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一九八一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沈晓蓉耳濡目染,懂一点点体制内的架构,知道爸爸是升官了,道:

    “太棒了,爸爸终于当上一把手,再也用不着抱怨总有人拖改革后腿了。”

    “呵呵,省里、市里都在紧锣密鼓推行改革开放,你爸爸因为先走一步被省委书领导表扬呢!”

    沈爸爸获得提拔,工作已经理清头绪,渐渐的轻松下来,还有时间听听女儿弹钢琴。

    沈晓蓉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她这段时间也习惯了来钢琴教室待一上午。

    她家里有钢琴,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跑来学校,因为来学校钢琴教室反而练不了多会儿。

    她不可能跟黄瀚争学校里唯一的钢琴,她弹奏时还要被黄瀚打扰问些技巧上的问题。

    但是,不知怎的,她不喜欢一个人在家闷头练习,喜欢和黄瀚、张春梅几个一起。

    现在甚至于接纳了成文阁、钱爱国这两个大个子男生,也肯跟他俩说说笑笑。

    沈晓蓉经常带些书来钢琴教室看,也读英语单词,她还听了黄瀚的建议背诵以后肯定要学习的文言文。

    这些古文当然是沈建华帮女儿整理的,都有注解,沈爸爸认为女儿利用暑假读古文名作善莫大焉,还忙里偷闲给沈晓蓉讲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沈晓蓉读了几遍前出师表,觉得晦涩难懂,头昏脑涨,需要背下来恐怕还得下苦功才行。

    她无法想象,黄瀚怎么就能背诵那么多古文

    她看了看那个正在认真练琴的小不点。

    忽然间想到了那一天黄瀚看报纸时说的那些话,想到了自己被气得哭着跑回家,顿时觉得有些难为情。

    小姑娘不知道,其实是黄瀚影响了沈建华,乃至于影响了整个三水县。

    原本轨迹,三水县还得死气沉沉一年多,沈建华还要再熬五六年才成为了另外一个县的一把手,最后在省里干到厅局级离休。

    如今提前六年独当一面,三水县一年内就会体现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沈建华获得政绩那是妥妥的。

    上面有人的他有政绩、有名牌大学的文凭,有正是时候的年龄,有紧跟中央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开放的冲劲,不提拔这样的干部没天理呀!

    接下来沈建华的仕途应该是一帆风顺,他懂得自律,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还不耻下问。

    这种素质难能可贵,运气再好些,恐怕最终不会止步于厅局级干部,说不定能够成为高官高官也未可知。

    沈晓蓉等一个曲子结束,主动问黄瀚道:“你家的店是不是马上开业呀有什么困难吗”

    黄瀚忘我的弹了一曲,思想升华得不食人间烟火,此时还没有回归




第一百七十二章:震慑宵小
    小姑娘真的被大叔绕得脑子晕乎乎的,她道:“我听不太懂!”

    黄瀚耐心道:“我解释给你听,县里经常开会强调搞活经济,鼓励个体经营,但是普通老百姓看不到,不一定相信!”

    “有一点点明白了!”

    “我家应该是三水县最早的个体经营者之一。

    如果开张的这一天,你爸爸带着县里的领导来看看,并且说几句场面话。

    鼓励个体户守法经营争取挣大钱当上万元户,这效果肯定比开会传达的效果好多了。”

    “我,我还是不太懂,只有一点点明白,你再说一遍,说慢点。”

    “你愿意把这些话说给你爸爸听”

    “当然愿意,我又不傻,虽然不是太懂,但是能够听得出来,这应该是好主意!”

    “蓉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你听说过吗”

    “听说过,你是什么意思”

    “我说了一大堆,你都记得住”

    “对呀!我为什么不写下来呢!哈哈,还是你聪明。”

    大叔又在玩顺势而为,玩双赢,诱惑县高官沈建华带着县委的改革派来为张芳芬个人经营的“事竟成饭店”剪彩。

    如果计策成功,对许多观望的准个体经营者是个触动,有利于三水县的经济发展。

    对于黄瀚家而言,当然是拉起大旗作虎皮!

    相关部门包括居委会肯定会对“事竟成饭店”另眼相看,纵然黄瀚没想着得到什么好处,也足以保证不会被谁欺负了。

    黄瀚还谋划着给黄道舟一个展现抱负的机会,争取让他承包经营一个工厂。

    承包经营者不是个体户,只要账目上没问题就不会出麻烦,无论雇佣多少工人,只要开得出工资都不会惹祸上身。

    黄瀚记得太多产品的发展轨迹,承包一个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厂,立刻采取奖勤罚懒的管理模式。

    用经济刺激来扭转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立竿见影!

    好好干的工人能够拿到双倍甚至于更高的工资,有技术创新的直接奖励几百、上千块,何愁工人技术员不好好干活儿

    黄瀚经历过那个年代,马上就到了“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的时候。

    后来也有不少乱伸手的干部栽了,但是没听说过因为给职工发了高工资落马的干部。

    只要黄道舟自己的手脚干净,以基础工资的双倍、甚至于三、四倍发奖金刺激职工好好干、加油干。

    没有开除社会主义工人的权力也不要紧,基础工资照给,把不服管教、依旧混日子的职工养起来。

    幸福是比出来的,纵然不干活儿还能拿三十几块钱工资,但是跟好好干活了的拿一百多比一比,立刻心理失衡。

    恐怕用不着三个月,被安排带薪下岗的职工都会哭着喊着要求上岗,再也不敢人浮于事。

    八几年办企业容易得很,因为完全是买方市场,整个国家都缺物资、缺货,有钱经常性买不着东西,故而诞生了采购员这个庞大的工种。

    路子广、本事大的采购员能拿高额奖金,是因为他们买到了物资、货物。

    生产出的商品用不着“高新尖”,只要动手得早,哪怕是生产水龙头、阀门都能支撑起几百万、几千万、上亿的产值。

    这不是虚言,太多城市都要建自来水厂,家家户户都要改用自来水,市场大着呢!

    单单是三水县,全部建成自来水管网就要三四年时间,全国有超过七成县落后于三水县,需要的水龙头、阀门可想而知。

    这东西的技术含量不值一提,物资局的下属单位液压元件厂就能够满足生产水龙头、阀门的条件,这厂现在就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



第一百七十三章:修正重发稿
    黄瀚一直居住在市中心,做了二十年生意,日子过得祥和。

    从来没见过黑势力跑来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因此他确定三水县根本没有黑社会。

    由于待业青年太多,八一年的治安确实不太好,流氓混混不少。

    但绝不是什么有组织的黑恶势力,基本上是少不更事的混混们斗殴、侮辱妇女、盗窃等等。

    敢杀人、放火、拦路抢劫的少之甚少,重大恶性案件基本上没有。

    八三严打时抓了一批小流氓,重判毙了几个犯下伤害罪、流氓罪的,仅仅是几个而已,情况好多了,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那是的事实情况是乱世用重典,伸张正义,狠狠地打击了黑恶势力,打击了流氓、混混。

    治安面貌焕然一新,街头混混一度销声匿迹,纱厂、布厂、毛巾厂等等需要三班倒的女工上下班安心多了。

    黄瀚家的亲朋好友加上同事,认识的人足有几百上千,压根儿没有听说过谁被冤枉过。

    所有的亲戚都是守法良民,没有任何人有过犯罪记录,连被派出所拘留过的都没有。

    这里要向书友们解释一下,仅仅是局限于三水县就事论事,其他地方作者不甚了了,没有发言权。

    黄瀚结交上层的目的单纯,不是为了欺负人,也不是为了不正当竞争,而是确保父母不被别人欺负了。

    被欺负的感觉多不好窝心呢!肯定不利于身心健康。

    为了让黄道舟、张芳芬活得精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仅仅要让这个家脱贫致富,还要获得社会地位。

    黄道舟如果承包一个厂后搞得风生水起,入党、提干都是水到渠成。

    黄瀚相信黄道舟做得到,这也是黄瀚的自信,液压元件厂没遇着一个好的领头人还苟延残喘了十几年呢。

    有了相对先进的管理,生产的产品对路,产值、利税双丰收不是痴人说梦。

    黄道舟真的把液压元件厂盘活并且扩张到了几百人的规模,产值上千万,利税上百万。

    在处处挖掘能人救活集体、国营工厂的八十年代中期,黄道舟不想当官,都会有官职直接扣过来,不想当都不行。

    没关系,官儿是嫌小不怕大,只怕没官做。

    在国家大发展的八几年,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黄道舟这只“会抓老鼠的猫”只要掌握一条,莫要贪婪,官就能够做稳了,再取得些成绩,还就不怕升不了官。

    搞经济建设,靠把厂子办得红火当干部,受到的限制少多了,文凭、年龄都不是问题,利税碾压一切。

    黄瀚脑子里装着太多厂子倒闭的原因,也亲眼看到过哪些小厂脱颖而出,更加知道工厂该什么时候转型,调整产品结构。

    只要经常给黄道舟出主意,黄道舟肯定能够官运亨通。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黄瀚原本是一个农村户口的穷小子,为了摆脱贫困在电影院门口卖茶叶蛋。

    说不定三五年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官二代,这滋味貌似也满酸爽呢!

    唉!人家官二代是与生俱来,黄瀚这个未来官二代还得自己谋划,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总而言之,游说沈建华带一群干部来为“事竟成饭店”剪彩肯定能够被另眼相看,以后办事就会方便许多。

    小天鹅是个传话筒,必须让她搞明白了才行。

    还好,小姑娘聪明着呢,她有自己的理解方法,她一边问一边写,黄瀚认真回答,最后居然记录了两张纸。

    沈晓蓉看了看记录的内容,嘴角露出笑意。

    她认为这应该算深入群众了解到了实际情况,肯定能够帮到爸爸。

    小姑娘甚至于比黄瀚更加积极,兴冲冲赶回家就拉着妈妈谈这件事,秦淑珍惊愕莫名。

    沈妈妈看了沈晓蓉记录的内容,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立刻打电话给老公。

    沈建华下班回家后,坐下来认真听女儿谈今天上午发生的一切。

    了解了前因后果的沈建华喃喃道:“开会传达不如拿行动表示,妙啊!是该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呀!”

    秦淑贞道:“你是准备去给那个孩子家的饭店剪彩”

    “嗯!有这个想法,但是还得开会研究,听听其他常委的意见。按照惯例后天几个常委就要开碰头会,到时候我会提出来让他们讨论。”

    “这不合适吧!那是个个体户,你毕竟是……”

    “哈哈,看看吧!连你都有这种顾虑,充分说明那孩子的话没错,他的眼光独到啊!”

     



第一百七十四章:“运动圆”
    黄瀚家里又多了勤快的玉儿忙前忙后,张芳芬更加轻松,黄道舟干脆销假上班去了。

    虽然厂里暂时没有人说三道四,但是黄道舟依旧注意影响,每天去厂里转转,上四五个小时班,足够做完本职工作。

    他现在用不着每天都去收购小龙虾往招待所送,而是三天送一回。

    原因很简单,又有人瞧上了这生意,并且牛逼不小,招待所的领导也是“运动圆”,滑不溜手。

    “运动圆”这个词儿是三水县调侃那些经历过许多“运动”不肯承担任何责任,有事能推则推,推不了就拖着的基层干部。

    说实话,这样的干部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占比有可能超过一半。

    招待所支书和所长不可能为了谁送小龙虾公开得罪谁,他们采取的办法很简单。

    只要是必须买账的领导打了招呼,他们就同意人家做这个生意,但是原本送着小龙虾的也不回了。

    就这样,才两三个月,招待所由黄道舟一个人做小龙虾生意变成了两个人分,现在发展成了三个人轮流送。

    刘小明爸爸刘兆祥还提前透露消息,用不着几天,应该还要多出一个人。

    也就是因为另外两个送小龙虾的都有牛逼,他们当然不可能是同一个领导的关系户。

    黄道舟反而不容易被挤掉了,因为插手的领导不止一个,起到了制衡的作用。

    有了不在意得失的心态,黄道舟依旧乐呵呵的,他坚持认真做好每一趟生意,甚至于把小一些的小龙虾挑出来拿回来烧给自家吃。

    马上就要卖十三香小龙虾,玉儿、秀儿也得练手,这点成本总免不了。

    由于黄道舟送的货大小均匀、新鲜,又经常跟办事的人客气客气,那两个仗着关系的真比不过。

    有了对比才能够区分出优劣,招待所后厨的一大半人都帮着黄道舟说话。

    所长、支书当然不可能下达没水平的命令让货最好的送货人出局。

    这种得罪人还有可能引起公愤的事不符合一个“运动圆”的思维方式,他们继续和稀泥。
1...5455565758...153
猜你喜欢