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文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李白才不白
现在是十七日的寅时了,是时候准备上早朝了。
和那些不爱上朝的先帝们相比,大明当今的天子真是太勤勉了,登基以来就是日日勤勉。
天没亮就开始的早朝就没怎么断过,而且大部分时候他都比臣子们更早到奉天门。
上完朝后还要批奏章,还要听讲官讲儒家的大道理,还要召见内官外官,还要琢磨剿匪和平辽的方略。
每天都要忙到亥时以后才能就寝,每天也不知道能不能睡上两个时辰?真是铁打的金刚也受不了啊!可这位天子愣是坚持了十七年!
虽然现在才第八年,可是这一位三十岁不到的天子,已经是生出了几缕白头发,而且是那种灰白的颜色。
那可真是日夜操劳,日理万机啊!放眼大明列祖列宗,大概也只有太祖高皇帝和成祖文皇帝才有这般的勤勉吧?
不过更加难得的是,在这位皇爷如此兢兢业业的治理下,大明朝居然到了风雨飘摇,眼看就要亡国的当口了。
“万岁爷,要喝水么?”值班太监轻手轻脚掀开帘幕,捏着嗓子,用轻柔的声音问崇祯。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刚才在床上的时候迷迷糊糊的,根本无法入眠,现在坐起来了就觉得头晕朦胧,浑身乏力。
值夜的太监连忙端来了白水,递给崇祯。
崇祯一饮而尽,问:“几时了?”
“五更了。”太监回答。
“该上早朝了……”崇祯叹了一声。
他已经隐隐约约觉得大事要不好了,也不知道这早朝还有几日可以上?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难过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一旁值守的太监也不知道该怎么劝慰崇祯,只好招呼其他当值的内侍点上灯火,同时亲自帮崇祯皇帝穿上鞋袜衣袍。
不一会儿,乾清宫里就灯火通明,宫女太监们在这凌晨时分,沿着长廊毫无声息的穿行忙碌着,似乎宫外正在发生的剧变,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
崇祯皇帝也和往日一样,净手净面,用了些茶点,很快就坐在了东暖阁的书案后面。
书案上放着昨晚批过红的圣旨诏书,都是崇祯御笔亲批的。
他是明君,当然不会让司礼监的太监代劳了。
&nbs
第六十三章拯救大明朝
曹鼎蛟拯救大明朝的计划终于开始了。
第一步,万事开头难,这是计划中最困难最容易失误的关键点,出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偏差。
都会让这头脱缰的野马失去方向,或者坠入悬崖,从此落入无边的黑暗,或者冲进田野,收获新的重生。
辽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辽东大军终于是稳住了阵脚,尽管金兵的攻势很猛烈。
可大明辽东大军也不是吃素的,如果是平原野战的话两三个大明士兵就能够换掉一个金兵,至于守城战的话,明军甚至可以打出1:1的伤亡来。
祖大寿,吴襄,祖宽,吴三桂等名将猛将也在牢牢把守着关锦防线,双方互有胜负,可胜利的天平却逐渐向金兵所倾斜。
后方出现大危机了,他们这边被金兵死死咬住,崇祯皇帝的求救信一封比一封急,叛军居然在宣府拥立了李自成为大顺皇帝,在李岩等人的协助下改组了内阁,大顺军正势不可挡的准备攻入京城。
祖大寿也是眉头紧皱,不是他不想救援后方,而是他这边若是贸然退兵的话,绝对会被金兵发现。
辽东大军中可不缺乏金兵的探子,到时候京城还没赶到辽东就全部丢完了。
带兵少了赶去京城也无济于事,带兵若是多了又害怕金狗偷袭,可若是坐视京师被闯贼拿下。
那么,整个辽东大军将会丢失所有的物资给养,还有每年这三百万两银子的平辽费。
就算所有的辽东大军都投降金兵,可他们以后获得的待遇绝对不高,而且再也拿不到这么多银子了,所以辽东的将门也是汇集在一起的商讨此次出兵事宜。
现在祖家,吴家,已经是关宁军中最大的军头,几百万的辽饷中,除去孝敬各级上官的部分,都由吴家支配。其中装进祖家与吴家父子口袋的,少说也有几十万吧?
如果朝廷求救兵,蓟辽自然要放弃,关宁军要么护驾南走,要么投降李闯。
不管是南走还是投降,一年几百万的辽饷肯定是没有了。
所以辽东大军反对南迁的立场是可以想象的!
不多时,外面有人说曹家派人送了一份书信过来,祖大寿也是奇怪的很,不过曹家也历来属于辽东将门的一份子,祖大寿就让人把书信送了进来。
不打开不知道,一打开吓一跳。
这书信居然是山西按察使曹鼎蛟亲笔书写,言道:
“祖公亲启,如今北方之势糜烂,朝廷无力支付金银粮饷供给蓟辽重镇,辽东大军不管是投降后金,还是投降大顺,无非是沦为炮灰,不可再受到重用
……”
祖大寿眉头一皱,然后惆怅的说道:“曹家那个小字辈倒是看得开,不过人家现在已经贵为一方大员了,而且出身于咱们辽东,倒是有些话语权。”
吴三桂正值青春年华,血气方刚,上一次被曹鼎蛟抢去了头功,让他非常不爽,最后他连块肉都没捞到就灰溜溜的被调回了辽东。
他没好气地说道:
“舅父,我倒是要看这姓曹的有什么办法,就他这么一个措大还混成了文官,真是不知礼仪寡耻。”
吴襄瞪了自己儿子一眼,沉声道:
“你小子还想上天不成现在才是个区区的游击将军就不把人家正三品大员放在眼里了,人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因为说错一两句话而平白树敌。”
祖大寿举手示意他们别再说话了,他继续念道:
“小侄曹鼎蛟念在同为辽东军门之手足情深,特意为诸位叔侄伯父指出一条明路,江南之财富,何其多也。
纵使每年三百万两军饷也不在话下,而且还会去掉许多损耗,岂不美哉。
辽东赠与后金与闯贼相争便可,若是众将军能拥护陛下回江南,此功劳不亚于从龙之功,望诸位深思熟虑之。
辽东丢,大明失一臂,大明失,辽东名存实亡也。”
祖大寿把书信念完之后,众人全都是一片肃穆之色,他们知道现在是必须要作出选择了,毕竟这事可关系关宁军的未来。
祖大寿闭目养神良久,然后一拍桌子说道:
&nb
第六十四章后金出兵了?
闯军大营,过天星一脸晦气的说道:
“陛下,不好了,后金皇太极跑过来了,就是不知道他们要打下京师,还是过来打草谷,捞一笔就走。
末将也算是倒霉,损兵折将,丢了好几千兵马,那些建奴蛮子果然是厉害无比,怪不得连辽东的大军主力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后金皇太极也参战了”
大顺军中的众人心里面都是戈登一下,每个人的心头都充斥一种不祥的预感,原本都快打进京师的大顺军,居然停住了脚步围而不攻。
他们不是不想攻入大明京师,可他们就怕自己在半道攻城的时候,数万辽东建奴骑兵杀出,到那个时候就不是溃败那么简单了。
李自成紧紧的盯着过天星的眼睛,逼问道:
“你确定看到的是辽东建奴人马那边不是有辽东大军给挡着么”
过天星信誓旦旦的说道:“末将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他们都是鞑子,全部说的都是鞑子话。
而且这些人一个个特别的凶悍,绝对不是咱们大明的军队。”
李自成皱着眉头,感觉到大事不妙了。
本来他以为援兵就是辽东的三四万关宁军,哪怕是野战,李自成也是胜券在握的。
昨天刘芳亮的一部分老营兵也到了,现在他手头有六万几千老营兵,这些人可是从舅舅高迎祥时起,就跟着他们造反了,足以击败辽东的三四万关宁军。
在历史上的一片石大战中,情况也差不多如此。如果没有满洲兵突然杀出来,吴三桂的那点本钱肯定得赔光在一片石,三四万辽东大军还真的打不赢李自成。
但是现在突然多了两万满洲兵……这要是真的,还是挺让人头疼的。
“你这家伙莫不是叫人家蒙了吧?”
李自成看着眼前的过天星,皱着眉头又问了一句。
李岩对李自成道:
“陛下,咱大顺国确有满洲这一道坎儿要过的……如今天下的王气,不在关中便在辽东。
陛下虽然占了先手,但是辽东那边也不容小觑。若是咱的先手占不住,只怕大好形势,付之东流啊!”
李自成摸着大胡子,一只独眼眯了起来,“军师,你的意思是,若让满洲人抢先入北京,咱大顺就得吃亏了?”
李岩点了点头。
“那就不能叫他们抢先了!”
李自成脸色一沉,“咱从关中大老远的来趟京师不容易,怎么都要打进城去,把朱家皇帝从金銮殿上揪下来!”
其实李自成并没有把北京城看得很重,他和他手下那帮人思路有点落伍,还停留在汉唐据关中而有天下的时代,并没有意识到由于关中地力耗尽,已经无力供养大军去扫荡天下了。
不过北京城内的“金山银山”却是李自成想要得到的,李岩提出了八千万两白银的事情,这才让李自成手底下的将领跟打了鸡血似的。
一路上过关斩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如果这时候让他们放弃攻打京师,恐怕李自成也压不住这些人啊。
因为大顺政权为了收买人心,提出了“三年不征”的政治口号。
这让大顺政权很难从现有的根据地获取足够的粮饷以支持日益庞大的军队。
所以北京这个大明首都在李自成眼中,更多的是一个存满了金银财宝的聚宝盆。
只要能打下来,就能狠狠刮一笔金银,他的军队未来几年都不愁吃喝了。
李自成狠心道:“让那几个降将去攻城,朕亲自带着数十万兵马堵在外头,朕就不信建奴还能打进来不成”
李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言道:“陛下,这些事情不如让我来安排,用那些明朝投降的降将去清剿明朝的勋贵文臣,咱们坐收渔翁之利,然后顺势拿下北京。
不过,建奴的骑兵还是需要陛下提防小心,不然咱们这么久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
李自成点了点,开始安排自己数十万主力部队,将北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就是为了提防辽东过来支援的大军和建奴鞑子的骑兵大军,李岩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nbs
感动并感激着
靠着兄弟姐妹们的支持我闯过了这个星期最艰苦的战役,结果万万没想到噩梦还没有停止,下个星期的战役更加难打。
基本是绝望的,我这边只有一个电脑上的推荐,另外三个人却拥有着手机上的推荐和电脑上的推荐,然后我要和他们三个人竞争两个位置。
小白也请教过不少写书的大佬,差不多就是那样一个结果,都说我凉凉了。
这样的概念就相当于我李白刚出了一个大件,人家已经出了三套神装了,想要偷人家家的水晶,都只会被人家一套带走。
反正,狭路相逢勇者胜,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拿狼牙棒乎脸之。不亦乐乎!
&nb
第六十五章投降的明臣
“唉,来人,把本官的狼牙棒给收起来,本官今天就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王二发问道:“大人,您打算怎么做呢”
曹鼎蛟当然是令人骄傲的说道:
“必须是打服他们啊!”
“啊……”
只见曹鼎蛟掏出了一根硕大的枣阳槊,大杆之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曹鼎蛟这一次在身上外边还套了一层黑甲,作为他标志性武器的狼牙棒则是被他暂时冷藏起来了,此时此刻,他手中用的正是那一杆枣阳槊。
《说唐》中的兵器单雄信的武器,长丈八,重一百二十斤,枪头略宽,枪身较重,单雄信将此槊耍得出神入化,曾在黄土岗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打退官兵。
曹鼎蛟用的这一杆枣阳槊可重达一百三十五斤,而且这家伙还觉得太轻了。
曹鼎蛟他们的目标正是投降了闯贼的四大总兵,那一伙已经攻进了自己京城的降兵此时此刻嚣张无比。
正阳门外的闯军还不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了。
……
唐通,王承尔,白广恩,陈永福等人齐聚正阳门。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也不知是谁,带头喊起了迎闯王的口号。然后正阳门大街两旁拥着的百姓都跟着一块儿呼喊起来了。
越喊越起劲儿,一片“吃他娘、着他娘”的呼喊,都盖过城外重新响起的虎蹲炮的轰鸣声了。
开门迎降当然不会只有北京城的百姓……连百姓都知道大明朝大事不好了,当官的还能不知道?
所以在京师官场上,早就有人在谋划要弃明投顺了。而兵部待郎张缙彦又是投降派的首脑人物之一。
张缙彦也没有离开北京危城,而是四处走动,拉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门生故吏,准备一块儿迎新主,投降李自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