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此事待会儿再议,正好本王准备处理相关的事情。”
大明王王宇平静的说道。
“是。”
郑成功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郑芝龙,退了回去,不再多言。
郑芝龙让他儿子提就来,也是一种试探。
如今他郑芝龙可是华夏帝国的定国公,镇南大将军,掌管两广的所有兵马,包括水师。
郑家掌管的水师,是华夏帝国目前最强的。
所以,郑家现在在华夏帝国地位超然。
如此,便不能随便得罪大明王王宇。
 
第220章:卫所制,世袭制要不得。
大朝会,还在乾清宫进行。
“如今除了北面的清贼为患,华夏帝国已无战事,天下太平。”
大明王王宇注视着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说道:“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数千年历史告诉世人,一国不可无强兵,否则只能委曲求全,被动挨打,甚至被灭亡。”
顿了顿,继续道:
“何为强兵”
“而今不再是个人神勇拼兵刃的时代,个人之勇猛,不再强兵的标榜。”
“在本王看来,华夏帝国需要的强兵,不仅要身富力强,更要能灵活的掌握多种兵器的使用,尤其是火器的使用,甚至在未来,强兵更需要学识!”
“如此,拥有身富力强的身体,能掌握多种兵器,有学识的兵,才是华夏帝国未来需要的强兵!”
现在的战场胜利不会由某个人的勇猛(武力)过人而决定,尤其是在火器出现后。
众人都能理解。
当然,幸好项羽和李存孝没来,不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至于王宇说的华夏帝国的强兵标准。
身富力强!
好理解,就是精壮的士兵!
自古以来,精兵基本都是出自精壮之士。
这算是任何时代,强兵的基本要求吧
要求能熟练掌握多种兵器的使用,以及懂学识……
不少人认为,这就“过份了”。达到这两种标准的,在古代那是什么强兵,分明可以做将领了!
强兵可是对普遍的将士而言,因此许多人认为后两个要求太高了,尤其是学识。
如今天下,读书人相对于总人口来说,少得可怜!
一般的士兵,都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都不识字,更别提学识了。
嗯,大明王有雄心壮志是好的!
文武百官看得明白,没人当众给大明王泼冷水,当然这些要求,他们也只是听听罢了,没怎么在意。
没人站出来说话,王宇就继续讲他的,反正他提出强兵要求,只是顺口一提,不是今日他要讲的主题。
“华夏帝国要建立强兵,就需要施行新的军制。”
王宇当即抛出主题,立刻引起了文武百官的注意。
恍然间明白大明王这是要军改啊。
在之前,有些人就有耳闻,说大明王有大力整军的想法。
如今,终于来了。
“兵部尚书温钟瑞。”
王宇看向温钟瑞喊道。
温钟瑞出班应道:“臣,在。”
“温尚书,你是兵部尚书,应该知道华夏帝国有多少兵马吧”大明王王宇问道。
众人目光看向温钟瑞。
温钟瑞想了想,答道:“大明王,华夏帝国的所有兵马,兵部都有记录在册。所有步兵,骑兵,加上水师,华夏帝国如今有一百六十万余兵马,主要驻扎在……”
待温钟瑞说完,大明王王宇说道:
“一百六十余万兵马,听起来十分壮观,雄伟。但必须承认,这其中的精兵,不会超过五成。”
“兵在精不在多,恒古不变之理!”
“更何况,要养这样一直庞大的兵马,每年消耗的钱粮就是天文数字。”
说到这里,大明王王宇停了下来,给文武百官消化的时间。
旁听的嬴政,杨坚,刘邦,朱元璋等人互相议论起来。
有官员站出来,说道:“大明王,我华夏帝国天下兵马一百六十余万,其实与前明相比,并不算多。况且,采用效仿前明之法,兵马可在各地驻守屯田,只要无战事,便能做到自给自足……”
这家伙滔滔不绝,一听就是纸上谈兵。
“大明卫所屯守之法”
戚继光暗中摇头,同时看了一眼明太祖朱元璋。
他很想告诉明太祖朱元璋卫所兵制不是长久之法,弊端太多……不然他戚继光就不会无兵可用,只能自己招募兵马抗击倭寇了。
只是,朱元璋毕竟是明太祖,戚继光心中犹豫,担心自己是否唐突,自大了。
而且,卫所兵制就是朱元璋定下来的。
说卫所兵制不行,无疑是打朱元璋的脸啊!
当然,在场的明太祖朱元璋因为看过“华夏历史书”,已经知道卫所兵制的利害。
&nbs
第221章:为了削弱地方兵权?
精兵强军,也就要裁军,裁掉那些老弱病残,滥竽充数之人,留下的就是精兵。
在华夏帝国的兵马里,有不少这样的将士。
裁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里面牵扯太多,一个弄不好就可能激起兵变。
自愿参军的和许多被征召,打仗是吸收的其他兵马中,有许多人都是吃不起饭的,甚至有不少人家里一家子人就指望着军饷过日子,没有田地,更指望着新的华夏帝国能给予军户,分到田地……
这些人若是被裁掉,别人一家子就别活了。
再者,裁军必然影响军心,被裁掉的人安置不好,会寒人心不说,更会让将士们新生怨言。
所以,如何妥当安置被裁掉的将士才是最重要的。
……
不少文武百官劝大明王王宇慎重,不能大动干戈,裁掉少数就可以,同时极力谏言,保留屯田制,以解决庞大的军费开支。
可奇怪的是,吴三桂,王永吉,郑芝龙,孙尚香等元帅大将军一直没有开口。
“先听本王说完,再议!”
大明王王宇依然坚定,说道:
“无论是兵马所需的钱粮还是裁下的将士们的安排,本王心中已有解决之法。不过,别急,事情一件件先说明白。”
文武百官当即禁声。
大明王王宇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样才像话嘛,我可是华夏帝国之主。
随即说道:
“华夏帝国,将采取新的军制,施行募兵制和现役军籍制。”
“募兵制,招募年龄在二十到二十五之间,体质强壮。被招募者,获得军籍,享有军饷,接受训练,无需屯田……退役后,军籍取消……”
“当然,今后华夏帝国的所有将士都无需屯田,服役期间拥有军籍,领取军饷,服从军令……必须忠于华夏帝国,忠于本王!”
也就是取消了现在还在使用的卫所兵制,包括屯田制,以及废除世袭的军户制。
大明时,军官一般15岁可以袭职,也要到60岁退役。如此问题就来了,军官是世袭,尽管经过考试,但还是经验不足,带不好部队不说,更难带兵打仗。
而设很多下级军官,已是年过半百了还在服役,也不符合战斗需要。士兵的袭职大体和军官一样。
华夏帝国施行募兵制,便能不断的被军队输送新的强有力的新兵。
大明王王宇说这些,文武百官自然听得明白,只是他们最在意的是没了屯田制,那什么来发放军饷!
没人说话,等大明王说完再议。
大明王王宇继续说道:
“华夏帝国的新军制,不仅仅是要施行募兵制和现役军籍制。本王认为,华夏帝国的所有兵马,可分为国家兵力和地方兵力”
不就是中央兵马和地方兵马吗
各朝各代不都是这样
闻言,文武百官觉得没有新意。
然而,大明王王宇还没说完,又道:
“本王所说的国家兵力和地方兵力,自然不同于过往的朝代。”
“华夏帝国的国家兵力,即国家兵力,是最强的兵马,拥有最好的武器装备和保障,是华夏帝国的国防力量。对内,镇压反叛,对外应对他国之敌……听命且忠于本王,忠于华夏帝国,隶属于军机处。”
“而华夏帝国的地方兵力,会分为:州兵,府兵,县兵。”
“兵部将设立城防兵马司,刑部将成立捕快兵马司。各地方兵力受两司管辖。两司会在各州,府,县设立捕快衙门,城防衙门。”
“同一府的县级捕快衙门和城防衙门隶属于府级捕快衙门和城防衙门,同一州的府级捕快衙门和城防衙门隶属于州级捕快衙门和城防衙门……”
“各州,府,县的最高长官和副官可调用其所在州,府,县的城卫衙门和捕快衙门。”
“捕快衙门,负责各州,府,县的治安,负责稽查逮捕刑狱等事宜。”
“城卫衙门,有各自的驻扎营地,负责各州,府,县的城防,剿灭当地的山贼,匪徒等……”
“各州,府,县的捕快衙门和城卫衙门所属之俸禄,直接由户部调拨给刑部捕快兵马司和兵部城卫兵马司,再由两司直接下发下去。”
说到这里,大明王王宇停下喝了一口茶。
第222章:精兵强军与裁军安置之策
“关于捕快兵马司和城卫兵马司之事,之后有异议可提出,最后会由内阁指定具体的细则。”
大明王王宇没准备在此刻详议,新军制的内容还没有说完,他继续道:
“接下来本王所说,正是之前提及的精兵强军,也就是裁军。”
“以下几种情况的将士,符合裁军的要求。
第一,年龄在二十以下,五十以上,非将领者,一律裁掉!
第二,老弱病残,滥竽充数,无心为兵者,一律裁掉!
第三,整顿军纪,严重违反军规者,一律裁掉!
第四,年龄满五十五的将领,无特殊情况,必须退休。退休将领,可享受新制定的将领退休待遇政策。
第五,……”
目前华夏帝国的兵马总体情况大明王王宇是了解的,为此想出这些裁军条件。
照此条件裁军,至少能裁掉三分之一的兵马,剩余百万左右的兵马。
大明王王宇停下片刻,继续说道:
“本王心中有数,照此条件裁军,可裁掉三成左右的兵马,即大慨五十万人左右,甚至更多。”
“对于这些被裁掉的兵马,愿意回乡的,给予适当的钱粮或者田地作为补偿。”
“不愿意回乡的,就由捕快兵马司和城卫兵马司安置在各州,府,县的捕快衙门和城卫衙门。”
“那些因伤残和老弱,给予丰厚的补偿,安排些轻松的职位。”
“如此之后,若是还有没能安置或者不满意安置的,交给本王来处理。”
王宇想着,就算还有无法安置的,想必也只是少数,他可以把他们带去“原界”,反正原界人少。
只不过,每带一人进去会消耗五千文明指数点,让王宇心疼。
……
听到这里,文武百官恍然,原来大明王用即将设立的城卫兵马司和捕快兵马司来解决裁军带来的安置问题,加上愿意返乡的给予补偿……如此,按理来说的确可以解决问题。
因为全国战事才结束不久,天下兵马几乎都在各将领手下,也就是属于国家兵力。
这样一来,地方的兵力就要缺少。用裁掉的兵马来补充,也不错。
不过,问题又回到了军饷上。
地方兵力和国家兵力都由户部直接发放钱粮,负担似乎没有减弱,只是左右手而已,都需要军饷。
文武百官等着大明王的下文,若是不能解决军饷问题,他们会力争保留屯田制,少裁军之类的。
……
“本王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大明王王宇一眼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不少人皱眉。撇了一眼秦始皇嬴政,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等历史聊天群的群成员。然后自信道:
“最近两年,虽然天灾依旧不断,但朝廷有了防备,加上户部大力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的耕种,成果斐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