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咸鱼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坐在吴英旁边的薛斌低声道:“你忘了他是属驴的了当然,兄弟们都要,你要是有路子,就先买下来,回头再算”
徐景昌嗯了一声道:“成,回头我想想辙,找李祹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直接从朝鲜弄一些高丽姬回来。”
歪楼了!
杨少峰蛋疼无比的发现,这些傻缺勋贵很快就把话题从修路歪到了高丽姬的身上,然后渐渐的又歪到了倭女和高丽姬到底哪个更好的问题上面。
“倭女又矮又矬,交趾女子又黑又瘦,”吴英开始点评了起来:“虽说那朝鲜女子也不怎么好看,可是跟倭女和交趾女子比起来,却又强了许多。”
扭头向着朱瞻基使了个眼色,杨少峰咳了一声道:“这个,孩子得生树得种,可是这路也得先修起来吧别等孩子长大树长高了,这路还在咱们这些人的计划里面。
另外,这拳王争霸赛的事情,各位就没什么想说的”
金忠猛的一拍大腿,傻笑着道:“这比赛好!好!那家伙,拳拳到肉啊,我看后来姓霍的鼻子都被打破了还往上冲呢,是个汉子!”
“就是,”吴克勤也接了一句:“刚才你们注意那
第二百一十四章 打海禁的主意
朱瞻基的话一出口,气氛顿时就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倭国那边有什么石见银山。
倭国那边还有什么倭寇啊。
石见银山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皇家的,朱老四不可能把这么一大块肥肉让给别人吃,亲儿子都不行。
至于倭寇,这玩意确实能抓来卖劳工,但是能抓多少伤亡又会有多少如果伤亡大,抓来的劳工又少,那岂不是大大的赔本
风险大,收益未知,还很有可能赔本的生意……
徐景昌小心翼翼的伸手指了指屋顶,神秘兮兮的问了一句:“是……陛下的意思”
朱瞻基正想开口说是,杨少峰就直接开口说道:“是,也不是。这次的机会,可是我拉着太孙殿下替大家伙儿争取来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一听杨少峰说是他拉着朱瞻基一起找朱老四要来的机会,徐景昌等人的脸色就变得凝重了起来。
如果说杨少峰这个六首状元有多好多好的文采,估计会有一大堆人不服气,包括那些状元探花之类的,都觉得自己未必就不如杨少峰。
但是如果说到生财有道能赚钱,整个大明几乎是公认的,就算是几百个状元捆在一起,也比不过杨少峰这个六首状元。
就像是是边市城和顺天府都城的营建,当初多少人都以为这是个跳进去就出不来的大坑,甚至有人以为杨少峰这是得罪了朱老四,要被砍了脑袋的前兆。
可是实际上呢
就如同当初的杨家庄子打了一大票士绅的脸一样,边市城和顺天府同样狠狠的抽了很多文武大臣和勋贵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杨家不仅没穷,反而更富了,就连人家庄子上的庄户们都富到流油,就连银行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到杨家庄子上开家网点。
还有夏原吉,当初天天指天划地的骂杨少峰不是东西,可是现在呢但凡是遇到朱老四发火骂杨少峰,夏原吉却是第一个跳出来维护。
为啥因为国库空虚啊。
现在杨少峰说这是他抢来的机会,那就意味着他肯定会掺和进去。
杨少峰愿意亲自掺和进去的事情,不说赚到盆满钵满,可是也不存在什么赔本的可能。
这几个几乎可以说是大明第一梯队的勋贵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之后,就各自下定了决心。
干了!
杨少峰眼见着一群勋贵们心动无比的表情,便笑眯眯的说道:“各位别以为倭国真就穷的不行不行的,实际上,倭国能赚钱的机会,简直太多了。”
徐景昌试探着问道:“抓了倭国男子卖劳工,抓了倭女回来卖给青楼”
“什么乱七八糟的,”杨少峰斜了徐景昌一眼,说道:“劳工肯定要弄,但是抓倭女卖给青楼这种事儿,我干不出来,你们愿意干你们干。
我的意思是,既然岛根以南直到九州岛那里都归了大明所有,那咱大明总得迁移百姓过去吧这些人到了那里,衣食住行全都要从头搞起来,不是钱是什么
就比如这盖房子,抓劳工,用石头木头水泥之类的把房子盖起来,成本低到近乎于没有成本,然后咱们把这些房子免费送给大明的百姓,把周围的铺子全部占下来,这些人的柴米油盐全都是咱们的,能不赚钱”
徐景昌摸着下巴嘿嘿笑了两声,说道:“确实能赚钱,一石粮食哪怕卖三两银子,他们也得捏着鼻子认了,这世上上哪儿找比这更赚钱的买卖去而且倭国跟边市城和顺天府不一样,就算他们想到别的地方去买东西,估计也没有这个机会。”
杨少峰瞪了徐景昌一眼,说道:“国公爷,你要是真打着这么个主意,那你还是趁早别去,省得被人弹劾你苛待百姓,到时候为难的是陛下他老人家,砍不砍你都为难。”
徐景昌道:“那你说咋办”
杨少峰道:“在这方面,只要咱们的铺子比大明的物价稍微高那么一点儿就有的赚,不赔就好。
真正能让咱们赚钱的,是从这些百姓里面挑选一些铁匠木匠之类的,打造一些仿制的兵器,质量只要稍微过得去,能砍死人就行。
反正倭国那边乱成狗,南朝北朝互相攻伐不断,各地的守护大名也是不断的互相攻伐,咱们的兵器不愁没有销路。”
朱瞻基也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只要弄出来的兵器不涉及到大型的弓弩和火器,另外再交上些商税,以农用器具的名义往外卖,朝廷这边就会当看不见。”
“干了!”
徐景昌激动的满脸通红,就连鼻尖都有些发亮:“真要是像殿下和状元公说的那样儿,那这事儿就肯定能赚,算我定国公府一份子。”
“算我忠勇王府一份!”
“这事儿又怎么能少得了我们渠国公府”
“还有我们永顺伯府!”
“恭顺伯府也算一份!”
这些人精就没有一个傻的——这世上可还有比军火更赚钱的生意
当然,如果一定要抬杠的话,倒也不是没有,比如说福寿膏,这玩意真要折腾起来,军火生意还真就比不上这个,弄废一个国家然后收入囊中,投入回报比简直高到吓人。
第二百一十五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杨少峰也很佩服这些大明勋贵们的脑子。
这些人只要见着了好处,就能像闻着了臭味的苍蝇一样蜂拥而上,把一点点儿的小缝撕开一个口子,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在更好,这些人甚至抢在了自己的前面想到了海禁的问题,现在更是打算向海禁下手了。
徐景昌又接着说道:“如果那些穷酸措大们不识抬举,回头咱们就把事情闹大,直接捅到大朝会上去。
不过,咱们这些人操刀子砍人没有问题,却不一定能辩得过那些穷酸,倒是还要多多仰仗状元公了。”
朱瞻基顿时嘲笑起了杨少峰:“那倒是,人家杨六首在金陵的时候舌战群儒,一个人说得百十号书生掩面而去,当真是好威风,好本事!”
杨少峰在士林之中的名声,除了边市城和顺天府这两个地方之外,在其他的地方都不太好。
或者干脆可以说是有点儿臭,不说是像纪纲那种臭名昭著的水平,起码能当得上个臭名远扬。
尤其是杨少峰还收下了伊逍和白庚以及后来的七十三个弟子——对于这些学生们来说,老师被人骂了,那就等于有人在打他们的脸,而且是往死里的那种,是可忍,孰不可忍
忍无可无的七十五个学生自然不会放过那些喷杨少峰的儒生。
然后就出现了一种极其搞笑的场面。
论口才,这七十五个学生虽然算不得顶尖,但是有在工地上面打杂管理劳工的经验,许许多多方面就比别的儒生超出了一大截,儒生想要跟这些人讲道理,自然有些吃力。
哪怕是实在辩不营,恼羞成怒之下动了手,这七十五个学生的战斗力也绝不是那些手不能提的儒生可比。
毕竟在工地上干活,在金吾前卫里面接受训练,是杨少峰门下的入门课程……
然后他们赢的越多,杨少峰的名声就越臭,连带着这七十五个学生,都成了儒林败类,士人耻辱。
当然,杨少峰不在乎这些,徐景昌也不在乎这些。
恰恰相反,徐景是在乎的正是杨少峰还有他那七十五个学生的战斗力,毕竟,说不过了还能打得过,一般人确实招惹不起杨少峰这种混子。
之所以先让朱瞻基去打招呼,不过是徐景昌想着能省点事儿就省点儿,能少些麻烦就少些麻烦。
杨少峰却像是瞧傻子一样瞧着朱瞻基,说道:“还用得着我去摆平他们回头让人告诉夏老抠,就说开了海禁,海商的商税,加上关税,每年起码弄个一千来万两,剩下的就不用管了。”
旁边的郑和点了点头,说道:“说的是,只要是银子,谁挡在夏老抠面前也不成。”
……
“多少一千万两还是最少”
面对着一惊一乍的夏原吉,杨少峰淡定无比的说道:“一千万两算多夏部堂,你好歹也是堂堂的户部尚书,国库的大管家,一千万两算得了什么咱得放开眼界,放宽一些,你就会发现,一千万两真算不得什么。”
捋了捋胡须,夏原吉呵呵笑着道:“算不得什么状元公经手的钱财,也确实不止一千万两,估计你杨家拿出两千万两来也轻松。
但是吧,这个账却不是这么算的,毕竟国库的钱要支应的地方太多,譬如百官薪俸,天下的河道桥梁,受灾之地的灾民赈济,学堂的一应支出,天下四仓的粮食,惠民药局和漏泽园等等,随便哪一项都不是一千万两能够支应过来的。
不瞒状元公,永乐十六年年尾,国库里面头一次结余超过一千万两银子的时候,老夫激动的一整夜都没睡好,晚饭都多吃了半张饼,实在是穷怕了啊。
状元公是经历过边市城和顺天府都城营建的,知道这一千万两究竟能办多少事儿;状元公也曾经验历过辽州水灾和临清水灾,也知道这一千万两能救多少百姓。”
杨少峰也忍不住有些心酸。
螨清可以毫不在意的赔出去十三亿两白银,因为人家螨清是全民种烟,本身就没拿中原的百姓当回事儿,赔再多也不心疼。
可是大明不行,大明的百姓没经历过清风不识字的故事,也没有经历过王**这种操蛋事儿,大明的皇帝也不敢拿他们不当人看,更不可能让他们去种罂粟。
跟螨清相反的是,就连烟草这个东西,都是一直处于被禁的状态,因为朝堂上的大佬们认为烟草会伤害百姓的身体。
堂堂的大明户部尚书,抠抠索索一整年,存下个一千万两就能乐成这个样子,晚上能高兴的多吃半张饼庆祝!
悄然抹了抹眼角,杨少峰又强挤出一丝笑意,说道:“一千万两,在普通人看来确实很多,在一个地方的官府看来,也确实不少。
可是实际上,海外之物流进中国,难道不应该征税中国之外流出到国外,难道不应该征税
夏部堂或许会说商税已经收过了,可是商税是针对所有商品的,这些流入流出的商品所获得的利润,原本就比在本国交易之时更高,自然也就应该加收关税。
咱们先不说开了海禁能养活多少人,能从侧面给国库带来多少的税收,光凭着商税和关税,这一年下来,最起码也得有个一千万或者更多的税银。”
&nbs
第二百一十六章 杨少峰要滚蛋了
夏原吉的心情很好。
这个所谓的远东商号的股本确实挺贵,一千两一股的价格并不是谁都能投得起的。
但是远东商号的前途也很光明——有皇太孙朱瞻基的参与,就等于是有了朱老四和朱高炽的参与,皇家三代背书,意味着这家商号以后源源不断的收益。
另外,彻底放开了海禁,就等于大家又多了一条来钱的路子,再清高的官员也不会嫌弃自己的合法收入太多。
更重要的是,大明缺银子。
远东商号的第一个目标是倭国,而倭国又有石见银山。
所以夏原吉摆平文官们的速度很快,再加上徐景昌去摆平勋贵和武将们的速度,短短几天的时间,文武官员们就难得的达成了一致,打算一起推动开放海禁。
只不过,让夏原吉和杨少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彻底放开海禁的事情居然会卡在朱老四这边。
跟预想中文官会不同意开放海禁的情况不同,现在的情况是朱老四不太愿意放开海禁——彻底放开海禁,对于民间有好处,对于国库也有好处,但是对于内帑却没有什么好处。
因为郑和手下的那支舰队不仅仅是大明最大的舰队,就算是放眼整个世界,也当得起第一舰队这个称呼。
“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舰队开始只有4000人,后来陆续才增加到1.9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总计仅1.77万人。
而郑和手下的舰队,人数在2.7万人以上。
手握这么强大的舰队,只要朱老四愿意,所有的海上生意都将是他自己的,而且不涉及到什么关税和商税,根本就不用分出哪怕一口汤来给别人喝。
可是一旦彻底放开了海禁,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海上经商,再加上杨少峰和朱瞻基所说的商税和关税,原本全部到内帑的银子就得分润一部分到国库。
所以一听到朱瞻基和杨少峰提出来要彻底放开海禁,朱老四的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
杨少峰和朱瞻基想折腾什么商号,想要带着勋贵和文武大臣们一起出海做生意之类的,朱老四并不介意,甚至还打算再拨给他们几艘宝船。
毕竟是自己的孙子自己疼。
但是真要是彻底开放海禁,免谈。
杨少峰很头疼。
朱老四犯了一个不是错误的错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