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传送地点就在咸阳,距离咸阳城大约有一日的脚程。
“第二次使用传送符,还是令人难以置信!”
鲁班抬头望着东升的太阳,心中感慨。
四周是一片田地,而且正是寒冬,前日刚下过雪,今日天晴,增添了些许暖意。
从历史聊天群商城兑换的“服装皮肤卡”,选了一套衣服。衣服很神奇,穿上不会觉得寒冷与酷热。
鲁班先在四周看了看情况,距离他出现的位置大概两三里外,有几户人家。
他找人打探消息,问道:“兄台,请问此地距离咸阳城有多远”
“你是外地来的”
被问的人反问一句,他看鲁班打扮也不像是什么贵人,有钱人。
鲁班已经想好了说辞,道:“老家遭了灾,来咸阳投奔亲戚,不想中途迷了路。”
“还真是不幸啊。”
那人说道:“咸阳城就在西北方向,距离此地,若是脚程快的话,一日便能到达。”
“多谢。”
鲁班告谢,就准备离开。他想先到咸阳去看看,然后找个活,先暂时安定下来。
来此,他没有告诉嬴政。只想自己来这里看看,同时完成任务。
“等等。”
那人突然叫住鲁班,然后从房中拿出几个玉米饼,好心道:“看你身上也没包袱什么的,应该是弄丢了吧这几个饼,你带着,到咸阳城需要一日,路上饿了好吃。”
鲁班一看那饼,微微一惊:“玉米饼”
“呵呵……你也知道玉米啊”
那人笑着问道:“你们老家也应该种了吧
我们这里已经第二年种玉米了,是个好东西啊,只要不遇上大灾之年,一家人衣食都不成问题。
这都要感谢始皇帝陛下恩赐,给我们老百姓带了玉米,红薯,土豆等神物,让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吃不饱饭,穿不上完整的衣服……”
看那人学说越激动,可见嬴政推广的玉米,红薯,土豆,很得民心。
“多谢。”
鲁班再次感激道。
出门就遇到好心人,心中感动。
同时,那人又好心对鲁班建议:“对了,你要是在咸阳找不到亲人,可前往官府应招成为劳工,力气活你能做吧只要干活,就能得到不少的钱,能让你勉强在咸阳生活。
不瞒你说,我家里的两个儿子,就应招劳工去了。虽然家里种了玉米,红薯,不缺吃的,但谁不想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是”
闻言,鲁班诧异。
官府一般都是用劳役,苦力,能给口饭吃就不错了,那有给工钱的!
鲁班问道:“为官府做工,不是用劳役,苦力吗怎么还会给工钱”
那人自豪道:“你不知道此时,看来你家那边还没有这种待遇。朝廷有政令,要让百姓休养生息,不会轻易征召劳役,苦力。即使需要劳工,也会给予工钱。
刚开始,我们也不信。不过有人尝试过,后来就有更多的人前去应招劳工。”
说着,他西北方向,虔诚一拜道:“如此恩德,全要感谢始皇帝陛下的恩赐!”
为了笼络民心,扩大影响力,嬴政可是借鉴了历史上的一些方法。
这时,鲁班也想到了这一点,心道:“秦始皇嬴政,已经改变了历史,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也是理所当然。”
他问道:“不知道,应招前去劳工,都做些什么事情”
要是有合适的工作,鲁班就不用为接下来的生计发愁了。
那人想了想,说道:“我那两儿子有回来过,他们说过,现在他们正在为官府做两件事,一是修水利,二是修公塾。听说,朝廷准备在咸阳各县修建公塾,供更多的人读书……具体的我也不清楚,不过体力活很多,你若是去肯定没问题。”
在大秦朝,读书人不多,而且都是私人办的私塾,公塾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
嬴政之前开办的“大秦学宫”,但他觉得还不够,准备从咸阳开始尝试,在咸阳城,和各个县设立以启蒙为主的公办的公塾,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修水利和公塾”
这些事情都是鲁班擅长的事情。
与那人告别后,鲁班就朝咸阳城而去。
……
此时,在咸阳城的咸阳宫中。
秦始皇嬴政,正与扶苏,李斯,蒙恬,蒙毅,章邯,萧何等人商量事情。
萧何如今可以参与朝政,公子胡亥被安排在西北边塞军营磨练。
&
第112章:科考前
公元1644年,3月下旬,华夏帝国。
从现代世界回到华夏帝国世界,王宇,诸葛亮,孙尚香,西施,魏东等人回到了京城。
孙尚香回来后第二天,就马不停蹄的前往汉中的战场。
漫长的冬季马上过去,北方河面的冰开始解冻。南方已经转暖,与张献忠的战事一触即发。
吴三桂有军报传回京城,已经与南明朝廷打了一场,取得了新年第一场胜利。
只是南明朝廷一直不肯投降,战争还会继续下去。不过,华夏帝国这边优势巨大,相信很快就能结束战争。
对于南明朝廷提出的划江而治,王宇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在北面,根据情报,清军也在积极备战,战事不可避免。由王永吉镇守北面,倒是不用怎么担心。
大明王王宇的意思是,先打败张献忠和南明朝廷,统一南方后,再来全力对抗清军。
目前,除了与清军,张献忠,南明朝廷的三年战事外,王宇就在忙于十日后的华夏帝国第一次科举,以及最重要的春耕。
……
新的一期“华夏周报”已经在今日发行!
华夏报,原名“大明报”。如今华夏报分为:华夏周报和华夏月报,都是定期发行的官方报纸。
新一期的华夏周报,以“春耕”和“华夏帝国第一次科举”为主题。
在京城内,已经聚集了数百名前来赶考的学子,他们主要来自长江西北的各个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已经在华夏帝国的控制下。
京城内,冯府。冯炳文原本是明朝的驸马,现今明朝覆灭,华夏帝国中的原明朝皇室宗亲虽然有所优待,但是已经没有爵位和皇室宗亲的光环,成了普通的华夏帝国之民。
因为朱元璋的缘故,王宇没有亏待原来明朝的皇室宗亲,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房屋和田地,也算是中上等的地主了,只要会经营,一身富足有余。
冯炳文的府邸还是原来的驸马府,只是现在落败了不少,家丁也少了许多。
冯炳文和公主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冯德名,二儿子冯德功,女儿冯萱萱。
大堂内,冯炳文刚看完手中的“华夏周报”,对两个儿子训话。
看着自己两个已经及冠的儿子,摊了摊报纸,问道:“距离科考只有十日时间,你俩可已准备好”
随即,叹道:“唉,如今大明已覆,今日不同往日。冯家的未来,就全系在你们身上了。”
公主不再是公主,驸马不再是驸马。虽然还保留了些地产,衣食无忧,但没有功名,如何在京城抬头做人!
因此,冯炳文对两个儿子给予重望。
大儿子冯德名,苦着脸道:“父亲,此次科考,除了主考的以往的四书五经和策论外,还有六部各部出的考卷,前所未有。我……没有太大的把握。”
“是啊,父亲。虽然六部出的考卷是选考,但是听其他人说,选择考卷越多,成绩越好,才能更有机会被录取。”
二儿子冯德功跟着说道:“而且,六部出的考题,也不知是什么样的,从来没过,我们没有把握。”
说着,小声嘀咕道:“也不知道大明王是如何想的,这不是故意刁难吗”
“闭嘴!”
冯炳文怒瞪,一副对大明王王宇敬畏的样子,道:“大明王仁德,对我等前朝皇室宗亲优待,我们要知恩。以后在敢如此不敬,非打断你的腿!”
“孩儿知错了。”
冯德功低头认错。
大明王王宇没有杀他们这些前朝皇室宗亲,还允许他们参加科考,真的是仁德,令人折服。
没一会儿,冯炳文的女儿冯萱萱跑了来。对冯炳文说道:“父亲,女儿也想去参加科考。”
“胡闹!”
冯炳文斥责道:“身为女子,就该遵从礼法,不得随意抛头露面!”
顿了顿
第113章:郑家,郑成功
南明朝廷,弘光元年。
在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马士英,史可法等文臣的拥拥立下福王即位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为南明,以史可法晋师江北,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四人为镇北四将。
尽管南明朝廷已经建立,但依然没有吸取教训,党争还在继续,不少文臣武将被打压,死的死,入狱的入狱,隐居的隐居。
三月,吴三桂刚刚攻克扬州府,直逼南明朝廷首府:应天府!
同时给南明朝廷下达了招降书,一些重要的文武也收到召降书信。
吴三桂兵强势大,顺天府的南明朝廷岌岌可危,人心浮动,惶惶不安。
如今南明朝廷北面的军队不足以抵抗吴三桂的兵马,除此之外只有在福建还有郑芝龙的一支重要兵马。
南明朝廷,现在要么选择投降,要么迁都到福建继续抵抗,只有这两个选择。
不过,南明朝廷的皇帝和文武还没有决断。
与此同时,在福建金华府的郑芝龙收到来自华夏帝国大明王王宇的招安书以及吴三桂的书信。
郑芝龙在1628年被大明招安后,到现在也不到二十年。
不过,郑芝龙和其郑家,兵力不少,尤其是海上的水师,势力不弱。
如果能召降郑芝龙,那南明朝廷马上就能覆灭。
在郑芝龙府邸,他把自己的儿子郑成功,以及其三弟郑鸿逵,四弟郑芝豹,侄儿郑彩亦等人找了来,一起商量此事。
如今,南明弘光皇帝已经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军务。
郑芝龙看向郑成功,郑鸿逵,郑之豹,郑彩亦等人,道:“看来,如今南明朝廷快不行了,我们郑家又到了选择的时候。”
对于大明或者南明,郑芝龙的归属感都不强,只要利益足够,换个主子他都可以答应。
大明王王宇开出的条件,确实让郑芝龙心动。
郑鸿逵应道:“原以为那个大明王是忠于大明的,没想到他又建了华夏帝国。面对南明朝廷,清军,张献忠,三方兵力而不败,反而有实力对三方进行出击。
而今,清军不得入关,张献忠被挡在汉中不能北上,南明朝廷又被吴三桂打得连连败退。
难道,大势真的在华夏帝国”
华夏帝国表现出来的强大,令人震惊。郑鸿逵虽然没有明说投靠华夏帝国,但言语间无不感叹其强大无比。
“华夏帝国势大,不可敌。已经攻下扬州,下一步就是应天府。听闻,有人建议迁都杭州,继续抵抗。”
郑之豹笑道:“依我看,若是不投降,还不如让皇帝来福州,有我们郑家在,也能与华夏帝国周旋。”
他倒是对郑家很有信心,也有些自大了。
郑芝龙看着郑之豹,叮嘱道:“四弟,此话在家中我们之间说说到罢了,在外不可乱说,否则引来祸事。”
郑之豹不以为然,但也应道:“兄长放心,我知道分寸。”
知道自己四弟的性情,郑芝龙摇了摇头,继续说正事:“华夏帝国的大明王亲自给我来了书信,还有吴三桂的书信,想我郑家投靠过去,而且许下了优厚的待遇。
说实话,大明王给的待遇,的确让我有些心动。所以把你们叫来,商量商量。”
他的侄儿郑彩亦比郑成功年长些,打战也是一个好手,说道:“南明朝廷如今依然只顾着党争,华夏帝国势大,吴三桂是名将,灭国恐怕是早晚的事情。
即使皇帝来到福州,由我们郑家掌管所有军权,亦难以与华夏帝国抗衡。
华夏帝国的大明王能重用吴三桂,王永吉等前朝文臣,还启用了一位女将军,足见其心胸。
想必,我们若是真投靠过去,大明王也不会食言。”
听其言,郑彩亦是赞成投靠华夏帝国的,同时也算是迎合郑芝龙的意思。
郑鸿逵却有不同看法,也有野心,眼神凌厉,道:“大哥,天下而今民心
第114章:六部官员也要做数学作业
华夏帝国,京城,紫禁城内。
以张良,诸葛亮,汤若望三人为首,在教授二十几个从六部选出来的人,教他们数字和数学以及字母。
就是从最简单的小学数学教起,因为除了汤若望外,张良和诸葛亮都还是初学者。
张良在大秦朝时已经开始接触数学,张良才接触不久,但因为有历史聊天群的万能翻译器帮助,自学很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