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隋帝国风云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猛子
就在这个时候,杨玄感再接急报,杨侗带着东都、西京和河内三支残军从侧翼杀来。
杨玄感没有重视,他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宇文述的疑兵之计,目的是牵制一部分己方兵力,并试图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事实的确如此,现在东都军队所剩无几,西京军队基本失去战斗力,河内军队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乡勇,而了解内情的人还知道,这三支军队由不同的贵族势力所控制,彼此矛盾重重,它们单独作战或许还能发挥一点作用,但联合作战必定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对杨玄感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下午未时正,杨玄感亲自上阵厮杀,激励各军将士浴血奋战。一时间战鼓如雷,杀声震天,破陵战场的战斗迅速进入白热化。
屈突通咬牙坚持,指挥将士们严防死守,坚决顶住敌军如同狂风暴雨一般的猛烈攻击。
宇文述加快了推进速度,大军士气如虹,破陵战场的气氛越来越令人窒息。
战场侧翼,杨侗下令攻击,但卫文升和李丹踌躇不前,独孤武都和柳续冷眼旁观,樊子盖抬头望天,仿若未闻。唯有杨恭仁挥军进击,而冲杀在最前面的便是伽蓝所率的禁军龙卫。
西北精骑如厉啸的锋矢,挟风雷之威,如雷霆之刃,一刀剁进敌军战阵。
杨玄感认为杨侗不过是虚张声势,根本无力攻击,他的部下们也抱着同样想法,不过出于谨慎,战阵还是要严密防守,以免大意失荆州在关键时刻自乱阵脚,自取败亡。
负责在侧翼指挥的便是杨玄感的弟弟杨万石,他看到金狼头、黑狼头和西北精骑呼啸而至,满腔怒火轰然爆发。杨玄挺死在西北精骑的攻击之下,李子雄死在黑狼头的暗杀之中,而杨玄纵更是被金狼头一刀枭首,此等深仇,岂能不报?老天长眼,赐予自己这样一个报仇雪恨的机会,焉能错失?
杨万石当即下令,开阵,把金狼头和西北精骑放进阵中,四面围杀,赶尽杀绝。
西北人风驰电挚,如离弦之箭射进敌阵,瞬间便被敌军所吞噬。
杨万石吸取了杨玄纵轻敌的教训,不敢亲自上前围杀,而是居中指挥,发誓要把西北人杀死阵中。
就在这时,杨恭仁、崔宝德、费曜挥军杀来,人数不多,十个团而已,但无一不是精锐,其中有三个团的帝国禁军始终承担着戍卫宫城的任务,养精蓄锐多时,另外几个团则是连番激战后坚持下来的禁军和卫戍军将士,无一不是骁勇善战之士。
杨万石还是轻敌了,他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西北精骑身上,他的部下们也知道西部精骑的厉害,为了确保全歼的同时不被这群西北野狼反噬,个个全神贯注,唯恐一个疏忽反被敌人所乘,但如此一来,杨万石和他的部下们便忽视了从对面杀来的东都“残军”。
结果可想而知,这支东都“残军”以无坚不摧之势,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叛军前沿战阵,干净利落地在叛军的侧翼撕开了一道口子。
战机骤临。
越王杨侗看到杨恭仁突破了敌阵,兴奋不已,欢呼雀跃,或许是因为过于激动,也或许是紧张导致的精神失控,杨侗突然冲了出去,一边纵马扬鞭,一边声嘶力竭地叫着吼着,“杀!杀!”
越王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一个九岁少年舍生忘死、奋勇冲锋,这不禁冲击着将士们的眼球,也冲击着他们的心灵,突然间,将士们爆发了,他们血脉贲张,他们一往无前,激昂的吼声更是惊天动地,“杀!杀!”
樊子盖、樊文超父子不得不动。
卫文升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战机,不待李丹做出反应,他已经下达了攻击命令,西京大军如潮水一般杀向了敌阵。
独孤武都和柳续再不敢犹豫,当即率军跟进,虽然实力不济,无法冲锋陷阵,但跟在主力后面摇旗呐喊,顺势捡点便宜还是可以的。
杨万石大惊失色,猝不及防之下,仓惶调整部署,为了确保侧翼战阵的坚固,他不得不忍痛“放弃”围杀西北精骑,转而命令诸军将士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挡住敌军,守住战阵。
杨侗带着近两万大军如排山倒海一般冲了过来,即便杨万石准备充足,全力迎战,也未必能够抵挡,更不要说现在他指挥错误,调度失当,导致防御战阵裂开了一道口子,而尤其要命的是,生死之刻,西北精骑这把锋利的“刀”竟然在他的战阵里面肆无忌惮的横冲直撞。
杨万石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所属诸军更是被动不堪,穷于应付,结果不但未能在第一时间挡住杨恭仁,堵上缺口,反而让卫文升带着西京精锐杀进了缺口,于是,整个防御“堤坝”在短短时间内,便轰然崩溃。
胜负不过是瞬间之事,就在杨玄感准备投入全部主力给予屈突通致命一击,然后以雷霆之势扑向宇文述,与其展开生死对决之际,他的侧翼却遭到了沉重一击,如同腰肋被对手插进一把利刃,疼痛难忍,血流如注。
杨玄感不得不紧急调整部署,由攻转守,竭尽全力挽救战局。他不能输,不能败,否则就全完了。
宇文述岂会放过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便他根本无意与杨玄感决战,但敌军突然阵脚大乱,拱手送给他一个攻击良机,他岂能不攻?宇文述毫不犹豫,断然下令,所属诸军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如滚滚惊涛,咆哮而去。
y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两百二十七章 陷入挫败中的杨玄感
任凭杨万石有三头六臂也无力击退年少而英姿勃发的越王杨侗,侥幸的是,杨恭仁的东都卫戍军兵力有限,李丹、韦津则有心保全不堪再战的西京卫戍军,至于独孤武都和柳续根本就没有赔上身家性命的想法,所以杨侗虽然意气风发,樊子盖和卫文升也是一往无前,但奈何他们掌控不了军队,只能跟着杨恭仁和李丹的步调走,无法利用这一良机迅速扩大战果。《《》》()
伽蓝带着西北精骑游戈在侧翼战场上,伺机击杀叛军统帅,但金狼头的护具太耀眼了,血鹰战旗也过于招摇,而杨玄挺、杨玄纵和李子雄等叛军高级统帅都先后死在这些骁果锐士手上,试想还有谁敢以身试险?
杨玄感指挥得当,部署调整及时,其麾下将军们也临危不乱,一方面以重兵阻御宇文述的攻击,一方面火速支援侧翼杨万石,竭尽全力稳住战阵,以便在天黑之后从容撤退。
这时,假如来护儿指挥水师杀进战场,猛攻叛军的另一侧翼,形成三路夹击之势,则杨玄感必败无疑。
然而,宇文述和来护儿皆听命于皇帝,双方互不节制,而皇帝至今也没有下旨明确由谁来全权指挥这场平叛大战,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宇文述竟然没有请求来护儿跟进攻击,而来护儿竟佯作不知,宁愿错失战机,也不愿主动参战。
或许,这是因为双方隶属不同贵族集团,矛盾重重所致。也或许是因为宇文述另有想法,比如并不想让来护儿、周法尚等江左人白捡了便宜,而来护儿则可能更不想表现出打击关陇人的**,以激化两大贵族集团之间的冲突。
战机稍纵即逝。
杨玄感在正面挡住了宇文述。在侧翼阻御了杨侗,成功稳住了阵脚,不过,锐气已挫,士气不足,双方打了个旗鼓相当。
红日西斜,申时将过。
杨玄感手执马槊,身先士卒。带着亲卫骑士们奋勇冲杀。诸军将士被主帅的勇猛无畏所激励,杀声震天,气吞如虎。
宇文述得不到来护儿的支援,兵力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将士疲惫,军心不振,在对手狂风暴雨般的攻击下,渐渐支持不住,不得不缓缓后退。
就在此刻。侧翼战场上异变突起,杨万石的帅旗突然倒下,一时间,人人侧目。惊惶不安。
杨恭仁毫不犹豫,下令擂动战鼓。发动冲锋。崔宝德、费曜各带精锐,呼啸而上。《《》》()挡者披靡。
卫文升的动作更快,他带着亲卫骑如旋风一般卷向敌军。高高飘扬的战旗,声嘶力竭的叫喊,惊天动地的鼓号,西京将士们群情激奋,如决堤江水,一路咆哮,无坚不摧。
杨万石死了,死在自己的冲动之下。
伽蓝带着西北精骑一次次冲击他的战阵,威胁他的中军,扰乱他的指挥,最终激怒了他,不顾劝阻,亲自指挥两个旅的骑士冲向了西北精骑。
他的本意是将西北精骑拦腰截断,然后分割围杀,哪料这支西北精骑大多是“沙盗马贼”出身,不但临战经验非常丰富,更狡诈而奸猾,越是在刀光剑影、生死攸关的战场上,越是把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常理去揣测他们的攻防之术,结果杨万石上当中计了,他刚一露面,西北精骑便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饿狼”,一部疯狂攻击,余者两翼包抄,转眼包围了杨万石,一时间刀槊齐下,箭矢齐发,更有如闪电幽灵一般的雪獒出没其间。
杨万石的亲卫骑虽拼死护卫,附近两个步军团也是奋勇攻杀,奈何西北狼无一不是以一当十之辈,金狼头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更如探囊取物,任何猎物一旦被他们盯上,焉能逃脱?杨万石倒是夷然不惧,他少时从军,追随父亲杨素南征北伐,也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一员悍将,他以为凭借自己的武力,一样可以斩杀西北狼,然而,轻敌骄慢的后果太严重了,当他被迎面杀来的金狼头连人带马砍倒在地,当他被厉啸而至的大雪獒一爪拍中咽喉,当他被从天而降的一柄血淋淋的长刀剁下脑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武力竟是如此不堪。
杨万石一死,侧翼战场上的叛军失去指挥,士气更是遭到致命重创,僵持之局随即打破,杨侗挥军进击,势如破竹。
然而,宇文述没有果断下令反攻,任由这次战机擦肩而过。或许是因为黄昏已至,激战难以持续,也或许是担心自己的军队体力不支,或者,还有其他难以启齿的诸多原因,总而言之,宇文述下令鸣金撤军。
杨玄感则利用这个机会调兵遣将,再一次阻挡了杨侗的攻击,在侧翼诸军即将崩溃之刻,勉强稳住了阵脚。
杨恭仁看到宇文述和屈突通撤出战斗,而来护儿至今按兵不动,知道今天的战斗已经结束,遂建议杨侗鸣金收军。
当夜,杨玄感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杨积善、胡师耽、赵怀义、王仲伯、元务本等人却在为一下步的决策激烈争论。
实际上杨玄感在二十日已经做出了西进关西的决策,之所以有破陵大战,委实是宇文述和来护儿来得太快,而王仲伯又未能守住北邙山防线,导致主力不得不暂停撤退,摆出一副与宇文述、来护儿决一死战的态势,只要他们能击退或者重创敌军,大军便可摆脱追兵,急速西进。
然而,今日激战却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不但没有重创敌军,反而自己遭到了重创,士气遭到打击。这时,假如按照既定策略西进关西,宇文述和来护儿必定紧随于后。那么大军一旦受阻于潼关,被困于崤山一线,则腹背受敌,则大事去矣。
大军有没有把握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潼关?显然谁也没有信心。当初若是采纳了李密的建议。先派一支偏师夺取了潼关,此刻哪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不过这话不能说了,没有意义,大家都有责任,怨不得杨玄感一个。
既然西进困难重重,甚至是自寻死路,那倒不如继续在东都作战,只待河南各地援军蜂拥而至。便可前后夹击敌军,那时己方在兵力上占据优势,又拥有回洛、洛口两大国仓,反之敌军兵力不足。粮草武器不足,尽显劣势,决战胜算非常大。东都决战打赢了,关西岂不是唾手可得?
就在此刻,李密的书信到了。
李密预估破陵一战不会取得预期战果。对杨玄感暂停撤退的决定十分不满。他告诉杨玄感,目前时间太过紧张,而时间直接决定了胜负。大军既然决定西进,那就不要犹豫。应该非常果断而坚决地西进,即便宇文述和来护儿尾随于大军之后也不要有任何的迟疑和恐慌。大军只要进入崤山一线。便可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军,如此则可用最少兵力阻御和迟滞追兵。而己方则可尽遣主力猛攻潼关,潼关必克。
现在的杨玄感历经打击,身心俱疲,严重的挫败感让他不再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智慧,而李密算无遗策,对战局的分析和判断非常准确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这让杨玄感在沮丧和气颓之余,对李密所献之策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信任。
杨玄感考虑良久,向那些怀疑西进策略的人提了一个问题,“河南各地的援军里有多少府兵?是否有实力击败宇文述和来护儿?”
军队的实力不在人数多寡,而在于将士们的战斗力,一万府兵和一万拿着武器的农夫,其武力根本没有可比性。杨玄感以十几万军队攻打四万西京大军,结果打了半个多月也没有全歼西京卫戍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杨积善、王仲伯等军中统帅哑口无言。
杨玄感又问了一句,“假如此刻,弘化留守李渊正率西北军南下拱卫西京,那么某等就算杀进了关西,是否又能如愿占据关陇?”
众皆暗惊,相顾无语。大家都在东都酣战,倒是忘记了数千里之外的西北军,而现在的西北军统帅是李渊。李渊能代替元弘嗣掌控西北军,显然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可见其对皇帝是言听计从的,若皇帝命令他拱卫西京,其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现在西北形势非常严峻,在杨玄感和李密等人的谋划下,皇帝西征的战果正被虎视眈眈的西北诸虏一点点蚕食,所以不到迫不得已,皇帝不会调遣西北军南下拱卫西京,因此,若想顺利地杀进关西,大军必须日夜兼程,必须先行拿下西京以抢得先机,否则,就算进了关西最终也是一无所获。
二十三日,杨玄感率军渡过瀍水,经慈涧道抵达新安,急行一百余里。
杨玄感放弃了金墉城,放弃了回洛仓,把所有的军队都撤离了东都。
同日,民部尚书兼领东都留守樊子盖,刑部尚书兼领西京留守卫文升,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水军统帅、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水军副帅、左武卫将军周法尚,右候卫将军屈突通,京兆尹李丹,民部侍郎韦津,吏部侍郎杨恭仁,越王府长史崔赜,并河阳都尉独孤武都、河内郡丞柳续等齐聚越王行辕,共商讨逆大计。
李丹、韦津、杨恭仁、独孤武都、柳续等主张即刻展开追击,务必将杨玄感歼灭于潼关、崤山一线。
宇文述、来护儿、周法尚、屈突通等则从军事角度出发,综合地形、士气、体力、粮草武器等诸多因素,建议休整三两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然后再展开追击。仓促攻击,假若不慎落入叛贼陷阱,则必受其害,反而不利于平叛。
越王杨侗地位最尊,名义上他的权力最大,必须由他来做最后决策。
杨侗沉吟良久,忽然借故离席而去,转入偏帐。
偏帐中只有一人,霍然便是禁军校尉伽蓝。
=(未完待续。。)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两百二十八章 穷追不舍
第两百二十八章 穷追不舍
越王杨侗做出决策,为了尽快平定叛乱以稳定帝国局势,必须把杨玄感及其同党围杀于潼关之下,所以,各路大军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即刻展开追击。
杨侗大义凛然,且理由充足,宇文述和来护儿虽有万般理由,却迫于杨侗举起了“帝国安危、生灵存亡”这杆大义之旗,不得不接受杨侗的决策。
杨侗下令,由自己和观国公杨恭仁率东都卫戍军为先锋,卫文升和李丹率西京大军随后跟进,而宇文述和来护儿的军队则被允许休整一天,但明日,即二十四日必须西进。樊子盖坐镇东都,费曜、独孤武都、柳续则率军卫戍,确保东都安全。
杨侗又下令传讯大河南北,言东都固若磐石,杨玄感已败,正逃亡崤山一线,试图以此来威慑山东郡县,打击河南各地叛军的士气,缓解东都所面临的危机,为在潼关以东击败杨玄感赢得宝贵时间。
杨侗的决策是通过了,命令也下了,但实际情况是东都形势非常严峻,东都战场也非常混乱,各路大军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而长途追杀和攻击所必需的粮草武器的调拨、运输也不是即刻就能解决的事,更令人不安的是,河南的韩相国等叛贼正率军向东都杀来,而荥阳郡、梁郡乃至虎牢、洛口、伊阙等要冲均被叛军所控制,东都事实上还处在叛军的包围之中,此刻把主力大军全部投到追杀杨玄感的战场上,置东都安危于不顾,实在有些冒险,所以,有些人遵从杨侗的命令,带着军队匆忙上路,而有些人却犹豫不决甚至有心拖延,以等待局势变化,继而推翻杨侗的决策。
杨侗雷厉风行,于二十三日下午率军先行,直杀慈涧道。
二十四日,杨恭仁率军攻击,与王仲伯大战慈涧道。午时,卫文升和李丹率军进入战场。王仲伯奋力坚守,双方僵持不下。
同日,杨玄感率军抵达渑池,而杨积善和李密则指挥选锋军经过两天激战,拿下了常平仓和弘农宫,顺利解决了军需供给。
同日,宇文述和来护儿率军渡过瀍水,缓缓逼进慈涧道。杨侗遣使催促,恳请两位大将军加快速度,以便帮助东都和西京联军击败王仲伯,突破慈涧道,奋起直追。
二十五日,杨玄感率军抵达弘农宫,与杨积善、李密会师。
此处距离潼关三百余里,快马加鞭的话,二十七日大军便能抵达潼关,然而,若想抵达潼关,必先经过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弘农郡首府弘农城西北方向的桃林塞中枢,据崤函古道而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负责镇戍此关的便是弘农杨氏子弟军。
帝国皇族杨氏出自弘农,弘农郡乃是帝王之乡,其尊贵地位可想而知,故历任弘农郡太守均由宗室王出任。现任弘农太守是蔡王杨智积。杨智积是先帝的侄子,今上的堂兄,因袭父爵而为王。杨智积为人低调,行事谨慎,生活简朴,不结交朋友,即便与同宗兄弟也鲜有往来,对妻子儿女的管教也非常严格,甚至都不允许子女学文习武,原因无他,子女越是平庸距离权力越远,如此活下去的机率也就越大。
杨智积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他的确也达到了目的,每一次都有惊无险地逃过了血腥的政治风暴, 那么,这一次呢?这一次他躲无可躲,避无可避,直接面对风暴的掀起者杨玄感,他该怎么办?
杨玄感、李密等人都很了解蔡王杨智积,都知道他胆小怕事,碰到这样一个明哲保身的“窝囊废”,其结果不言而喻,函谷关也罢,弘农城也罢,必能一鼓而下。
二十五日,宇文述和来护儿率军抵达慈涧道。
一百多里路,走了两天,速度够慢了,不过杨侗不敢埋怨,他在崔赜的陪同下,亲自赶赴两位大将军的行辕,恳请他们务必于二十六日发动攻击。
二十六日,杨玄感率军抵达函谷关外,弘农城下。当夜,关内、城内的族人纷至沓来。杨素、杨玄感父子多少年的“经营”,族人休戚相关的命运,都在这一刻发挥了作用。毫无疑问,天亮之后,杨玄感就能带着军队过关而去。
然而,杨智积却在当夜做出了一个迥异于他一贯行事风格的决策,他要坚守函谷,坚守弘农城,把杨玄感和他的军队阻绝于崤函古道,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杨玄感杀进潼关。
这是杨智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得不做出的决策。他知道关西兵力空虚,更知道杨玄感一旦杀进关西后将对帝国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严重危及到杨氏国祚,更可怕的是,皇帝必将迁怒于他,这一刻“明哲保身”或者缩着脑袋逃避,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他和他的家人必将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所以,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女儿,杨智积也不得不咬牙拼命了。
同日,在慈涧道战场,宇文述和来护儿各派精锐,挥军进击。王仲伯虽有心死战,坚守到底,奈何将士们惊惶不安,士气低迷,再打下去极有可能崩溃,不得已只好率军急撤。
当夜,杨侗率军越过慈涧道,抵达新安。
二十七日,杨玄感面对坚守关隘城池的杨智积,面对站在城楼上对他破口大骂的杨智积,当真是又惊又怒,当下毫不客气,擂鼓攻击。
与此同时,杨侗、杨恭仁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渑池。
二十八日,杨玄感心急如焚,麾下将士也是急怒攻心。所有人都知道追兵就在后边,大军在函谷关下迟滞的时间越长,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不用杨玄感身先士卒、亲当矢石,将士们的士气便已空前高涨,攻势如潮,杀伐之声惊天动地。
黄昏时分,函谷关失陷。
然而,杨玄感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发誓要攻克弘农城,杀了杨智积以及那些支持杨智积却背叛了他的族人。
李密恼怒不已,极力劝谏。王仲伯已经败退常平仓,杨侗的大军也将在今夜抵达陕城,明日杨侗便能以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击败王仲伯,攻克常平仓和弘农宫,接下来,杨侗的大军就要直杀函谷关了。
“兵贵神速。”李密叹道,“我们已经被函谷关阻碍了两天,而追兵距离我们也仅剩下两天路程,假若今夜不走,必有全军覆没之危。”
杨玄感却认为函谷关已经拿下,仅凭函谷关之险,便能挡住杨侗,所以他虽认同李密的兵贵神速之说,却不想放过杨智积。无奈,李密会同杨积善,再领选锋军直杀潼关而去。
二十九日,卫文升攻克弘农宫,杨恭仁拿下常平仓。
王仲伯的军队已经无心恋战,或投降,或狼奔豕突而逃。
战局发展至今,宇文述和来护儿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如果继续对杨侗的命令阳奉阴违,导致杨玄感杀进了关西,那么结果对他们肯定不利,所以,两人突然积极起来,不待杨侗下令,已经指挥军队放开脚步,向函谷关急速挺进。
同日,杨玄感攻击受阻,最后迫不得已,放火焚烧城门,而杨智积更为“疯狂”,也在城内燃起大火,摆出一副与城池共存亡、与杨玄感玉石俱焚之势。
1...122123124125126...1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