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地主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弱颜
在世人眼里,张氏能这样待秦若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张氏做媳妇的时候,受了周氏的很多气,若是换了别人,怕就将这股气郁积在心里,然后再有样学样地施展在儿媳妇的身上。张氏却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打算,不得不说,她是心地宽阔、敞亮。
慈善、宽厚的婆婆,知书达理且能干的儿媳妇,连蔓儿想了想,就笑了。这正是一家兴旺发达之兆。
一路无事,到下晌,就进了锦阳县境内。连蔓儿坐在车里,就觉得车速慢了下来。她正想要问是怎么回事,已经有人过来禀报。
“……锦阳县知县大人带领合县众官宦……迎候县主大驾……听后县主吩咐……”
连蔓儿不由得眨了眨眼睛,一路跟张氏说话,她几乎忘记了这一茬。这是她得了县主的封号之后,第一次回锦阳县。锦阳县的知县带人来迎接,并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其实,连蔓儿并不喜欢张扬。这次出来,也没有摆她的那一套执事。连家这队车轿,依旧只挂了连守信那个从七品的标识,而且连从七品的执事也没有摆全。
微微有点不同的是连蔓儿坐的马车,是县主的规制,但外表也装饰的颇为素朴。
这次回来,一家人已经想到,路过各县会有这样的事情,因此早就打发人先通知了。抚远县等县还好,只是这锦阳县是连蔓儿的家乡,知县执意要带众人来迎接,而且这一接,就接到了县境上。
毕竟是本县,知县如此做,也是官场的惯例。
马车继续向前,在知县等人前面停下。连蔓儿只隔着帘子,让知县等人都平身,说了两句劝勉的话。车队就继续前行,知县等人或骑马、或坐车,有前面引导的,其余都在后面尾随。
进了锦阳县城,连蔓儿一家依旧在柳树井胡同的宅子下车。连蔓儿先到内室,洗漱换了衣裳,这才又出来,在正堂坐了,受了知县等众官和乡宦的跪拜。
“大家的厚意我的心领了,只是往后切不可如此……兴师动众。”
知县忙躬身答应,就又说起要建庙和祠堂的事情来。
“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万不可行。”连蔓儿就正色道。这几天,连蔓儿已经跟连守信、五郎、小七、张氏商量过这件事。不仅不能答应让知县用县衙的钱为她建庙宇、祠堂,她还打算自己拿出钱来,为锦阳县做一点事。
那就是建学堂、修路。
连蔓儿就将自己的意思跟知县说了。
“……家里已经办了一所开明学堂,不过重在启蒙,我打算在县城另建一座学堂,一切花费都是我出,并不用县里和百姓花一文钱,按着开明学堂的例子……”
连蔓儿打算在锦阳县开设的学堂,采用开明学堂的制度,只是学生不再是开明学堂的那些没启蒙过的蒙童,而是经过启蒙、有一定的基础的学生。
开明学堂招生没有门槛,这新的学堂招生的范围是考过了童生试的童生。如果没有考童生,则要经过学堂考试,考试合格的学生才能入学。
说的简单些,如果说开明学堂算是小学,那么连蔓儿打算新建的学堂就是中学。这个中学,还将分两部分,相当于初中部和高中部。
初中部接收新学员,这部分学员的毕业考试就是院士,取得秀才资格则可升入高中部,继续学习。高中部的毕业考试,自然就是乡试,取得举人的资格。
至于这些学员并不可能每个人都考上秀才,能考上举人的会更好,连蔓儿也有考虑。只要考上秀才的,就可以应聘做学堂的先生,同时也不影响继续深造学习。当然,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进入连氏的产业供职,那里同样很欢迎他们。
那些少数能考上举人,并且希望接下来能参加会试、走上仕途的,学堂自然会慷慨的资助。
连蔓儿提出这个计划有足够的信心,她手里有足够的资金,也有充足的人脉,再加上开明学堂成功的经验,她相信,这所新学堂一定能够办好。
知县等人听了连蔓儿的计划,都连声叫好,一片赞誉。
“……新建学堂的事,银钱都在我身上,其他事情,恐怕还有各位大人的地方……”连蔓儿含笑听了一会,就又道。
知县自然满口应承。
这个时候,五郎已经派人在连氏酒楼定了酒席,连蔓儿就起身回了内室,自有连守信、五郎、小七带着人招待众人吃酒。
内室里也放了一张炕桌,只挑几样精致清淡的菜肴,连蔓儿、张氏和秦若娟在这里一起用饭。
连蔓儿和张氏都在炕上坐了,秦若娟则站在地下,帮着摆设碗筷,又带着伺候的丫头们往桌子上传菜,等菜都上齐了,她又服侍张氏和连蔓儿吃饭,张氏和连蔓儿让了她几次,她还是等张氏和连蔓儿都吃了少半碗饭,才肯在炕沿边坐了,也拿了碗筷陪同吃。
虽然张氏宽厚,但做媳妇的规矩,秦若娟一直都谨守着。这个年代就是如此,做姑奶奶的时候千娇万贵,做了媳妇就是另外一番天地。
每当看到秦若娟这样,连蔓儿都会有些感慨,并且……分外珍惜起现在的时光来。
…
今天有些晚了,明天会有加更。rs
重生小地主 第一千零五章 姑嫂
娘儿三个吃过了饭,依旧是秦若娟带着人收拾。等丫头们端上茶水来,秦若娟又亲自捧了,先奉给张氏,然后奉给连蔓儿。
“……你也坐着吧,估计前头的宴席还得吃上一阵子,咱们没事,坐着唠唠嗑。”张氏就笑着对秦若娟道。
“是啊,嫂子,你坐我这。”连蔓儿也笑着,让秦若娟到自己身边坐。秦若娟进门后,每天都来张氏跟前伺候,也帮着张氏和连蔓儿做些针线。作为小姑子,连蔓儿的感觉很不错。她心里还想,怪不得大家都乐意早点娶媳妇。像这样分担家务,照顾老人,一个能干的媳妇的作用不可小觑。
秦若娟见张氏和连蔓儿都这么说了,才过来到连蔓儿身边坐下,也端了茶慢慢地喝。
“……咱这县城里头,当然是比不上府城,可也挺热闹的,有些能看的东西。这两天是不行了,明天咱们就得回老宅。等咱们回来的时候,让我哥好好带咱们逛逛。”连蔓儿就向秦若娟介绍起锦阳县城的一些特色事物。
秦若娟认真的听着,不时点头,或问上两句,听到连蔓儿说要五郎带她们逛逛,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翘,那是经过掩饰去掩饰不了的笑意。
小两口新婚,正好的蜜里调油一般。看秦若娟在一家人面前如此殷勤,连蔓儿觉得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因为爱屋及乌。
而这样,自然没有什么不好。连守信、张氏、连蔓儿和小七对此都喜闻乐见。
“……对,让五郎带你好好逛逛。”张氏也说道,“县城里有几家铺子的东西都不错,挑好的,不比府城的差。你稀罕啥,就让五郎给你添置点啥。”
娘儿三个说着话,到掌灯时分,前面的宴席终于散了,连守信、五郎和小七回来了。
五郎就告诉连蔓儿,宴席上,进一步确定了新建学堂的事情。他们这边,将调派能干的管事,由县衙的人配合,选定学堂的地址,等开春冻土融化,就开始打地基动工。
“知县大人还说明天要陪同蔓儿回家,我替蔓儿回绝了。”连守信道。
“回绝的对。”连蔓儿就道,她这次回来心里还想像往常一样,并不像铺张排场。而如果锦阳县的知县陪同她回家,那必然会惊动乡里。
“我也说那是蔓儿的意思,知县没敢坚持。不过,他说,明天还是要派人,说是……护驾……”五郎也道。
既然做了县主,有些东西也就身不由己。这种官样文章,连蔓儿并不喜欢,却也不能够完全禁止。
一家人说了一会话,张氏就说时辰不早了。
“都早点歇着吧,”张氏说道,还特意看了五郎一眼,“今天赶了一天的路,明天一早还得坐车。五郎,你照看点你媳妇,她第一次来。”
以前,一家人晚饭后说说话,张氏从来不会第一个说要散。如今却不同了,连蔓儿和小七坐在旁边,相互交换了一个眼色,都抿嘴笑。
秦若娟也是个聪慧的女子,虽然这些天,多少有些被小姑子和小叔子取笑惯了,这个时候脸上还是有些微微的发红。倒是五郎,毕竟是个男人,且平时习惯了弟弟妹妹的促狭,此刻面上并没什么异样的表情。
就这么着,一家人都含笑各自回房歇息。
第二天一早,就有县衙的人来伺候。连蔓儿早起梳洗了,一家人吃过早饭,再次坐上马车,往三十里营子来。
从县城到三十里营子这一段都是宽阔的官道,一路走来,前面有县衙的人开道,很快就到了青阳镇上。五郎和小七弃车骑马,到连蔓儿车前来禀报,说是青阳镇、三十里营子,还有临近村镇的人都在路两旁迎候,从青阳镇到三十里营子一段的官道两侧都站满了人。
连蔓儿坐在车上,有些无奈。大家来迎候她,自然是出于尊重。可是好奇心,看个热闹的因素也绝不少。
乡下地方,平时的娱乐少之又少,大家都喜欢凑个热闹。曾几何时,这些看热闹的人中,也有过她的身影。比如说沈六带人来三十里营子的时候。
对于这种情况,连蔓儿心里早已经有了准备。她不方便下车,只能让五郎和小七给众人带话。
“……一众人全面免礼……”人群里老少都有,冬冷寒天的,行大礼难免受寒。另外,还要告诉众人,一会大家都可以去开明学堂,喝上一碗热粥,吃两个包子,去去寒气,同时,还可以领取一份赏钱。
在此之前,因为估计到会有合村相迎这种事情,连蔓儿已经先打发人回老宅做了安排。务必要让大家高高兴兴的来,更加高兴的走。
等五郎到前面将话传达了,连蔓儿在车内就听见四下人们的道谢和赞颂声。
一会去领粥、包子和赏钱的人肯定不少,这将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过,这些银钱花在这里,连蔓儿一点都不心疼。从车帘的缝隙里,她能看到人群中有不少穿着粗布衣裳的小孩子。
她,还有连枝儿、五郎和小七,也曾穿过同样的粗布衣裳,过着同样的生活,能够给这些小孩子带去一点点欢喜,连蔓儿就觉得比什么都值了。
马车一路前行,最后下了官道,在御赐牌楼前停了下来。一家人纷纷下马、下车。从县城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特意盛装装扮了,下了车来,连蔓儿还整了整衣裙。
牌楼前,早已经准备好了香案和锦垫。一宅的仆佣也都穿戴的整整齐齐,在两侧侍立。
这是连蔓儿得了县主的封号后,第一次回来,自然要参拜御赐牌楼,叩谢皇恩。还有秦若娟,作为刚进门的儿媳妇,也要在这里叩拜。
先是连蔓儿在丫头的搀扶下,到御赐牌楼前上香磕头,然后,才是一家人一起跪拜。连蔓儿眼角的余光就看见秦若娟,秦若娟似乎有些紧张。这也难怪,比起普通的百姓,秦若娟作为官宦人家的闺女,更加懂得这御赐牌楼的分量。
等一家人都跪拜过了,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门。之后,连蔓儿难免又坐了正堂,见了来迎候的乡绅、里正等人,劝勉一番。这一番热闹,直到吃了晌午饭,大部分人都散了,才渐渐地消停了下来。
连守信、五郎和小七依旧在前面应酬宾客。连蔓儿、张氏和秦若娟在后院张氏的屋子里,一些亲近的女眷们都还在,包括连枝儿、吴王氏、赵氏、连叶儿等,张采云刚出了月子,也来了。
张氏今天格外高兴,成本大套地说着家常。
“这次回来的,打算住多少天?”吴王氏就问张氏。
“……就是过个年,等过完了年,估计着初五就得回去。”张氏就道。以往,一家人在老宅过年,都要住到正月初十之后,然后去府城过上元节。今年却不能了。如今,已经顺利的娶了秦若娟进门,接下来,就要一门心思地张罗连蔓儿出嫁的事情,必须得去府城。
“那蔓儿的日子定了?”吴王氏忙又问道。
“定在二月里,请了先生,还在挑日子。”张氏就道。
“那可真就快了。”大家就都道。
“该让蔓儿多在家待几天,”连枝儿就道,“要不往后,恐怕要回来住就难了。蔓儿不像我……”
连蔓儿以后必定要在府城定居,而且沈家的规矩肯定大,哪里能像连枝儿这样,住的近,跟婆婆说一声,就能回娘家。
“我也舍不得,”张氏就道,“可也不能因为这,就把她把在手里,不让她出门子啊。”
张氏这样说,一屋子的人就都笑了。
大家说笑了一阵,吴王氏是个到了去的人,就起身告辞。
“……你们这一路回来,怪累的,也该歇一会。今天下晌,估计还有不少事,我们就不在这打瞎乱了。等明天,我们再过来。”
一屋子的人就都站起身。
“……那我就不留你们了,一会确实还有事。这大年下的,你们各家里也没啥闲工夫。明天,大家伙都早点来,咱们一处多唠唠。”张氏就道。
等送走了一众女眷,前面的宾客也散了,连守信、五郎和小七都往张氏的屋里来。
“……刚才继祖在这,我跟他说了,先在老太太跟前透个话。要不,咱现在就过去。也省得晚了……”连守信就低声对张氏道。
周氏的辈分在那,而且,连守信和张氏也都不是那种决绝的人。五郎娶了媳妇,必然要带去见一见周氏。这是连守信所坚持的。
张氏也并不反对。
“我也是这个意思。”张氏就道,“刚才继祖媳妇在这,我也跟她说了。她提前回去,估计收拾去了。”
“那咱就去吧。”连守信听张氏这样说,就道。
“……去换换衣裳吧……”张氏就道。
五郎就和秦若娟回东跨院为他们收拾好的屋子,小七回书房,他的院子暂时还没收拾好,连蔓儿也回西屋里,各自去换衣裳。
“……都安排妥了没?”看着孩子们都走了,连守信才向张氏问道。
…
先送上一更,稍晚有加更。rs
重生小地主 第一千零六章 意外的事
加更,求粉红。¤本站网址:sp;¤…连蔓儿回了西屋,很快就换了衣裳,收拾好了,再往张氏的屋里来。张氏和连守信也都换了衣裳,连蔓儿进门的时候,两口子正小声地说着什么。“爹,你不用太担心。刚才我和娘都嘱咐给大嫂子了。再说,咱们都去,到时候见机行事,也不多坐,应该不会有什么事。”连蔓儿就听见了连守信的话尾,出言安慰道。秦若娟是新媳妇,连守信希望,周氏在这个新媳妇面前,能维持一些体面,给新媳妇留下个好印象。连守信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其实很明白周氏的脾气。因此,他有些担心,今天秦若娟过去,周氏又要作,到时候,大家的脸面上就都不好看了。“你娘也跟我说了,那我就放心了。”连守信听连蔓儿这样说,就笑着应道。只不过,他的笑容在熟悉他的人看来,多少有些勉强。连守信他还是担心,不是因为不信任张氏和连蔓儿的安排,而是太清楚周氏的为人了。连蔓儿也没有再劝,凡是涉及到周氏的事情,一家里别的人现在都没什么,可连守信的头上总会笼罩上一层阴云。无他,不管怎样,连守信依然在乎周氏。连蔓儿坐下,陪着连守信和张氏说了几句话,五郎和秦若娟就换好了衣裳过来了,随后,小七也到了。一家人就起身,往村子里来。从府城往三十里营子来过年,张氏就告诉过秦若娟。他们村里还有这么一门同组的叔伯,也说了几年前就分家另过了。五郎和秦若娟小两口私下相处时,也将有关的情形向秦若娟介绍了。因此,来看周氏,并不需要再跟秦若娟说什么。只是一路进村,秦若娟跟连蔓儿一起,连蔓儿少不得小声地跟秦若娟说话,路过哪里都向秦若娟介绍介绍。“……那是村里最大的一条河,别看现在不怎么宽。夏天发水的时候,可有这个一倍。”连蔓儿指着绕村而过的小河告诉秦若娟道。如今河上的冰已经冻透了,冰面上可以看到顽童在玩耍。“……从前,我哥还带着我和小七在这,也这么玩那……”连蔓儿又将声音压低了些。笑着告诉秦若娟道,“等这两天闲了,让我哥也带着嫂子来玩。嫂子你肯定没玩过这个。对了,我哥做的那冰车应该还在,就让他推着你玩。”“……又不是小孩子了……”凡是谁讲到关于五郎的事,秦若娟总是听的特别专注。听连蔓儿这么说,她看向冰面的目光就有了些异样。脸色微红地说道。“是啊,长大了,我哥也有好几年不摆弄这个了。”连蔓儿感慨道,“不过没事。等咱们把咱庄子上的那段冰面围起来,没外人看见,咱们就再当一回小孩子。”这回,秦若娟飞快地扫了五郎一眼。只是笑,也不说话了。一路上。看到什么,连蔓儿就会告诉秦若娟一些他们兄妹以前的事。秦若娟的目光越来越柔和,她知道,五郎幼年时曾经吃过很多苦,但是一家人父母兄弟姐妹却极亲厚,在一起度过的更多的是快乐的时光。很快,就到了连家的大门口。连守仁、连继祖、蒋氏和大妞妞早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看见一行人来了,忙迎上来见礼。“……老太太在屋里,身边离不开人,芽儿在屋里陪着。”蒋氏还解释了一句。大家就说着话,进了大门,往上房走去。周氏和蒋氏都是爱干净的人,院子平时就收拾的不错,今天知道连守信一家要来,还带了新媳妇上门,再加上还有连蔓儿刚做了县主的事,蒋氏更是不敢怠慢,院子又仔细的打扫了不算,还将些杂乱的东西都收了起来,使得整个院子更干净整洁了。一路进屋,并没有以往迎接他们的周氏的骂声,连守信脸上的神色明显放松了不少。这要是新媳妇进门,没见着奶奶婆婆,就先听到奶奶婆婆那中气十足的斥骂,还不知道会有多丢人那。连守信的心里就有些暖意。他知道,周氏从来就不是通情达理,讲究体面的人,而且骂人成瘾。今天能够这样消停地让他们进门,还是比较难得的。这是不是说,周氏的心里头还有他,有这一股儿孙。毕竟,有许多人,年轻气盛,等到老了,脾气也就缓和了下来,对待儿孙们也变得慈祥了。或许,周氏也会有转变,虽然,她的转变来的有些晚,但毕竟是转变了不是。连守信这么想着,率先进了东屋。然后就是张氏、连蔓儿几个随后也跟了进去。屋子里,被蒋氏收拾的更是一尘莫染。连蔓儿扫了一眼,就发现,柜子上摆的东西,有好几件原本是西屋的。想来是被蒋氏搬过来,充门面的。庄户人家,大多屋内并没有太多的摆设和装饰。就也有在招待稀客,或者是相亲的时候,借东西来摆的。也不只是庄户人家如此,大户人家也有这样的,算是人之常情。蒋氏这么做,是她的聪明之处,也表明,她对连守信一家的到来十分重视。除了柜子上的摆设,屋内地上也整齐地摆了几张椅子,每张椅子上都铺设有椅袱,布料虽普通,但花色素净,针脚也极精致细密。这一看,也是出于蒋氏之手。蒋氏有了连蔓儿安排给她的生计,显然是手里有了能自由支配的银钱,在家里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否则,就算是她手里有钱。也难以越过周氏来添置这些东西。能够让周氏同意她这般铺排,添置这些东西,想来也不容易。这么想着,连蔓儿的目光就移到了炕上。周氏依旧坐在离炕头一个铺盖的位置上,背后是她的铺盖卷。如今,连老爷子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周氏也并没有什么忌讳,却偏偏要在炕头留出一个人的位置来,并不是周氏思念连老爷子。周氏喜欢睡热炕,所以每天都让连守仁、连继祖和蒋氏等人将炕烧的热热的。一铺炕上。最热的地方自然是炕头。可周氏却嫌炕头太热,怕把自己给烙着,因此,才留出了一个铺盖的位置来。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怕烙。那就少烧一点,何必要这么做?但是,周氏却不允许少烧柴禾,一定要将炕头烧的摸上去烫手,她才满意。当然,有连守信那一股的供养,这边也不在乎柴禾的问题。这也只不过是周氏众多怪癖之一罢了。连家的老太太难伺候。这在周围是十里八村都并不是什么秘密。周氏就那么坐着,腰板略有些佝偻,半垂着头,听见了连守信等人进门的动静。也没抬起头来。不过,看她头发梳的光溜溜的,身上崭新的靛蓝色万字文的绸子大褂和裙子,盘起的双腿露出来的白色棉綾袜子也是崭新的。周氏这也是收拾过的。周氏跟前。挨着炕沿站着的是连芽儿。连芽儿也穿了一身新衣裙,看见这么多人进来。她脸上的神情就有些怯怯的。“……奶,我四叔、四婶带着蔓儿、小七,五郎,还有五郎媳妇都来看你老了。”蒋氏忙就上前,凑近了周氏,略提高了声音道。“啊……”周氏似乎在打盹,听见了蒋氏的声音,才慢慢地抬起头,迷迷糊糊地啊了一声。蒋氏就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周氏又啊了一声。“……老四来啦……”周氏拉长了声音道,看来这是清醒过来了。连守信和张氏都忙喊娘,周氏却没有应声。地下已经铺好了垫子,连守信和张氏先行礼,连蔓儿要行礼,旁边蒋氏忙将她扶住了。如今连蔓儿的身份不同。“……刚才老太太还念叨,说怕折了福……”蒋氏笑着道。小七上前来行了礼,然后,就是五郎带着秦若娟行礼。蒋氏在一边早准备了一杯茶,秦若娟行礼后,便端了茶献给周氏。周氏坐在那,嘴里哦了一声,却不伸手接茶,连蔓儿在旁边看着,就觉得周氏的眼睛比以前浑浊了,目光似乎没有焦距。蒋氏这个时候忙上前来,侧身接了秦若娟手里的茶,轻轻地放在了周氏的身前。“老太太年岁大了,有些犯迷糊。睡着的时候,比醒着的时候多。”蒋氏又笑着解释道,“这几天跟我们念叨,知道五郎媳妇要来,老人家可高兴了。就是太高兴了,昨个晚上都没咋睡,拉着我们说话,结果今天白天,就没啥精神。”秦若娟笑着应了一声,又从丫头手里接过两色针线来,依旧恭恭敬敬的献给周氏。周氏依旧没什么反应,还是蒋氏替接了过去,放在周氏身前。“……奶,你看这么好的针线,是五郎媳妇孝敬你老人家的。”蒋氏又在周氏耳边略提高了声音道。周氏浑浊的眼珠就转了转,最后落在那两色针线上。然后,她竟飞快地伸出手来,将两色针线抓起,举在面前打量起来。打量完了,她又哦了一声,竟将针线掖到了背后。…送上加更,求粉红、正版支持。〖书网∷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www.〗r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