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宦海(科举)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司徒隐
村子西头有一处半旧不新的泥瓦房院子, 四下围着篱笆, 篱笆上爬满了新种的瓜果藤子,虽然还没长成规模,但那绿油油满是生机的样子, 就可以预见再过几个月能吃上不少新鲜的菜蔬瓜果。
院子四周都打扫的干干净净,院里一侧摆放着各色农具, 看得出这家人还是比较讲究, 就连柴火都堆放的很齐整。
顾云浩在院子里转了又转,不禁有些无聊。
他已经四岁了, 但还是无力改变什么,想到这里,再低头看看自己又短又小的手,顾云浩就有些烦闷。
谁知道什么缘故, 不过是摔了一跤就穿越到了这里?还是胎穿。
不错, 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确切的说是他的思想不是这个时代的。
在前世,顾云浩在念初中的时候,父母就因为一场车祸双双亡故,唯一的亲人也只剩下祖母,结果祖母不过几年时光就去世了,顾云浩就这么一个人过了好些年。
拿着父母的赔偿金念完了高中、大学,最后虽然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心里那份孤寂始终挥之不去。
刚巧他二十七岁生日那天,一个人在家喝多了,晕乎乎的摔了一跤,头在门框上一磕,醒来后就到了这个世界,出生在顾家,还成为了一个小婴儿。
这四年的时间,他也算接受了这个事实,也知道这个时代在现代的历史课本上并没有出现,经过了解分析,顾云浩确定这个时代是在元朝之后,或许因为历史的分岔,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知道这些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未来的操心。
顾家是典型的农家,家里有祖上传下来的二十亩良田,一家人主要就是靠着种田过日子。
家里年纪最长的是顾云浩他爷爷顾明良,奶奶李氏是个精明强干的妇人,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爷爷是县衙的杂役,每个月才能回一次家。
顾明良是在户房当差,那可是管着一个县的税课收入,即使他一个寻常的杂役,一年下来,除了八两奉银外,怎么也能有几两银子的灰色收入。
爷爷在县城当差,家里种田的主要劳动力自然就是顾云浩的父亲跟大伯。
大伯顾长荣是个长相粗糙的农村汉子,因为少年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到城里,见识要比旁人强些,为人也很热心,村里有什么事,大家总会找他帮忙想办法。
而顾云浩的父亲顾长光则更是个老老实实的庄稼汉,估计除了顾云浩这个独子外,心里想的念的就是那二十亩水田里的庄稼。
经过这么几年的耳目濡染,顾云浩也算知道了这个时代的行情,也正因为如此,才越来越为未来担忧。
种田确实不算什么好出路。
比如他们家二十亩水田,虽然这么多年父亲跟大伯一担一担的挑粪去养田,但出产也不见得多了多少。
二十亩田一年下来的收成,除了种子、防虫药的花销,就剩下个二十多两,再交了税,留下自家吃的粮,一年的结余也就能卖个七、八两银子。
这还得要老天爷心情的年头,要是遇到旱涝之年,收的粮食能够自己吃就不错了。
好在顾家人口比较简单,又大多身子还算健康,还有爷爷当差的收入,日子虽然有些紧巴巴的,但还过得去。
顾家就只有两房人,大房就是大伯顾长荣,今年已经三十岁了,娶妻方氏,虽然成亲十年有余,但方氏不易有孕,这么多年了大伯膝下就一个独子顾云涛,顾云涛今年已经七岁,在顾家族学里念书。
生了顾云涛后,大娘方氏这些年都没见有孕,家里也曾请大夫瞧过,说是体质不易受孕,大伯今后恐怕只有顾云涛这么一个儿子。
若是放在旁的人家,必然会因此嫌弃方氏,但耐不住方氏娘家根基不错,在隔壁村有五十亩良田,方父又是里长,加上好歹给顾家生了长孙,顾家也没在这事上挑拣过方氏。
顾云浩的母亲则是顾家的童养媳,二十年前因干旱逃荒与家人失散,到了青坪村,因为年岁差不多,就充作顾长光的童养媳被顾家收养长大,过了这些年,也不记得娘家是个什么情况,只知道是姓卫。卫氏今年虽然不过二十五岁,但看着比大娘方氏还要老上两岁。
顾家二房只有顾云浩一个儿子,在他之上,还有三个姐姐。最大的大姐今年九岁,二姐与顾云涛同是七岁,最小的三姐则只比顾云浩大一岁半,要下半年才能满六岁。
卫氏小时候遭荒本就身子差些,这几年为了给二房生个男孩,生育密了点,果然生顾云浩的时候就伤了身子,也是再难有身孕。
也就是意味着顾家孙子辈注定了只有顾云浩跟顾云涛两个男丁。
因为这事儿,奶奶李氏可是生生的气闷了两年,就是现在还偶尔拿这事念叨两个儿媳妇。
一家子偶有争嘴,劲儿还是都往一处使,即使日子过得清贫了些,但在村子里绝对也称得上和睦之家。
看着太阳偏西而下,顾云浩知道家里大人快干活回来了。
前两天几场大雨后,村里人都忙着栽秧,女人们也都是要下田的帮着赶农时。
奶奶李氏今年也有四十五岁,但常年干活,身子骨还算硬朗,也跟着下田栽秧,而方氏跟卫氏两妯娌自然更不用说,那肯定是要干活的,毕竟老天爷的事儿谁都说不准,顾家也想赶着这好天气把秧苗全部种上。





宦海(科举) 40.第40章:拜望
此为防盗章
顾明良说让一个儿子去顶差,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顾长光是个老实性子,为人也不如顾长荣圆滑世故, 根本不是个当差的料。
县上的老爷多,衙门里更是勾心斗角, 随便一个什么人, 都不是他们家开罪的起的。
按着顾长光这样敦厚的人,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下了套, 那样反而更是不好。
顾长光心里也清楚自己不是那块混衙门的料。
索性他自己先直接提出了让顾长荣去顶差,还顺势提出让儿子念书的事。
卫氏眼珠儿一转, 立即就明白了顾长光的考量, 虽然对于不能去当差这事有些失望,但能让顾云浩念书,也是值得高兴的。
在她看来, 本来在顶差这事儿上, 大房跟二房就是平等的, 顾长荣有资格去, 她男人顾长光也该有资格。
谁不知道去当差除了每个月的俸钱外,还多少有些额外的孝敬, 这样一来, 就算想存点私房,那也比织布、打络子、编草鞋容易些。
但卫氏心里也清楚, 她丈夫能去顶差确实有些不太可能, 所以还不如趁机得些实在的东西。
顾云浩念书一事, 一直是二房两口子心上的大事,卫氏更是每天都在为这事忧心。
现在趁着商议顶差的时候提出来,基本就是没有问题的了。
不论是补偿二房也罢,还是原本就打算送顾云浩去念书也罢,这事十有八九能在今晚定下来。
想到这里,卫氏心里一软。
先前她私下可是没少抱怨顾长光,说他不为女人孩子着想,直到刚刚,卫氏才发现,原来这个粗糙又不爱吭声的男人,其实一直把她跟孩子的事儿放在心里。
她是个没有娘家撑腰的女人,说到底,丈夫顾长光才是她的依靠。
“幺娃子也是我们顾家的孩子,去念书也是应当的,我看这孩子是个聪明的,说不定到时候咱们家能出两个读书人呢。”
听闻了顾长光的话,顾长荣也是站出来说道:“衙门的差事,其实若是二弟去的话,还能多干几年,也能多挣几年钱。”
他本来就觉得孩子们念书的事情上,家里有些亏待二房,毕竟顾云浩念书也是应当的,现在见顾长光提起,哪里有不同意的。
方氏张了张嘴,还是低声嘀咕了一句:“两个娃子都去念书,只怕家里……”
“族里念书又不给束脩,平时不过买些纸笔之类,哪里就把家里穷死了?而且云涛就是五岁去念书的,幺娃子去也是应当的。”
方氏话还没说完,顾长荣就直接驳了几句。
见着两个儿子没有因为顶差的事相争,顾明良也是心里一宽,觉得甚是安慰。
他在城里听多了那些为了争利,家里兄弟反目成仇的事,对两个儿子自然是很满意的。
大事上不糊涂,还彼此有着互助之心,这才是一个家应该有的样子。
至于两个儿媳妇的那点小心思,顾明良并不看在眼里。
毕竟哪个当父母不指望自己孩子好呢。
“老大这话说的不错,虽然家里艰难,但也不至于多了个幺娃子念书就要穷的饿死,就这么定了,等幺娃子满五岁,就送了去族学里。”
经过养伤这段时间,顾明良也是发现了顾云浩是个聪明孩子。心里也慢慢升出,若是不让这孩子去念书,只怕会后悔这样的念头。
因而顾长荣、顾长光一提读书的事,他略略一想,就点头答应了。
顾明良的一句话,等于是给这件事做了个最后的决断,随后又说衙门的差事,道:“至于衙门的差事,我看还是老大去,老二性子太敦实,不适合去里面当差。”
他想了想,还是觉得大儿子去要合适一些。
毕竟顾长荣是长子,又会为人处世,是个混衙门的料子。在这方面老二顾长光确实是不如顾长荣。
“你们看这样如何?若是觉得可行,我明儿就给周师爷写信,说道这件事。”顾明良说道。
“爹,我没意见,就让大哥去吧。只是幺娃子的事要爹多费心,他是儿子的独子,以后念书考试都跟云涛一样才好。”想了想,顾长光说道。
“成,家里的孙子就这么俩孩子,自然要一碗水端平。”顾明良说道。
这等于是给了二房一个承诺,今后大房顾云涛怎么念书、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顾云浩也能得到。
有了这个承诺,对于心里只有儿子的顾长光夫妇来说,自然还是比较满意的。
“那这事情就这么定了。”最后见大家都没有什么别的话,顾明良就拍板道。
见着顾云浩读书的事已经有了定论,卫氏方才笑着开口说起第二件事。
“爹,家里的田有二十亩呢,我怕农忙的时候,幺娃子他爹忙不过,要是误了好天气可就不好了。”
她这话说的是实话,他们家的都是比较好的水田,那可是专门用来种粮食的,一般一年种两茬庄稼,春天种稻子,秋天种麦子,每年播种和收成的时候都要赶农时。
特别是耕田,那可是体力活,先前顾长荣跟顾长光两兄弟轮流,都累得受不了,现在少了一个壮劳力,顾长光一个人的话肯定得累坏。
卫氏心疼男人,肯定是不忍心的。
“到时候我腿上的伤好了,也去田里帮忙。”顾明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爹,你多少年没干活了,我慢慢干就是了。”顾长光摆头否定了这个提议。
他说的是实话,顾明良在衙门当差多年,身子也不如一般年轻人壮实,耕田是最苦最累的活,显然是不成的。
若是累出个好歹来,要请大夫看病,又要花费银子,对于他们家来说,那才是得不偿失。
“要不到时候时候,我请几天假,回来跟二弟一起把田耕了。”顾长荣建议道。
“胡说什么,你以为衙门是什么地方,能随便请假的。”
哪晓得话才说出口,就被顾明良喝了一句。
“难得要请两天短工?”
李氏这话一出,大家都是摇头。
现在短工的价钱可不便宜,特别是农忙的时候,还是干最重的体力活,不仅得管茶饭,每天至少得二十文的工钱,二十亩地耕下来,怎么也要个把月,那可就是六百文钱。
这对于顾家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爷爷,村头吴爷爷家不是有牛么?”
想了想,顾云浩忍不住提议道:“牛耕地是要快一些吧。”
闻言,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顾明良当场就拍板道:“到时候给吴家说好了时间,用牛来耕地,每天给他们家二三十文钱,想来也就是十天左右就能耕完,比请短工强。”
听了这话,大家哪有不愿意的。
卫氏更是一脸的笑意。
这样一来,不仅不用顾长光一人耕地,甚至直接所有的田都用牛来耕,比先前还轻松了不少。
一家子又闲话几句,就各自回房睡觉。
西侧屋子里,卫氏抱着顾云浩,在他的小脸上亲了好几口。
“好儿子,果然聪明!”
顾云浩嘿嘿一笑,心里也有些无语。
当个小孩就是这样,不管干什么,大人看着喜欢了,不由分说就对着脸上来一口。还有那些喜欢逗孩子的,时不时就爱摸摸头、捏捏脸什么的。
不过好在经过这么几年,也算慢慢习惯了。
“好了,你别总是逗儿子,等会他玩起来,身上又要发汗,这大热天的……”
顾长光一面脱鞋,一面说道。
“今儿也算是难得了,爹居然这么容易就答应让幺娃子去念书,我可是没想到。”
卫氏意犹未尽地说着刚刚的事情。
“爹心里有一杆秤。”
“要我说,爹还是有些偏心大房。你说说到衙门当差多好啊,不用干体力活不说,还能有些收入,一辈子也算是有个盼头了。”想起衙门的差事,卫氏还是忍不住羡慕。
“行了,你男人不是那块料,万一在里面得罪个什么人,说不定还惹来祸事嘞。”
“也是,现在能让儿子念书,才是最大的事儿。”
卫氏也点了点头,又摸摸顾云浩的脑袋,满脸的慈爱。
二房这里说着私房话,东侧大房也没闲着。
“你也真是,爹都还没发话,你冒个什么头。”方氏抱怨着顾长荣道:“家里本来日子就过得紧,这以后更得勒紧了裤腰带才行。”
“这话以后别再说了!”顾长荣生气道:“本来去顶差就是捡了便宜,而且幺娃子去念书也是理所应当的,这事算起来还是二房吃了亏,你别多话,弄得家里不安生。”
“我这不是怕两个娃子念书,后面咱们云涛没钱去考试么?要是家里有钱,我哪里是至于计较这些。”方氏嘀咕道。
听了这话,顾长荣也是一叹。
说到底,还是家里太穷了……
“到时候真要花钱,再想办法就成,只是你别想岔了,顾家我们这辈儿,就我跟老二两个,孙子也只有幺娃子跟咱们云涛,原本好生的一家子,和和睦睦的才好。”




宦海(科举) 41.第41章:衙门
此为防盗章 “就是这家。”
随着一个声音响起, 就见本村村长胡德全一脸笑意地走进了院子, 身后还引着三两个人。
“老胡啊,这是什么回事?”顾明良有些诧异,站起身来问道。
胡德全一面把人往院里引,一面说道:“这是府城的季老爷, 前儿你们家幺娃子救了季家人, 人特地寻了来致谢的。”
说到这里,胡德全又在院子里瞅了瞅,问道:“幺娃子呢?”
“在学里念书呢。”顾明良道。
“哦,倒是我记错了。”胡德全先是一拍脑门, 而后又跟来人解释, “那孩子已经进学了, 在我们村里的顾氏族学念书,是个顶聪明又刻苦的。”
只见那季老爷虽然一身简单布衣, 但丝毫不显寒酸,反而另有一种高贵之气。
听闻顾云浩在学里念书,季老爷眼里明显划过一丝欣赏,而后说道:“农户人家要出个读书郎实在不易,那孩子知晓刻苦,想必是明白家里艰难,是个有心志毅力的。”
胡德全也是连连点头, 又把顾云浩夸赞了一番。
“这位想必就是顾家少年郎的祖父吧?”
见季老爷相问, 胡德全忙点头:“正是。”
“老兄弟, 可多谢你家孙子见义勇为, 不然我也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季老爷上前,对着顾明良行了一礼。
因见着这位季老爷跟自己年岁差不多,顾明良也不好受他的礼,只往旁边一侧,避了一下。
顾明良将季老爷跟胡德全引到院里坐下,又让三妞去端水。
“季老爷客气了,我那孙子也没多大本事救人,想来也是举手之劳罢。”
在县衙当差多年,顾明良自有一套观人之法,见这季老爷虽然衣着简单,但浑身的气势并不寻常,心里也知道此人来路不简单,遂说话也极为谨慎客气。
“过谦了。”
季老爷笑道:“我此番来的匆忙,也未曾备下什么,只有些黄白俗物,也表谢意,请勿嫌弃粗鄙。”
言毕,就见这位季老爷身后的仆人捧出了一个小匣子。
因为是扣着盖子,也看不到里面到底装了什么。
“这不敢当,季老爷不必这样客气。”
顾明良猜到了是谢礼,故而推辞道。
“应当的。若是不收,我们到底心里难安。”季老爷说道。
见他坚持,顾明良也知道人家是不想欠他们家人情,所以也就不再推辞。
“方才听闻说你家孙儿在念书,不知学业如何?听说已有八岁,可还是治四书?”季老爷又问。
这话倒是把顾明良问着了。
他只一心想让孙子好生念书,但实际对学问很是不通,只听顾明琮说过小孙子天资非凡,是个读书的料子,学业在族学也是拔尖,但到底是读没读四书,这个他现在还真是不清楚。
“说来惭愧,我对读书的事所知不多,只晓得学里先生说这孩子还算坐的定,其余倒是不懂了。”
顾明良不由抓了抓脑袋,脸色微微发红,有些不好意思地道。
“我知道,我知道。”二妞却是笑着插嘴,道:“弟弟已经学完了幼学琼林,正在跟先生学大学,只是弟弟说先生也对这书不太懂,所以没怎么教他。”
她平时跟顾云浩关系最好,也最关心这个弟弟,自然晓得的要多一些。
“年纪上倒是差不多是该治四书了。”季老爷摸了摸胡须,点了点头,又道:“不过先生又怎会不太教呢?难道这先生还未进学?”
其实季老爷说的进学是官话,与寻常乡里村名所说的“进学”不同。
因着不懂,在村里人看来,只要到学堂念书了,那就是“进学”,意思跟进入学堂有些类似。
但季老爷所说的进学明显不是这个意思,一般真正的所言的进学,是进入官学学习。
这都是要考上了秀才才行,所以严格的来说,就算是考过了府试的童生,只要没考过院试,那一律都称还未进学。
当然,顾家人包括胡德全都是不懂这些。
但是顾明良懂得察言观色,见季老爷疑惑顾明琮是否进学,就猜到了人家说的跟平时他们以为的不一样。
也不好乱语,顾明良索性就不纠结进学的事情,直接道:“先生是个老童生。”
“原是还未进学,这也难怪。”季老爷叹息道:“老兄弟,恕我直言,既然孩子年岁大了,又开了蒙,也该好生跟着个先生学学经义才是,否则科考上怕是要比旁人迟了不少。”
一听说科考上的事情,顾明良就肃然起敬,神色更是认真了不少。
“季老爷的意思是?难道在这族学里很难考上秀才?”
季老爷也没有掩藏,直接说了出来道:“一般学童四岁开始启蒙,待八岁就开始治四书,十岁到十一岁开始治五经,若是天资不错,十三四岁即可下场。”
这些是顾家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当下全家人包括胡德全都听住了。
顾明良更是激动不已,就连说话也有些颤抖:“意思是十三四岁就能到秀才了?”
这他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因着往常见到过的秀才公,大多都是二三十多岁,甚至还有像五六十岁都还没考上老童生。
他原本以为孙子聪明,能尽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个秀才,现在才知道,原来也有可能在十多岁就考上,他又怎么能不心动呢。
“若是天资不错,又自身用功些,应该是可以的。”季老爷含笑说道。
他说的并不是假话,虽然对于这些农家来说,十多岁出头考秀才是从未听说过,但对于有家底的诗书人家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只是,也得须得有先生指点才是。”
见着顾明良一脸的兴奋,季老爷有些不忍地道。
他自然知晓,对于一个农户人家而言,找个好先生跟着念书的花费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
因知道这段时间农忙,季老爷略坐了一会,就再次道了谢,起身告辞。
送走了季老爷跟胡德全,顾家人也是一脸欢喜。
毕竟人家那位季老爷一看就是个不简单的人,还说话行事那样客气,丝毫没有臭架子,大家跟着听了一番他说话,不仅觉得获益颇多,心情也还不错。
“爷爷,看看那匣子里是什么?”
待人一走,三妞就眼珠儿一转,一脸兴奋地瞅着季老爷送来的那个匣子。
“没听人家说是黄白之物嘛,多半就是些银子咯,这都不懂,幺娃子教你的字都忘了吧?”二妞笑着点了点三妞的额头。
顾明良不管两个孙女打口头官司,在众人目光中打开了那个匣子。
众人看清了之后,都是倒吸一口凉气,随即一脸的欢喜。
果然是银子!
李氏接过匣子数了数,居然有整整一百两……
1...1516171819...9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