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女皇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大胆去浪
同年4月12日,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对马岛待命。
4月13日全部九军立刻进攻的命令传到到了各军之中。
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
第二日便攻克釜山。
19天后的5月2日,日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占领了朝鲜王京汉城。
最终于该年6月15日攻克平壤。
要说朝鲜人之无能和愚蠢便是体现在这里,丰臣秀吉提前一年就告知了朝鲜,第二年春天要“借道”朝鲜攻打大明。
然而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朝鲜全国上下什么都没做,没有任何应对日军侵略的思路和方案。
从釜山用肉眼都能看到日军在对马岛集结,他们仍旧毫无防备。
一日便丢掉了釜山。
因为战事进展的过于顺利,日军一开始还以为朝鲜人在耍诈,毕竟这次进攻其实是提前告知了对方的,在攻克釜山之后,日军还停下脚步,观察了一下。
后来发现,他们也是高估了朝鲜人的水平。
朝鲜人就是这么蠢,这么无能。
而后,日军放心大胆的攻城拔寨,并且喊出了“活捉朝鲜国王”的口号。
本来丰臣秀吉确实是打算把李昖生擒的,他的计划是挟持住李昖,胁迫其发布命令,让朝鲜人和日军合作。
可丰臣秀吉还是忽略了一点,这朝鲜国王干别的不行,逃跑速度堪比蒙古人,他听说日军登陆之后,毫不犹豫的放弃了汉城和平壤。
李昖一股脑的跑到鸭绿江边上,却被告知不能入境大明,他站在那里痛不欲生,放声大哭。
“要做大明的狗怎么都这么难呢?”
此时朝鲜的国土一共分为八个道,相当于大明的八个府吧,已经被日军沦陷了七个,就留了一个,朝鲜国王李昖只能龟缩在那里,不停的派遣使臣,向大明表达衷心,等着明朝的救援。
在北京,在李如松的坚持之下,又经过了数次激烈的讨论,明朝决定,先一步放朝鲜国王入境。
因为如果朝鲜国王被擒,那么日军便可以“合理”的占领朝鲜,之后战火很容易就蔓延到了大明的领地内。
而把朝鲜国王接纳过来,明军入朝作战,师出有名,可以让大明子民免受战乱之苦。
不久后明朝正式知会了在鸭绿江边瑟瑟发抖的李昖,允许其渡过鸭绿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正式受到明廷的保护。
既然接受了朝鲜国王,明朝同时也决定帮助李昖抢回朝鲜,先助其复国。
辽东巡抚郝杰代表朝廷去慰问了一下惊魂未定的李昖,希望他们可以提供粮草,并且告知一下在朝日军的情报,这样明朝好做一个战略部署,出兵帮助他们复国。
朝鲜国王和文武百官研究了半天,给出了答复。
首先,粮草是没有的,需要明朝自理。而且李昖还希望明朝给点钱,否则他们朝鲜王室的生活水平会下降,不太习惯。
其次,这些朝鲜人估算了一下在朝日军,交给了明朝一份军事情报,里面明确写着一个很可笑的情报。
“占领平壤的,大约有一千余名倭寇。”





大明女皇 第九十八章 一个火坑,却没法不跳
这份坑爹“情报”传递到北京,仍旧是那些大臣们,又是一番商议。
兵部尚书石星长出了一口气,轻松说道:“既然只有倭寇一千余人,看来并非传闻中的日寇要大举入侵,李将军,兵部发你三倍兵力,是否就足够剿寇了?”
说完,征询的目光看向李如松。
而看着这份所谓的情报,李如松却一点儿轻松不起来,甚至感觉是啼笑皆非。
他只摇了摇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首辅赵志皋半眯着的眼睛陡然一亮,有些不满的道:“怎么了?应付千余倭寇,三倍兵力都不够?”
“不是这个问题……”李如松无奈苦笑道,“本官认为,只用不到两月便攻陷了朝鲜大部国土,这平壤城里的倭寇绝对不止一千余人。”
“哦?”石星一愣,反问道:“李将军可是从辽东探听了什么其他情报么?”
“没有,只是……作为一个武将的……”犹豫半晌,李如松找不到其他的词来形容,只能直说了。
“武将的经验。一千倭寇,从釜山登陆,竟能一路北上,攻城拔寨,乃至于攻克平壤。这太匪夷所思了。”
听到这话,石星眉毛一皱,有些烦,他心说一线的情报你李如松不相信,靠着自己“武将的经验”来议事?
便幽幽的说道:“李将军,这朝鲜国王着急这要我大明帮着他们收复平壤,助他复国,这不会有假吧?”
李如松也不得不承认,朝鲜国王肯定是急切的想复国的,他点点头:“这个自然不会是假的。”
赵志皋也慵懒的看了看李如松,帮腔道:“既然如此,那这朝鲜国王断没有诓骗我大明的道理,他们从平壤一路撤出,自然是最熟悉敌情之人。我看这情报不会有错。”
李如松深深的叹了口气。
其实这一千倭寇占领平壤,但凡是上过阵打过仗的,都明白这很不合理。
然后这就不得不提大明一直以来的制度了,文官节制武将。
兵部和内阁里的官员都是文官,像之前就把大文豪王世贞安排到南京兵部一样。
翻看现任兵部尚书石星的履历,他做过御史,待过工部,疏通过黄河,管过吏部,做过天下官员的考评。但是看来看去,他都跟打仗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然而人家就是能做到兵部尚书,统管天下兵事。
尤其是在这万历皇帝不怎么上朝,内阁首辅喜欢和稀泥的时代,兵事基本就石星说了算。
李如松知道现在是兵遇见秀才,有理说不清,也只能暗叹一声,不再发言了。
如此,便这么决定了,户部拨款2万两白银,给暂居辽东的朝鲜国王,供他们生活之用。
从辽东抽调三千精锐铁骑,入朝平定倭乱。
………………
连续吃了几天烤红薯,把孙承宗那里的红薯都烤了吃了,秦良玉还是没等到李如松的消息。
她去王恭厂探访赵士祯,却发现赵士祯目前正忙着,都已经忙到没时间回家了。
作为鸿胪寺主薄,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书记员,此刻赵士祯手头积压了大量关于朝鲜事宜的文书工作。
没辙,这个工作虽然无聊,但毕竟是赵士祯的主业。
他还不能撒手不管。
秦良玉只能把置办的一些礼物和银两放下,又跟赵士祯的夫人嘱托了几句,无奈的返回了客栈。
好在她买了《三国演义》来解闷,也算是有点业余活动了。
这一天,她让店家准备了一盘上好的炒葵瓜子,一壶碧螺春,一面嗑着瓜子一面看书。
正看得带劲的时候,门口响起了敲门声。
“谁啊?”秦良玉整张脸都埋在书里,头都懒得抬。
“是我。”李如松的声音。
毕竟是自己的领导,秦良玉赶紧把磕了半桌子的瓜子片清扫了一下,去开了门。
“怎么样,这里住的还习惯吧?”
李如松笑容满面的走进了屋,看见屋子角落里小山一般的瓜子壳,又不禁哑然一笑。
“挺好的,京城就是繁华热闹,我在这儿也有些故交旧友,闲不住。”
“嗯,那就好,你的伤势,恢复的如何了?”
“好多了,咱身体好,年轻,恢复的快。”说着,秦良玉还轻拍了几下伤口处,以显示自己没说谎。
“嗯……我实在抽不开身,一直到今天才来看看你。”
“对了……”秦良玉回身把那个账本递给了李如松,“我筹集了3万两白银的军饷,除去一些抚恤开销,还剩下……”
李如松显然对这事没太大兴趣,他疲惫的挥了挥手,微笑打断道:“这些事你全权处置便好。”
“那你见过皇……”秦良玉本想说皇帝老儿,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见过陛下了么?”
李如松摇摇头,“先不说这些了,你这是在读书?”
指了指书桌上翻开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我记得努尔哈赤也爱看。”李如松一边说着,拿起来翻了几页,“此书写得如何?”
“好书,值得一看。”秦良玉嘿嘿一笑,“李将军也可以看看。有些策略还是值得一学的。”
“哦?听你这么一说,那我确实也应该找来看一下。”
“嗯……”秦良玉看李如松一直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模样,笑问道:“怎么了?这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像我认识的那个爽快汉子李如松啊。”
“哈哈哈……”李如松大笑一声,这几日来跟这些官僚们议事,他胸中积郁甚多,此刻方才轻松了许多。
“朝鲜的事,有进展了。”
“哦?”秦良玉一听来了精神,“什么时候出发?”
李如松砸吧了一下嘴:“目前的决议是只从辽东抽调三千骑兵入朝。”
“三千人?”秦良玉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早已有所耳闻,朝鲜全境包括都城平壤都已陷落。
此刻秦良玉的担忧也跟李如松一样。
“是的,因为朝鲜国王给出了一份情报,说是平壤城里只有一千倭寇,因此兵部和内阁的大人们觉得三倍兵力肯定足够了。”
“平壤城里只有一千倭寇?”秦良玉皱起了眉头,这想想也不太可能吧。
她虽然不知道现在的平壤有多大,但是应该比蓬莱县城要大一点吧。
粗略估算一下,一千人攻打一个蓬莱县城都勉勉强强,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我去吧?”虽然觉得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但是她还是愿意冒这个险。
“给我三千人,我去!”
李如松看了看秦良玉的箭伤部位,微笑安抚道:“不必了,我辽东也不是无人,我已经向兵部尚书举荐了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全权负责此事,你就安心养伤吧……”
说完,李如松面色沉重的看着窗外,低声喃喃道:“希望这情报不要偏差太大吧……”
他明明知道这是一个火坑,却没法不跳,只能默默祈愿,不要损失太大才好。




大明女皇 第九十九章 祖承训:朝鲜国王你mmp
兵部和内阁的决议发到了辽东,作为入朝平叛行动指挥官的祖承训立刻忙活了起来。
他一面集结兵马粮草武器弹药,一面亲自跑到宽甸堡,面见了在那里避难的朝鲜国王李昖。
“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国王殿下发布一个诏谕,让朝鲜的地方官员给我天军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一个是军粮,还有就是敌情的勘察。”祖承训言辞恳切。
朝鲜国王李昖看了看跟随左右的大臣们。
都是大眼瞪小眼,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原来,由于这些王室大臣们脚底抹油跑得太快,都没来得及安排后事,所以此时朝鲜中央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于地方的掌控。
很多地方官员也上行下效,纷纷避难逃亡去了,把老百姓都丢下不管了。
朝鲜人心说反正你让写,我就写,好不好用概不负责。抱着这样的心态,就给祖承训准备了一份文书。
就这样一个空口白话的东西,朝鲜人也不打算白给。
他们提出要求,要派遣几个大臣作为监军,跟着祖承训一起去攻打平壤。
祖承训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朝鲜人的请求。
祖承训心里想的是,监军?监军那可是有不小的权力的,就凭这些不要脸的朝鲜官员们,也配?
最终在万历十九年的6月15日这一天,祖承训把军队集结完毕,命令手下的游击将军史儒率领第一梯队的一千名骑兵出发,率军渡过鸭绿江。
明军总共分为两个梯队,首个梯队是由史儒率领发兵,第二梯队是剩下的两千骑兵,则是在三日后由祖承训亲自带领着过江。
第一梯一渡江后,朝鲜政府便猴急的不行,他们厚着脸皮跑去找祖承训一再催促,要求明军直接挥师南下。
顺便,估计是朝鲜人也觉得一点儿忙不帮有点太不要脸了。
他们在鸭绿江对岸的朝鲜一边安排了一个接应的朝鲜军官,他以前是保卫王室的部队。
想尽办法凑出来了500名弓箭手,跟着明军一起行动。
祖承训心里是吃了苍蝇一样的腻歪,真想一巴掌就拍死这个叽叽歪歪的朝鲜大臣,他强忍着性子解释道,“士兵们尚未完成渡河,不可情急妄动。”
朝鲜大臣满脸涨红着,还想继续争辩些什么。
祖承训看都不看他一眼,只冷冷的回道:“本将军全权负责入朝平倭事宜,若有不满,请直接奏请辽东总兵大人。”
此时的辽东总兵名叫杨绍勋,他负责整个平叛行的后勤调度。虽然这个人能力水平一般,不过脑子还是清醒的,他虚与委蛇,敷衍应付着这些要求指挥权的朝鲜大臣们,一直等到了祖承训也率军渡江。
就这样,三千辽东铁骑终于在朝鲜一侧集结完毕。
根据朝鲜人提供的情报,他们制定的军事计划是长驱直入,一股气收复平壤。
祖承训等人不知道的是,朝鲜人提供的情报可以说是错的没边儿了。
情报里说的平壤城里只有一千余“倭寇”。
实际上,平壤城里是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全军,总计有全副武装的18000人。
十五日之后的一个黎明,祖承训带领着三千铁骑经过一路的长途奔袭,迫近了平壤城。
由于倭军方面提前得到了消息,所以他们并未组织任何有戏的抵抗,而是一路放着祖承训的部队。
因此一路行来,非常顺利,导致祖承训也出现了误判,认为朝鲜人给出的情报是准确的,朝鲜境内确实没有太多倭寇。
到了平壤城下,仍旧没发现大规模倭军的踪迹。
然而这是夏天,此时突然连降暴雨,驻扎在野外的辽东军火器受潮,难以使用。
祖承训本意是等等,可是跟着来的朝鲜军官死活不同意,不停的催促。
看了看似乎是没什么守军的平壤城,祖承训最终决定,直接攻城。
平壤城门大开,以游击史儒为先锋统军顺利的进入了平壤城,他本人更是亲手斩杀了10个倭军。
随后,祖承训率领后续的两千骑兵也进了城。
很快他便发现情况不妙,他们中了埋伏。
由于连夜大雨导致辽东军火器失效,再加上敌军以逸待劳以多打少,明军根本无法抵抗,前锋将军史儒更是遭到铁炮命中而亡。
军队溃散,祖承训只带着百余人败退,折返了回来。
出了这种情况,朝鲜朝廷上下想的不是反思一下自己,而是第一时间跑到了辽东总兵杨绍勋的驻地,要求他下命令,不能让祖承训带兵回国。
让祖承训等人继续留在鸭绿江另一侧。
不过这些话说的太晚了,祖承训此刻已领着残兵返回了辽东。
损兵折将,自然要有人承担责任。
指挥官祖承训先是自责一番,其后他在呈给总兵杨绍勋的报告里面,提到了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粮草不继,朝鲜无法提供任何粮草给明朝军队使用,所以补给必须要从辽东运过去。
第二,军情不实,朝鲜情报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倭寇”,然而实际交战后,祖承训估计里面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起码应该有上万人。(不得不说,祖承训确实是老将,这个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
第三,指挥权不专,朝鲜群臣一直希望明军能由朝鲜将领来指挥,并且反复压迫命令明军在天时不利的情况下出兵。参与行动的朝鲜军队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进到了平壤城,刚一交战,那500名朝鲜军中的400人直接就溃逃了,剩下的100名则是与对方有所交谈。
同时,明军多有遭弓箭射伤与射死,根据朝鲜的情报,倭军只有铁炮与长剑,所以祖承训还怀疑射箭的是朝鲜人。
尤其是最后一个指控,直接怀疑朝鲜军有投敌行为。
争议半天,朝鲜人是打算什么锅都不背。
杨绍勋总兵后来接受了朝鲜方面的解释,也就是军情是由朝鲜的节度使提供的,可能侦查有误,关于射箭一事可能是因为朝鲜兵器落入倭军手中,或者是因为有朝鲜人遭到俘虏,才受到倭军指使。
祖承训想去找朝鲜国王理论一下,不过朝鲜人也自知理亏,龟缩了起来,不敢再见他。
没办法,祖承训也只能在心里痛骂几句朝鲜国王“p”,回到了驻地。
这场大败的消息也不可能瞒得住,事发之后,数份相关报告被已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回了京城。




大明女皇 第一百章 防海御倭总兵官李如松上线
第一波入朝作战失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不一样的。
李如松知道这个消息,枯坐在桌边半晌不说话,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事实上,李如松是写过一封书信,托人送给祖承训的,希望对方谨慎行事,只可惜这封信抵达辽东的时候,祖承训已经开拔过了鸭绿江了。
赵志皋之前就是和稀泥,现在也有点没主意,他思来想去,决定把所有情况写了个折子,通过大内总管王安递给了万历皇帝。
收到所有的消息,万历没有对朝鲜的事做出任何指示,而是立刻召集在京等候多时的李如松等人进宫赴宴。
宴会的主题也跟朝鲜无关,乃是皇帝亲自为宁夏有功之臣接风洗尘。
时隔五年,万历皇帝终于又要接见朝臣了。
石星现在是慌得要死,知道皇帝要接见李如松等人,他是心急如焚。
虽说派遣祖承训出兵朝鲜之事,内阁首辅张志皋也是点了头的,可这个老头子是个老狐狸,并未亲自表态,一直在和稀泥。
自己是兵部尚书,首次入朝作战失利的责任是万万推脱不掉的。
回到自己的府邸,石星紧急召集了他的私人幕僚开了个闭门会议。
把情况一说,他的一个幕僚,名叫沈惟敬的,站了出来。
沈惟敬说自己以前曾经从商,会倭国话,而且也跟倭国人打过不少交道。
“此刻我大明刚刚征讨完宁夏,粮草军饷,各路兵马调动都需要一定时间。在下愿意替大人分忧,亲自去一趟朝鲜,会会倭军的首领,先行一个缓兵之计。”
“哦?”石星目不转睛的看着毛遂自荐的沈惟敬,心中有一丝感动,“你打算去哪儿?平壤?”
“不错,在下打算直接奔赴平壤,如此一来也可以探一探敌情虚实。”
石星对这个主意很满意,首先他很感激这个沈惟敬,心说自己没白养活这个幕僚。
起码只身赴险,勇气可嘉。
其次,第一次大败的核心点就在于情报有误,如果自己的幕僚能探到一些情报,也算是自己作为兵部尚书将功补过了。
反正这人就算见不到倭军首领,死了也就死了,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
如此一来,便商议妥当。
沈惟敬即刻携带着一些手写的书信,直接出了京城,奔赴辽东。
说到已经五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之前的宁夏平叛,一开始魏学曾当总督之时,局势僵持,始终无法收复失地。
那种情况下,万历虽然心有不满,但也没有上朝,只是没有经过内阁商议,直接发了一道中旨,要求锦衣卫即刻逮捕了魏学曾,给宁夏平叛换将。
这回皇帝都要见外臣了,可见在陛下的心目中,朝鲜事宜也是比宁夏更加严重紧急的。
也正因为此,石星才会如此焦虑不安。
他除了担心在形势上判断失误,导致损兵折将之外,还非常担心之前议事的时候,对待李如松的态度轻慢。
石星害怕李如松会瑕疵必报,面圣的时候参自己一本。
不过在这一点上,石星明显是多虑了。
李如松并没想过打小报告。
倒不是李如松是个多么大方和不计较的人,乃是出于理性的选择。
此次面圣,李如松的首要任务是把援朝大军指挥官的使命领过来,这也是他父亲李成梁特别希望的。
如果在面圣的时候参奏一本兵部尚书,无非两种结果。
一是龙颜大怒,直接把石星罢官。
那么问题来了,正要用兵之际,兵部尚书没了,换个新人来接替,这岂不很耽误事?
虽然石星不擅长军事,可好歹也做了一两年的兵部尚书,宁夏平叛的时候,也没出捅出什么太大的篓子。
临阵换人,没人知道换上来的人是不是一定比现在的强。
另一种可能是罚俸之类的惩戒一下。
那就更麻烦了,以后李如松带兵在前线作战,而一个跟自己有嫌隙的兵部尚书坐镇在后方的中央。
皇帝又不怎么勤政。
这岂不是自己给自己埋炸弹?
想了想,李如松决定面圣之时,只说事,不怼人,放石星一马。
紫禁城内,万历心情大好,设宴款待了李如松,叶梦雄,麻贵、萧如薰等宁夏有功之臣。
最终,李如松得到了宁夏平叛的首功,麻贵和萧如薰并列第二。
麻贵被任命为大同总兵,年纪轻轻的萧如薰成为了新一任的宁夏总兵。
李如松又详细说完了山西客商走私之事,亦是让万历大为恼怒。
宁夏的事情说完了,宴会却没有结束。
其实所有人参与的人都在等待着另外的问题,那就是有人提起朝鲜问题。
果然,一直面带笑意主持宴会的万历皇帝开口了。
“李爱卿,朝鲜之事,你怎么看?”
李如松深吸一口气,临来之前,他就已经对这个问题反复思考过了。
1...3132333435...1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