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不能娶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玖拾陆
最初是我们想跟太师府结亲,我写信问了问你们这些嫁在京里的姐妹,看看谁家与太师府熟悉,能帮着递个话听个口信的,你正好有路子,就帮着问了,成了这门亲。
并非是你挑了太师府的。”
秦夫人瞪大了眼睛,张口想说单氏过河拆桥,话还没出口,又被单氏抢了先。
“当然,能成这门亲事,你是媒人你有功劳,”单氏道,“但万寿园那天,太师府的姑娘就在边上,人家都没有说云思、云锦不好,你何必着急呢”
秦夫人憋得厉害,傅敏芝不说,又不等于太师府里没有什么想法。
单氏勾了勾唇角:“还是说,太师府使人去你那儿,说我们云思不好了”
“那倒没有……”秦夫人撇嘴,抬眼见单氏在笑,她又忍不下气,道,“是你之前跟我说,要替侄女儿相看,要寻个好人家,我想帮你的,可这山芋实在烫手了。
我这阵子琢磨来琢磨去,好不容易有了那么几个能说说看的人家,我还没递帖子出去,你们姑娘就甩巴掌打人了,你让我怎么去开口啊
人家问是哪个顾姑娘啊,难道要我说‘就是打人的那个’你可饶了我吧!”
单氏不悦极了,不管别人说什么,她至始至终都不认为顾云锦打人有错,以前打杨昔豫没有错,现在打柳媛也没有错。
既然没有做错,她才不想听别人对顾云思、顾云锦指手画脚呢。
“既然为难,那我们云锦的婚事就不劳你费心了,”单氏一字一字道,“就我们云锦这样模样好又硬气的,我就不信会嫁不出去。”
一句“模样好”,让秦夫人额上的青筋跳个不停,她板着脸,道:“你别被外头那些流言给弄昏了,王府是那么好进的
那些百姓什么都不知道!我可听说了,永王府选的是世子侧妃。
你这么宝贝侄女儿,舍得让她做侧的就她那硬脾气,以后头上再压个正妃,她能受得了”
听了这话,单氏不由怔了怔。
那天的局是长平县主攒的,说永王妃在暗处相看人,单氏倒不觉得稀奇,只是她压根没有想过,这相看与她家云锦有什么干系。
她只当三个姑娘是去凑热闹的、打掩护的,哪晓得秦夫人把云锦当成了当事人。
而且,相看的不是正妃,而是侧妃。
单氏的脸拉得老长,道:“是你想多了才对。不说永王府有没有那个念头,反正我和我四弟妹是不会点头的。我们一个伯娘、一个继母,做事情是要掂量的。”
&n
第二百零七章 我又打不过他
永王妃说,她瞧着挺好的。
这话仿佛是惊雷从天而降,炸得孙恪焦头烂额,他有一脑袋的话想跟永王妃说道,可实在太多了,多到他不知道从何说起。
半晌,孙恪一屁股在椅子上坐下,扶着额头蹦出来一句脏话。
永王爷听得清楚,抬起脚,不轻不重踹了小王爷一脚:“怎么说话的在外头野惯了,当着你老子娘的面,嘴上也没把了”
孙恪缩回了脚,虽然他认为他那父亲讲话也没多讲究,但眼下显然不是争论“嘴上带把”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他纠结地看了永王妃一眼,问出了心中疑惑:“母妃,您从哪儿看出来顾家那个挺好的”
小王爷这么问,并非是觉得顾云锦不好,蒋慕渊自个儿看上的姑娘,肯定有过人之处。
只是,永王妃只见了顾云锦一回,而那一回,就是京里传得沸沸扬扬的“顾云锦打柳媛耳刮子”。
他的母妃到底是以什么来评断好坏的
要是至亲好友,或是看热闹的,应当是为顾姑娘鼓鼓掌,说她爽快利落,被人欺负了也不势弱,可永王妃是挑儿媳妇去的,婆婆看儿媳的角度肯定与旁人不同,怎么会对当时的场面满意
孙恪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永王妃的喜好非常叫人意外。
“母妃,”孙恪试探着补了一句,“不会真因为那一巴掌吧”
“有什么不行”永王妃反问,理直气壮道,“我要是挑个软柿子,天天叫你欺负,我看着就糟心,不如找个泼辣的,正好管管你!”
孙恪摸了摸鼻尖,看了永王爷一眼。
果然,这女人心就跟海底针一样,根本让人琢磨不透。
从小到大,孙恪见多了永王妃在慈心宫里俯首做小,陪着皇太后说话解闷时,要多规矩懂事就有多规矩懂事。
幼年时,小王爷不懂婆媳相处之道,还问过永王妃,说安阳姑母从前又爬宫墙又打架的,皇祖母都疼她疼得厉害,可见皇祖母是喜欢性子野的姑娘的,那为何母妃要这般乖巧,与姑母截然不同呢
永王妃说,女儿和媳妇不同,长公主可是翻墙醉酒,但她不行。
小王爷彼时自然是没有听懂的,随着年岁增长,懂的事情多了,慢慢品出些味道来。
他本以为,他已经了解了“婆媳相处之道”,可眼下听他母妃这几句话,他才晓得,他差远了,他至今弄不懂他母妃到底在想什么。
小王爷越不懂,对永王爷就越同情。
永王爷被孙恪那满是同情的目光看得一头雾水,只觉得脖子后凉飕飕的,他打了个寒颤,便清了清嗓子道:“你母亲看人不会看错,那顾姑娘,左右你也是喜欢的,那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孙恪哪里敢定,急切道:“我哪儿就喜欢别人了这又是哪里传出来的混账话”
“长平说的呀,”永王妃抿了一口茶,“我都知道了,你还怕什么羞,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多正常的事儿。”
要不是事情不好到处张扬,小王爷恨不得现在就把长平县主叫到跟前来,仔细问问他那位表妹,她到底是哪只眼睛看出来他中意顾云锦的。
永王妃见儿子还是一副垂死挣扎的样子,干脆把话挑明了:“你当时说是长平办赏花宴要借园子,可长平说了,那其实是你提出来的,她那时候根本不认识顾姑娘和侍郎府两姐妹,是你提出要请人家来的。
还借着赏花宴,让阿渊和晋之给你打掩护,一道去看看顾姑娘长什么样子。
自华书社里打起来那回,你也在当场的。
还有胡同烧了那一回
第二百零八章 崎岖得崴脚
小王爷道:“不是乱说的。已经进了十一月了,不管两湖那儿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圣上总不能不让阿渊回来过年吧
最多一个半月,阿渊就回京了,是真是假,到时候你们一问就知道。
又不是能让我拖个一年半载的,就一个半月的事儿,我至于胡说嘛!”
这话有些道理。
永王爷还想说什么,被永王妃按住了手。
蒋慕渊的中秋已经在外头过了,大过年的还把人扔在两湖,圣上答应,皇太后也不会答应的,哪怕是辛劳些过个年再去,除夕夜还是要在京里过的。
娶儿媳妇是要紧事情,不至于心急火燎地连一个半月都等不及。
孙恪和蒋慕渊这对表兄弟是从小一道长大的,哪怕现在孙恪整天不做正事、消磨日子,蒋慕渊则在朝廷大事上摸爬滚打,但兄弟两人的情分是没有变化的。
若因为一个姑娘家,让兄弟之间生出矛盾来,那绝不是永王妃想要看到的。
她挺喜欢顾云锦的,小姑娘模样性子都投个她所好,原想着当儿媳妇挺好,可要是儿子没那心思,反而外甥很中意,那变成外甥媳妇岂不就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儿了
反正,蒋慕渊的婚事没有定下,顾云锦比圣上挑的那柳媛好得多了。
永王妃心里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道:“那就等到阿渊回来,问过了再说。恪儿,你若有觉得好的,只管跟我来说。”
除却圣上亲生的那几个,孙恪是满朝数一数二的金贵了。
永王妃挑儿媳,最要紧的是合眼缘,倒并非一个劲儿往公候伯府里动念头。
她自认要求不算高,认认真真挑起来,肯定能挑个一家子都满意的。
孙恪随口应下,他暂时稳住了父母,下一步就是要让蒋慕渊赶紧回来,他看了眼天色,借口去给皇太后问安,快步就走了。
小王爷一走,永王爷低声骂了这不消停的儿子两句,骂过了,又无奈摇了摇头。
永王妃给他添了茶,道:“王爷也别整日说他,恪儿虽然没把心思放在朝政上,但也从来没有行过恶事,他分得清好赖。”
永王爷叹了一口气,他其实也明白的,再说了,他自个儿就乐意做个闲散皇亲,又有什么脸揪着儿子不放的
他眼下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娶儿媳的事情。
理了理思绪,永王爷交代永王妃道:“京里那些传言,三人成虎,越说越没边。
既然阿渊喜欢,外头再把恪儿和顾姑娘放在一块说,那肯定就不合适了。
都说顾姑娘要进永王府,回头人家嫁去宁国公府……”
流言没有道理,有时候还格外伤人,眼下还来得及顾忌些。
永王妃颔首道:“我晓得。”
等孙恪到慈心宫时,皇太后刚歇了午觉起来。
他站在廊下,突然就想到之前他和蒋慕渊站在这儿说过的那一番对话了。
他彼时就猜到蒋慕渊喜欢顾云锦,根本不愿意听圣上的意思娶柳媛,而是想摆平安阳长公主把顾云锦娶回去。
孙恪想到那时候他说过会“另辟蹊径”帮蒋慕渊成事,再转念想想眼下的状况,只觉得脑壳儿涨得厉害。
他这蹊径,可真是辟得够与众不同的了。
这路都已经崎岖得崴脚了。
皇太后唤了孙恪进去,笑眯眯地看着他。
孙恪对上这个笑容,猛一阵心虚,他来得匆忙,竟忘了给皇太后带些糖了。
“皇祖母,”小王爷急忙讨好,“上回
第二百零九章 见不得我们姑娘好
皇太后心里跟明镜一样,孙恪不肯说,她也就不继续问了。
留着孙儿在慈心宫里用了晚膳,前脚让宫女把孙恪送出去,后脚皇太后就吩咐起了向嬷嬷:“去打听打听,永王妃这阵子都相看了哪些姑娘,哀家也替恪儿把把关。”
向嬷嬷垂首应了。
等翌日她让人去宫外一打听,回禀来的消息让她傻了眼。
向嬷嬷只好一五一十与皇太后禀道:“京里都在传小王爷要娶亲的事儿呢。”
“都说了些什么”皇太后问道。
“有说是娶正妃的,又说是娶侧妃的,众说纷纭,”向嬷嬷道,“女方的人选,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只知道事情是这么传开来的……”
从万寿园里柳媛想对镇北将军府的姑娘动手却反而被打了回去,到有人看见当日永王府的马车在园子外头,后头顺着猜下去,姑娘家的名字一溜儿的。
皇太后啼笑皆非:“再传下去,哀家都不晓得这是恪儿娶妻,还是圣上选秀女了!
卫国公府那丫头,好端端挑衅人还想动手
来请安的时候瞧着是挺规矩老实的,没想到在外头是个那样的性子!
也难怪阿渊说不喜她,不喜才好,哀家可不想要一个那样的外孙媳妇。”
宫女嬷嬷们都不应声,叫她们说,到慈心宫里还不规矩老实的能有几个人长辈跟前一套、背后一套,也不是多稀罕的事情了。
皇太后说过了柳媛,又问到了顾云锦:“镇北将军府的那个,手上倒是挺厉害的。”
向嬷嬷这一次去打听,也知道了顾云锦的不少事情。
顾云锦和侍郎府、杨家的纠纷,其中牵扯了亲戚关系,孰是孰非,作为外人,只听流言就拍板定论,未免偏颇。
因此,向嬷嬷只提顾云锦救火这一桩。
这是北三胡同里的百姓们亲身经历过的,火情如何,满京城都看得到,那天半夜,顾姑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也早就凑全了,流传开来,偏差并不大。
皇太后知晓火灾,却不晓得这一段,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故事,比全然未知的事情更扣动心弦。
再者,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还未及笄的小姑娘。
起火时把邻里叫醒,这不难,难的是遇事冷静又坚强,几句话激励了邻里自救,她也不是光耍嘴皮子,该提水时提水,该备伙食时备伙食。
这份能耐和本事,比好些年长些的姑娘家都强。
“将门之女,骨子里的血性就是不一样,”皇太后叹道,“她还有些什么事情,一道说来给哀家听听。”
向嬷嬷实在不想说亲戚纷争,迟疑了一阵,又说了几样她觉得好的。
一样是容貌,传言里顾云锦的相貌数一数二的好,另一样是书道,那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字,好些人都夸赞过。
“这位姑娘与寿安郡主、长平县主交好,之前郡主还请她去国公府做客过。”向嬷嬷道。
“是嘛!能让寿安叫到国公府去的,肯定是很谈得来的,哀家更好奇了,”皇太后越听越有意思,笑着道,“等过年时,记得提醒哀家,让那丫头进宫来,哀家也见见。”
向嬷嬷记在心上了。
西林胡同里,单氏看着手中的册子。
这几日她开始置办年礼,京城离北地远,路上要耽搁不少时间,况且天寒地冻不好走,送回去的年礼要早早
第二百一十一章 怀疑
这是210,标题顺序出错了,明天编辑上班修改
----
听别人概括转述一个故事,按说是没有原本的丰富和精彩,可蒋慕渊却觉得,顾云锦笔下转述的故事,依旧十分好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