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医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草席

    “嗯,让他进来吧!”

    想了一下之后,李元嘉缓缓地点了点头。

    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房玄龄突然派人过来,但是人他总是要见一见的。片刻之后,一个二十出头的健壮小伙随着韩山走进了小院,见到李元嘉后立刻跪下道:“小的房成,见过大王!”

    “嗯,起来吧!”

    挥了挥手,李元嘉让房成先站起来,然后问道:“房公让你来潞州,可是有书信要交给我”

    “是,大王!”

    点了点头,房成这才从怀中拿出了一封密封好的书信,恭敬的递到了韩山的手上。

    从韩山手里接过这封信,李元嘉先检查了一下,确认火签完整,肯定没有被人拆过之后,这才打开看了起来……

    ……

    “所以说,仅仅过了二十天,潞州那边就又改进了曲辕犁”

    仔细看了几遍李戡的操作,确认这新款的曲辕犁真的可以上下调整犁铲的深度,而且用起来还很简单方便之后,李世民一脸惊奇的问道。

    “是的,陛下!”

    用力的咽了口口水,李戡脸上同样满是惊奇:“根据潞州那边的回报,俆王让十余个老农每天使用曲辕犁,提出用起来不方便的地方,然后让王府的木匠琢磨改进……只要木匠能改的让老农们满意,便能得到俆王的赏钱!”

    说到这里的时候顿了一顿,李戡接着道:“少则一两贯,多则四五贯,反正俆王大方的很,每次赏赐下去的手笔都颇大!”

    “哈哈,不大,不大!”

    听到这里的时候,皇帝顿时乐了:“能做出曲辕犁这种好东西,别说四五贯了,就是四五十贯,四五百贯都值得啊!哈哈,这些赏钱,朕替他李元嘉给了!”

    其实别说四五百贯了,就是四五万贯,李世民都觉得值!

    毕竟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长安城就已经多出了上百台曲辕犁,而根据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这玩意儿真的是省人力更省牛力,妥妥耕地的神器!可以说有了这东西,春耕的时候同样是一个人一头牛,一天至少能耕过去一天半的量,如果熟练起来之后甚至可以耕过去两天的量!

    只是几贯钱而已,李元嘉可是赚大发了!

    所以一直到了长孙的寝宫,李世民还颇为兴奋,先摸了摸皇后那已经很大了的肚子,然后才高兴的说道:“观音婢,今日元嘉又送来了两台新犁,还能上下调动犁铲入土的深度,用起来甚为方便!你说……朕要不要把他给调回长安”

    “什么调回长安”

    听了李世民的这番话之后,长孙顿时吃了一惊!

    出阁的亲王非奉召不得回京,这可是大唐的死规矩,更别说直接调回长安了。虽说李孝恭和李道宗等人也常驻长安,但是那毕竟是郡王,和亲王可不是一回事。

    “对,调回长安!”

    点了点头,李世民感叹道:“最近这半年元嘉就跟开了窍一样,不光是让人做出了曲辕犁,还让人去改进造纸术……你可别忘了,他做的桌




第四十九章 新茶
    其实李元嘉也知道,他这一辈子恐怕都很难常驻长安了。

    重生在大唐的亲王身上,就意味着必然是要外放出去,除非将来的重孙子辈李隆基提前上台,然后提前在长安建起圈养亲王们的十王宅……不过话说回来,那日子恐怕还不如外放出来自由自在呢。

    不过回不了长安没关系,李元嘉只想换个更好的地方就行。

    潞州这地方虽然山清水秀……废话,这年头啥地方不是山清水秀的别的不说,李元嘉就嫌弃这地方海拔有些高,人有些少,而且也忒穷了!

    严格来说,这潞州连后世一个镇子的水平都差得远。

    李元嘉不敢指望能像李世民的儿子那样风光,别说李泰那种封地就多达二十二个州的嫡子,就是李恪、李佑那样的,李元嘉也从来都不敢想的。毕竟就连封地最少的李佑,都有五个州之多,而且无论皇帝封的同州还是后来改的幽州,人家李佑啥时候去过

    俆王期待的,不过是个更好的封地而已。

    不用非要距离长安有多近,但是李元嘉希望将来自己的封地人口稍微多一些,经济最好也能稍微发达一些。至少人多、有钱之后,本地的文风也会稍微盛一些,而不至于像潞州这样,李元嘉想要给自己找几个靠谱点的读书人都难得很……

    沉吟了一会儿之后,李元嘉招了招手让房成走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微微一笑道:“房相的来信我已经看过了……嗯,回信我就不写了,代我传个话给房相就行!”

    “是,大王!”

    房成自然不敢说不行,只是微微躬下身子,静静的等着李元嘉继续说下去。

    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了几下之后,李元嘉微微的眯起了眼睛:“首先,替我谢谢房相的关心,就说信中所说之事我已经了然;其次回告房相,我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以后自然会谨慎从事……好了,就这么两句。”

    “……是!”

    楞了一下之后,房成赶紧恭敬的应了句是。

    很明显,房成对于李元嘉的话是一头雾水,完全搞不清楚状况——这两句话说了不是跟没说一样么

    说句大不敬的,那就是废话啊!

    李元嘉当然不会跟一个信使解释,挥了挥手,让韩山把房成带了下去。

    未来老泰山在信里说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除了所谓的回长安一事之外,就是说了一下曲辕犁在长安城中引起的轰动和关注。简而言之,就是夸赞李元嘉做了一件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儿,但是隐隐也点出作为一位亲王,他这次的风头出的有点大了!

    说句实话,李元嘉自己都觉得很神奇。

    人家房玄龄在信里说的那么含蓄,自己竟然从头到尾都看懂了,而且还听出了房玄龄的言外之意——你就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低调亲王,像以前一样就可以了,以后这种出风头的事情尽量还是少做!

    “果然,老房还是个谨慎人啊!”

    回想了一下刚刚烧掉的信中内容,李元嘉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心头着实有些郁闷。

    不光是自己的母妃和舅舅,连房玄龄这个未来老丈人都觉得李元嘉应该保持低调,甚至连曲辕犁这种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最好也不要拿出来,至少不要那么着急的拿出来……

    最可怕的是,李元嘉自己也觉得人家说的很有道理!

    可是……

    如果一辈子这么过去,每天就是画画、练字,偶尔写首诗什么的,重活一世还有个毛意思

    这种纠结,其实就是曲辕犁诞生的原因。

    李元嘉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离开了长安城那个桎梏自己的地方,一下子就让他飘了不然怎么会不到一年就拿出了曲辕犁这种大杀器



第五十章 字典?
    不知不觉间,贞观七年就进入了盛夏。

    这一年,大唐依然不算平静。

    虽然外敌暂时是没有了什么动静,但是依然还会有叛乱发生。比如说四川那地方,一直都没有彻底的归附大唐,之前的时候雅州反了,后来嘉州和陵州也跟着反了一次,亏得势力不算大,张士贵和牛进达率军很快就平息了叛乱。

    而且除了叛乱之外,还有自然灾害。

    六月中旬的时候,滹沲在洋州地界决堤了,大水淹没了无数的庄稼和民房,苦逼的李世民只能派孙伏伽过去赈灾,好好的出了一次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李元嘉真是一点都不意外,毕竟这年头要是哪一年没个旱灾、水灾什么的,还是封建社会么

    反正洋州距离潞州远着呢,跟他毛关系都没有。

    不过在等了两个月之后,李元嘉终于等来了皇帝的封赏。

    为了表彰他造出曲辕犁的功绩,李世民给弟弟的封赏还算丰厚,明玉珠宝之类珍品的就不算了,光是钱帛就有五百贯铜钱和五百匹绢!而且皇帝也知道李元嘉善书喜画,所以特意赏了他一套自己珍爱的文房四宝。据说光是那方砚台就值个上百贯!

    至于说爵位什么的,李元嘉已经是亲王,赏无可赏,所以除了圣旨里写了一大通褒奖的话之外,老李也没有了其他的表示——亲王要再往上升的话,那可就只剩下皇帝这个位置了!

    总之一句话,李元嘉的投资百倍的赚了回来。

    因此在收到了长安送来的赏赐之后,李元嘉第二天一大早就眉开眼笑的吩咐着韩山:“以后每次陈木改进的曲辕犁,都给长安送两台过去!”

    “是,大王!”

    赶紧低头应是的同时,韩山也是暗暗的翻了个白眼。

    天可怜见,看把大王给高兴的。

    不就是五百贯铜钱,五百匹绢,还有一些贵重的珠宝和一套文房四宝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是一笔泼天的财富,但是对于有着好几万亩良田,府库里还有好几万贯铜钱和数之不尽的绢布的俆王来说,这些小钱真的能入得了眼

    不过还不等韩山心里可怜一下自家大王,就听见李元嘉又接着说道:“对了,我让你们找会做翻车的木匠,找到了没有”

    “回大王的话,还没有。”

    韩山赶紧把脑袋给低了下来,无奈的说道:“我们找遍了潞州地界,也没有找到一个会做翻车的木匠……不过我已经派人去搜罗相关的书籍,只要能找到一张简单的图纸,陈木他们应该就可以照着做出来了。”

    跟着李元嘉久了,韩山也学会了图纸这个词。

    “……好吧。”

    虽然对于韩山的效率颇为不满,不过李元嘉也知道潞州真是比不得长安,不可能什么人才都能那么容易找到。而且这地方离长安、洛阳都是上千里路,正常情况下一来一去都要个把月,所以想要办个事还真是要很有耐心才行。

    “所以啊,回头给我个距离长安或者洛阳近一些的封地吧!”

    回想起老丈人给自己写的那封信,李元嘉心中不由得暗暗祈祷了起来。虽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历史”,不过他却知道贞观年间,李世民好像是等老爹死了之后,给兄弟们的封地来了一次大轮转!

    要是能换到一个好地方,李元嘉的好多事儿就容易办了。

    不过……

    忍不住摸了一下鼻子,李元嘉眯着眼沉吟了起来:“万一要是到时候封地不变,还是一直留在潞州呢要是什么都不做的话,可就是白白的等了好几年啊……唉,说到底,还是缺人才啊!”

    一想到自己堂堂一个大唐亲王,想要找个会做翻车的木匠都这么难,李元嘉就忍不住有些心塞。

    不光是缺匠人,更缺的是“文化人”!



第五十一章 膨胀?
    在中国的字典历史上,《说文解字》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

    它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了汉字字形,并且考究了字源的字典。这本书全部用小篆书写,有五百多个部首,将近一万个汉字,还有一千多个异体字,可以说在语言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图书搜集狂,李元嘉的书房里自然不会缺少《说文解字》。

    只不过……

    作为拥有穿越金手指的男人,当李元嘉回忆了一遍《说文解字》的全部内容之后,再一次确认了一点:这本书完全不适合他,或者说完全不适合陈谦他们教的那几个小家伙!

    无他,难度有点太大。

    比如说最简单的检字法,虽然《说文解字》第一次使用了偏旁部首,但是它并没有按照部首的笔画数来排序,而是把形体相近或者相似的排在了一起。这等于把所有的部首又分成了若干个大类,而且每个大类的排序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比如说词义相近的排在一起;积极的排在前面,消极的排在后面;专有名词排前面,普通名词排后面等等……

    这种安排,反正李元嘉觉得远不如按笔画数排序来的方便。

    或许《说文解字》的排法有着诸多的好处,比如可以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意义等,但是李元嘉始终坚信一点,那就是一千多年后的人们使用笔画数排序,必然是有他的道理!不然的话,老祖宗的好东西为毛要放弃掉

    而且《说文解字》这本书,说白了就是给文人们用的。

    或者说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图书,其实都是给文人们用的,通篇的“文言文”需要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读懂它们,甚至搞明白每一句话的出处、由来。所以在实用主义者李元嘉看来,《说文解字》对自己的作用着实有限。

    说白了,他没兴趣培养出这个时代真正的文人。

    那是皇帝和世家们的事情。

    李元嘉需要的是认识两三千个常用字,偶尔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字典查出来它的写法,搞明白最简单意思即可。至于说其他大量的时间,李元嘉希望他们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学一点基础的物理或者化学,甚至于最简单的“科研方法”……

    “所以说……自己编个字典”

    当这个念头在李元嘉心头升起来的时候,便怎么都压不下去,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了起来。

    对于一个经过现代教育的人来说,编一个简单版本的字典当然不是什么难事儿。

    用手指头敲击着桌面,李元嘉暗暗的盘算开了:“不用搞的像《说文解字》那么多,,有三五千个就足够了!一天编纂五个字……不不,我的字典不用那么复杂,就是最简单的字义介绍,无需追根溯源,我一个人一天搞十个绝对没问题!这么去算的话,一年多点肯定是够了……”

    “那么,要不要把拼音也弄出来呃,好像不行啊,这年头的发音太古怪了,汉语拼音完全没用嘛!要是重新搞一套的话……啧啧,想想都觉得麻烦啊。”

    “简化字呢用给下人们专用为理由,把简化字弄出来行不行那些贵族世家会不会因此而疯狂的攻击我其实只需要一千多个,甚至几百个最常用的简化字就够了,拿出来肯定可以大幅度降低学习的时间成本……”

    “大王!大王!”

    就在李元嘉的思绪远远飞出了地点的范围,开始认真琢磨在贞观年间搞出简化字可不可行的时候,一声比一声大的叫声,把他从这种发呆的状态中给惊醒了过来!

    “嗯怎么了”

    “大王,陈参军求见!”

    “陈参军陈志”
1...1213141516...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