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科举)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司徒隐
这可是不一笔小钱,顾家人兴奋之后,就有些不安起来。
“爹,你说收人家这么重的谢礼,该不会不好吧?”卫氏有些犹疑地问道。
顾明良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想了想,叹口气说道:“对于那些有讲究的人家,银钱不算什么,就怕跟不相干的人沾染上,人家这是不想欠咱们家人情呢。”
闻言,众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们本来也没想过要巴结谁,现在见顾明良这样说,自然也是不觉得有什么。
私塾的学生都是不敢小瞧这个小书房。
若是谁不好生读书,就会被请到这里来私下说教。
许多学生读书遇到不解或疑惑之处,也大多是到这里找梁成业解惑。
私塾的时间安排跟青坪族学差不多。
每天早上辰初一刻便要吃了早饭,到讲堂开始早学,到辰正时分,也就是前世的八点左右,梁成业会先到外舍讲学,过一个时辰后,再到内舍讲学。
午间学生们能休息一个时辰,下午梁成业分别再给两舍讲学半个时辰,酉正时分也就算散学了,其余时间,学子们都能自由安排。
晚上讲堂会掌灯,大多学生晚上都会去温书或是练字。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老百姓对读书科考有着一种近乎着魔的推崇,耳濡目染之下,学童们对读书一事,也是极为认真。
不过也难怪,士农工商,对于寻常百姓和寒门子弟而言,只有读书是进入更高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
顾云浩不由暗暗感叹。
人也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会激发最大的潜力。
就拿他自己来说,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后,就想尽办法的找机会念书,开蒙之后这么些年,也是丝毫不敢放松。
若是在前世有这样用功,高考时又何愁考不上首府的名校?
“云浩,走啊,饭堂吃饭去。”
肩膀被人一拍,转眼看去,就是楚毅的一张笑脸。
在塾里读书的这一段时间,几个同窗慢慢也熟络了不少。
内舍之中,学问最好的当属楚毅,其次就是李文旭,而顾云浩进学最晚,四书也可算是从头开始学,自然是比不上他们的。
不过好在他记忆力不错,又肯刻苦,经过这段时间,也跟上了大家的进度。
一起到饭堂吃过了晚饭,顾云浩想着自己纸张不多,就出了私塾,准备去文房铺子买上一些。
出了街,往左侧一拐,再前行数步,就是临川县城的主街了。
因着附近住的读书人多,街上很是有些文房铺子。
顾云浩抬步走到寻常去的那家文房铺子,一进店门,就见伙计热情的招呼道:“顾公子来了,今天又是买纸么?”
虽然他这“顾公子”的称呼听得有些让人不自在,顾云浩先前也提过,但那伙计仍是坚持,说店里掌柜的吩咐,不可不敬读书人。
想了想也算正常,毕竟这类文房铺子,做得就是读书人的生意。
因而顾云浩也就不刻意去纠结这个称呼的问题。
见着伙计相问,顾云浩微微颔首,随即就在伙计的指引下进了店内。
“顾公子,还是竹纸两刀么?”掌柜客气地问道。
“正是,有劳了。”
“顾公子客气。”掌柜笑着应承下来,就吩咐伙计前去取纸,又整理好了之后,才双手递了过来。
接过后见没有什么问题,付了钱,顾云浩便拿着新买的纸往一面往回走,一面感叹。
还是用纸太费了……
他用得是最便宜的纸,每刀也要一百文,因着经常来,好容易磨着掌柜给便宜了点,算他两刀一百九十文,但这个花销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谁让他用纸费呢?
因为习的是欧体字,后面又知晓了欧体字易形似,难得□□,顾云浩更是每日苦练不敢懈怠。
尽管每次练字时候都是正面写了又写背面,丝毫不浪费,但一个月也要用掉一刀纸。
看来还是得想个什么法子才行。
思忖一番,也没什么头绪,顾云浩无奈地摇摇头。
这条街上还有两家书肆,每次出来,顾云浩都会到书肆看看有什么新书,虽然没钱买下来,但好在他记忆不错,看几遍也能记着许多。
顾云浩走进书肆,见掌柜此时并不忙,也没什么客人需要招呼,便问抄书的事。
那掌柜到也客气,看过了顾云浩的字后,便说道:“顾公子若是有空,且可以抄一些《三字经》或是《千字文》,这类书我们店里倒是一直需要的。”
顾云浩点了点头。
这都是学童开蒙时候要学的书,自然买的人多些。
宦海(科举) 42.第42章:胡知县的心思(捉虫)
此为防盗章
他自己穿好了衣裳和鞋,就走出了屋子。
进了厨房舀一瓢热水出来, 给木盆里加了些, 又给平时用的竹筒里到了点, 就开始拿着杨柳枝咬开刷牙。
洗完脸, 用温热的帕子在脸上一擦,瞬间感觉倦意全无,人也精神了不少,顾云浩就又转身回到屋子里。
从桌上的麻布袋子里拿了一本黄纸皮的旧书,顾云浩熟练的翻开, 然后对着书上的字, 用手指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划着笔画。
顾云浩出生在正月里, 因而除夕一过,家里人就开始商议着送他去念书的事儿。
而后,由顾明良带着他先去族长家里拜会了下,就算是正式开蒙到学堂念书了。
因着已经进学, 顾云浩又拿这个理由说服了顾长光跟李氏, 自己搬到了西侧的屋子里, 开始了独居一室的日子。
李氏还有些担心小孙子能不能好生照顾自己, 但顾明良却颇为赞同。
在他看来,进学了那就称得上读书人, 有自己的屋子是应当的,毕竟温书什么的也需要个安静的环境。
顾云浩十分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 读书对于农人家的孩子来说, 那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许多人家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念书了。
就算是家里有点积蓄,短视一点的人家,都可能拿去再买田买地,怎么也舍不得拿钱给孩子念书的。
当然,读书虽然花钱多,但读好了,得来的回报也是难以想象。
多年寒窗,一朝中举,那么整个家族也能跟着改换门庭。就算考不上举人,能考上个秀才,那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
虽然大多农村人不知道秀才到底有什么实际的能量,但仅仅凭着免税这一项,就足以让所有农户人家心生向往。
顾明良更是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些,所以费尽心思的想要家里出个秀才。
而顾云浩则更是心思清明的很。
读书科考,这可是他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出路。
必须好生把握机会。
因着知道念书的不容易,顾云浩自从一进学,就丝毫不敢懈怠,在学里跟着先生读书,回到家里也不放松,每天早早的起来,对着书记字。
书是从顾云涛那里借来的《百家姓》,虽然已经很破旧,但字体仍看得清,顾云浩也很是珍惜。
一般来说,像顾云浩这样才入学的蒙童,初学的都是《三字经》,要《三字经》念完了,才开始学《百家姓》,随后再是《千字文》。
但顾云浩入学了这将近一个月,听了学里的先生带着他们通读过几次《三字经》,而后又自己回家用功,却是差不多都能背下来。
加上他本就是个成人的“芯子”,理解能力要比小孩强些,《三字经》本生就不是什么难理解的,对他而言根本也称不上有什么难度。
知道《三字经》主要是教蒙童们识字的,所以顾云浩也不再在上面多费什么功夫,开始借了顾云涛的书来看。
学《百家姓》也是一样为了认字,但他现在也没有旁的办法,家里就这么两个念书的人,而顾云涛正在学的《千字文》是绝对不可能借给他的。
但是顾云浩也不挑剔,毕竟他现在许多字还认不全,更多的是对着书来记字的笔画。
字要确实要比前世所用的简体字难记一些,但也跟繁体字差别不是很大。
顾云浩根据前世对百家姓的记忆,再对应简繁体字的转化,也差不多能认识个大概,索性就当做了自己的认字读本。
认字完了开始记笔画,他自然是舍不得用笔墨在纸上写的,反正也是学字而已,只简单的用手指在桌子上笔画,又省事又省纸墨。
因想着晨起人的大脑最清晰,而且按着前世上学早读课的习惯,每天早上顾云浩都会早起记半个时辰的字。
见外面天色也渐渐大亮了起来,家里人也都开始起床洗漱。
顾云浩合上书,出了屋子,开始到灶房帮着烧火。
“小心些,别让火燎到头发。”大妞在灶上忙活,见着弟弟吹火,不由担心地嘱咐一句。
“今儿一定要让爹再做个吹筒。”顾云浩扒了扒额前的头发,说道:“我这头发燎了倒是没事,大姐你成天烧火做饭,又是个女孩家,燎了才是不好。”
吹筒就是土灶上用来吹灶火用的,有条件的人家大多用铁制的,而顾家则是用竹子,把当中竹节打通了来用。
先前的吹筒因着时间久了,烧火的时候,三妞一个不注意当柴火给烧了,因而这几天大妞做饭生火都是用嘴吹的。
听闻到顾云浩的话,大妞知道是弟弟关心自己,甜甜一笑,手下仍是不停地忙活。
“奶说了,从今往后,每隔一天,都给你跟大娃子煮一个鸡蛋带上,你去了学里,可是要好生念书。”
这里大妞把粥从锅里舀起来,又倒了些水洗了锅,就舀了两瓢水下去,然后从一边的小篮子里,小心地拿了两个鸡蛋放在锅里。
“别加柴火了,灶里剩下的火碳够把蛋煮熟了。”
闻言,顾云浩也是点点头,就理了理灶边的柴火,跟着大妞两人出去洗手准备吃饭。
早饭的主食是窝头,也没有什么菜,只一大盘子咸菜,外加每人一碗粥。
说是粥,却并不是全稻米煮的,里面还加了许多玉米面跟红薯,但好在比较浓稠,能顶饿。
虽然去年收成不错,但顾家人还是不敢大吃大喝,秉持着一贯的俭朴之风。
顾明良常说,有出息的人家,都不是只管今天不考虑明天的人,越是得意的时候,越要耐得住,不然即使家里富贵了,也是守不住的。
对于这话,顾云浩十分赞同。
要想家道长远,就要守得住本心。
当然,顾家人心里也都很清楚,这样的清贫日子,也是在为今后做打算。
毕竟家里现在是两个孩子在念书了,而且以后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多……
虽然这位顾举人已经过世,家里人也搬到了城里,但仅仅凭着村里出过举人这一件事,就足够附近几个村子仰视,这么些年来,也没有什么地痞流氓敢来村里滋事。
顾举人是顾氏一族的骄傲,虽然他们都说不上跟那位顾举人到底是什么亲戚关系,但这丝毫不妨碍整族人对他的推崇。
“你们可不晓得,当时有多热闹……”
顾明良经常给家里的小辈说起当年的事情。
其实顾举人中举时,顾明良才几岁,未必记得清楚什么,大多也是在跟他人闲聊时候听来的,但顾明良很乐意说起当年的盛况,说完了还不忘激励顾云涛好生念书。
要说顾云涛能够念书,还是多亏了顾举人。
当年顾举人中举之后,为了让族里子弟都读书认字,自己拿了一笔银子采买了八十亩族田,又办了顾氏族学,以田养学,让顾家子弟能有个念书的地方。
凡是顾氏族人的孩子,到了五岁以后,都可以免费到学里念书,不用交束脩,只需要自己负担笔墨纸砚的开销。
当然青坪村外姓的孩子如果愿意也可以到学里念书,只是每年要多交一两银子的束脩罢了。
因着村里人家大多或是见过,或是听说过顾举人的风光,但凡家里有点条件的,都会送孩子去学里读书,都想着即使不能考上秀才,认些字也是好的,说不定能去给城里给人当账房、当伙计。
顾长荣、顾长光小时候也在学里混过两年,但二人实在不是什么读书的料,些许认识些字就不再上学,安心在家里种田。
经历了对儿子的失望之后,顾明良将目光放在了孙子身上,因而对长孙顾云涛期望更大,也要求的更严,只盼他能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出个出息来。
“大哥,千字文是什么?”
听到顾云涛的话,顾云浩想了想,眨巴眨巴眼睛问道。
“说了你也不明白,好生吃你的饭吧。”顾云涛不想多说,直接回道。
卫氏却是多了个心眼儿,搂着顾云浩笑着说道:“儿子乖,等明年你满五岁,也跟着大哥去学堂,到时候就知道了。”
一边说着这话,卫氏却是悄悄地拿眼角瞄顾明良。
果然顾明良听了卫氏的话,眉头轻轻皱了下,没有说话。
顾云浩将一切看在眼里,自然晓得他娘亲是想试探爷爷,也连忙跑到顾明良跟前搂着他的胳膊,一脸天真地助攻道:“爷,明年我也要跟着大哥去读千字文么?”
“一个小萝卜丁,还想读千字文?”
还不待顾明良发话,顾云涛就开始笑道。
“大哥坏,爷爷你说。”
“好生吃饭,来回跑的像个什么话。”顾明良无视两个孙子的话,直接让顾云浩坐回去。
见了这样的情状,卫氏神色一愣,随即眼中的光亮也黯淡了几分。
顾云浩更是心里门儿清,不由暗暗着急。
经过这些日子的左思右想,他还是觉得在这个时代,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就是科考。
开始还庆幸生在了顾氏一族,毕竟可以免费念书,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要知道大部分农家都是没有那个钱去供养孩子读书的,大多都是到了年纪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然后世世代代这样传承下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地刨口饭吃。
青坪村出过举人,因而村里人都对读书有一种向往,加上顾氏族学又对顾家免费,这里的孩童特别是顾家的孩子,自然就比旁人家的孩子更有机会去读书。
顾云浩他们家的经济条件虽然在村里算不上好的,但也是中等人家,而且家里就两个孙子,照理说两个孙子都是有那个条件供去学里念书的。
之前顾云浩也是这么认为,只要他满了五岁,也能到族里上学。但是随着他满四岁之后,才慢慢发现,好似家里除了他们二房的人还记挂着这事,大房跟爷爷奶奶却都从未提起过。
最近在家里想了又想,顾云浩总算猜到了原因。
感情顾明良还是把更多的期望放在了顾云涛身上,一心就想把顾云涛供的考个秀才。
但是科考哪里是那么简单的,当中的花费旁人许是不知道,但顾云浩因着在前世看过一些文献,还是略知一二的。
顾明良在城里当差,也是晓得了,所以就想着省下钱来留给给顾云涛念书考试用。
顾家的条件又实在没办法供得起两个孙子读书,顾明良就想着干脆用尽全力支持顾云涛。一则顾云涛是家里的长孙,从小又聪明机灵,像个能成才的样子;二则就是他私心下还是更心疼这个大孙子些。
李氏虽然平时管家强势些,但这些大事上一直是听顾明良的,加上顾云涛是长孙,更是不会有什么意见。
而大房顾长荣夫妻俩更是希望儿子能成才,多出一个顾云浩念书,自然家里的生活更紧张,当然不会主动搭茬说要让顾云浩进学的事儿了。
把一切都想通透之后,顾云浩一直烦心,思考了许久,还是觉得不能放弃念书的机会。
毕竟他也没干过农活,也不会做生意,出了科考念书之外,他实在也是找不到别的出路。
着急虽是着急,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四岁的娃娃,在家里虽然是也是个宝贝般的存在,但也不会有人真的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因而这事还得靠他的爹妈去争取。
刚前见着顾云涛说起千字文,就连忙插话去问,结果还真是不负他的期待。
见着卫氏刚刚说的话,顾云浩差点忍不住给自己娘亲点赞。
真给力!
他就知道卫氏是个心里有成算的,看着她一直不吭气,顾云浩就知道,今晚顾明良的态度让卫氏心里有想法了。
原本顾云涛去念书,本着公平思想,他顾云浩到了年纪就也该去念书才是,只要顾长光跟卫氏咬紧牙关不松口,为着让两个儿子不至于生出龃龉,顾明良多半还是会为家里的太平着想,那样他就有读书的机会。
从前世到今生,拢共活了快三十年,顾云浩始终秉持的一个想法,那就是不抢占贪心别人的东西,但属于自己的也不能容忍别人无故拿走。
宦海(科举) 43.第43章:赴考
此为防盗章
将顾云浩要换洗的衣裳看了又看, 确定没有什么疏漏, 卫氏稍微松了口气, 又拿出一个小布袋。
“这里面有五百文钱, 你先拿着,在外面念书, 可别苦了自己。”
言罢, 卫氏就把那小布袋系好, 又放到顾云浩的书箱底层。
“娘, 饭煮得了,让弟弟吃了饭早些出发吧, 爹那边也收拾妥当了。”
二妞笑呵呵地进来说道。
“走,吃饭去。”卫氏一脸温和地给顾云浩理了理衣裳,点头道。
今天的早饭要比往常好些, 是稻米粥跟馒头, 二妞更是给顾云浩做了一碗鸡蛋面, 上面还洒了点嫩绿的葱花。
在一家人的殷切嘱咐之下, 顾云浩吃过了早饭, 背上了前些日子顾长光为他做得书箱, 跟众人告辞。
奶奶李氏看着他瘦瘦的身形,不仅有些心酸。
“去了学里, 一定要保重好身子, 该吃的吃, 别舍不得花钱。”
“知道了, 奶。”
二妞则是装了好几个馒头, 拿过来交给他,说道:“这里这几个馒头,拿着路上饿了吃。”
一般而言,家里很少做这么多白面馒头,但由于今天是个例外,又加上心疼孙子,李氏没有念叨,反而很赞二妞想得周到。
“二妞说得不错,吴家的牛借出去了,又没有牛车可坐,到县城要走两个多时辰嘞,还背这么多东西,可是要累着人了。”
顾长光接过馒头,就背起了装满东西的背篼,催促道:“时辰不早了,还得早些走,不然晌午前都赶不到县城。”
“急什么,路上累了就多休息,实在不行下午到,明天一早去拜先生也是一样的,别累着我的乖孙。”听着催促,李氏不留情面的对着二儿子说教。
在一家人的关注中,顾云浩背着书箱,顾长光背着背篼,父子两个往县城方向去了。
青坪村在临川县城的西边,不算远,但也并不很近,来回有两个时辰的路程。
在平时农闲的时候,倒是也会有往来的牛车,但总的来说,牛车比走路也快不了多少,除非是有紧急的事情,或是行礼太多,寻常大家都还是选择走路,毕竟也能省几文钱。
顾长光心疼儿子,又想着早些到城里拜访梁秀才,原本准备坐牛车的,但不凑巧的是赶牛车的吴家这些天都不做生意,父子俩也只能走路了。
父子俩一路走走停停,到县城的时候已经过了午时。
匆匆找了个面摊吃了碗面,整理了一番,就问着往梁秀才的私塾去了。
梁秀才的私塾在临川城的东部,因着这里住了许多读书人,除了梁秀才外,还有另外几个私塾,所以书肆、文宝铺子、茶楼等开了许多,称得上是临川县城里的繁华地段。
“到了。”
走到一个青瓦白墙的院子前面,父子两人止住了脚步。
这院子远离正街,很有几分闹中取静的意思。
“爹,你先歇一会。”
言毕,顾云浩就上前叩门。
没过一会,就见一个门子出来,顾云浩说清来意之后,那门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道了声“先等着”,就自进去通报。
隔了一会,那门子复又出来,引了两人进去。
这宅子占地颇广,修的也很气派,院子里种了些花草,一路到了前厅,门子只让顾云浩两人先坐。
顾长光哪里见过这个阵仗,当下心里就开始打鼓,欲问那门子几句,又不知道怎么开口。
就在这时,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仆人出来,他先是端了两杯茶给父子俩,而后就笑着对顾云浩道:“想必这位小公子就是来拜师的吧?请且先到那边。”
言罢,那老仆人就引着顾云浩到了一旁的书案上,给了顾云浩纸墨,便让他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开蒙年龄以及学业情况。
顾云浩一一写下之后,老仆人就拿着那张纸出去。
又过了将近半个时辰,那老仆人一脸笑意地出来,请了顾云浩进去。
及至一处院落,很是清雅古朴,院中不仅几排竹子,还有一株梅花,修整的很有几分风骨。
顾云浩暗暗猜测这应该就是梁秀才的院子了。
果然那右侧的厢房里传来一个声音道:“人到了就进来吧。”
仆人把顾云浩引至门口,就只示意顾云浩自己进屋。
抬脚进了屋子,只见一个看着五十来岁的老者正拿着他刚写得那张纸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