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封疆万里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狼烟东去
但有杨修的存在,司马懿只能好生指挥军士作战,想要在军中行那些拉帮结伙之事,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在曹植心中,杨修是最为称职的监军,但如今司马懿以可能贻误战机为由,当先就想要将杨修与其一同出征这条路堵死,虽然其心中真正所想曹植并不知道,但曹植的心中却并不乐意。
不乐意归不乐意,曹植却也清楚,司马懿之所以第一个就将这个条件拿了出来,并且之前有言在先,摆明了就是若不答应此事他便只能在府中继续教他的两个儿子读书,这让曹植心中充满了无奈,他不知道没了杨修在战场上监视司马懿的一举一动,他会不会出现比之在颍川之地与那些隐藏在暗中的势力勾连更加恶劣的行径。
但转念又是一想,他所担心的不过是仅有的一丝可能性罢了,更何况军中的其他将领包括张辽,许褚,李典,乐进等人全部都是跟随曹操征战半生的良将,对于曹氏一族的忠心是绝无问题的,司马懿就算是想要有什么小动作,也绝不会瞒过所有人的眼睛,更何况自己此时的当务之急是先从刘封的手中将已经失去的声望和士气争夺过来,等到局势改变回来之后,再言其他也是不迟。
于是,曹植面上微微显出了一丝笑意,爽朗的言道:“仲达此举实在是小肚鸡肠了一些,你与德祖二人,皆是为我魏国鞠躬尽瘁的贤臣,不过是所长之处有所不同罢了,前次让你二人携手出征,也不过是想要缓和一下你二人之间的关系,既然适得其反,那此番以仲达为主出兵,德祖不去也罢!但你二人在朝堂之上,可是不能一直针锋相对下去,若是百官人人如此,我魏国的朝堂之上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曹植虽然说出了一番夹枪带棒的话,但是其中的意思却显然是同意了他不会在司马懿领兵出征的时候让杨修做监军之职,这一步,显然司马懿是走对了,为了能够从刘封的手中占到一些便宜,曹植已经开始了让步。
司马懿通过这一次有些冒险的试探,算是成功的探到了一些曹植此番前来的底线,他的心中微微一喜,面上却依旧是一副恭敬的神色拜道:“主公格局果然远非我等可比,我与德祖定能承主公之言,今后好生相处。但不知主公心中可有打算,此番再次发兵荆州,何时出兵为好,出兵多少为好?”
司马懿没有再次提出什么要求,而是如此快的就切入了出兵的正题,倒是让曹植心中吃了一惊,但却也并没有多想,也是将思路转换到了出兵的问题上。
这数日的时间,眼看着荆州细作传回的情报表明刘封在荆州与益州之地的呼声日益高涨,不少与荆州毗邻之处的百姓都是拖家带口的迁往荆州,只因刘封在荆州与益州等地赦免了一整年的各类杂税。
曹植知道,若是任凭这样的情况持续上一年半载而不采取任何的错失,无形中对于魏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汉末年本就是民不聊生,连年的战乱让中原的户口之数较之数十年前少了许多,若不能通过一场大战让刘封声名扫地,魏国的优势定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刘封一点点的蚕食殆尽。
鉴于此,曹植心中的确是已经圈定了一个大体的发兵时间,而此时既然司马懿也已经答应了做魏军的主帅,他将此事在此与司马懿商议一番自然也并无不可。
“刘封既已称帝,此时定然是起心中最为膨胀,行为最为乖张之时,加之他所辖之地的百姓对其有着盲目的追捧,刘封此时的心态多半已经不如之前,故而我魏国理应抓住这样的良机,若是用兵得当,定然能够给刘封以当头一棒,让其认清此番贸然称帝是多么愚蠢的举动,故而以半月之期准备,且上次给了德祖三十万大军,这一次,仲达自然也是领兵三十万,朝中将领,你尽可以随意挑选,不知仲达以为如何?”
“就如主公之言便可,但三十万大军,目标过大,行动不便,且粮草消耗十分之巨大,一旦刘封固守不出,我等也是难以为继,主公给我调拨二十万精兵即可,至于上一次已经随德祖出征的那些军士,想来士气也不会太高,就让他们在邺城周边驻守便罢!”
曹植听了此言,眉头紧皱沉思了起来,刘封在南阳的守军,没有十万也总会有七八万之多,二十万大军前去攻取,在曹植的心中着实是有些少了,但看着司马懿的眼中所透漏出的强烈自信,加之之前消耗的十数万大军也的确让曹植有些肉疼,转念一想倒不如就从了司马懿之言,也算是多保留一些机动之兵以备不时之需。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472章 颍川邓艾
“既然我心中已是笃定由仲达任此番出征之主帅,这等事自然可由仲达决定,但不论如何,半月之内定要出兵,此事拖延不得,明日朝堂上我便在百官面前宣布此事,而后仲达当好生准备,莫要辜负了我魏国百官与百姓的期许!”
曹植见此事已经基本定了下来,也不想在这里和司马懿再行攀谈,生怕司马懿再提出什么自己不愿应允的条件。
而出乎曹植意料的是,司马懿除了又向他表明了自己绝对会在战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之后,并没有再提出任何其他条件,最终,曹植在司马懿的跪拜之下悠然的向自己的府中走去。
在回府的路上,曹植仔细的回想着司马懿和自己所说出的每一句话,但最终发现除了他极力的想要将杨修排除出自己所率领的大军中之外,并没有什么要挟自己的要求,曹植在心中暗自揣测,一时间不知道是自己在颍川之事上错怪了司马懿,还是司马懿当真是将自己的心思隐藏的太深了。
若是换成旁人,以曹植的性情多半是不会如此多疑的,但是司马懿此人,乃是曹操临终弥留之际千叮咛万嘱咐要特别注意的,曹操看人,向来是十分之准,故而曹植不得不对司马懿十分在意,若非自己实在是不能找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之人去对付刘封,他实在是不想一下子便给了原本被贬在家的司马懿如此之大的权力。
另外,想到自己已经答应了司马懿不能让杨修跟随其一同前去攻打荆州之事,这监军的人员,一时间也是让曹植犯了难。
此时魏国朝中的将领文臣,依旧是以跟随曹操征战的旧人为主,虽然曹植也提拔了不少并非是曹氏宗亲之人在朝中任紧要官职,但是这数年来曹植已经是渐渐的发觉,这些人的年岁有些大了起来。
这一年,张辽,徐晃,许褚等对于曹植来说十分重要的武将,几乎无一不是已经年过五十,就连一直陪同自己的杨修,也已经是四十有五了,虽然其与四十一岁的司马懿都可以看成是正值盛年,但和二十八岁的自己年岁相仿的臣子却实在是太少了。
可以说,魏国的朝堂上已经是开始显现出了一些青黄不接的苗头,并且自己之前因为曹丕的缘故而罢免的不少曹氏宗亲,其子孙也因为自己的缘故并没有自幼就在朝堂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此时再想要寻找可堪大任之人,已经是十分之难了。
但转念一想,刘封麾下也不过是一些年过四十的谋臣武将,曹植的心中反倒是稍微好了一些,这些年连年战乱,给年轻人安心钻研的机会实在是太过稀少,所以人才比之汉末尚未发生大规模战乱之时少了不少,自然也是有情可原,曹植心中暗暗将此事记住,而后便又开始在心中物色此番在司马懿军中的监军人选之事了。
但刘封的麾下,却并不是曹植心中所想那样,和他的魏国一般青黄不接。
早在刘封在益州站稳脚跟的同时,他便命徐庶在益州与荆州范围内广泛的网罗那些因战乱而在此避祸且无甚依靠的少年,并且由专人加以培养,将表现出各种能力的人员分配到各个方向中去锻炼,到了此时,数年的时间已过,当初被刘封收纳的少年有些已经在飞羽卫之中崭露头角,有些在匠人营之中发出光彩,更有甚者,已经被刘封委派到一些县中任职,以求将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更加让刘封惊喜的是,在之前对颍川的那一次行动之中,一对由黎闯和影卫带回来的母子引发了刘封的注意,彼时那个少年不过是十七八岁年纪,但却异常孝顺,更为难得的是,颍川到成都如此长途的跋涉,那少年最为放不下的除了自己的母亲之外,竟然还有一大袋子的竹简,日日背在身上,唯恐其中的文字被风沙或是雨水侵蚀。
这少年的举动,让偶然之间看到的刘封倍感惊奇,而当他上前相问那少年的名号之时,所得到的结果却是让刘封心中万分喜悦。
当那少年还并未说出自己的名号之时,刘封的心中就已经有所察觉,因为那少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严重的口吃,在这个时代,口吃这种现象并不是十分常见,而既口吃又对自己的藏书珍视如命的人,又是十七八岁的年纪,那么他的名字呼之欲出。
果然,让刘封没有失望的是,这少年称自己名曰邓艾,字士载,原本正是荆州人士,十二岁时与母亲被征调至颍川进行屯田之事,但虽然邓艾出身不高,又有口吃之症,但却并不妨碍其对读书的爱好,加之其喜爱军士,收藏了不少兵书战策,并且每经过一处山川,都要亲自去勘探地势,勾画营寨之所,他随身携带的那些书籍之中,也正是有不少他所记载的颍川地貌。
虽然邓艾与其母出身贫寒,但因其少有才学,被颍川当地一望族征做了一门吏,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在那望族被杨修率军屠戮的时候和一部分人一同被黎闯救回。
邓艾的名字,前世酷爱历史的刘封又怎能不知,若不是两世为人,正是邓艾在四十余年后一手将由刘禅主政的蜀国覆灭。但显然,如今的邓艾,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但在刘封麾下,等待他的将会是另一番良机。
心中虽然十分欣喜,但刘封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将邓艾连同他的母亲一起暂时安置在了成都,并且建议其到自己所设立的讲学之处学习。
但紧紧一载之后,邓艾的才学就已经表露无疑,并且每每能够在徐庶的面前口中说出让徐庶也是十分惊叹之言,徐庶在这数年之中已经是不下三次在刘封的面前提到邓艾之名。
待得刘封迁都洛阳,准备应对杨修的攻击时,邓艾已然是到了二十一岁的年纪。此时的他,也已经在徐庶麾下承担起了不少管理匠人营的职责。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473章 大战再临
就在刘封将成都朝臣们全部都迁至襄阳的行动中,邓艾母子终于在刘封的授意下和徐庶一同来到了襄阳,并且在杨修攻取南阳的战役之中,刘封将邓艾带至了宛城,虽然并未让其跟随军士们到阵前冲杀,但是每一次的防守,每一次的计谋,邓艾却全部都在旁观看。
虽然天生有些口吃,但邓艾的内心却是极为通透,这数载之间在成都的学习,徐庶几乎就等同于他的老师一样,并且时常带着他去拜会庞统,周瑜等人,他的见识在这数年之中飞速的上涨着,终于,在宛城他看到了战争真正的样子,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来到了一个多么强悍的主公麾下。
随着刘封的称帝,众人的身份也几乎都是水涨船高,邓艾也获封了一个中郎将的官职,虽然并无什么实权,但却比之他之前跟在徐庶的身侧晃悠强了不知道多少,至少他算是真正跻身了刘封麾下将领之列,并且下一次再有战事的时候,顶着中郎将名头的他定然不会再只能在城中观看了。
转眼之间,刘封称帝的大典也已经过去了近半月的时间,荆州高涨的气氛已经开始渐渐的散去,虽然身份地位已然不同,但是刘封对于汉朝的那种繁文缛节却是十分的排斥,虽然在朝堂之上还是要在庞统等人的提醒之下尽量做做样子,但是私下里,和庞统,周瑜,赵云等人商讨军事时,他依旧要求众人和之前一样,莫要每一次都按照汉皇的礼仪行那些大礼。
这一日,刘封一早便将庞统,赵云,周瑜等人召至了自己的寝宫之中,众人到来之后,一看刘封面上那凝重的神色,便知多半是魏国传来的消息。
早在刘封称帝之前,他已经和身边这些心腹之臣说过,之所以并未统一中原便在此地称帝,一者是因为刘协的确是被他掌握在手中,若不能在此时好好利用一二,时间长了被诸葛亮和曹植摸清了刘协的所在,必然是夜长梦多之结果,二者则是因为这一次正值刘封将杨修所率的三十万大军击溃,并且斩杀了魏军十五万之多,乃是刘封自从自立门户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但是这一场胜利对于魏国的打击虽已经很大,但却并未使得魏国伤筋动骨。
刘封敏锐的差距到,若是借着击溃杨修的当口在襄阳称帝,对于曹植和诸葛亮来说,是一件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事,诸葛亮尚且不论,曹植已然是接连遭受了刘协被刘封在自己眼皮底下的洛阳之地劫走,攻取荆州不利反而损失十五万大军,最后敌人又是携着大胜的势头在距离魏国不远处的襄阳直接接受刘协的禅让称帝……
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就算曹植是泥人,也总会心中怒火中烧起来,所以,急于找回场子是理所应当的事,故而刘封早已经料定,在自己称帝不久的将来,荆州将会迎来又一场大战,交战的双方依旧是刘封和曹植,但是显然,这次带兵前来的不会再是杨修。
“陛下,可是魏国那边有了什么消息?”一见到刘封的神情,马超急不可耐的问道,上一次和杨修交战,马超是最不过瘾的一个,他心中一直惦记着刘封所言的不久之后自己一定会有率领骑兵出战的机会,今日一看之下,马超就知道,自己的机会多半马上就要来了。
虽然刘封三令五申让他们保持和之前一样的态度和称呼,但是这一声陛下,却是不论如何也改不掉的,毕竟并非人人都像刘封这样两世为人,称帝这件事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心中是无比神圣的,所以再让他们以在刘封心中更为亲近的主公相称,实在是有些难为他们了。
见马超问得急切,刘封自然也不能隐瞒,当下在众人落座之后开口道:“不错,正是据魏国的密探回报,数日之前曹植已然是在魏国的朝堂之上又将兵权重新给予了司马懿,并且借由我于襄阳称帝之事在魏国发布了一篇檄文,据传那檄文乃是曹植亲笔所书,文中列举了数十条我在荆州,益州的不义之举,一时间魏国的百姓对我也是骂声一片,此时已然是为司马懿出兵创造出了条件,并且魏国国内军士调动频繁,想来距离其出兵荆州已经不远。”
这些消息,就算庞统和周瑜都是不会第一时间知道的,刘封的密探到底是由什么人负责,分布在什么地方,也只有刘封一个人知道,所以每当得到消息的时候,反而都是刘封将这些麾下之人召来商议,这样的模式,在中原上乃是十分少见的,但众人的心中对刘封却没有任何质疑,只有敬佩,因为在这样的主公身边,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已经足够……
听了刘封的话,众人面上的神色不一而足,但却没有一个人有厌战的情绪,司马懿这个名字,他们已经是听说过太多次,也期盼过太多次,虽然之前刘封以颍川之事为由引诱曹植将司马懿官降三级,但他们都知道,只要司马懿还在魏国的朝堂之上为官,那么他终究有一天会带兵和刘封有一场交战的,而现在,这个时刻终于即将到来了。
“陛下对于这一次魏国出兵,心中有何计划?”庞统闻言后率先问道。
“士元先生有甚想法,但说无妨,既然魏国出兵的消息尚未传来,我等便先定下计策,倒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会让司马懿和杨修一般退去。”
众人皆知,司马懿怎能是杨修之辈可比,刘封如此说来,不过是缓解众人心中的压力罢了,这要是刘封手中也有三十万守军驻扎在宛城,自然是不怕司马懿,但问题的如今的刘封依旧是连十万守军也拿不出来,距离杨修败走才刚刚过了三月有余,益州的军士都在紧要之地把守,刘封不敢擅动,而此番若是司马懿再从宛城攻来,城中满打满算也就可以凑齐八万守军,再多的话,都城襄阳就只能变成一座空城了。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474章 群策群力
目前刘封能够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这一次出兵的主帅已经是由吃了败仗的杨修换成魏国最为善于领兵打仗之人司马懿,其他比如说魏军的出兵时间,由何处进攻刘封,出兵的数目等全部都并未得知,这无疑增加了刘封及其麾下之人布防的难度。
得到消息后,刘封也是独自苦思冥想了一些时日,心中也是有了一些想法,他这才将自己麾下最为信任的谋臣武将们召集到近前,想要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毕竟司马懿不是杨修,不会一步步任凭他们牵着鼻子走,在兵力比魏军少了数倍的情况下,这一场仗无疑要比上一次困难得多。
庞统听到刘封最先相问的就是自己,也是十分慎重,足足过了半晌,才捋捋自己的短须,看向众人道:“此番曹植既然选择重新信任司马懿,想来不会在行军之中给司马懿设置许多障碍,所以司马懿在这一次的出征之中定然是占主导地位,而纵观这数载,司马懿但凡用兵,一定是出人意料,且胜多败少,这一点,恕臣直言,与陛下用兵倒是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说到这,庞统面带微笑的看了看刘封,他之所以这样说,无非是想要向自己面前的同伴们讲明司马懿是如何的难以对付,并非是在贬低刘封,此时见刘封依旧是认真的听着,他才又继续自己的分析。
“故臣以为,司马懿此番多半不会如同上次杨修率军前来一般大张旗鼓,早早就被我军探知,他就算是同样率领着三十万大军前来,也多半会将那三十万大军化整为零,潜入到我荆州的深处,而后突然发动,再以兵力优势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故而做好宛城,上庸,甚至是汉中阳平关这数个要地的守卫,乃是我等的重中之重,断然不可稳坐于宛城之中死等司马懿的到来。”
庞统的提醒,让刘封连连颔首。的确,之前他想到了做好宛城和与之并不遥远的上庸之地的守卫,但却并没有想到司马懿可能会从阳平关进攻,虽然阳平关有老将军黄忠的镇守,但是毕竟此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刘封称帝的荆州上,加上黄忠这两年也逐渐的呈现出了老态,刘封不放心之下已经是让向来严谨且对汉中了如指掌的阎圃和黄忠一同镇守阳平关,经庞统一说,刘封暗自决定,对于汉中的守卫,是这一次一定要加强的。
“除此之外,我等也不应一味的被动防守,之前我已然与公瑾,孟起将军等人商议,但尚未禀明陛下,既然此时已经得了消息,司马懿出兵讨伐我等乃是势在必行之事,不如近日就将孟起将军与其麾下骑兵派往宛城协助子龙将军,并且在宛城以北派出大量骑兵日日巡视,以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觉司马懿的踪迹。”
这件事,的确是庞统和周瑜一早就想到之事,只不过今日刘封的登基大典才刚刚结束不到一月,故他们二人并不想在此时用这样的事情去打扰刘封,但今日既然刘封主动提出,庞统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将此事说出。
这样谨慎的做法,刘封自然是没有不同意的道理,更何况马超的骑兵在南方多水之处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只有在宛城以北皆是平原居多的地势之中方才能够起到最大的作用,马超听了庞统之言,也是面上显露出一抹喜色,看向刘封等待着他的决断。
在这等事上,刘封向来都是个雷厉风行之人,当下直接命马超准备一番,次日便率一万骑兵前往宛城相助赵云,这一次,马超的骑兵便相当于是宛城的眼睛,能否先一步发觉司马懿的踪迹,几乎全在马超。
得令后,马超并未感到困难,而是对刘封千恩万谢了一番,能够到距离敌军最近的地方,让马超十分兴奋。并且在此行之中,刘封特意嘱托马超,让被任命为中郎将的邓艾随其前去,马超虽有些不解,但还是照做了。
之后,刘封又与众人商讨了一番,将上庸与襄阳的布防详细布置下去,之后众人就各自散去了。刘封知道,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之下,是万万不能去做那些针对性太强的布置的,一旦情况最后没有按照他们的布置去发展,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被动。
所以,他决定在等候一番消息,再做详细的决定,众臣不知道的是,在刘封刚刚大败杨修的时候,黎闯就已经带领着几乎一半之数的影卫前往了洛阳,而后又潜入邺城附近,所为者,就是让刘封当先得知魏国的一些动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黎闯还是很好的完成了刘封交给他的任务,魏国所发生的消息,几乎是用最快的速度传到了刘封的耳中。
刘封这一边,正在紧紧的盯着魏国所发生的事,而在邺城,刚刚被曹植官复原职,重掌兵权的司马懿,此时却是在府中眉头紧锁的思考着什么。
就在这一日的朝堂之后,曹植找到司马懿,除了问询出征之事准备得如何之外,还告诉了司马懿一个消息,这个消息,让司马懿心中颇为不喜。
原来,曹植所告知司马懿之事,乃是他已经将这数年一直在北方边境抵御乌桓,并且几乎将乌桓攻打的服服帖帖的骁骑将军曹彰召了回来,据曹彰所报,三日之内,即可到达邺城,据曹植所言,此番他将曹彰召回,所为者就是要以曹彰来担任司马懿的副手。
司马懿知道,曹彰此来,名为副手,可以使得魏军如虎添翼,但实际上却是替代了杨修的监军之职。
曹彰乃是曹植亲兄,并且自小与曹植交好,在曹植与曹丕争夺魏国国主之位的过程中,曹彰的所为也是让曹植十分满意,加之曹植继曹操之位后,曹彰即刻请命前去镇压乌桓,数年间都极少回到邺城,这些足以表明曹彰对魏国的忠诚,而这些年的时间,也成功的让他赢得了曹植的信任,这一次杨修被司马懿排除在了大军之外,曹植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自己的兄长。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475章 曹彰归来
曹彰作为此战司马懿的副手和监军,在曹植看来乃是天作之合。曹彰不但通过连年对乌桓等边境异族的战斗积累了许多的战斗经验,并且他也并非是一个只会冲锋陷阵的莽夫,虽然曹彰生的和曹植,曹丕二人颇为不同,面相十分凶悍,但是他却自幼熟读兵书战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