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全球垄断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昭灵驷玉
纵观世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史,在过去的十年之内,创下轰动世界的io辉煌战绩的就只有两家公司,并且如今都是世界上有名的科技巨头。
一家是谷歌,2004年的io实现了27亿美元的融资。
另一家就是蓝星科技,2006年的io更是创下了56亿美元的融资奇迹。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蓝星科技和谷歌被世人誉为全球互联网界的“双子星”,这十年里是真的没有比这两家新崛起的互联网公司更闪耀的了。
张绪皓结束与庞雷的电话之后便在公司内部发出邮件,目前饿了么公司拥有1283名雇员。
这份邮件的内容大致就是说公司已经谈妥了188个亿(3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47个亿(75亿美元),这个消息在饿了么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张绪皓发这份邮件就是为了稳定军心,毕竟公司处于创业阶段,即便有前景但也是在基于画大饼的前提下,员工们担心公司融不到钱,到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消息也很快就从饿了么公司内部传了出去,一时间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关注,包括竞争对手和不少的投资机构都予以了关注。
这是进入2013年以来,互联网行业创下的最大单笔融资案例,难怪会轰动业界。
所有人都很好奇到底是谁这么壕无人性,但是张绪皓并没有在邮件当中透露投资方的信息,却说了一句“投资方是国内最壕的投资机构和最顶尖互联网公司”,而具体细节将会在2月19日周二正式对外公布。
这个消息也让饿了么外卖公司成为了时下圈内最受关注的新星,许多媒体和业内人士开始分析为什么在线订餐业务会如此受资本的宠幸。
还没等业内把这个消息给消化掉,2月16日这天,互联网科技圈又爆出了一笔超大额度的融资,直接打破了饿了么的融资规模。
美团在这16日这天召开了媒体发布会,创始人王心在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公司进军外卖行业,同时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7亿美元,美团估值30亿美元。
上一轮融资的时候还是两年前的事情了,那时估值22亿美元,现在直接一跃成为了独角兽公司,而发布会上透漏的一个重大的信息让美团成为了时下业界的焦点。
那就是此次c轮融资由蓝星科技集团领投,阿里、泛大西洋投资、红杉资本跟投。
仅仅蓝星科技就砸了5亿美元,堪称壕无人性。
但最重要的是,蓝星科技这四个字的影响力太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月19日这天,饿了么公司终于披露了投资方的信息,投资方赫然便是蓝星科技集团。
到了这天,业界已经从开始的好奇诧异变成了果不其然了。
因为几天被美团c轮融资的消息刷屏,而时间往前推几天,张绪皓披露的信息声称投资方是国内最壕的投资机构和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
思来想去,加上美团的c轮融资同时宣布进入外卖行业,蓝星科技无疑是最符合这句话的对象了。
进入2月下旬,媒体消息爆出阿里再度出手领投了大众点评完成了e轮融资,融资金额并没有向外公布,而跟投的有红杉资本、滕讯和蓝星科技。
刚刚进入3月份,互联网再次爆出融资消息,嘀嘀打车完成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赫然便是蓝星科技。
紧接着不到三天的时间,快的打车也对外宣布完成了1500美元的a轮融资,由阿里领投,经维创投跟投。
谁也没有想到进入新开年,国内互联网科技圈开局就这么劲爆,国内的两大互联网巨头开始疯狂的“跑马圈地”,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两家互联网巨头频频出手。
受此利好消息的影响,大a股的科创板和互联网概念股直接迎来了行业突然之间就热起来了,这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人们回顾去年蓝星科技集团的战略重构,这已经是利好消息了,当时之所以没有刺激到a股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蓝星科技会被华尔街的空投机构重创。
随后蓝星科技大获全胜,空头大鳄黯然离场,但整个市场行情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入了一个平稳期。
毕竟,时间上也进入了新年,大家都赶着过年呢。
而到了年后2月中下旬,国内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巨头疯狂砸钱,互联网界这几年的资本寒冬仿佛一夜之间烟消云散,直接点燃了整个行业的投资热。
值得一提的,地产巨头万哒集团也加入了这股投资热潮,开始在互联网行业出手,大有上演“三国大战”的架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3月份,更大的利好消息刺激了大a股由熊市进入牛市的明显信号。
那便是“互联网”的概念成为了国家战略。
在此期间,大盘连续三年熊冠全球,沪指数整体下跌715,深指整体下跌1158,中小板指整体上涨1845,而创业板指一骑绝尘,整体上涨9281,其中80的涨幅都是在过去的半个月创下的。
……
杭城,阿里总部。
“你抓一个小弟,我也抓一个,兵对兵,将对将的跟你对着干,这么下去,我们是拼不过蓝星科技的。”与会的逍遥子张总颇为担忧的说道。
“这不是我们说了算的问题,也不是拼不拼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拼的问题。”马总深深地呼了口气,叹道:“你看,今天又爆出消息来了,京栋宣布完成了10亿美元的e轮融资,而投资方又是蓝星科技,且是独家投资豪掷了10亿美元,罗晟是已经把战火烧到了我的腹地。”
与会的高管们也是颇为凝重,在过去的那些年,阿里的管理者们非常费解,为什么蓝星科技跟滕讯对着干、跟白度对着干,就是不和阿里玩儿。
整的好像看不起电商似的,有些业内人士就是这么调侃的,但这也是让阿里能够崛起的原因。
其实并不是罗晟不想,而是精力有限。
那时候蓝星科技重心几乎都在布局国际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因为到了2010年之后,随着华国的制造业规模登顶世界第一,老美的态度就开始变了,再想布局全球发达国家市场将会困难重重,尤其是北美市场。
内地市场在此之前一直都不是罗晟的重点,毕竟在他的眼里,内地市场什么时候取都行,就是这么自信。
虽然时间上晚了一点,但把自己的看家本领“社交”这块做好,剩下的干就完事了,晚点入场成本肯定是大幅飙升,但这些年在国际市场的耕耘那也是挣的盆满钵满,不差这点成本的增加。
靠砸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在罗晟这里基本不是问题。
会议室里,坐在首席的马总带着笑容和轻松的语气发言道:“也不用搞得如临大敌似的,这次的竞争对手的确是十分恐怖,但局面再坏也不会比零一年前后it泡沫破灭的时候更坏,那个时候公司都差点死掉了。”
马总是位演说大师,鼓舞士气这点是他的拿手好戏。
“别看蓝星科技强横如斯,但大船也大的难处,转舵相当困难,不好调整姿态。蓝星科技本身也有很大的问题,虽然有两千多亿美元的账面现金,但背负的债务负担创下了该公司的历史之最,三大战略一个比一个耗钱,何况我们还不能算是蓝星科技的头号对手。”
“蓝星科技的头号对手是硅谷的那群科技巨头,所以不可能集中全部精力和阿里竞争,除非他罗晟愿意放弃整个国家市场龟缩在内地,但这个年轻人绝对不会缩在内地,该公司的体量规模、该公司的理念和该公司所承载着国民的期望都不允许他罗晟当缩头乌龟。”
“你看蓝星科技的云计算业务,北美那边的数据中心宁可每年烧几十亿美元维护空置着都不卖给谷歌,这是很明显的信号了,所以他罗晟能腾出十分之一的精力来和我阿里对着干就很不错了。为什么他投资饿了么、美团、大众、嘀嘀、京栋等等不停的各路出击因为精力有限,管不过来,没法亲自下场,所以要拉拢一帮外围的小弟。”
马总这么一说,与会的管理者们都不由自主的点头,信心顿时上来了不少。
说的没错,蓝星科技的体量的确是阿里的三四倍之上,但要面对的对手可能是阿里的三四十倍之多。
马总补充道:“当然了,在战术上我们还是要对竞争对手予以足够的重视,今年2013年或明年2014年,集团公司该拟定招股书启动io上市计划了,今明两年是阿里最好的时间节点,正好借着时下的大好形势完成io融一大笔钱,储备充足的弹药才能有底气不惧对手的较量!”
……
第505章【张一明与头条的故事】
:第504章已经解禁了,大家回头订阅一下拉一拉数据,这么屏蔽一下也是有点小伤
一个小时后,曹宜来到了今日头条的办公地址,得知有一家vc亲自找上门来,正好在场的头条天使投资人海纳亚洲的总经理汪琼非常意外。
这是非常少见的,资本市场早期其实对头条并不怎么看好,今年蓝星科技和阿里先后伸出橄榄枝,而创始人张一明又傲娇的都给拒绝了。
会客室里,头条创始人张一明、头条天使投资人汪琼以及上来拜访的曹宜三人共聚一堂。
“实不相瞒,我其实也看不懂头条的模式,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蓝星科技青睐的缘故。”曹宜如是说道。
这话让张一明听了哑然,最近的确变得不一样了,因为蓝星科技的缘故,突然有不少的vc主动电话咨询,这不,现在已经有登门拜访的vc了。
蓝星科技这几个字仿佛有着奇特的魔力一样。
曹宜又说道“但很现实的问题是,整个资讯的市场,基本上已经被瓜分殆尽,网晹、搜弧、滕讯、凤凰这些新闻客户端已经覆盖了几乎全部用户。作为投资人,我想问已经有门户了啊。网晹和搜弧都号称自己有2亿用户。此外,还有鲜果、无觅、zaker之类的,你们头条到底还有没有空间”
曹宜补充道“至于这个产品怎么挣钱,商业化之类的,头条的现状都还谈不到那一步去,作为投资人现在只讨论这个市场是否还容得下一款新的资讯客户端,产品不错但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了。”
张一明言简意赅的说道“头条是个慢热的产品。”
这时,汪琼女士也发言“记得去年我跟一明出去给别人展示我们的产品,大家都会觉得技术不错,但技术跟成功有多大关系已有的那些门户没有用这个技术,也都很好的满足了用户需求,所以他们会质疑,这个技术带给用户的价值和收益有那么大吗”
紧接着张一明坦言道“这些问题我们没法马上回答,只能靠后续的数字来说话了。”
随着交流不断推进展开,由汪琼开始为曹宜介绍头条过去的发展。
“去年10月一明带着产品出去转了一圈,确实不大顺利。当时我们判断是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会继续增加,甚至超过去年,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所以去年底的时候,海纳亚洲又对头条追加投了一个100万美金的a轮,并且了100万美金的过桥贷款,这两百万美金是想让头条有足够的时间长得更大一点,数据更有说服力一点。”
闻言,曹宜简明扼的一问“现在的数据如何”
张一明“截止现在的3月份,头条有了300万的日活数据了,并且一直在稳步增加。”
坐在旁边的汪琼自我开玩笑的道“过去的日子里,我靠刷脸、刷了至少20位投资界的朋友,跟他们见了面,介绍一明的产品。但一圈走下来,依然没有人看好头条。最近有一两家因为蓝星科技的缘故表示愿意投的,但报价太低,又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国内的资本市场在蓝星科技之前几乎没有看好一明和今日头条的机构,确实挺沮丧的。”
其实更让现在的张一明感到沮丧的是,目前的资本市场读懂他和今日头条的是蓝星科技,但又恰恰是他不愿意接纳的,因为他不想成为任何一家巨头麾下的小弟。
另一方面其实也让张一明感到惊恐,头条的技术是智能推荐引擎,而智能这一块蓝星科技无疑是玩的最溜的那个,或者说蔚蓝海岸,反正罗晟是现在的ai头号玩家。
如今拒绝了蓝星科技,张一明很清楚一旦蓝星科技真的发力,头条想要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的几率几乎为零。
不但自己的千亿级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容创作平台的梦想会化为泡影,也感觉挺对不起海纳这个投资者,因为头条是海纳唯一的天使项目,参与了头条从0到1的整个过程。
曹宜注视着张一明有条不紊的说道“在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圈,烧钱似乎是每家创业公司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张总对今天的这种行业竞争局面有什么见解”
听到这话,张一明思考了片刻方才回答“如果你的系统,整个效率比对手高很多的话,其实通过单纯的烧钱,它能产生的竞争力是很小的。就比如说两辆车,它的燃油燃烧到动力的转化如果差了几倍的话,那么光靠烧油的话,其实是规模越大,它亏损的越大,所以不论是烧钱还是不烧钱,应该在这个效率的前提之下。”
曹宜继续问“必须要正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竞争当中,无论如何t三巨头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都可能面临一个选择,到底应该站在哪个队列当中,这已经是互联网创业圈里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题了,头条有过这方面的思考吗”
张一明毫不犹豫的回答“思考就是尽量不站队。”
曹宜注视着他“你说的好像尽量不站队啊。”
张一明“实事求是地说。也许罗晟的ai技术我们不得不用到,智能推送这块蓝星科技的技术潜力毋庸置疑。”
曹宜笑道“坦率讲我非常欣赏你这种实在,但如果站了队,会对头条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张一明回道“步入新开年,蓝星科技和阿里两大巨头围绕支付市场而大打出手,整个行业风声鹤唳,因为巨头之间是相互防范和进入对方的领域,如果你站队的话,可能竞争会更激烈,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觉得主要是这点,我们倒没有说特别说绝对不能站队,或者不可以站队,我觉得如果有机会相对独立的做大,可能更有意义的吧。”
顿了片刻,张一明补充道“因为其实国内互联网当前的这种格局也有比较长的时间了,十多年了吧,如果能够有新的公司起来,新兴的平台起来,我觉得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吧。”
曹宜顿时哄然一笑,说道“张总的做法倒是很直接的,业内也都看到了,在月初的时候,本来有传言说蓝星科技要入股头条了,你直接说,你别来了,我还是想自己单干啊。对蓝星科技如此,对阿里如此,对所有的巨头招揽都是如此吗”
张一明带着认真的表情与曹宜对视并回答“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有同事来问我,说我加入头条不是成为蓝星科技的员工,也许他是不是蓝星科技前员工我不知道,他说我不是来成为蓝星科技的员工的,所以我给他的回应说,其实我创立头条也不是来成为蓝星科技员工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跟蓝星科技合作或者竞争有什么问题,只是更想表达一个意思是说,我们希望能够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很大价值的平台级公司,所以这个表述没有针对性的意思。”
曹宜“不是别人入股了多没意思,而是不能自己长大变得多没意思”
张一明点头“对,主要是想跟员工或者跟业界表达的就是,头条还是要有自己的志向的。”
这回答几乎和当初对庞雷的回应如出一辙,不过曹宜并不知道这些,他也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幕后大老板其实就是蓝星科技的终极bo。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