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国风云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猛子
皇帝沉思少许,问道,“爱卿还是坚持拖延之策?”
“北虏已到句注,而陛下也到了雁门,两地相距不足百里,始毕(可汗)没有理由裹足不前。”裴世矩慢条斯理的说道,“北虏的目的就是要打探我中土之虚实,他们料定中土历经三年东征之后已精疲力竭,但还是惧怕,故倾尽全力南下入侵。既然倾力而来,当然要满载而归,所以他们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不会轻易言退,但他们滞留北疆的时间越长,其后方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种焦虑不安之中,稍有决策上的失误便是一场灭顶之灾。”
皇帝神情严肃,一言不发。
这场决战的时间拖长了,对入侵北虏固然不利,对坚守雁门的皇帝和中枢也同样不利。首先便是对皇帝和中枢威权的打击;其次便是帝国贵族们会异口同声的讨伐和谴责皇帝,正是因为他的穷兵黩武才导致了国力的衰竭,以致于有今日南北战争之危难。如此一来皇帝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将会进一步减弱。
“陛下在雁门的安全有绝对保障。”裴世矩继续劝进,“左右翊卫和骁果是帝国禁军之精锐,右武卫将军潘文长部乃太原镇戍之精锐,武贲郎将王智辨部乃雁门镇戍之精锐,三万大军戍守雁门城,雁门可谓固若金汤。王使君(仁恭)乃中土名将,今率代北军主力坚守楼烦关,对句注侧翼形成了威胁,以其之武略必能牵制住部分北虏。使得北虏不敢全力攻打雁门。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正在晋阳集结各路援军,一旦雁门军情危急。其必然会全力驰援。还有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唐国公李渊,之前其在河东龙门剿杀叛贼毋端儿,今叛乱已基本平定,接到陛下诏令后其必然日夜兼程北上支援。”
裴世矩的意思很直白,想方设法拖延战争的进程,考虑到北虏综合实力有限,又是大规模的远征作战,其牙帐内部又矛盾激烈,战争时间拖得越长。对北虏越是不利,一旦决战取得胜利,必将给北虏以致命打击,这将给中土的北部疆域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极大的缓解帝国国防和外交压力,十分有利于皇帝和中枢在决战之后解决国内危机。
裴世矩是帝国中枢外交战略的主要负责人,他的决战目标当然倾向于给北虏以致命一击。继而为帝国赢得更为长远的利益,但皇帝更多考虑的却是国内的矛盾和危机,他着急解决的是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国内局势的稳定并迅速恢复国力。所以他在外交上向西突厥妥协愿意与他们共享西域,向吐谷浑妥协在事实上承认吐谷浑复国,向高句丽妥协在保存其王国的同时力求半岛局势的稳定,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赢得今日这场南北决战的胜利,以这场胜利来稳定帝国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继而以此为基础来稳定国内局势,继续大踏步推进改革。
从这一目的出发,这场决战虽然以军事入侵开始,但却可以以政治妥协束。皇帝执意北上雁门,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关键时刻,他可以与始毕可汗面对面的谈判,以最快速度和最大诚意来解决南北冲突中的核心矛盾。
相比较而言,裴世矩的策略要务实一些,损失一点面子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求得一个更好的远景,而皇帝的策略却理想化了,想面面俱到,这显然脱离实际,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想击败北虏又想解决国内危机,结果可能是面面俱失。
皇帝踌躇稍许,问道,“伽蓝对此有何见解?”
裴世矩犹豫了片刻,说道,“他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北虏最多只能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北虏必然撤出长城,所以,他坚持在本月中旬发动攻击,不论北虏是否越过句注攻打雁门,他都要发动攻击。”
皇帝再度沉默。伽蓝给出的理由很充分,皇帝也认可伽蓝的分析,这既是伽蓝极力怂恿皇帝北上雁门的原因所在,也是皇帝接受伽蓝建议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南北双方都想借助这场战争来解决彼此内部的政治问题,而且都急切的想结束战争去处理各自的政治问题,那么双方当然可以坐在来好好谈一谈。
于是,伽蓝发动攻击时间的选择就异常重要。打早了,北虏惶恐失措,狗急跳墙,对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这场决战就极有可能演变为两败俱伤之局,到那时就算帝国军队给了北虏以重创,自己也会损失惨重,最终的结果是皇帝和中枢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便是战争打赢了,帝国北疆的国防和外交战略却陷入了岌岌可危之境。
“伽蓝坚持己见,认为北虏不会在长城以内肆虐太长时间,认为燕北军无法长时间潜伏于青陂道的崇山峻岭之中,认为叱吉设也不会给予燕北更多的施展空城计的时间。”裴世矩叹了口气,“所以,他坚持在本月中旬发动攻击,那怕把军队打完了也在所不惜。”
皇帝思索良久,毅然决断,“诏令伽蓝,依计行事,授其临机处置之权。”
裴世矩微微皱眉,欲言又止。
皇帝摇摇手,“爱卿,结果不是最好便是最坏,最好结果就是迫使北虏做出最大妥协,但南北冲突这一最大隐患却有增无减,而最坏结果便是两败俱伤,但这一结果却极大的缓解了南北冲突,从长远看,对我中土还是有利无害。”
裴世矩不再劝说,躬身领命。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三百一十六章 雁门被围
八月十二日,皇帝抵达雁门城,同日抵达雁门的还有部分中枢重臣和左右翊卫精锐禁军及骁果第一军。
同日,在距离雁门城西北六十里外的西陉要塞上,北虏大军攻势如潮,始毕可汗和莫贺咄设亲临第一线指挥,北虏士气如虹。
雁门郡丞杨长仁、武贲郎将王智辨向皇帝告急,但皇帝无意固守西陉要塞,他只想坚守雁门城,所以他没有向西陉要塞增援。在他看来,杨长仁和王智辨凭借险要完全可以坚守两三天,而两三天后,他已经把雁门城打造成了一座牢不可破的堡垒。
然而,皇帝低估了北虏人的武力,也高估了代北军的士气。十二日下午未时左右,北虏大军攻陷西陉要塞,杨长仁和王智辨仓皇败退。
此时此刻,骁果第二军正行进在滹沱水畔,向雁门城挺进。
齐王杨暕则率行宫官僚及随行人员,以及骁果第三军和辎重营,正走进距离雁门城西南八十里外的崞(guo)城。
十二日黄昏至十三日凌晨,北虏大军如潮水一般越过句注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包围了雁门城,接着沿滹沱水呼啸而下,直杀崞城。
骁果第二军急速后撤,将士们甩掉负重,一夜间狂奔百里,于黎明时分抵达崞山,凭崞山之险列下阻击战阵,试图与二十里外的崞城互为犄角,不惜一切代价阻挡北虏南下脚步。同时十万火急报警太原,向晋阳求援。
皇帝措手不及,惶恐不安。雁门城因为近期收留了大量的逃亡难民,昨天皇帝又带了浩浩荡荡的队伍进驻城池,造成人满为患,粮食武器严重不足,结果雁门城不是固若磐石,而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这与皇帝的预期大相径庭,为此他在忧愤之余。把责任全部推给了王仁恭、杨长仁和王智辨。假若这些代北军的统帅们能在关键时刻忠诚的执行他的命令,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危局?但此刻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此刻必需鼓励士气,团结一致,唯有如此方能把有限的兵力、物力利用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雁门城的潜力。固守待援,并等待整个战局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十三日,皇帝召集中枢重臣,详细述说了之前他一直守口如瓶的决战策略。东北道副大使、武贲郎将伽蓝指挥燕北军正潜伏于青陂道和桑干河之间的崇山峻岭里。只待皇帝以身为饵,诱敌深入,完成决战的前期部署后,接下来便轮到这位帝国最年轻的武贲郎将指挥他的军队,与北虏决一死战。
中枢重臣们先前已经有算猜测。如今得到皇帝的亲口证实,虽然一个个嘴上不遗余力的奉承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远水救不了近火,北虏既然不顾一切南下杀到了雁门,并且包围了帝国皇帝,已经一口咬住了“猎物”,那么就算伽蓝和燕北大军在他们的背后发动攻击,他们也未必会马上丢弃嘴里的猎物,掉头撤回大漠。毕竟此次南下入侵的北虏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完全可以用一半兵力攻打雁门,一半兵力与伽蓝和他的燕北大军决战,若伽蓝和燕北大军打赢了,则始毕可汗也只有忍痛丢弃嘴里的猎物。掉头逃离代北,反之,伽蓝和燕北大军若是打输了,则雁门危在旦夕。
当然。皇帝的计策还是不错的,假若杨长仁和王智辨能在西陉要塞多守一天。或者王仁恭不以保护难民为借口把代北军主力撤到楼烦关,那么齐王杨暕和随同一起的骁果第二、第三军以及行宫全部辎重就能进入雁门城,如此一来皇帝足以在雁门坚守一个月甚至更久。然而,现在却麻烦了,现在雁门城内的军队不足两万,官、民却至少有十五万,就算大家想方设法节约食物,雁门城里的粮食也支撑不了一个月。
从目前的雁门战局来分析,雁门城若要坚守下去,首先齐王杨暕必需守住崞城,把北虏堵截在雁门境内,不让北虏杀进太原,给留守太原的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争取到充足的时间集结援军。齐王杨暕和骁果军显然是靠得住的,但云定兴就不一定靠得住了,退一步说,就算云定兴靠得住,各路援军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晋阳?东都和西京的贵族们肯定要拖延各路增援军队北上集结的时间,一旦他们获悉皇帝被北虏包围在雁门,会不会落井下石,让各路增援军队停下北上的脚步?所以仔细分析下来,与其指望太原的云定兴,倒不如指望燕北的伽蓝了,毕竟年轻的伽蓝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尚没有过深的涉足帝国政治,尚没有牵扯进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之中,他对帝国和皇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不论怎么说,现在的形势尚没有恶劣到极致,皇帝的早期部署还是给今日危机留下了很多的期待和希望,当前雁门最重要的是鼓舞士气,是君臣、军民齐心协力共御外虏。
皇帝先在宇文述和来护儿的陪同下巡视城防,抚慰帝国将士,并承诺在击败北虏后给帝国军官们升官加爵,给帝国卫士们丰厚奖赏。苏威、裴世矩、樊子盖等中枢大臣们则抚慰城内难民,他们同样承诺,皇帝和中央将在击败北虏后,帮助代北人重建家园。
十三日夜,皇帝走上雁门街头,亲自抚慰城内民众,并信誓旦旦的承诺,帝国军队一定会击败北虏,他不但要确保北疆的安全,更要确保代北人能够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皇帝和中枢重臣们的鼓励和承诺极大的鼓舞了军民士气,雁门城上上下下空前团结,君臣、军民齐心协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雁门。
十四日,北虏大军在始毕可汗和莫贺咄设的指挥下,向雁门城发起了攻击。皇帝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两军激烈厮杀。
同日,北虏大军也向崞城发动了攻击。齐王杨暕披挂上阵,与将士们一起浴血奋战,誓死阻截北虏南下的脚步。
十五日,伽蓝日夜兼程,抵达青陂道的崇山峻岭之中,与燕北大军会合。
伽蓝见到了西行。第一句话便问,“句注要塞战况如何?”
“阿飞回报,北虏于十一日攻占句注,于十二日越过句注要塞南下攻击。”
西行的神情憔悴而疲惫,声音有些嘶哑。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他代行伽蓝的统兵权。全权负责把燕北军团秘密调遣到青陂道的崇山峻岭中,其难度之大、运作之细致、工作之艰辛可想而知。
伽蓝剑眉轻蹙,追问道,“可有云内城和白狼塞的消息?”
“长歌回报。云内城及其周边有上万帐,牛羊更是无数,其统帅是俟利弗设阿史那咄栗。另据黑胡子回报,在白狼塞和善阳城一线,亦有胡帐上万。牲畜不计其数,其统帅是俟利发康鞘利。”
伽蓝稍加沉默,又问道,“燕北诸鹰扬是否已全部进入潜伏位置?”
西行摇头,“主力九十七个团已全部进入潜伏位置,另三十七个团因全部来自燕北本地,担心他们泄露机密,故安排他们最后出发,至今还在行进途中。不过五六天后,他们将陆续抵达。”
伽蓝微微颔首,正想询问粮草武器的事情,不料西行却先开了口,“陛下是否已北上雁门?”
“某接到的最新消息是。陛下于初五日离开汾阳宫北上巡塞。”伽蓝答道,“依正常行进速度计算,陛下应该在初十或者十一日抵达雁门。”
西行暗自吁了一口气,与伽蓝四目相望。会心一笑,“陛下英明。诸般算计,丝毫不差。”
“诱饵已经放了出去,鱼儿也应该上钩了,接下来就轮到我们收网了。”伽蓝目露杀气,不动声色地说道,“传令诸鹰扬官长,十八日于帅帐军议。”
“十九日便展开攻击?”
西行略感惊讶。为确保机密,十八日军议之后,十九日燕北军必然要展开攻击,但北虏大军十二日才越过句注要塞,尚未深陷于雁门战场,更没有对太原乃至河东造成威胁,其控弦之士也没有精疲力竭,所以燕北军过早展开攻击,过早暴露帝国军队的攻击策略,必然会不利于决战的进行,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南北局势的发展。
伽蓝神情凝重,没有说话。
“是我们有后援,还是陛下在雁门暗中部署了军队,打算突然间夺回句注要塞,把北虏大军拦腰斩作三截,然后围而歼之,瓮中捉鳖?”
这次轮到伽蓝惊讶了。西行的想象力很丰富,但与事实却是差之千里。
或许在西行看来,伽蓝在明知提前发动攻击不利于决战的情况下,却坚持提前发动攻击一定有其原因,而原因当然是帝国军队掌控了战局。可惜的是,事实正相反,伽蓝正是因为估猜到战局已然失控,局势的发展已被北虏所掌控,这才毅然决定提前发动攻击,即便全军覆没了,即便未能重创北虏,也决不能让北虏攻陷了雁门,活捉了帝国皇帝,给帝国以致命一击,让帝国就此不可逆转的走向崩溃。
“我们有后援,明公(薛世雄)调来的两个鹰扬正火速赶赴燕北,正好代替我们镇戍长城,让空城计唱得更长一点。”伽蓝亲昵地拍拍西行的手臂,笑着说道,“至于陛下是否在雁门附近暗中部署了军队,某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雁门固若金汤,而太原、河东乃至两京的军队正日夜兼程北上。以北虏之狡诈,一旦发现局势不对,必望风而逃,所以,燕北军必需提前发动攻击,以确保把更多的北虏堵截在句注两麓,予敌以重创。”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三百一十七章 八月十八
听说薛世雄仅派遣两个鹰扬府支援燕北,西行非常吃惊。
“今南北局势已明朗,决战在即,明公为何不倾尽东北道主力进入代北战场?”
这话刚一出口,西行的脑海里便掠过一丝不详之念。伽蓝的崛起速度太快了,虽然他的家世显赫,皇亲国戚,其本人更是功勋累累的沙场悍将,但如此年轻便位居如此之高位,又深得皇帝恩宠,假以时日,其前途不可限量,若说无人嫉恨,那是自欺欺人。难道薛世雄要眼睁睁的看着燕北军损失殆尽,以此来削弱伽蓝的势力,将其牢牢镇制于麾下?抑或,是因为某种不可知的政治原因,迫使薛世雄对伽蓝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伽蓝从西行的眼睛里看到了他的疑惑,微笑摇头,“不要怀疑明公。以我们对明公的了解,他定然另有计较。”
西行起了疑念,心头有了阴霾,但做为薛世雄的老部下,他还是尽量迫使自己往好的方面想,“明公是否认为,一旦始毕可汗和北虏主力陷入我们的包围,突厥人陷入空前困境,叱吉设迫于牙帐和突厥人的整体利益,不得不尽起大军猛攻燕北,继而对我燕北大军形成夹击之势,我燕北大军一旦被敌围歼,则战局必然颠覆。从这一预测出发,明公迟延进入燕北的时间,显然是针对叱吉设,但是……”
伽蓝冲着西行摇了摇手,阻止他说下去,“相信明公,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相信明公。”
伽蓝嘴里这么说,心里也是忐忑。他倒是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也不在乎燕北军是否会损失殆尽,他已经把改变帝国历史的所有希望都倾注在了这场决战上,即便与北虏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他所害怕的,所担心的。正是燕北军的兵力不足,尤其担心叱吉设在决战关键时刻杀进燕北,在自己的背后狠狠捅上一刀,那就全完了,功亏一篑。
伽蓝反复权衡后。于深夜给薛世雄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书信。一句话。既然皇帝都到了雁门,都在决战的第一线与北虏厮杀,都把帝国和中土的命运维系在这决定性的一战上,那么薛世雄有什么理由不倾尽全力力量参加这场决战?
伽蓝在信中告诉薛世雄。燕北军一百三十四个团,其中九十七个团投到白狼塞战场,另外三十七个团做为备军,并在决战期间给主战场运送粮食武器等辎重物资。因为考虑到机密,并且考虑到北虏入侵的习惯是速战速决。决战时间不可能太长,所以燕北在这场决战中没有征发徭役。可以说,燕北军这次就是孤注一掷了,破釜沉舟,抱着与敌同归于尽之决心,但决心归决心,战局发展未必如燕北所愿,燕北还是急需后援。伽蓝恳求薛世雄,即便只给燕北五千援兵。只要能在燕北军的后方挡住入侵的叱吉设一段时间,给燕北军与北虏同归于尽的时间,那么这场决战最终必然能实现预期之目标。
八月十八日,伽蓝召集燕北军旅帅级以上军官军议,宣读了皇帝诏令。正式下达了进行南北决战的命令。
燕北军的军官们已经估猜到此次秘密部署的目的是在入侵北虏大军的侧翼发动攻击。大多数人考虑到燕北所处的不利环境,都认为这次攻击是突袭性的,是迫使入侵北虏不得不停下入侵的脚步,当然最好的结果是迫使北虏撤回大漠。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场决战。是包围入侵北虏主力后,对其实施围歼。这显然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尤其对燕北来说,它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的军队,一旦叱吉设杀进长城,那么就不是燕北军包围入侵的北虏主力,而是被北虏大军包围并有全军覆没之危。
面对军官们的担忧,伽蓝毫不犹豫的“搬”出了皇帝和薛世雄。
皇帝早在三月十七日就北上太原准备这场决战了,至今已有整整五个月,可以想像皇帝在前期做了多少准备工作,又在太原一带秘密囤积了多少军队。涿郡的薛世雄也已经完成了东北道主力大军的集结,其选锋军正在赶赴燕北,不出意外的话,几天后他们就会出现在决战战场上,所以燕北军既不需要担心自己没有援兵,也不需要担心燕北会遭到叱吉设的攻击。总之一句话,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决战,是一场胜券在握的决战。燕北军的任务就是夺下白狼塞,把入侵北虏大军拦腰斩为两截,然后死守白狼塞,在其前面阻截撤退的北虏主力,在其后面则拦截前来接应其主力撤退的北虏军队。燕北军在白狼塞每多坚守一天,就能帮助皇帝和帝国军队斩杀更多敌虏。燕北军若能在白狼塞坚守到决战的胜利,那么其功绩将彪炳史册。
伽蓝成功鼓舞了士气,再加上数月来燕北军在伽蓝命令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得很充分,军官们一个个精神百倍,对赢得决战充满了必胜信念。
同日,始毕可汗和莫贺咄设指挥北虏主力继续猛攻雁门城。
同日,突厥大将康苏密指挥北虏选锋军继续猛攻崞城。
同日,东都接到皇帝和行宫被北虏大军包围在雁门的消息,极度震惊。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紧急赶赴尚书都省,召集在京的中枢宰执、留守的五省三台九寺官长,还有十二卫府留守将军,商议勤王大计。与此同时,留守西京的代王杨侑也召集在关中的权贵官僚商议勤王一事。
两京权贵对皇帝和行宫被北虏包围于雁门的消息,大多持怀疑态度。原因很简单,从古至今,北虏南下入侵之规模达几十万控弦的次数寥寥无几,而且都是在中土大乱衰弱不堪的时候。但今日中土刚刚赢得了西征、东征大捷,威震四海,君临天下,无人敢当帝国之锋锐。这种情况下,北虏竟敢以几十万控弦南下入侵,他们哪来的胆子?再说了,皇帝和行宫既然明知道北虏几十万控弦呼啸而下,锐不可挡,他们还敢北上雁门与北虏面对面的厮杀?这事谁信?没人相信。
大多数权贵都认为,皇帝在太原待了整整五个月,天天叫嚣着北虏要入侵,如今好不容易盼到北虏入侵了,当然要极尽炫耀之能事,当然要把中央和中土折腾个底朝天,然后以此来证明他的圣明,来提高他的威望,来书写他的辉煌。
总而言之,这事不可信。皇帝现在是彻头彻尾的疯了,穷奢极侈、穷兵黩武也就算了,如今变本加厉,竟然到北疆“自导自演”了一场北虏入侵的“闹剧”。两京权贵们纷纷哀叹,皇帝这样“闹”下去,国祚不堪设想啊。
当然,也有一部分忠诚于皇帝和帝国的权贵官僚们,对这一消息深信不疑,极力要求马上勤王,不过考虑到当前国内叛乱迭起的混乱形势,他们建议隐瞒消息,千万不要泄露了皇帝北疆遇险以及中央北上勤王之议,以免自己打自己的脸,进一步削弱了皇帝和中央的威权,继而进一步混乱国内局势,甚至不可遏止的挑起地方势力割据称霸之野心。为此,他们建议紧急调遣两京镇戍军的主力北上雁门勤王。
然而,事违人愿,皇帝北疆遇险的消息在第一时间泄露了出去。先是两京皆知,接着便迅速向四周郡县蔓延。而消息是越传越离谱,不过其主要内容依旧围绕着皇帝,说皇帝在东征之后,又要发动北伐,结果被北虏知晓,惊骇之下,先下手为强,几十万控弦呼啸而下,打了皇帝一个措手不及。皇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被北虏包围了,危在旦夕,整天只知道抱着幼子赵王杨杲哭天喊地。东都闻讯,马上召集军队勤王。如此一来,又要向地方上征兵,征粮,征徭役,帝国的大小贵族和普罗大众又要遭殃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