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萧何曾经亲自体会过舂米,知道其中的道道,看向船碓中那农耕研究所之人,问道:“此物,一日能舂米多少石”
那农耕研究所之人回道:“此物陛下命名为船碓,在河面上能昼夜不停的舂米,若是安排人日夜舂米,便能舂米二十石左右。我等使用还不熟练,熟练之后会更多”
“二十石!”
萧何惊讶,他知道家里下人舂米,一日(白天)也就四五石,船碓却能日夜舂米二十石左右,不可思议。
而且,眼前的船碓舂米,使用的是水力,只需要一两人负责添加,清理便可,十分省力。
“萧丞相,似乎已经明白,何不说来听听”
蒙毅对舂米之事不太懂,谦虚的询问萧何。
赵高和扶苏也不是很懂,仔细听萧何讲解。
之后,四人返回。
嬴政再次问道:“现在,汝等可明白”
“父皇,儿臣明白了。此物,将大利于舂米之事,更能省时省力。”扶苏恭敬道。
“知其一不知其二。”
嬴政对扶苏的回答有些失望,而后说道:“看过船碓,接下来随朕去看看水碓,石碓。”
紧接着,一行人先是去看水碓。
水碓与船碓相似,都是利用水力,但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面。水碓设置在水流更为湍急的地方,水流驱动木制齿轮,带动磨子,进行舂米。
一个水碓,舂米速度没船碓快,但相差不太大。
然后是石碓,同样是用来舂米,不过不是借助水力,而是用人力或者牛马之力,相比传统的用手舂米,更为省力,速度也更快。
当然,没船碓和水碓省力,速度也更慢。
但是,石碓满足那些不靠近河流的地方使用。
虽然船碓,水碓,石碓对舂米而言更为省时省力,但赵高,扶苏,萧何,蒙毅等人,不知道为何嬴政对此似乎很看重。
舂米工具而已,都是小事,不应该小题大做。
认为,不值得嬴政如此重视。
“此物,名为风车,用来分离谷壳和米粒。”
看过船碓,石碓,水碓之后,嬴政等人来到“农耕研究所”所在院落的场地中,嬴政看着风车说道。
风车
分离谷壳和米粒
扶苏,萧何,蒙毅等人好奇的看着眼前一米多高的风车。
风车,全身除了风扇处有一根铁棍外,其余周身全是木制。
上面是一个大漏斗,将刚舂过的粟谷或者稻谷放入其中,大漏斗底部有开关,控制粟谷等物的下落量。
正前方,除了风扇的摇手外,就是出米粒的口子。
背面,也有一个出口,较中的谷壳会从这里出来。
风车的左边是一个出风口,也就绝大部分谷壳分离后的出口。
农耕研究所的人员开始示范,刚舂过的粟谷倒入大漏斗中,摇动风扇,打开大漏斗开关。
只见,原本舂过的粟谷,谷壳和米粒,经过合适的风力吹动。米粒重,就从前方的口子出现,较重的谷壳或者较轻的一些米粒从后方的口子出来,绝大部分谷壳从左边的出风口飘落在地。
一刻钟时间,数石舂过的粟谷就经过风车分离完成。
相比于传统的分离方式,也就是把舂过的粟谷等用簸箕和细竹筛子进行分离。
用动车,要更省时省力太多,而且分离效果更强。
“农耕,乃国之根本,朕不敢大意。”
嬴政看着扶苏等人,肃然道:“尔等恐怕对今日见到的船碓,水碓,石碓,风车等农具,不太看重。但,朕要告诉尔等,农耕之事无小事!
别以为这些新农具只是方便舂米,使之更省时省力而已。尔等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了船碓,风车等农具,舂米之事,便能节省至少一半的时间和人力。
朕了解过,一百姓之家,往往花在舂米上,就要用不少人力。尤其是对于妇人来说,舂米就是日常之事,而且还是一件费力费时之事。
一人在常年累月下舂米之后,往往会使双手失力,得苦病。
如今有了船碓,风车等农具,便可让百姓节省至少一半时间,同时更为省力,不至于以后落下病根。
从舂米中省下一半以上的时间,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农耕或者织布等事情上。
如此不但利于百姓健康,更能促进农耕发展,增加粮食产量,从而富于民而强于国!”
听嬴政讲解一番,扶苏,萧何,蒙毅,赵高等人恍然。
“父皇圣明,儿臣愚钝,竟没体会父皇的深意和良苦用心。”
扶苏十分惭愧。
“陛下圣明,时刻为国为民而忧,臣等惭愧。”
萧何,蒙毅,赵高等人恭敬道。
是啊,他们没想区区用来舂米的农具,竟然还有如此深意。
大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生产啊!
他们没想到这一层。
“尔等今后要注意,农耕无小事,一切有利于农耕之事之物,都应加以重视。”
嬴政对众人的态度很满意,嘱咐道:“朕相信,今日所见船碓,风车等新农具,必将大利于百姓,利于农耕,利于大秦!”
在场的农耕研究所人员对此深以为然,尤其是有几个农家之人,更是将船碓,风车等新农具视为宝贝。
对将这些新农具带来的秦始皇嬴政,更是敬畏有加。
在农耕研究所的院落场地上,除了风车,石碓外,还有其他农具。
“此物,是犁头,不同于大秦之犁,用牛拉动,更利于耕地。”
农耕研究所的领头为众人介绍以“曲辕犁”为原理制作的新犁头。
“此物,是石磨。”
此时,一个农耕研究所之人在推动石磨,将小麦磨成粉墨。
“麦,做成麦饭口味欠佳,但磨成麦粉,即面粉后,可做面饼,面条,口感比之麦饭要强许多。”
在大秦,只有一半不到的地方有在使用面粉,其他地方多是做麦饭,尤其在北方的关中,陇西之地,更是把麦作为粗粮使用。
所谓麦饭,就是用麦子当作米,用来做饭,真的很难下咽。
“有了石磨,麦,玉米等物便可磨成粉,制作面饼,面条等。国库的麦可囤积不少,将之做成面粉,再将面粉,面条等制作之法传出去,如此麦便能起到更大作用。”
&n
第245章:朱元璋的变化与野望
明太祖朱元璋世界,公元1378年。
京城。
自从朱元璋进入历史聊天群后就开始改变历史,迁都到京城已经有一年多。
尽管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使得这两三年丰收不断,但大明四周依然敌人环顾四周。
北面有元朝的势力,有卷土重来之心。
西面有西蕃蠢蠢欲动,尤其是今年动作频频,似要作乱。
西南面,尤其是云南,还有一部分元朝残余势力盘踞。
在东南沿海,倭寇时常侵犯,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
国内,生活越加富裕,许多文武官员开始享受,**起来,地主豪绅们开始兼并土地……
诸如此类的问题和危机,明太祖朱元璋都了然于胸,只是等待时机来解决。
如今,时机来了。
迁都京城,已经近两年,局势稳定下来。
废除宰相制,施行内阁六部制,加上了中央集权。
该处理的一些文武官员已经解决,比如以胡惟庸为首的一些人。加上严惩贪官,使得吏治一清。
军事方面,完成卫所军户制,军心稳定。将领领兵而不调兵,兵权在握。
这两年,大力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的种植,迎来连续丰收,国库充足。
西蕃,元朝残余势力蠢蠢运动,正式征讨的时机。
大明火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有了类似红夷大炮的火炮,还有了燧发枪等等。
……
综上原因,朱元璋认为可以给敌人们一击,让他们知道大明的威严与强大!
今日朱元璋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此事。
朱元璋,太子朱标,首辅刘伯温,次辅李善长,兵部尚书徐达等人出现在大殿内。
朱元璋坐在上方的龙椅上,注视着下方殿中的太子和大臣,道:“如今迁都京城已经近两年,当初朕有言,迁都京城,便是要实现“不和亲不纳币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为了大明百姓得意休养生息,朕不得不只能防守,但敌人却越发其言嚣张,小觑大明。
而今,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朕要兑现当初的承诺,守国门,保社稷,要让那些敢于冒犯,轻视大明之人,真切的感受到大明的兵锋!”
“不和亲不纳币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后人对明朝历史的一句总结语。
朱元璋看过“华夏历史书”便知道,觉得此话十分牛逼,所以就在迁都京城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说了出来。
此话,当时就让文武百官知道了朱元璋的硬气和霸气,敬佩之心更胜。
只不过,这两年文武百官中的贪官们被朱元璋杀的人头滚滚,原本的敬畏,更多的成了恐惧。
圣意难测,伴君如伴虎啊!
朱元璋还在慷慨激昂的说着:“前元虽逃往漠北,但依然不死心,时常偷袭,卷土重来之心不死。
在西,一些蕃国贪得无厌,朕的仁慈,被他们当成了软弱可期,竟然生出反叛之心!
云南,还有一股前元的残余势力盘踞,时刻准备着南北合击的时机。
东南沿岸,倭寇侵犯不止!
他们当朕可欺,大明可欺!要是还不给予雷霆一击,恐怕他们真的认为大明软弱!”
说着,朱元璋突然站起身,郑地有声道:“今,朕便要用大明的兵锋,让来犯之敌,付出惨痛的代价!”
内阁首辅刘伯温还没出声,次辅李善长便先出班,行礼道:
“陛下圣明!”
“如今在陛下的治理下,大明四海升平,民富国强,是时机让来犯之敌,体会到大明的强大,让他们知道大明和陛下的威严是圣神不可侵犯的!”
作为内阁大臣兼兵部尚书的徐达,赞同出兵,道:
“陛下,如今国库充盈,兵强马壮,火器尽备,将士们早已备足劲儿,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兵部的兵器,尤其是火器已经将兵器库堆满。
&
第246章:杨坚独孤伽罗一家难念的经
隋文帝杨坚世界,公元600年。
大隋帝都:大兴城(长安城)。
农历一月十五,白雪纷飞,银装素裹。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起源于汉朝。
在大隋,还没元宵节这一称呼,应该叫“上元节或者灯节”。
上元节的来历,带有佛教色彩。恰好独孤伽罗和杨坚信佛,所以大兴城的上元节特别热闹。
尽管下着雪,但夜晚,大兴城也是灯火阑珊,热闹非凡。
隋文帝杨坚和独孤伽罗皇后把儿女都叫到了大兴城的皇宫中,一家人团圆。
五个儿子:
长子即太子杨勇,文献皇后所生。
次子晋王杨广,文献皇后所生。
三子秦王杨俊,文献皇后所生。
四子蜀王杨秀,文献皇后所生。
五子汉王杨谅,文献皇后所生。
四个女儿:
长女乐平公主杨丽华,文献皇后所生,嫁北周宣帝宇文贇,女儿宇文娥英,外孙女李静训。
五女兰陵公主杨阿五,初嫁仪同王奉孝,后嫁柳述。
襄国公主,下嫁河阳郡公李长雅。
广平公主,下嫁安德县公宇文静礼。
……
独孤伽罗独宠后宫,儿女都是她所生,与杨坚可谓是帝王家的模范夫妻了。
当然,独孤伽罗也不许杨坚染指其他妃子。曾经杨坚要宠信尉迟氏,结果尉迟氏就死了。
也不是说杨坚与独孤伽罗感情不好,男人嘛,都想尝尝鲜……
如今,杨坚恐怕也无心尝鲜,因为他得到的十个三年万寿果,给独孤伽罗服用了六颗,使得原本五十多岁的独孤伽罗,如今恢复三十左右的容颜,十分貌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