为一甲进士的陈循,也就是永乐十三年的殿试榜眼,那货起步就是个正六品的侍讲翰林,偏偏自己就是一个从九品的待诏翰林。

    都快成了永乐十三年科举的笑话了!这还怎么风风光光的娶媳妇

    杨少峰郁闷,刘航和秦子宁却不这么看,甚至于有些嫉妒。

    确实,从理论上来说,正六品和从九品之间的差距极大,可是从九品的待诏能时时跟在皇帝身边,正




第五十七章 清官留靴
    辽州城说大不算大,比起南京和顺天府这两个超级大城市来说,辽州简直可以说是小的可怜。

    但是要说辽州小,却也算不上小,毕竟是个州的编制,人口和城市的规模还是有的,最起码辽州城中的主路还算得上宽敞,用后市的标准来看,怎么着也是个双向六车道。

    然而在这一刻,杨少峰觉得辽州城还是得扩建,双向六车道明显不够用,按照眼前人挤人的情况来看,起码得双向八车道,甚至是双向十车道才能够用。

    这是整个辽州的百姓全挤在这一条主路上面了

    杨少峰的出现,让原本就安静的气氛更加的安静起来,所有的辽州百姓,无论是居住在辽州城里面的百姓,或者是城外的,亦或是那些当日就在河堤不远处,原本已经绝望到等死的百姓,所有的百姓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只有十七岁的钦差大臣。

    许多人亲眼目睹,许多人是从别处听来,就是这个十七岁的钦差大臣,在调来了辽州卫的士卒之后,就一直站在河堤上没有动过地方,包括第二次洪水达到的时候,甚至于水面已经没过堤面,淹没了这位钦差大人的脚面时,他依然死死的握着王命大旗,宛如一尊上古天神一般,牢牢的踏住了河堤。

    等洪水过去之后,又是这位钦差大臣带着辽州卫的将士们清理了被淹没的田地,遍撒石灰防疫,也是这位钦差大人折腾出了水泥,带着将士们加固河堤,重修道路。

    人心始终都是肉长的。

    杨少峰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有什么功劳,但是辽州城的百姓知道,也永远会记得这位钦差大人干了些什么。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这位钦差大人的靴子磨坏了两双!

    自从昨夜里知道杨钦差今天就要离开之后,辽州的百姓们就自发的向着城中主路上聚集了过来。

    个几乎已经老得走不动的老人,在两个青壮的掺扶下拄着拐杖慢慢向前,直到杨少峰的前马前,才缓缓拜了下去:“见过钦差大人!”

    这一下,唬得杨少峰和朱瞻基等人赶紧翻身下马,然后上前扶住了两位老人。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像这种七老八十的老人,谁来了都得敬着三分!

    老人倒也不作假,缓缓的直起身子后,又开口道:“请钦差大人上马!”

    杨少峰有些懵逼,迟疑着道:“老丈,这是”

    老人从身后一个青壮手中接过一双靴子,哽咽着道:“老朽知道,钦差大人在辽州磨坏了两双靴子啦。

    咱辽州这个地方没福气,留不下钦差大人,也不敢留,大人前程远大,本就不该窝在辽州这个小地方。

    请大人上马,老朽替大人换上一双新的,祝大人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公侯万代!”

    杨少峰顿时有些不知所措起来。

    所谓清官留靴,赃官留帽的典故是知道的,但是那都是当一个官员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或留靴,或留帽,然后将之挂在城门上——留旧靴,换新靴,意为步步高升,挂官帽,意为官做到头了,趁早完蛋才好!

    但是杨少峰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从古至今的哪个钦差大臣谁跟自己一样,被老百姓要求留下旧靴子的。

    见杨少峰有些手足无措的样子,刘航向前几步,凑到杨少峰身边道:“请钦差大人上马,莫要拂了辽州百姓的一片心呐!”

    同样在辽州忙活了快一个月,却没捞到这般待遇的朱瞻基忍不住有些吃味:“哟,这还拿捏起来了等着人来扶你上马”

    杨少峰这才哼了一声,转身就要持蹬上马。

    然而刚才说话的老者却拦住了杨少峰,拍了拍自己旁边的汉子,向着马蹬前一示意,然后才开口道:“若非钦差大人,这辽州城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要坏多少田,活命大恩,不能不报。老朽已经老迈不堪,没福气,今天就让老汉的孙子来替老汉,送大人上马!”

    杨少峰却转身硬拉起了跪在地上准备充当垫马石的汉子,笑道:“我大明百姓这一双膝盖,跪天地君亲师,杨某却当不起,以免折了寿算。”

    说完之后,杨少峰也不待老汉再说什么,干脆利落的翻身上马,向着老人躬身道:“老丈勿怪,小子实在当不起这般大礼,老丈勿怪。”

    见杨少峰已经上马,老人叹了一口气,转而向着杨少峰微微躬身行礼,然后走到杨少峰的身侧,脱下了杨少峰脚下的靴子,又替他换上了新的。

    等两只靴子都换完,老人才倒着退了几步,双手举着杨少峰的靴子,高声喊道:“这是钦差大人第三双靴子啦!”

    老人的声音不大,然而那双高高举起的,已经快要磨烂的靴子却被所有人看在眼中。

    缓缓的将双手放下,将靴子递给了旁边的汉子之后,老人又对着人群中挥了挥手,刚刚还堵在路上的人群便缓缓分开,一个汉子捧着一个用油纸包裹好的东西。

    老人从汉子手中接过,拆了外面的油纸,双手递向了杨少峰:“钦差大人天恩高厚,辽州百姓无以为报,这柄伞,愿替大人遮阳挡雨!”

    杨少峰缓缓的展开了老汉手中的伞,却见比平常伞要大一些的伞面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人名,许多地方干脆就是指印,伞面上几乎没有空白的地方。

    杨少峰一愣,将几乎到了嘴边的奇变偶不变强咽回去之后,直接开口道:“这万民伞是这



第五十八章 他也挂上去了
    朱瞻基骑在马上,时不时的打量一番杨少峰,嘴巴里还啧啧有声的赞叹着。

    如此过了半晌之后,杨少峰终于受不了朱瞻基这副二傻子模样,忍不住喝道:“有话说有屁放,你这是干什么呢”

    朱瞻基道:“我就是觉得好奇,你竟然能为了百姓磨破两双靴子,然后现在往临清去也不喊累,你不是说你想当咸鱼的么”

    杨少峰阴沉着脸道:“若不是陛下的旨意,你当我会来辽州我不来辽州,看不到那些百姓的惨状,我用得着磨破两双靴子”

    恨恨的呸了一声,杨少峰又接着道:“说起来,这大明的官儿还真不好当。你瞧瞧,上好的靴子,磨破了却不给报销,只能自己花钱!”

    朱瞻基道:“你差几双靴子的钱”

    杨少峰冷哼道:“凭什么不差啊我钱是大风刮来的这是因为公务才磨破的,陛下不光不给报销,还得再嘲讽我几句,没一点儿奖赏,不给升官,然后再把我一脚踹到临清,这还有王法么”

    朱瞻基沉吟了半晌,忽然开口道:“有,陛下说的话就是王法。”

    杨少峰气结,转而不再理会朱瞻基这个智障,只是一门心思的向前赶路。

    好不容易占了上风的朱瞻基如何肯放过杨少峰,当下一拍胯下的追风,又追上了杨少峰:“话说,你打算在临清怎么办还是说直接把辽州这套搬过去”

    杨少峰顿时摆出一副关爱智障的眼神,冷笑道:“辽州和临清一样么辽州是什么情况临清又是什么情况

    当然,大体上是不会变的,主要还是集中在清理和防疫,以及灾后的重建上面,其他的倒也没什么了。”

    朱瞻基叹了一声道:“九万九千二百户啊,受灾人数何止十万,只怕要比辽州之事复杂许多了。”

    杨少峰冷笑一声道:“九万九千二百户这种有零有整的屁话明显就是拿来应付朝堂诸公,或者说干脆就是拿来糊弄陛下的,你也信”

    朱瞻基顿时懵了:“你是说,这个数字是临清的官员编出来的实际上没有这么多,或者比这还多”

    杨少峰点了点头道:“不错,要么实际就几千户人家受灾,这些混账东西慌报灾情好上下其手,要么就是受灾户数远在十万以上,这些混账东西不敢如实上报。”

    被杨少峰这么一说,朱瞻基也反应过来了。

    多报了能给自己捞好处,少报的原因自然也很简单,怕如实上报会让皇帝的面子上过不去,从而导致自己被皇帝给记恨上,以后的仕途就此断绝。

    想到这里,朱瞻基的脸色也不禁难看起来,扭头喊了一声吴明,等吴明催马赶上之后就直接吩咐道:“回头记得让人暗中去查一下临清的情况。”

    等吴明躬身应了之后,朱瞻基便扭过头来对杨少峰道:“如果临清的情况跟你想的一样,你打算怎么办”

    杨少峰摇了摇头道:“不知道。”

    见朱瞻基盯着自己不说话,杨少峰便解释道:“你想我怎么办多报了倒是好说,直接抓几个混账东西杀掉喂狗,然后把多余的钱用在百姓身上,或者直接再返给国库,这些都好说。

    可是万一是少报呢直接把盖子掀开的后果不仅是得罪了临清本地的官员,更要命的是会得罪陛下,到时候他老人家能饶了我”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嗯,是饶不了你,估计得把你剥皮抽筋再放血,才能消了陛下的心头之恨。”

    被朱瞻基的话给吓了一跳,杨少峰怒道:“你少胡说八道吓唬人,陛下又岂是那种桀纣之君”

    想了想,杨少峰还是觉得心里没底,忍不住又对朱瞻基道:“对了,咱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兄弟,真要是有什么事儿,可就全靠你了!”

    朱瞻基冷笑道:“咱们数数啊。你当着我的面说猪肉好吃;你让我有话说有屁话;你还经常说我傻;我跟你要伊逍和白庚,你说我做梦!哦,对了,你还跟扯里帖木儿是好兄弟。”

    杨少峰冷哼一声,不再理会小孩子气的朱瞻基,只是一门心思的往临清赶路。

    ……

    不得不承认,锦衣卫里面确实人才济济,打探起情报来更是行家里手,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把临清的情况翻了个底掉,在杨少峰和朱瞻基刚刚到达临清地界的时候就将朱瞻基想要的情报给送来了。

    “怎么办”

    拿着锦衣卫送来的情报琢磨了好半天,朱瞻基也没有琢磨出个所以然来。

    事情倒不像是杨少峰在路上所说的多报或者少报,临清受灾的户数确实是九万九千二百户有奇,既没多报也没少报。

    但是吧,既然涉及到了赈灾,这里面的弯弯绕可就多的很子——比如赈灾的粮食,是全部给粮食还是掺点儿沙子再给比如粥厂,是稠的插筷不倒还是稀的清可见底

    杨少峰握了握手里的尚方剑,嘿嘿冷笑一声道:“既然没人谎报灾情而是从中上下其手,那就好办的多了——有人敢死,难道咱们还不敢埋么”

    朱瞻基咬着牙道:“那就埋!这些混账东西,粥里掺麸子,粮里掺沙子,他们怎么就不自己去吃!他们怎么不去死!”

    杨少峰嘿的笑了一声:“你是不是傻粥里掺了麸子,插筷不倒,就算上官派员去查看,也挑不出什么理来



第五十九章 注意看脸色
    杨少峰不太想理会朱瞻基,毕竟还是个孩子,就算一直跟着朱老四学习也改变不了孩子的本质,太小太单纯,很傻很天真。

    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

    临清遭灾人数接近十万户,这么大的事儿一旦报到朝廷上,朝廷能不派人下来看看廖桂聪这种老狐狸笑面虎,会想不到应对的法子

    就刚才,自己拒绝了廖桂聪牵马的行为,又拒绝了这老家伙安排的酒宴,而且还提出要直接去看看民间的情况,这些行为无疑是一次又一次打了廖桂聪的脸。

    可是人家廖桂聪是怎么应对的

    除了笑,还是笑,替自己这个钦差大臣找理由,替他自己挽回一些面子,然后再表示民间的情况都在眼前摆着呢,随便看。

    这种下属,谁不喜欢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是,当谁傻呢这一路往临清,人都能早早的准备好迎接自己这个钦差,再对比那个忙着在河堤上安抚灾民,把官服都刮烂的刘航,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

    朱瞻基眼见杨少峰不理自己,便伸手指了指远处一群正在盖着房子的灾民道:“你瞧,那些百姓不是在盖房子么地里虽然没跟你在辽州一样遍撒石灰,但是也清理过了,这总做不得假吧”

    杨少峰冷哼一声道:“我问你,从辽州到临清,官道有几条既然知道朝廷把本钦差从辽州调到了临清,又能准备好在这里迎接,你觉得他们就没一点儿准备”

    朱瞻基迟疑道:“你是说,他们在这条官道上面准备好了这一切只不过是他们想让咱们看到,所以咱们才能看到”

    杨少峰点了点头,压低了声音道:“钦差的行止不是什么秘密,只要有心打听,自然就可以知道咱们走的是哪条路,提前迎接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再稳妥一些,那就把几条官道甚至小路上面都布置一番,以防着钦差会突然变换行程私访。”

    朱瞻基疑神疑鬼的道:“你怎么对这些文官报有这么大的敌意焉知不是锦衣卫的情报出错”

    杨少峰哦了一声,低声道:“那你为什么这么傻”

    说完之后,杨少峰也不待朱瞻基反驳,便哈哈大笑了几声,然后快马向着远处的一个庄子奔去。

    庄子边的是一个粥棚,杨少峰和朱瞻基特意进去瞧了瞧,上好的白米熬粥,粘乎乎的,基本上就是传说中的插筷不倒。

    朱瞻基特意用勺子舀起一点儿,看了半天之后还特意尝了一下,然后向着杨少峰挑挑眉头。

    杨少峰却根本不理会朱瞻基,而是绕过了煮着粥的大锅,走向了后面的粮袋子。

    上好的白米,无论是上层还是中间或者是最下面的,都是上好的白米,里面没有掺杂任何的东西。

    朱瞻基走到杨少峰身边,低声道:“这白米不错啊。”

    杨少峰笑着点了点头,抓着一把米在手里捻开,低声道:“记住这些米的样子。别声张。”
1...1819202122...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