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养生小餐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不定型啫喱水
面团和好后,就开始做籺了。
到了这一步,就不怎么讲究技术了。将糯米团搓圆按扁,包好馅料,每一个包一勺绿豆馅料、一颗冬瓜糖和两个虾米仁。然后拿出印制寿桃籺的模子,把面团放进去,一压就在簸箕上敲一下就出来了,一下一个,方便快捷。
满满当当做了一屋子的籺后,就要开始蒸了,在锅里放水,垫上一个蒸笼,再放上菠萝叶,把寿桃籺放在上面,就可开始蒸了。水烧开后,大概蒸几个钟左右即可。蒸好后的籺,散发出一阵阵糯米的清香,让人食指大动,垂涎欲滴。
等等,这还不算完事,还有最后一步。
最正宗的寿桃籺,除了像个寿桃的形状外,还需要“点红”。所谓的“点红”,是讨吉利的说法,也就是用红纸在籺面上点上红印,以示喜庆。
潘州人除了做传统的寿桃籺以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籺:比如糯米籺,田艾籺、粉皮籺、簸箕籺、煮汤籺、菜包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粽、糯米糍、发籺……米制品,都被潘州人玩出花来了。
以前,高(gao)州的农村,家家户户过年都会做籺,即使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年过年时,年晚前一两天,仍然有许多家庭在做籺,因为做籺,有一份浓浓的年味,也是潘州人的一个传承。所以潘州人看到籺,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讲究传统的人家,已经开始做籺了。
在高(gao)州的农村,十家里面会有五家是做籺的。这还是现在的比例,以往这比例更高。
传统的食品好不好吃呢?
这个真的是见仁见智了,杜清和觉得也就一般般,能吃得下的水平。你想想看,逃荒的食品能有多好吃?哪怕是后来经过改进了,加入了绿豆、冬瓜糖、虾米等等,可也改变不了这“籺”的核心味道,就是糯米面的食品。
按照杜清和的理念,传统的食品,反而是越加需要改进的。
很多传统食品的消失,不是因为它们的内涵不够,历史不够,而是因为它们不好吃。
没错,就是因为不好吃,所以它们消失了。
而能拯救他们的,不是因循守旧,强迫消者来买,而是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升传统食品的味道,让它适应消者的口味。
拿潘州的一种传统食品来说吧——簸箕炊,也叫簸箕籺,就是用米浆灌注在簸箕上,然后炊熟的一种块状传统食物。吃之前,要撒上芝麻,淋上香油。好吃吗?也就还行,可以说是可以当零食吃的传统食品了。但是,零食你知道的,有也行,没有也行,在几年前,甚至因为不挣钱,很多做簸箕炊的老人,不做了。
怎么办呢?
潘州的年轻人想了个办法,没错,就是改良口味。
把簸箕炊加入了橄榄菜,在米浆里加入了栗子、芋头,你猜怎么着?
卖脱销了。
所以说,不是传统食品不好吃,是我们思维固定了,没有创新。你跟不上时代,自然要被时代抛弃了。





养生小餐厅 第714章 年纪差不多?!
这些年,也有很多传统食品在做妖的。比如月饼,什么奇葩月饼都出来了。当然了,也有一些好吃的月饼诞生,像什么冰皮月饼,什么流心月饼,为月饼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杜清和很怀疑,等若干年后,一些喜欢五仁月饼的“老人”都不在了,五仁月饼之类的传统月饼,还能不能保留下来。
月饼暂且放一边,就单说这籺,也是如此。
潘州的籺已经很久没更新馅料了,好像停滞了一样。
而潘州的年轻人,对于籺的态度,大抵上有两种,一种是喜欢的,一种是可有可无的。至于不喜欢吃的,倒不是没有,不多。或许是因为市场还有,所以籺也没到必须要变的地步吧。
很多传统食品,包括经典菜肴都是这样。
因为已经臻至完美,所以就不需要再折腾了。比如闽菜经典佛跳墙,比如粤菜经典白斩鸡,都是这样,一个是因为极繁的
可杜清和觉得这籺也就凑合,说好吃是算不上的,没有那种令人惊艳的内涵,也没有惊艳的外表。不过,潘州的老一辈人都喜欢吃,那就没办法了。反正杜清和老家是不做籺,也就车村长家,叫了好几个亲戚过来帮忙做而已。
这可能是一个乐趣吧,有这个功夫出去买,也花不了几个钱。
倒是张青和陈淑芬看得高兴,插了一手进来。还真别说,可能他们也是苦出身,这手艺还是不错的,试着弄了几个就上手了。这不,等杜清和跟爸妈回到普宁村的时候,他们正“玩”得欢快。
“你们不回去过年吗?”
这是杜清和最惊讶的,他接到车村长电话,过来拿蒸好的寿桃籺。这一进来,就看到张青夫妻俩其乐融融的场面觉得十分诧异。
“明天就走。”
张青叹了口气,“其实回去也就是个念想而已,年后我就又再次回来。”
“这还住上隐了?”
杜清和倒是没想到,这普宁村也就普普通通的一个村子,还有不少人没脱贫呢。也就车村长的家里好一些,毕竟人家是真的有钱人。可张青什么地方没住过,听郭老说,他在金陵市就不止一处别墅了。
别说在金陵市了,在国外也有房产。国外的房产是永久的,区别就是每年空置的话,要交空置,也要交税。这么说吧,你要是在国外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空置税加上房地产税,这交个二三十年的,足够你买另一套房子了。所以,在国外的人习惯了租房,而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自己买房子,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是啊,这里山清水秀的,是个养生的好地方。”
张青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也就回去十几天,办一些事,就回来。公司离开太久了也不行,我要看财务报表的。”
一个合格的老板,不是事无巨细,管理得面面俱到,而是要把控发展方向,让财政健康。很明显的,张青已经把这一步做得炉火纯青了。
“不是我说,你这年纪了,还贪恋权盏,不肯交棒吗?”杜清和的话中有话,因为管理一家公司是要花很大力的,寻常人以为老板好做,等你适应了老板的工作强度再说吧。创业期,老板的工作强度是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前。除了吃饭以外,基本上没有私人时间。因为你创业不成功,你就只能负债累累,因为你根本没退路。到了企业稳定期,手底下有独当一面的兵强将了,你要是还想企业做大,你就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强迫自己去创,去扩大商业领域。要是不这么做,你很可能会陷入“保住公司”的怪圈当中。别的不说,租金、工资、日常开销……这些重重财务压力,能让任何一个老板苦不堪言。到了张青这个级别的,就是真正可以撒手不管的了,因为企业已经形成规模了,只要职业经理人带着团队直接干就行。因为这个团队里面,每一个人都像一颗螺丝,只负责一部分的工作。也就是说,缺了谁都可以,都会有人补上。
这样的企业,其实也可以称之为机器了,因为不会创造太多奇迹了。
“我倒是想交棒,也得有人想接才行啊。”
张青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想什么,你知道吗?”
“……”
杜清和明白了,原来又是富二代的故事。
“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
听了这句话,杜清和看了看陈淑芬,也点了点头,他们的年纪确实跟杜父杜母相仿,但是保养得当的陈淑芬,比杜母容光焕发多了。好在杜清和用蜂蜜给了杜母调理,现在杜母也没怎么化妆,却还是从里到外透露着红润。
陈淑芬却看着像是大病初愈的样子,红润得有点勉强,甚至可以说是气血不足那种。“……过年他就三十岁了……”
杜清和听了下半句,差点没叫张青认清一些现实。
什么叫年纪差不多?!差了六岁,这叫年纪差不多?大爷你是不是对年纪差不多有误解?差一两岁都是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差别了,更别说六岁!
张青却丝毫不觉:“他整天就鼓搞什么高科技,说是要弄一个什么区域链什么的,我也不懂这一块。就是我的产业,他完全看不上,说是已经落后了。开玩笑吗,我的企业每年产值起码有几十亿,这叫落后?这还只是一个厂!”
“区域链?”
杜清和大概有点了解,其实也是基于大数据开发出来的信息而已。虽然国家现在很推崇,觉得是未来方向,但是,虚拟经济有多可靠?杜清和是不知道的,像米国完全投入到虚拟经济之后,制造业已经萎靡多年了,川普上台后,不顾脸面要重振米国的制造业,但也还是在做无用功。
米国的现状是可以参考的,虚拟经济可以有,但绝对不能做国家支柱。要是成了国家支柱,抛弃了制造业,那么中国就陷入西方的经济陷阱当中了。
“做做也无所谓,但是重心还是要在实业上面。要是给我的话,我绝对会开工厂的。”




养生小餐厅 第715章 不详预感
这个是杜清和的实话,哪怕明知道中国现在的实业不好做,用人成本、设备、厂房什么的都贵得离谱,再加上附加价值不算很高,利润比抄房低多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上市企业卖掉几百套房后,年报居然比卖车还要好看的缘故。
中国人经历着消升级,但是消潜力却被掏空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年轻人之外,哪个还敢大手大脚的花钱?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信贷、套路贷专门找年轻人的缘故。因为年轻人习惯了消,浴望比能力大得多,还没有自制力,自然就陷入其中了。
资本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一路狂奔,永远朝着最赚钱的方向,这是肯定的。可问题是,再这么下去,资本带来的伤害就大了。资本永远都是选择最高利润的,哪怕明知道中国还有人口红利优势,但是资本却会选择一步到位,比如米国的鞋厂已经迁到了交趾,米国的苹果手机工厂,也试图在阿三地界建立工厂。
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建厂虽然还有利可图,但资本已经在找出路了。
要是中国再不产业升级,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将会被取代世界工厂的地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有样板的。看看米国,看看霓虹,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世界工厂就拱手相让了。
中国能脱离这个怪圈吗?
杜清和不知道,他不是经济学家,给不出预示来。但是,实体经济是绝对不能抛弃的。不是说,虚拟经济里面不包括实体经济,而是虚拟经济的大部分都是虚拟的,解决不了人们的吃喝拉撒用。
听了杜清和的话,张青叹了口气:“我儿子要是有你的想法就好了。”
“别占我便宜啊,我可不想多认一个爸爸。”
杜清和十分警惕,这人是怎么回事?张口闭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张青再好的涵养,一瞬间都差点破了功:“你倒是想得美,有一个儿子都这么糟心了,我还多一个?我是嫌命长了,还是觉得自己气一气能活得久一些?”
在张青看来,确实是杜清和想占便宜的。别的不说,单单是张青那人脉,有了“干儿子”这个身份,在金陵市几乎是可以刷脸了。这一个身份,起码能值个几千万的。也就是说,杜清和想去金陵市做生意,单凭这个身份就能建立一个工厂。
可惜,杜清和是十分不屑的。
当然了,有些没本事又好吃懒做的人就会想,要是能有多几个这样的“爸爸”,那还用做?直接成富豪人生了。
张青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杜清和似乎跟他不太一样。“说实话,杜道友,你这村子是怎么回事?”
“我身具大功德,所以辐射百姓,有问题吗?”
杜清和半真半假地说道,他也算是明白了,想要瞒过张青这个行家的眼睛不太可能。事实上也是如此,修道之人对气场的感应很敏感的。普宁村的不对劲,杜清和自己都觉得与众不同了,甚至是很出格那种,怎么会瞒得过张青?
“也是,你是积善派的。”
张青叹了口气,“看来,你这一脉……算是成气候了。估计是从你祖上就传下来的吧?”
杜清和神秘笑了笑,没回答。
“你也不用藏着掖着了,等你的道场落成之后,这事也是瞒不住的。”
张青看着杜清和,想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什么来。
“那时候再说吧。”
杜清和装作无所谓,“这不挺好嘛,有求必应的。”
这话让张青很无语,想了想才苦笑道:“反正你做好心理准备。”
杜清和听了,心中有点不详的预感。在拥有了“星术”神通之后,这种预感就从没有失望过。不过,张青不说,杜清和也想不到这有什么的。虽然说,这无神论是中国的主流,可终归是有信仰自由的不是?
摇了摇头,杜清和把这个念头抛诸脑后。虽然说世事无常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临。可再艰难的世事,估计也难不倒杜清和。这仅仅是针对杜清和而言的,而非杜清和身边的人。这也是杜清和最不放心的地方,他能消灾避祸,可身边的人就没这个本事了。哪怕是法器,也只有一次有效。
“这老小子,老是说些神神化化的东西……”
杜清和虽然嘟囔了一句,可心中知道,张青说的是实话。
张青很明显也听到了这一句话,因为杜清和的声音并不算太小,而他们的距离也挺近的。张青明显有点无奈,他是好心点醒杜清和,不要做得太出格。现在的局势,是不可能存在什么“出格”的事情的。就算是有,也会有“专业”人士来清理掉。
对于杜清和,张青想到的,是“专业”人士进行告诫,然后把一本《宪法》和《刑法》丢给杜清和。要是认不清这个形势,估计杜清和要被监禁起来了。这不是开玩笑的,有这等能耐还不自制的人,就等着国家暴力机器的制裁吧。
其实杜清和也知道张青的所指,可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事实上,当杜清和知道有血族和狼人存在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个事了。为什么没公诸于众?因为在热武器面前,这些变异生物都是渣渣。铁与火的网罩之下,哪个生物能幸的?你再厉害,能飞出地球?!能抵挡得住宇宙辐射?那才是真的扯淡,没有地球庇护,别说人类了,细菌都不会存在!
“听说你们这有什么年例?”
看到张青已经走过去,跟车村长他们谈了起来,杜清和有点诧异。张青居然跟车村长混得这么熟了?
“是啊,在正月十六,你一定要过来看看我们的年例,可震撼了!”车村长用粤式普通话跟张青聊得不亦乐乎。
张青明显很感兴趣:“也就是元宵节过一天?”
“对,就是你们来这有点远啊!还要回去过年的。”车村长也是见过世面的,也去过金陵市。
“不远,我们可以坐飞机到雷州,然后坐车到这里……”张青早就规划好了。
车村长大喜过望:“那太好了,其实我们也希望游客能来跟我们一起庆祝年例……”




养生小餐厅 第716章 想多了吧?
车村长说的年例,是以潘州为代表的粤西地区,有一种习俗叫年例,原本的年例,节目是游神,睇大戏(粤剧的一种),摆醮,放烟花等等,然而近些年来几乎都变成了一个固定的饭局。也就是主人家请亲朋好友来吃饭,不仅不钱,还发红包,哪怕是陌生人,也能大吃大喝一顿。因为这家请完轮到下一家,所以慢慢演变成了攀比的饭局,就看哪一家的菜肴丰富,哪一家的菜肴昂贵了。大鱼大肉不过是寻常,什么鲍鱼龙虾,海参鱼翅,燕窝雪蛤……应有尽有,甚至有些人家,一年赚的钱,在这顿年例宴席上就花去了一大半,甚至还要举债。
这种好面子的消,真是要不得。无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追赶潮流而进行的提前享受的超前消,炫耀性的消,都是过度消。说白了,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脸面。
老话说,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有些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确实是时势造英雄。
看看现在的社会,能有几个白手起家,做生意做到几千万身家的地步?少之又少,很多人的“白手起家”,完全是靠拆迁和土地征。而在开放之初呢?不知道造就多少创富神话。所以说,时势造英雄是肯定的。这就是大富由天,小富由俭是中国人的智慧。现在白手起家的难度,起码是开放之初的几十倍。
马太效应决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会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的人,分享那漏出来的百分之二十财富。你要是不节俭,那么恐怕你会沦落成最底层去了。老话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好脸面的人来说,年例不管有钱没钱都是要做的,没钱也要做。
本来是好端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好了,成了互相攀比的工具。
反正杜清和一家在爷爷去世后,就没鼓搞过年例了。一来是老家没什么人拾掇,已经染灰许久了;二来是麻烦。请人过来吃年例的,做菜麻烦不说,最关键的是刷碗。因为家家户户都是自己人刷碗的,杜家人丁不算兴旺,这请个几十人的,哪怕用一次性碗筷,装菜的碟子都要洗很久啊!
做大锅菜什么的,杜清和不虚,但是洗碗什么的,还不能用神通,这就很考验人了。
为什么不能用神通?
呵呵,杜父杜母肯定会帮一把的,能在他们面前用神通吗?
其实,最关键是杜父这人没什么朋友,这是因为杜父在干质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平时杜父也是铁面无私的,这能有朋友才怪了。杜清和的朋友也不多,大多是点头之交。不过这些天有同学知道他“起家”了,所以加微信,献殷勤的特别多。
杜清和也知道,大家活得不容易。
以前的高中同学,很多是考上大专的,三年就毕业……不对,两年就毕业了,出来做销售,找到杜清和的电话,就想推销。也就是看在老同学的份上,杜清和敷衍了几句,随后就屏蔽朋友圈和对话了。
虽然杜清和知道,他们也不容易,干销售就是低声下气求人买东西,用人脉赚钱的行当。但是,作为不需要这产品的人,被骚扰得更不容易好吗。交心的朋友,从来不会这么求你买东西的,而是出于良心,劝你买。
比如说,那些真有良心的楼房销售,是几年前就劝你买房了。而且,是拿房子上涨的速度来劝你买的。可惜,还是有很多人兜里没钱,或者下不去决心。所以,自然也有很多人懊悔的了。因为你赚多了两年工资,说不定还赶不上上涨的速度。很多人就是这样,首付差点,咬咬牙再攒一年。好了,来年差了一半首付了。
杜清和的交心朋友,也从花都、深市等地方回来了。
没办法,潘州的年轻人都是这样,除了考上公务猿的,都不想在本地发展,没办法,消高,工资低,猴年马月才能买得起房?而且说实在的,以前交心的朋友,现在未必能交心。朋友都是阶段性的,很少有朋友能做一辈子。关系慢慢的,也就淡了。
说到朋友,还是杜母多一些。但那些聊八卦的“妇女”,能有几个交心的?
所以思前想后的,杜父杜母觉得就算去吃年例,也是带着礼物去,给一点红包,得落了人情,说不请回他们。至于自家的年例,是断断不做了。
杜清和听着车村长说年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跟车村长寒暄完之后,张青又笑道:“我觉得做好的厨师在这呢,小杜,你家做年例吗?”
“不做。”
杜清和拿了车村长家蒸好的寿桃籺,正准备离开。
张青一愣:“为啥不做?”
“没空啊,还累。”
杜清和很老实,车村长也过来打哈哈:“小杜是我们的大厨,我们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人这么忙,就不用来掺合这个了。我呢,请了炒更的师傅过来,菜肴可能比不上小杜的,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张青是略微有些失望的。
对于挑剔的人来说,能吃到顶级大厨的菜肴,和普通厨师的菜肴,那是两个概念。张青无力吐槽的是,车村长哪只眼睛看到杜清和“忙”了?天天躺着不动弹的人,也能叫“忙”?要是给张青在杜清和这个年纪,那是在勤练道法了。就算是下山打拼那几年,也是披星戴月,没日没夜的干活!
现在很多老板,总是要求员工把公司当家,要无私奉献。觉得奉行狼性文化很好,却只给员工吃肉,还吐槽说现在的九零后没责任,没担当。而九零后拿着那几千块钱的薪水,只想说:老板,你给员工吃草,还想要员工成为狼,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但这些老板都听不进去,他们信奉996,却给不出996的加班,才叫你无私奉献的。是,在大锅饭没打破之前,确实有一代人是把工厂当家的。因为工厂里面有楼房,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有医院。工厂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医疗。工人确实是把工厂当家,但是现在呢,老板你给的这点钱就想让员工把公司当家,想多了吧?




养生小餐厅 第717章 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现在的年轻人观念是这样的,老板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不存在谁求谁。反正老板的尿性大家都知道,花重金留下必要的人才后,剩下可替代性的员工,该换就换。你觉得你是100%能力的员工,公司离开你就不运转了?开玩笑,老板觉得能力40%的员工也行,不就是工作慢一点而已嘛,可人家工资要求少啊?
1...198199200201202...2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