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小兵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帝鸿轩辕
“哎呀!杨老弟,你今年才多大”张昌贵听完后目瞪口呆,半饷才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一拍大腿说道“不仅统兵有方,文治也是如此出色,来,端起酒杯,我等共饮一杯。”说完转身又与李明伟碰了一下酒杯,然后一饮而尽。
当晚宾主尽欢,张昌贵很久没喝这么多酒了,也是高兴所致,心中的担子因为杨齐,也不显得那么沉重,晚上睡的格外香甜。
“贤弟呀。”安顿完张昌贵,李明伟拉着杨齐说道“你的火铳实在是厉害,可否支援老哥一些”
“当然没问题。”杨齐满口答应,因为新的火铳这两日就可以列装部队,旧的火铳自然也就需要换代了,既然李明伟要,那么送给他又何妨
“哎呀!”李明伟没想到杨齐如此痛快就答应了,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说辞,竟然无用武之地,心中自是感激不尽,可自己也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不是于是说道“老哥也不白要,这回缴获的战马,全部给你,你看如何”
“这感情好。”杨齐欣然接受,毕竟要不是李明伟他们虽然自己也能剿灭这伙流寇,但一定会大费周章,很可能就会被老痒跑掉,正是因为李明伟部队的狙击,这才全歼了他们。
“只是李大哥,这些火铳因为质量问题,只能放八枪,就要冷却,不然就有炸膛的风险。”杨齐提醒道。
“嗯,了解!”李明伟心情大好,接着说道“你们这里的兵器成品,我试了一下,不论是硬度,还是任性,都比绥德出产的高出两个层次,我可否在你这里订购一批只是老哥现在手头不宽裕,钱财方面可否缓上一缓”
“咱们兄弟之间,这些都好说,不知老哥要订购多少”杨齐直接说道。
“嗯,先订购五千套!”李明伟想了想说道“就按大明制式铠甲,连带武器!”
“没问题。”杨齐说道“老哥,咱们亲兄弟明算账,价钱就按照市面上的价格,铠甲一套五十两,兵刃十两,如何”
“贤弟,这已经是最低的价格给我了,我地方军器局生产的跟工部一个样,都是偷工减料,即便是我自己生产出的兵器,也不如你这出产的品质,你这可是实打实的底料,这价格,老哥是占了大便宜的。”李明伟心里明镜的,自己的军器局制造的兵器,也要十两左右,铠甲更是要在五十五两以上,这五千套铠甲加兵器,可就三十万两白银!!这可是巨资了,同样,这五千套铠甲在手,他五千大军足以硬抗一万五千人的流寇大军,换来军功,还是值得的。
“贤弟呀,你的那个什么购物中心,啥时候开到绥德啊”李明伟有些眼馋的说道,如果他能开到绥德,自己也能收一笔水银不是
“嗯。”杨齐想了想说道“经商不比别的,环境必须相对安定,这样吧,回头咱们联合行动一下,剿灭周围的土匪、流寇,一是消灭他们可以获得不菲的物资军需,二是可以拿他们练兵,三是还百姓一个太平,李大哥你看如何”
“不错,就按贤弟说的办。”李明伟开心的说道,自己正愁银子呢,这些土匪多年的积蓄,可是不菲,如此一举多得,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小子的脑袋是怎么长得
张昌贵并没有在田庄待多久,歇了两天就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所在地西安府去了,绥德钱粮告急,那可是剿匪桥头堡,必须保住,他这次回去主要任务就是筹集钱粮,军械,绥德城防必须加强,他想给他们搞一些“迅雷炮”,配合火铳大规模使用,战斗力定会成倍增长。
李明伟是跟张昌贵一起离开的,走的时候杨齐将八百余杆火铳全部赠与他,并且赠送了不少定装纸弹,使用方法也全部授予李明伟的总旗与小旗官,排枪的使用,李明伟与胡峰都是见过的,相信应该问题不大,最后杨齐又送给李明伟三千石粮食,虽然顶不了多大用,心意很重要,毕竟杨齐家底也不厚实。
第七十二章 扩军
杨齐送走他们,就开始召集十二课的所有课员,计划按照田庄的样子,整顿木庄,并且再次扩军,目标是四千人的军队编制,原计划是扩军两千人,杨齐想稳扎稳打按部就班,可这乱世不允许呀,他突然很后怕,如果这伙流寇不是直接消灭自己,而是袭击田庄,想来,现在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基础,就会毁于一旦,所以,他必须大范围的扩军,其他的,往后拖吧。大批的物资采购再次开始,田庄的各行各业欢呼雀跃,生产积极性相当的高。
期间杨齐还派魏大勇、商敬石带队去了一趟老痒与欢喜佛的贼窝,将里面的全部东西统统搬空,共得银十五万两,牛马骡车无算,这些白银的注入,令杨齐的多个项目可以同时推荐,比如李明伟的那个大的订单,让他想到了陕西都指挥使司下面的军队,是否也可以从他这里订购五期铠甲等,他核算过,即便给李明伟的订单价格,他也能保证百分之三十的利润,还是很客观的,要不是杨齐大范围的炼铁(钢)实现了量产,这利润能有百分之十五,就要偷笑了。
那两个匪窝就算入了杨齐的囊中,这两个匪窝的位置十分紧要,均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要不是提前把他们的主力全部消灭,这两个匪窝要打下来,还真要费一番功夫。他打算将这里建成秘密据点,扼守住高柏山区的两个点,并建立了烽火台,每个据点安排一个总旗的兵力驻守。
早期跟着杨齐的那十户人家,也被接到田庄安顿,尤其是李添福的妻子白氏,是纺织高手,杨齐命魏德强从商课拨款,建立丝绸纺织厂,挂在商课名下,白氏为生产厂长,负责人员的培训与技术改进,白氏高兴的不得了,并召集了临近家中的妇女,全来纺织厂工作,这里不仅纺织丝绸,还纺织棉布等所有布料的生产,同时还要负责军队的被褥、帐篷等物品的制作。纺织厂的规模化建设,带动了桑农、棉农、牧羊等行业的发展,田庄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链。
军队方面,也已经全部完成了火铳的更换,新的火铳不仅射击距离有所增加,还在枪头位置设计了瞄准星,可以起到辅助瞄准的作用,鉴于火铳无法近距离肉搏,杨齐一提出这个问题,田丁荣就马上想到了解决方案,到底是年轻人,脑袋转的就是快,省去了杨齐很多麻烦,就是在枪口的下方,设计两个卡槽,可以固定一个长度约为四十公分的匕首,这个工艺并不复杂,刚发下去的火铳又重新返厂,加装“刺刀”。
商敬石的手下,在这次对流寇的作战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杨齐想到了后世的特种兵,于是这次扩军,商敬石的队伍被单独拿了出来,成立特种部队,番号“狼牙”,他有权优先在全军范围内挑选士兵,“狼牙特种部队”,首批人数,被定为一百人,同样户籍全部被打为军籍,这点对于商敬石的部队来说,无所谓,他们原先的户籍都是奴籍,还不如军籍呢,这次进入军籍,算是给他们抬籍了,不仅如此,户课还给他们的家眷分配了田亩土地,所有特种兵一旦入选,俸禄都在十两,禄米皆为两石,这算得上是绝对的高薪,最主要的是,在杨齐的队伍里,普通军士是没有俸禄的,但只要作战胜利,所有的缴获价值总值,其中三成是分给将士们的,再拿出一成是抚恤用金,外加军功赏赐等等,比如最近这两次的作战,遭遇战,缴获了一百余匹战马,折价一百两一匹,外加一千余人的战俘,全部发配去矿区挖矿,谁先挖满价值一万两白银的矿产总值,就可以获得自由释放,所以这部分战俘也作价五两,这五百余士兵,就每人分到了十两银子,受伤的士兵每人额外获得三两银子的抚恤,残疾的一次性获得二十两,阵亡的一次性抚慰五十两,外加解决家属的生活问题,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分发。上次剿灭两个匪窝,每个士兵更是分得了一百二十两白银,这一下大大激发了军士们的剿匪热情。周围的百姓都纷纷打听,田庄守御百户所什么时候扩军,一定要让家里的男丁前来报名参加,另外附加的价值就是,杨齐的军士都是十九岁到二十五岁之间的年轻男子,从来没听说过当兵可以发家致富的媒婆们,看中了商机,纷纷上门为军汉们说媒,许多年轻的大姑娘,也纷纷将如意郎君定为军士,这后养家糊口,绝对不成问题,只要嫁过去,今后绝对不会为吃饭问题发愁。
杨齐这次的扩军人数刚一发出布告,不说田庄本地的五万人口,即便是几十里外的木庄,也是全程空巷,家家都挤破脑袋往里钻,从木庄出来的商敬石、杨岳、陈继民的家更是被木庄来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吓得他们连家都不敢回,这阵子一直住在军营里。就算是离得一百余里外的绥德州,也有不少年轻男子前来参军,愿意加入军籍。
杨齐如此一搞,田庄本来军籍不少,这回都争着抢着加入军籍,对于老百姓来说,毕竟还是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来的实际一些,但也有一部分民户,心心念念的都是考科举,上朝为官,光宗耀祖,这是老观念,杨齐也不阻拦,只是在这次扩军的基础上,杨齐还开办了军校,说是军校,但更多的是文化课的教育工作,毕竟杨齐手下的小旗官、总旗均是军户出身,随着今后军队规模的扩大,军官们不识字,往来公文如何办理不识字如何开智慧没有智慧,如何带兵作战所以杨齐现在开始重视军队的文化课建设工作,并且在新兵的训练之余,也加设了识字课,与军事训练科目一样,参与考核,考核通过的授予军队基层官职,再升迁,就必须要有军功才行。杨齐打算先从军队入手,逐步蚕食科举制度,杜绝朝廷当中许多官员的尸位素餐,这也算是他的试验田,作为一个现代人,凡事,还是要靠事实说话。
第七十三章 发展
田庄再次扩大生产,各个工厂急需做工的工人,移民来到田庄的百姓,又纷纷给自己的亲戚们写信,讲述这里的好处,这也间接的导致田庄第二次移民浪潮,也证明了民间的口口相传是多么的厉害,直把田庄夸成了世外桃源。
军器局那边有黄火生坐镇,火铳及火器研发有田丁荣、徐农二人负责,张昌贵派人送来了十架迅雷炮,成为了二人的“新玩具”,他俩成天围着迅雷炮鼓捣,整天研究怎么可以杀更多的人,由于他俩十分热爱火器的开发与研究,特名他二人直接进入火器课,一边研发一边吸收一些奇人异士,参与到火器的研发当中,二人也表示,会用毕生的追求来报答杨齐的知遇之恩,他俩有这份心思,杨齐也就放心了,其实人就这么简单,每个人在社会上不论是做什么工作,都是想被世人所认可,并接受自己,最后实现自身的价值。
十二课分工各不相同,把田庄的民生治理的井井有条,因为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问题矛盾凸显,杨齐又新设立了几个部门,分别是交通、治安、消防、医院、挂在户课名下,明朝的养济院,惠民药局等社会福利单位,也被杨齐引进,与学校,一同挂名在礼课名下,这学校又被杨齐细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学”,为此还招收了不少文人先生,命他们有针对性的对所有适龄孩子,进行分门别类的授课,编撰。同时张贴布告,凡是军户家子弟,免费入学,免除除书本费以外所有学杂费,凡阵亡军户家子弟,保送大学学习,品行不端着除外!这就是一个翻版的义务教育。别看杨齐学习不好,但自从他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后,他才真正发现学习的意义在哪里他原先一直认为,学习有什么用长大以后这些什么代数、函数、几何啥的,对今后的工作又有什么用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杨齐才真正明白,读书,使人明是非,变黑白;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都是十字路口,往哪个方向走面临十字路口时,你的抉择是如何直接决定你今后会过什么样的日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虽然不能告诉你该选哪个但它却可以帮助你,做出最有利于你的判断!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而书读的越好,遇到十字路口时,选择就越容易,别人在这个路口有两条路或者三条路可走,你却可以有十多条路可以选择,而且你的路会越走越宽,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杨齐以田庄为中心,在木庄、绥德、高柏山区这三个方向整修道路,然后以十里为单位,建设驿站,每个驿站都按照民用、军用进行配置并配有火路墩,可以驻扎一个小旗的兵力,每个墩台都建有地下室,里面储藏着一定量的补给及密道,一些重要的交叉地点,地下还埋藏了炸药,只有守墩的小旗官才知道,所有外放的官员及军士,家眷必须留在城中,因为大家早已都对杨齐进行效忠,所以家眷留在更加安全的城中,大家也都没有什么异议。
杨齐安顿完这些之后,又带人视察了城墙的建筑工地,本来杨齐不打算介入,只是了解完城墙的建设进度之后,颇为无语,整个田庄城墙要想完全建设完毕,需要三年!!杨齐哪有什么三年时间可以给他于是找来工课的课长,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瓦匠张继先,又叫来了黄火生等人,共同研究如何改进建筑工艺。
“我的想法是,以钢筋为骨,以那个你说的,那个糯米和入泥土的方式进行浇灌,就像这样。”杨齐说着在地上简单的挖了地基,并且用树枝比作钢筋,插进地基里面,又用木板插在周围做模具,然后也不嫌脏,直接用手捧起工地边上的混合了糯米的泥土,直接倒在上面,让它们自动流淌。
“就像这个样子。”杨齐说道“你们二位觉得可行吗”
“大人,这钢筋一说,闻所未闻,只是您这么一说,感觉方法是可行的。”张继先说道。
“大人,这钢筋倒是好办,只是这关口在于,转运,以及您说的这个,嗯,吊装!”黄火生从自己的技术层面分析道“或许会难一些,毕竟这些钢筋不短,重量也不轻。”
“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杨齐问着在一旁沉思的木匠吴廷班说道。
“大人,吊装,我们这些木匠倒是能做出吊臂,可以将它们运上去,只是这吊臂、支柱所需要的大梁,非百年的老木不可,这上好的料子,不说价钱的问题,恐很难寻的到哇。”吴廷班为难道。
“这有何难”杨齐说道“黄师傅,全换成钢铁制成的,由你们来组装。”说着指了指吴廷班。
“哎,好主意,这样不论是承重方面还是灵活度,应该都够了。”吴廷班一拍脑袋激动道“完全可行。”
“我没问题!”瓦匠张继先说道。
“那现在就剩下倒运了,这东西很长,现有的马车恐怕不行啊。”黄火生说道。
“这个好办,你看!”杨齐沉思片刻说道,说完,在地上画了起来,前面还是以马力为牵引力,后面画的则是两个四轮马车,只是前面画的是一个四轮马车,中间一个连杆悬挂后面接了一个四轮马车,两个马车上面都配有托架,可以卡住钢筋等重物不会因为转弯、颠簸掉落,杨齐毕竟不是绘画专业,画的似是而非的,形容了半天,黄火生也没明白,但木匠吴廷班却听明白了。
“大人,这四轮马车,难点在于转向装置,其它难度不高,有图就能做出来。”吴廷班皱着眉说道,他现在已经在思索如何制造这四轮马车的转向装置了。
“很好,你能想到这其中的难点,本官就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杨齐拍了拍他说道“如果这些技术难点,全部解决的话,工期可以缩短到多少”说完杨齐盯着张继先问道。
“大人,如果可以工期最少缩短一半。”张继先说道“需要一年半。”
第七十四章 秦王
“啊”杨齐还是有些不满意说道“你看,如果这样呢”说完他又在地上画了起来,这次是四面城墙,分为八个节点,同时动工。
“大人,这投入的人力物力未免太大,另外工程能否顺利合拢,成为关键,对现有的度量衡,要求太高,我认为,这个。”张继先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大人若是着急,我们可以以四个节点同时动工,虽然不如大人的工期短,但胜在稳妥。如果所有设备均已齐备,属下敢担保,一年之内或可完工!”
“这样,先按照这个样子施工。”杨齐对于这落后的生产力实在有些无语,自己已经在城墙工地上投入了不下五千人,可依然不能满足自己快速施工的目的,不是我不给你时间,是历史不会给我时间啊!
与杨齐紧锣密鼓的发展不同,裴超在府谷疯狂的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借着义父王二的名头,疯狂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如今手下的士兵已经达到八千人余人,其手下还组建了一支五百人的骑兵队伍,成为王二旗下第二大势力。
王二没能如愿以偿,他自以为凭借自身的实力,可以稳坐联军的第二把交椅,结果被王自用抢了先机,王嘉胤当仁不让的被公推为盟主,并自封为“秦王”,王自用被封为左丞相,而王二,只得了一个骠骑将军的官职,而他的实力却是位列义军第三,自己辛苦打下来的绥德也落入官军之手,不甘心这三个字深深的刻进了他的心里,要不是帐下的将领替裴超求情,他定要斩杀此子,他对裴超的疯狂举动,视而不见,毕竟二人的感情已经破裂,尽管名义上还是义父,义子相称。
即便其他义军所有不满,但挨着裴超实力膨胀的太快,也是不敢过多张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挨了刀子。
别看王自用位居左丞相可这义军里面不服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又不是只有他这一家,各路义军明面上遵从王嘉胤的号令,私下里均是攻城略地,暗自发展自身势力,对此王嘉胤也不干涉,毕竟粮草军械辎重等物,都要各部自己筹划,他也乐个清闲,最近两个月义军发展迅速,朝廷也只是在义军周边集结军队,王嘉胤在边军里面当过兵,对朝廷调度知道一二,各省的兵力调度并不协调统一,这是他的优势所在,这两个月义军除了整军训练,就是召集各路义军统帅商议军情,可是最后意见还是不统一,王嘉胤主张东进,进入山西境内,理由也很简单,就是陕西这两件遭了旱灾,灾情严重,当地百姓流离失所,即便是攻下城池,也没有多少物资可以掠夺,伤亡也不会太小,不划算,王自用自然是第一个拥护的,因为他抢了王二的位置,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王二一定会反对,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在这里有起义的土壤,百姓认可义军度高,蹬高振臂一呼,从者如云。义军意见不统一,王嘉胤无奈,他如今的位置,不好动强,只能“德高望重”,好在他跟王自用等人的联军人数不下五万之众,如果再算上边边角角的小股跟随的义军,人数也在八万之间,只要谋划得当,避免伤亡,还是有所发展的,自此义军分为两部,一部以王嘉胤为首东进,攻打山西,一部以王二为首留守陕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