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女皇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大胆去浪
翌日清晨,按图索骥,秦良玉找到了孙承宗所说的这个学堂,正准备进门,却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少年的声音。
“大……哥哥?”一个少年的惊呼之声,而且还有点耳熟。
秦良玉循声望去,一个毛头毛脑的少年正在冲自己挥手,神情兴奋。
看着也有点眼熟,不过秦良玉没太有印象了。
这少年明显猜出了对方已经把自己忘记了,虽然脸上有些失望,但还是做了几个引人侧目的动作。
“你教我广播体操的,想起来了么?”
“啊!毛文龙!”秦良玉一拍脑门,“没想到啊,没想到,你一个鼻涕虫已经长这么大了。”
“大……”毛文龙突然意识到,虽然秦良玉是一身男装打扮,但似乎不是男孩儿。
话说了一半,却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了。
秦良玉毫不在意,走上前去,先拍了毛文龙后背一下:“哈哈,你怎么在这儿呢?怎么样?还想当兵么?”
毛文龙个子虽然不太高,但是挺结实,看来身体锻炼的不错。
“想啊,我听孙先生说今天有宁夏平叛的大英雄来讲课,特意早来的,没想到竟然是你。”眉飞色舞的说着,毛文龙看向秦良玉的眼神也变成了星星眼,跟后世的粉丝看见偶像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大英雄这个说法夸张了一点,我是当兵的,那是我的分内之事。”
正说话间,孙承宗也来了,看到这场景,整个人都呆住了。
“你们两个以前就认识?”
“说来话长……先生来了,先回课堂去吧。”秦良玉把毛文龙送进课堂,自己也跟在孙承宗身后走上了讲台。
一上台,看着台下早已坐好的学子们,从来没慌过的秦良玉感觉手心出汗,顿时有点想打退堂鼓。
听着孙承宗介绍完自己的事迹,要到自己上台了,更慌了。
不自觉的就想皮一下。
“你们先生让我来讲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你说,我一个在山西当兵的大老粗怎么就到京城来了呢?其实我一开始就跟他说过,我也不是谦虚,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不过呢,我后来一想,咱们大明的读书人里确实缺一点男儿血性,所以也就硬着头皮来了。”
感觉这个开场白不咋地,秦良玉丢给孙承宗一个眼神,那意思很清楚,我说我不会讲课吧。
本想就这么糊弄过去,可看着这群莘莘学子懵懂憧憬的眼神,又有点不忍,觉得如果不多说点什么,很对不住他们老师请自己吃的烤鸭。
看到了毛文龙,又想起自己当年就“忽悠”过他一回,也不好再一次诓骗他的一腔热情了。
秦良玉清了清嗓子,给下面这些孺子们讲起了宁夏平叛之事。
先是大概介绍了一下情况,之后是每一场战斗的详解。
第一战,如何布置空城计,如何引诱敌人上钩,导致200个蒙古轻骑兵全军被俘。
第二战,如何趁夜突袭蒙古骑兵主力部队的营地。
自然,她省略掉了中间审讯十失兔的过程,毕竟那些对话比较少儿不宜。
第三战,如何进城跟宁夏城的内应协作,把城门打开,让评判大军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宁夏城。
孙承宗和他的学生们听的都是如痴如醉,这可比任何说书的或者戏台上的戏文精彩多了,毕竟这是亲历者自己口述自己的经历。
此时,毛文龙高高举起了手。
秦良玉点点头,示意他可以提问。
毛文龙仍是兴奋的难以自持,他激动的问道:“秦将军,你需要助手么?”
“呃……”秦良玉有点尴尬,她可不是来这儿征兵的。
孙承宗赶紧出来打圆场:“这个问题就先不劳秦将军回答了,我来问一个吧,秦将军,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孩子们说的?”
秦良玉脸一黑,一皱眉,心说你这是给我解围么?这不是又给我难堪?
问我有没有什么寄语送给这些学子们,这不是难为我姓秦的么?
突然间,一道闪电划过心间,她想起了一位长者说过的话。
那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曾经激励过无数像她一样年轻人。
秦良玉清了清嗓子,语重心长的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为什么这么拼命,那就是我心中始终念着一句话,我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场的每一个学子们,希望你们也能谨记此言,这句话就是。苟利郭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听完这句话,孙承宗彻底惊呆了。
他本来只想着让秦良玉随后说点客套话,什么感谢国家之类的。
没想到,这秦姑娘竟然冒出来这么一句……
这文采,这胸怀,这句诗真是水平太高了!
孙承宗还在愕然之中,又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问道:“秦将军,你能说一下,你是靠什么做到这些的么?”
秦良玉童心一起,一本正经的道:“靠什么……我只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孙承宗和他的学生们这时候都还老老实实的听着。
“剩下的九十分靠运气。”
此时孙承宗和他的学生们:
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石化了模样,秦良玉也意识到这个玩笑来的有点过,她干笑了两声,赶紧说个了个结束语。
“嗯嗯,我要说的就这些了。希望你们好好读书,做有用的人才,好好听先生的话。就这样吧!”
说完,赶紧低着头就出了课堂。
大明女皇 第九十五章 一起来做吃瓜群众
出了课堂,秦良玉也不好意思不告而别,便坐在门口一个石阶上,等一会儿。
片刻之后,孙承宗也追了出来。
秦良玉感觉自己有些对不住他请吃的烤鸭,用抱歉的语气说道:“唉,不会说话,讲的不好,希望不要给你的学生们留下什么不好的回忆。”
孙承宗听到这话先是一笑,接着摸了摸后脑勺:“不会的,秦姑娘,还是要感谢你给我的学生们上这一堂课。毕竟,大部分内容都是挺好的……”
秦良玉点点头:“有用就好,没旁的事,我就不打扰你教书育人了。”
说着,站起身来,拍了拍屁股正准备走人,却见到孙承宗从身后摸出来一个锦绣别致的口袋出来。
这种花里胡哨的的袋子,看着就像是装了什么贵重的礼物。
秦良玉微一蹙眉,心有不悦。
孙承宗还是直愣愣的解着口袋,完全没注意到秦良玉脸上的表情已起了变化。
他低着头,自顾自的说着:“这个送给你了,我一个学生的父亲之前在广东做官,他送给我的,说是北方很罕见,很好吃的东西。”
秦良玉正待要想个理由推辞,结果无意间瞥了一眼口袋里的东西,差点惊呼一句,叫出声来。
“咦?这不是红薯么?”秦良玉如同见了久别的亲人一般,顿时把刚才的不满丢到九霄云外,眉眼弯到双眸都看不见了。
“秦姑娘竟然认识此物?”孙承宗有些惊诧,他个地地道道的老北方,之前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
“那可不,我以前经常吃。你还别说,在这儿我确实一直没见着。”
秦良玉目不转睛的盯着那袋子红薯,继续道:
“这可是好东西啊,我记得我看过《本草纲目》,里面都记录着说这玩意儿很好,可以食补。”
“哦?《本草纲目》是什么书?”孙承宗又是一愣,今天这秦姑娘老是语出惊人,他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节奏。
秦良玉拳击手掌,对了,现在《本草纲目》应该才刚刚出版,虽然也是小范围轰动了,不过古代消息传递的慢,久居京城的孙承宗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
“《本草纲目》是一本医术,很厉害的,以后全天下的人都会知道这本书的。之前在蓬莱,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师傅那里读过这本书,我记得里面有记载,说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而且红薯可以用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使人长寿少疾。”
“哦?”
看着这袋子红薯,孙承宗心里五味杂陈,他本来想拿出个稀罕物件,在秦良玉面前讨个巧。
结果没想到自己对这东西的了解完全不如秦良玉,似乎是弄巧成拙了,反倒让秦姑娘给自己科普了。
秦良玉完全不知道孙承宗此时心里这些弯弯绕,她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到了这袋子红薯上面。
一面说着话,一面伸手拿起一个红薯,丝毫没有任何淑女的包袱和架子,直接把鼻子凑到上面闻了闻。
“真香!”
秦良玉把红薯捧在手里,就像是看着什么宝贝一样念叨着:
“太久不吃了烤红薯了,生的闻着都有香味儿,我在山西这些年,都给忘了这茬事儿了,山西都没有红薯可以吃……嗯……好像在山东的时候也没有。”
秦良玉突然想起了什么,正色问道:“你说这是从哪儿来的?”
“广东。”孙承宗被秦良玉严肃的表情吓了了一跳,“怎么了?”
“广东……”秦良玉低声重复了一遍,总感觉哪里不太对,不过她没来得及多想,烤红薯的诱惑把她拉回到了现实里来。
“你都怎么吃这个?”
“送我那人说这个可以煮粥……切成小块……”
秦良玉摆了摆手,打断了孙承宗,“不对,不对。”
意识到有些不礼貌,秦良玉接着道:“当然了,这样吃也可以,不过我知道更好的办法。”
“哦?”孙承宗感觉自己变成了问题宝宝,赶紧问道:“怎么吃法?”
秦良玉用一副神秘兮兮的表情看着孙承宗:“你今天还有其他的事么?”
孙承宗摇了摇头:“没有了,今天没有我的课。”
“我请你吃个好东西,你家有院子么?”
看到秦良玉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自己,孙承宗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出言拒绝。
他点头如捣蒜。
两人于是便前后脚的离开了讲堂。
孙承宗就住在北京南城,距离六部衙门都不算太远。
两个人走了一炷香的功夫,便进到了孙承宗的家。一个小院子带着三间屋,不算阔气,不过由于他已是京城里小有名气的补课大佬,所以也不算太寒酸,起码比赵士祯过得好。
秦良玉让孙承宗去河边取了一些泥巴,然后她束紧了腰带,挽起袖子到肘部。
两个人便忙活了起来。
秦良玉打算在小院里堆起一个简易的烤炉。
先一点一点的堆起泥土,上面开圆口,再找了一个脸盆做成盖子。
秦良玉也不知道孙承宗喜不喜欢吃,所以炉膛里就做了两层,整个烤炉刚刚及膝高,这样不用了之后也可以很便利的拆了。
下面的一层放着炭火,上面的一层用以将生地瓜烤熟。
炉的下层还开了一个小门,方便从侧面放进去煤。
收拾好这些,秦良玉迫不及待的的把红薯放进去,点上火烤了起来。
孙承宗看着脸上沾了泥灰都顾不得擦去的秦良玉,愈发觉得这姑娘真是不同凡响。
就这么傻呵呵的看着,竟不觉忘了时间。
过了半刻左右,秦良玉捏了捏,烤炉里的红薯已经是软糯软糯的了。
双手捧着热气腾腾的的烤红薯,剥皮露出金黄色、软绵绵、热腾腾的瓜瓤,吃一口香、甜、面、糯、烫,混身热呼呼的。
孙承宗吃了一口,顿觉眼前一亮,自己的味蕾都被打开了。
“在我老家,又管这个叫地瓜,所以咱们现在也算是吃瓜群众了,哈哈哈。”秦良玉一面吃着烤红薯,一面自娱自乐的说笑着。
虽然孙承宗不明白这话的笑点在哪儿,不过看到秦姑娘这么开心,不知怎的,他也感觉心情愉悦轻松,面带笑意的跟秦良玉做起了“吃瓜群众”。
此时,紫禁城外的兵部衙门里,李如松和兵部尚书石星等人已经吵成了一团。
大明女皇 第九十六章 朝鲜人能蠢到这个程度?怕不是其中有诈。
此时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八个道中的七个,朝鲜国王已经跑到了鸭绿江边,哭着喊着要到大明来,要当大明的狗。
然而朝鲜国王期盼的大救星,宗主国明朝却一直没有给予正面答复。
至于明朝方面为什么迟迟没有做出反应,首先便是皇帝不上朝,这么重大的决策没人能拍板。
这个不同于宁夏叛乱,那是自己的地盘上出了乱子,去平叛,没什么可说的。
而朝鲜号称被日本侵略,来求救,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
而且这时候,就不得不再一次提起许仪后的那份报告了。
旅居日本的大民遗民许仪后从种种端倪推断出了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开始觊觎大明,因此冒着风险打探消息,写成了一份关于此事的详细报告,送回了故国。
这份报告被一路大开绿灯,只用不到一个月便送抵京师,摆到了兵部尚书石星的案头上。
然而这个报告里有一处小小的纰漏,那就是里面记录了丰臣秀吉的一句话。
“征服明朝的前锋乃是朝鲜国王。”
这句话让很多明朝的官员认为,朝鲜国王暗地里背叛了大明,跟日本勾结了起来。
说到这位兵部尚书石星,也是一位奇人。
隆庆元年十月,石星便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然后他非常兴奋,立刻便上疏切谏,提出了规谏六条,即养圣功、讲圣学、勤视朝、速俞允、广听纳、察谗谮。
隆庆皇帝看了之后勃然大怒,以“讪上罪”,把石星处分了六十杖刑,贬斥为民。
然后在一个同乡好友的护持下,石星经过一昼夜才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回归故里。
后来一朝天子一朝臣,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
吏部要求起用隆庆年间因言获罪的官员,石星名列其中,得复原职。
万历五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出了一档子事情,叫做“夺情”。
就是张居正的父亲病逝了,要离任,服丧三年。明朝以孝道治天下,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理应给天下读书人做个表率的。
结果有个特殊的制度叫“夺情”,就是皇帝下令,说国家需要你张阁老啊,离开你这大明朝一天都运转不了啊。
不允许他去守孝三年。
张居正自然也是先假模假式的婉拒一番,然后欣然应允。
这件事让很多本就不满张居正的人抓到了一个借口,石星便是其中之一,他跟很多朝臣一起,上疏弹劾张居正。
张居正也是个网文小说主角的性子,瑕疵必报,谁得罪他,他立刻就报复,一点儿不玩虚的。
于是乎张居正直接就把石星解职,让他滚回老家了。
万历十年十二月,在张居正逝世后,所有得罪过张居正的人被重新起复,这石星也在其中,他被重新启用为太仆寺卿,之后步步高升,一直到了兵部尚书。
而这时候的内阁首辅,名叫赵志皋。
说起来,这位赵大人,跟兵部尚书石星应该是很有共同语言的。
他们都是二次做官了,上一次做官的结果也是被罢官的,原因还都是一样的,因为夺情之事,得罪了张居正。
隆庆二年,赵志皋便过了会试,而且成绩还非常不错,乃是探花及第。
之后便被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如前文所说,这可是相当于半只脚跨进了内阁的职位。
之后他的仕途也算顺利,万历初年,晋升为侍读。
然后这位赵大人就跟上面的石星参与了同一件事。
弹劾张居正。
张居正第一步先把赵志皋逐出京城,让他出任广东副使。
过了三年,又借官绩考核不达标,将他贬职。
张居正死后,一堆人起复,互相吹捧,赵志皋也在其列,万历启用他为解州同知。
不久后改任南京的太仆寺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
不久后,他担任吏部左侍郎,再后来他升的更快,直接一步步到了内阁首辅。
在皇帝很少上朝的万历年间,这个职位其实相当于是半个皇帝了。
在他之前的几位内阁首辅各有特点。
张居正执政,权势震主,这个不再多提。
申时行继张居正之后,他的本事不如张居正,但是气势更加强盛,脾气更大。
再之后的王锡爵也是个性格刚强有气势的人,官员们普遍也畏惧他。
然而到了赵志皋担任首辅之时,他已经七十多了,年纪大了,而且他性格柔和而懦弱,所以很多事,他就喜欢和稀泥。
在这样的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的管理下,他们对于许仪后的报告研究了许久。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小小岛国不可能敢侵犯华夏,不过也不能置之不理,先加强天津卫还有山东沿海地区的防务吧。
之后朝鲜国王发来了求救信。
求救信上说,日本人登陆朝鲜半岛不到一个月就攻克了汉城,之后又不到二十日便攻克了平壤。
朝鲜国王李昖在鸭绿江边上眼巴巴的等着来明朝避难。
兵部衙门里,赵志皋、石星、李如松还有其他一些内阁和兵部的大人们便在商议这求救信。
之所以叫来李如松,一是因为他刚平定宁夏之乱,立有大功,二则是因为他生于辽东,对于朝鲜比较熟悉。
赵志皋把这封信摆在众人面前,问道:“本官已派人去核实过,在边境上的,确实是朝鲜国王李昖。那么,诸公怎么看这朝鲜国王的求救信?”
李如松直接道:“末将认为,我军需及早做好准备,随时开拔入朝作战。如果等到朝鲜国王被倭寇所俘虏,那再入朝便是师出无名,只能在辽东作战了。”
看了一眼李如松,赵志皋没回话,他作为百官之首,是看不太上这种世袭武将的。
不管他之前取得了多少战功,杀了多少敌人,在内阁首辅的眼里,都是个没文化的土包子。
石星捋了捋胡子道:“下官实在不能相信,这朝鲜国空虚至此?连一个月都不到,就丢了汉城?现在刚不到二十日,又说丢了平壤,这……”
赵志皋眯缝着眼:“所以……你的结论呢?”
石星沉吟道:“所以下官认为其中必然有诈,需要警惕是朝鲜国与倭国联手诓骗我大军入朝才好。”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他不相信朝鲜人已经无能到了这个程度了。
结合许仪后的报告,再从常理推断一番,石星理所当然的认为其中有诈。
大明女皇 第九十七章 朝鲜国王:没错,我们就是这么蠢
如果明朝兵部尚书石星的担忧被朝鲜国王李昖知道了。
知道原来大明朝之所以迟迟不肯发兵救援,乃是无法相信朝鲜人竟然愚蠢无能到了这个地步。
在自己的国家,连两个月都守不住,就沦陷了九成以上的国土。
李昖一定上去就给石星一个大嘴巴子,给自己和自己的国家说一句公道话。
“没错,我们就是这么蠢这么无能。知道了就请大明赶紧派天兵来吧。”
说起朝鲜半岛上的李氏王朝,跟大明王朝算是很有缘分的。
两个王朝基本同时建立,只不过不同于朱元璋是通过“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的明朝,朝鲜的李氏王朝乃是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原来的高丽王朝。
一个得国最正,一个得国不正。
李氏王朝的创始人李成桂为了巴结明朝,一拍脑袋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派遣使臣来到南京,请明太祖朱元璋帮助他裁定国家的名字。
不得不说这个马屁拍的有水平,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他提笔便给这个新国家起了个“朝日鲜明”之意,裁定朝鲜为他们新的国名。
朝鲜使臣捧着明太祖的圣旨,美滋滋的回了国,李成桂当即便宣布从此以后“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
这个半岛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朝鲜,并且沿用至今。
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现任国王李昖这里,已经是李氏王朝的第十四代国君了。
说到这个李昖,也算是昏聩到了一定程度了。
其实早在日军发兵朝鲜的前一年,丰臣秀吉就曾经给他修书一封,书信里说明了日本要讨伐大明,要求朝鲜“借道”。
拿到这个书信之后,李昖是懵逼的。
首先,他完全不知道丰臣秀吉这人是干什么的?
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号称日本太阁了?太阁又是什么?
然后还要求自己背叛大明,跟他们一起进攻明朝?
其次,不光他作为朝鲜国君不知道丰臣秀吉是干什么的,整个朝鲜朝廷上下都没人知道。
一查,朝鲜已经140多年没有往日本派过使臣了,压根不知道那边都在做什么。
这其实是很荒谬的一件事,因为这两个国家挨得贼近。
在日本和韩国之间的朝鲜海峡中部,有一片日本的固有领土,对马岛。
这个对马岛距离朝鲜半岛大约只有50公里的海路,在晴天的时候,人们甚至可以从对马岛上看见韩国的釜山港。
两个国家民间贸易也很繁荣,因为倭寇的关系,明朝即便开放了关口,也不允许直接跟日本贸易,很多明朝商人就先借道朝鲜,再从釜山去日本做贸易。
就这么近的距离,朝鲜王国在接近150年的时间里,都没人想过了解一下日本发生了什么。
看着丰臣秀吉寄来的信件,李昖和他的大臣们完全手足无。
经过深思熟虚,他们做出了一个很睿智的决定。
那就是假装没看到这封信,来一个闭起眼来就是天黑。
万历十九年的春天,丰臣秀吉准备好了军队,他分别任命了第一军小西行长,第二军加藤清正,第三军黑田长政,第四军岛津义弘,第五军福岛正则,第六军小早川隆景,第七军毛利辉元,第八军宇喜多秀家,第九军羽柴秀胜,共计十五万八千军队,并且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利用对马岛作为日本准备向朝鲜作战的重要根据地,发动侵朝战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